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体制迷墙-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报销,还有各种会议,真正能用到学术研究上的精力大打折扣。据说,有一次,中午,他正在准备下午的学术报告,领导来电话,要求他下午去参加一个临时会议,是一位重要的上级领导来调研,“务必参加”,并要求他将学术报告改期。他说,重要的活动,在国外是要提前一个月安排的,你怎么只给我一个小时时间来安排?我的学术报告是早就安排好的,怎么能给临时出现的任务让路呢?领导告诉他,是校领导点名要他参加,也就是说,不去不行。
不去不行。不适应这里不行。
很显然,用了一年多时间,他还是适应不了这里。走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只因为不像陈丹青先生那样是公众人物,才没有引起多大波澜。陈丹青先生并不“孤单”。
对话观点:
正所谓“前因后果”,今日种种问题,我们要去找前因,乃至前因的前因。
今日中国的乡村只是大量人口,不是文化机体,它没有自己的教育资源,无法自己教育自己,只能等待政府给予教育。
所谓“国情”,就是外来事物进入中国,会变形,会被叫做“国情”的这么一种潜在的、强大的力量重新塑造,不再是它原来的样子了。
对话人:陈丹青
熊丙奇过去二十年时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重视教育问题的呼吁,包括普及义务教育,解决农村孩子失学问题,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等。可现实却令人失望,我们看到,农村的义务教育普及问题超乎我们的想像,初中学生的辍学率很高,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但却丝毫没有降低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争夺程度,片面追求高分、强调识记能力的教育把学生打造成产出分数的机器;在大学里,学生成为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英语是一道工序,计算机是一道工序,专业技能是一道工序,这一道道工序叠加结束就出厂。
作者补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农村初二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
(《6省14县调查显示: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彭冰,《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4日。)
陈丹青这得分两步来说。第一,二十年前国家重视教育,是针对“文革”十年的遗患。许多措施的确扭转了十年教育停顿造成的局势,恢复了教育的部分功能。但是,第二,这二十年来,你刚才说的种种教育问题,比如说基础教育和贫穷孩子失学的问题,其实并不直接牵扯到教育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于过去五十多年大量错误政策对整个社会与文化层面的深度破坏,这种破坏的后果、报应,开始在这二十年里慢慢浮泛,慢慢显现出来。譬如说,我们知青这一代是失学、无学的一代,是价值观严重分裂扭曲的一代,是人格与品质大有问题的一代,可是二十年来当教师的,管教育的,正是我们这一代。这代人的品质与五六十年代管教育的一代人,与三四十年代管教育的一代人,你怎么比?可是你现在不用我们这代人,不靠这代人,你去用谁?你还有什么选择?再譬如说,我上大学时,中国号称八亿人口。二十年后增加到十三亿人口。我出国时的娃娃,今天都成了大学生、研究生,可是哪里来那么多好大学?哪里来那么多好教师?哪里去找五六十年代、三四十年代那么好的教育?
熊丙奇就是说,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我们过去采取的政策造成的。
陈丹青正所谓“前因后果”,今日种种问题,我们要去找前因,乃至前因的前因。譬如说整个乡村教育问题。我不认为中国目前的绝大部分乡村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它只是居住着农民的大片“区域”。中国乡村自身的历史结构、深层结构、文化结构,那种自给自足的一个生态场,早已被百年间历次变革给破坏掉了。今日中国的乡村只是大量人口,不是文化机体,它没有自己的教育资源,无法自己教育自己,只能等待政府给予教育。可是你想想,五四时期那代文化人全是乡村出来的,几乎没有一个是都市人。不到一百年前,中国乡村还有相当健全的文化根脉和教育体制。可是今天,政府必须包揽十多亿乡村人口的教育问题。民国、清朝、明朝,你数上去,中国两千多年教育传统,都没有发生过今天这样的问题。历代朝廷用不着操心乡村教育,每年只等各乡举行乡试,然后人才汇总到朝廷,参加科考。古代中国的乡绅,都是着力办教育的。山东那位武训,他被批臭了,被遗忘了,可是你想想,今天所有挣扎着在乡村办教育的人,武训是他们的先驱,是榜样啊!
第7节:教育出现的问题
作者补记1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全国有12107万流动人口,其中从城镇流出3267万,占27。0%;从乡村流出8840万,占7。0%。流入城镇的9012万,占74。4%;流入乡村的3095万,占25。6%。即12亿的流动人口中,从乡村流出的有73%,流入城镇的有74%。(《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和科技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6月。)中国乡村的人口正面临大量的流出,流出的人口是有一定技能或者劳动力的青壮年,留在当地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幼,不少乡村日益荒凉与破败。
作者补记2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刘尧,《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我国古代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诞生。当时私学在各地兴起,其中最突出的是孔子所办的私学。孔子并由此被认为是创办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先驱。到了近代,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文鼓励富商绅士创办新式学堂,这促进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我国社会摆脱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桎梏,政府当局提倡建立新式学堂并鼓励私人办学,私立高校由此得到较大发展。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我国私立高校有64所,学生40581人,分别占公、私立高校和学生总数的34。6%和31。5%。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有高校227所,其中私立高校69所,占总数的39%。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公办学校,于1951年将全部教会大学收为国有,1952年将其他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立。
熊丙奇国家包办教育,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政府无法把教育全包下来。虽然几乎所有教育资源都在国家手里,但是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使这个机制良性运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大家开始认识到,政府包办教育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高等学校不仅仅是由国家投资,更重要的是要听国家的行政指令,没有独立的个性,按国家的思路来办教育。过去二十年时间,我国开始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可是直到现在,还基本上是国家办教育,民办高校的学生规模只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0%多一点。而且,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正式或非正式歧视。
陈丹青这里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五四前后引进西方文明,其中一个就是教育国有化,大学开始叫做“国立”。但这是西方在18世纪产生“现代国家”以来的办学状况。中国迟至20世纪才建立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国家,而从孔夫子以来,从汉代最早草创科考制度以来,中国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文化体制。我们总是批判封建科考制度如何腐朽,认为《儒林外史》是科考制度腐朽不堪的百科全书。可是清末民初哪里来那么多人才?如果中国教育在清末烂成那个样子,人才哪里来?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陈寅恪、傅斯年、胡适等等大人物哪里来?蔡元培什么出身?他是前清的举人。中国教育国有化接近百年了,后来再没出过以上级别的大人物,尤其是近五十年。这种现象怎么解释?
熊丙奇中国教育的发展,过去一百年来,大多处于模仿他国阶段,先西方列强,再苏联,后又西方。在借鉴别人经验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全盘否定自己,反封、反帝、反修,一路否定过来,没有传承自己的优秀传统,优秀文化。(《从模仿赶超到独立创新……中国科研教育体制的差距》,陈平,“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4月。)
陈丹青教育国有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它的确有效促进了国家快速现代化。现代国家的首要标志就是最大程度、最有效地整合并调动各种资源,使国家富强。所有后进国家都会全力促成军队、产业和教育的国家化。但是这一过程在何种程度上与旧的形态发生冲突,每个国家不一样。我们不能质疑教育国有化,而是应该认真检查,在教育国有化的近百年过程中,哪个阶段、哪种做法比较奏效或不奏效?它发生了哪些问题?导致哪些结果?最后,这些问题与结果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或损害了教育?
熊丙奇我们经常说,我们有我们的国情,教育出现的这些问题,是我们的国情所致。
作者补记我们高等教育行政化办学特别突出,我和一位大学党委书记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行政手段可能是当前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式。如果不利用这种方式,发扬什么民主,讲什么自由,其结果肯定是大家互相扯皮,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他还举例说,有一次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讨论会,请来各院系的教授,但讨论会最终成了表达各自利益的场所,大家都只想如何在规划中得到自己的最大利益。
第8节:没有文化的教育机制
陈丹青是的。可是国情也在变化,五四时期的国情、1949年之后的国情、1979年以来的国情,都在持续变化。所谓“国情”,就是外来事物进入中国,会变形,会被叫做“国情”的这么一种潜在的、强大的力量重新塑造,不再是它原来的样子了。我常会警告自己:要认清国情。你看,目前大学的种种措施,其实都是从欧美引进的,可是一到中国,就会变形。
还有更重大的问题,但同时是绝对沮丧的问题……教育的根基,教育的第一步,不在学校,而是在家庭。百年革命的过程是消灭阶级的过程,最后,家庭单位也被支解。苏联的阶级也被消灭了,但家庭单位还在。你在学校无法接受、不准接受的教育,在家庭里还有可能接受。但中国的情况不同。这是太大的话题。
我记得《傅雷家书》长达十余年都是畅销书,说明什么?说明这样的家庭教育,这样的父子关系,在今天社会的千万家庭中已经很难找到了。这是高等的家庭教育,至于草根性的家庭教育,在我幼年童年时期还无所不在,工人农民的家庭教育都比今天好得多,因为历史的根脉还没有被全面切断。我相信今天一个资质良好的学生,其实得自良好的家教。你要知道,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他的父母,他的长辈。我只受过小学教育,我之所以是我,全靠我父母给我的教育。
作者补记今天的家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只有简单的学习关系。家长一见孩子,就问考了什么,考了多少分,在班级上排第几名,布置了什么作业。似乎除了这些,就没话好说了。这种畸形的以分数而非亲情为纽带的关系,打碎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温暖记忆。而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那么被折腾,也很心痛。可是他们没有办法。有一次,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个青年男子抱着一个昏昏欲睡的小孩,他告诉我,是送孩子去上兴趣班,他说,现在的竞争太激烈了,你不学早一点,不比同龄孩子多学点,怎么可能出类拔萃呢?他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做除法了,而且他还利用双休日让孩子上了三个兴趣班。
原因3:没有文化的教育机制
许多教育文件通篇都是一本正经的错误词语。假如抛弃我们用惯的这些词语,我们已经不会说话。
“请××处长讲话!”“请××局长讲话!”“请××科长代表××致辞!”……
这是某个幼儿园庆祝“六一”活动前20分钟的内容,讲话的领导一个个祝贺小朋友节日快乐,感谢幼儿园的老师、阿姨为祖国培养好苗苗。讲话的时候,会场闹哄哄的,准备看孩子表演节目的家长不耐烦地听着讲话,到处走动。听不懂叔叔、伯伯讲话的3岁小儿不领情地哭起来。
真不知道这个庆祝活动是给小朋友们办的,还是为幼儿园领导,抑或是那些讲话的领导办的。一个半小时的“六一”庆祝活动,用得着这么多领导讲话吗?让孩子们好好玩,不是很好吗?
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