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云-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束在雒阳不要太多哇。
戏志才和贾诩不是第一次见面,但他很不喜欢这个人。
当然,戏志才也知道,自家干弟弟需要这种人来做事儿。
就像同朝为官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你不能强求别人的想法和你类似。
两人一直都没有交流,哪怕眼神都没有,看到赵云进去,不约而同吁了一口气。
“究竟是何等大事?”戏志才有些埋怨。
才刚他正拿着一本《史记》读得津津有味,看到春秋五霸中晋国正在缓缓崛起。
他很清楚自己的弱项,知识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不够,一有机会就去看书。
贾诩没有说话,淡淡地点点头算是打招呼。
听到赵云把如今的处境讲了一遍,两人都没有说话,一时间陷入沉思之中。(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五章毒士名不虚传
和赵云一样不安的,还有何进。
按说从南阳一个富有的屠户家庭到了今天河南尹的地位,他应该很满足了。
事实上不是这样,如今的何进过得很憋屈。
他很感谢自己的妹妹,生了刘辩这么一个皇家以前唯一的皇子,自己的地位水涨船高。
空降成一郡太守,在灵帝上台以来,还是第一次。
到了颍川,何进才知道,在世家的眼里,自己这个郡守就是个屁,甚至连屁都不是。
好在世家明白,自家的外甥是皇家唯一的男丁,今后自己的地位不言而喻,都表现出了友善,一家家把出色的子弟在衙门挂名。
在颍川任上,社会经历丰富的何进懂进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和世家豪门之间相安无事,从来还没有过激烈的冲突。
终于苍天有眼,皇帝也了解自家的形式,日后的国舅又到了京城成为河南尹。
在雒阳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了不少的斗争,甚至在党锢之祸中也能平平安安当官到现在。
你何进算什么东西?空降颍川咱就不说话了,竟然到了京城来管我们?休想!
前段时间想利用赵云被刺的案子,轰轰烈烈来一把,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肌肉。
很可惜,世家根本就不买账,连苦主赵云都不吭声,还能怎么着?丢了面子呗。
妹妹当上皇后,他彻底松了一口气,对她如今的行为却又有些看不上眼。
如同江山一样,你打江山的时候需要在马上,咋得了天下,还要继续以前的套路呢?
何进看来,当了皇后,就应该稳打稳扎,把后宫经营好,不需要像以前一般,来见不得光的小手段,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就像那些世家,他们不满意自己又如何?自己是陛下亲封的河南尹,他很喜欢那种别人看不惯自己又搞不掉自己的样子。
各地总会有一些武者得不到重用,从到达京师的那一天起,何进一直在注意收罗这些人,打造自己的班底,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确实,这些人很有用,悄悄地为妹妹在内宫中处理了不少麻烦。
今天他们要去搞王美人,不,现在叫王贵人了,何进是非常不赞同的,事先也没收到消息,不然他第一个就会跳出来阻止。
惜乎时移世易,情况不一样了,那些武者不少好像自己慢慢指挥不动,开口闭口就是皇后说如何如何,连主公都难得叫自己。
本来想把那些人全部都赶走,可惜何进没那胆量杀人,生怕武夫们一气之下把自己也给杀了,到时候乐子可就大了。
又不是啥不可能的事情,那些人本身就是亡命之徒。
再说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妹妹也的确需要他们,不然在宫中总会有一些不安定因素。
宫中的消息他很快就收到了,而且还知道当今给新皇子取名刘协。
妹妹啊妹妹,难不成你还不明白那位的心思么?协就是协助啊,他希望长子继位,弟弟在一旁协助。
要是继续去搞王贵人,一旦被灵帝知晓,就有可能身败名裂,这种情况你考虑过没有?
说起来挺苦逼的,当年那些在颍川太守府里挂名的世家子,基本上就没有人跟着到河南尹这里来上任。
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思考,找不到人商量下。
不对呀!他大腿一拍,自己还有人可以商量的。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是还有一个亲弟弟何苗么?
“啥?二老爷去鸿都门学了?还带着文少爷?”听到这话,何进心里极不舒服。
就像黎叔在《天下无贼》中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妹妹成为后宫之主,对自己不再言听计从。那个曾经唯自己马首是瞻的弟弟,居然带着堂弟到鸿都门学去。
干什么?不外乎要为何文讨场子回来呗。
他心里又是惶恐又是惊喜,生怕两人搞得最后自己不好收拾,却又是一个让两人今后老老实实听自己话的机会。
你们不是很能么?不还是要我来给你们擦屁股吗?
赵云他们相聚的地点,并没有在燕赵风味里面,那边的目标太大。
当今的雒阳城,皇帝又添了一个皇子以及赵云要成为老师的消息,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传得家喻户晓,此刻说不定不少家族都已经得到情报。
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自己,再大摇大摆去那里,难道是告诉世人,自己并不怕何家么?赵云可没那么弱智。
与赵忠、赵温不一样,戏志才和贾诩都是赵云的家臣,做什么事情,不会去责怪啥,反而会积极想办法。
毕竟所有人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
“主公,可否从何家人身上着手?”戏志才沉吟了片刻,嚯地抬起头来。
“你是说让何家人身败名裂吗?”闻弦歌而知雅意,赵云马上反应过来。
“难!”贾诩慢条斯理地浅啜了一口清茶:“本来,不管是何文还是何苗,都不难对付,从而可以让其身后的何进焦头烂额。”
确实,何文挂着一个士子的牌子,志大才疏,这种人好对付。
至于何苗,纯粹就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对付起来更为简单。
“主公,何家的上位,并不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贾诩点到为止。
是啊,赵云和戏志才倒吸了一口凉气。
归根结底,是刘宏需要何家支撑在宫里的何皇后。
虽然赵云喊了一句万岁万万岁,灵帝十分清楚,皇帝这个职业,短命的太多。
他平生最大的爱好,一个是钱一个是女人,如今对女人的兴趣都没有多大,偶尔看到小宫女想活动下,都觉得力不从心。
反而渐渐有了龙阳之好,蹇硕就是他一力提拔起来的。
刘宏很害怕,要是自己百年以后,新帝幼小,何皇后势单力孤,皇权毫无疑问会旁落。
他希望自己子孙繁茂,这个儿子来得好迟啊,连名字都取名为刘协。
当然,他也不会轻易宣布太子的人选,要是自己能活得久一些呢?要是新皇子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快速成长起来呢?
“你说说!”赵云吩咐道。
“是,主公!”贾诩不慌不忙,说了一段话。
赵云暗自惊呼,毒士就是毒士,果然名不虚传。
戏志才眼里露出的是深深的忌惮,能在片刻间想出这么好的主意,他自忖自己就做不到。(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六章以佛教对道教?
刘辩出生于汉灵帝熹平五年,父亲是汉灵帝刘宏,母亲是来自南阳郡宛县的宫女何氏,所以刘辩是庶出。
皇子刘辩出生后,何氏母以子贵,被封为贵人,宋皇后被废两年后又晋升为皇后。
在刘辩出生之前,灵帝的皇子们都已夭折,所以皇子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中,而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不敢叫他的刘辩本名,称他为“史侯”。
因为史道人有道术,何氏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皇子辩。
这些事情,熟悉历史的赵云知晓,戏志才并不清楚,贾诩也是经过一番调查才清楚。
既然灵帝都没有给自己唯一的皇子封王,整一个子虚乌有的史侯,很可能对刘辩不上心。
相反,王贵人出身高贵,尽管不是大世家,在冀州也算是一个豪门,进宫就是美人。
她所生的儿子肯定就是嫡出,而不是刘辩一样的庶出。
“主公,在高层,有一群人信奉浮屠!”贾诩眼睛眯缝着。
“你的意思是让那些光头对付道家?”赵云哑然。
在汉哀帝元寿元年时,有一位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从月氏王派遣来的使者伊存那里,听到了口授的佛经。
“浮屠”即佛的另一译音。若从文字记载来看,佛教传入我国至迟在西汉末年,但之前很可能性已经传入。
现在,一般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为佛教传入我国的标志。
当时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于殿庭,第二天上朝便问群臣到底是何征兆。太史傅毅回答说是西方的神-佛。
皇帝听了,认为供佛吉祥,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公元67年,蔡愔等于大月氏国遇到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就请他们回国弘法。
一行人就用白马驮着佛像、佛经,返回首都洛阳。汉明帝特意建立精舍安置两位法师,精舍即是白马寺。
当时“寺”是官署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等。白马寺是指一处安排接待外国宗教人士的机构,后来寺就才慢慢成了僧人所居之处。
迦叶摩腾、竺法兰到达洛阳后,就开始译经、度僧。
由于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是外国人,于汉语不甚精通,翻译时表达义理也就不太精准,而且数量极少。
他们摘录几十段佛语,辑于一册,即是《四十二章经》。
另外,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一开始就被皇家供养在庭院中,所以佛陀规定的僧团必须托钵乞食,住在阿兰若处等极重要的规矩,就没能在中国实行。
又因为当时同时发心随两位法师出家的人太多,一时间没有那么多染衣,于是从一开始汉传佛教的僧众就没能统一着染衣。
以至发展一段时间后,就都穿了长袍。
所以,我们汉传佛教最初的缘起就有其先天性不足:因皇家求世间福报而进入,最能表法的托钵、披衣制一开始就没确立。经典极少,翻译亦存在缺陷。
从明帝起直至汉末,佛教基本只在上层社会小规模内传播,而且绝大多数人把它当成了求福之法,而未了解到它是能令人了生脱死的实修之宝。
这种情况在外国僧人不断进入,大量佛经被不断翻译出来后,才渐渐有点儿改变。同时,佛教也从皇家上层渐渐渗透至民间,建寺供养者也多起来。
至东汉末桓、灵二帝的时代,西域僧人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国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国来,竺佛朔从天竺国来,康孟详从康居来。
由此译经事业渐盛,佛教的普及范围也渐广。
东汉末期的佛典翻译事业,主要开始于安世高。
安世高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
当轮到他即位的时候,他却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去了。
此人精研阿毗昙,兼习禅定,游化西域各地,闻名一方。
东汉末大约七十年间,各译师翻译的经典涉及大小乘,包括止观、阿毗昙、佛传、般若几方面。
在初期的佛典翻译当中,一般常用“文”、“质”两个字作译文的评语。
“文”是指翻译时以文辞优美、适合本土习惯为主,“质”是指以传达原意精准为主。安世高、支谶等译师,大多采用质朴的直译,文采比后代优秀论师差些。
教自传入中国,王公贵人中,楚王刘英为历史记载中最先祀佛的人,他曾为佛斋戒祭祀,并曾奉缣帛替人赎罪。
但他对佛之认识仍十分粗浅,既信佛,却又诵黄老之微言,且曾把佛与孔子、老子一齐祭祀,他又与方士交往。
可见此时汉人之对佛,是把佛教视为一祭祀方术,以为其学说只是鬼神报应之说。
当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入,首先要在当地人的思想信抑上找到共通点。
而现在中国流行阴阳五行,神仙方士之说,故当时国僧侣到中国时,奇装异服,对佛像烧香礼拜,诵念人们所不懂之经,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自然被视作方士之类。
而他们舍世的生活方式,也与道家的隐修和回归自然的思想相似,故当时之佛教是被当作与黄老及神仙道术等相类似的东西,而被汉人民所接受。
永平十年时,明帝曾遗使到天竺求法,并得摄摩腾、竺法兰把佛经及释迦立像带到洛阳。明帝令画工仿画佛像并置清凉台收藏,又把佛经藏于兰台石室,又建白马寺于洛阳,正式展开佛教在中国的弘法事业。
桓帝时,大力弘扬佛法,虽在宫中黄老浮屠并立祠,及士大夫间也佛老混言,但在他们的重视下,佛教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
灵帝时,牟子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著有《牟子理惑论》,以解时人对佛教之疑惑与攻击,谓“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甚至明言儒亦不如佛也。
自此,佛教遂成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