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北漂,绝大多数都是三教九流和一无所有的流民,他们靠着打零打帮佣。甚至坑蒙拐骗卖唱卖0身乞讨等各种方式勉强维持。
这三十万人,对于京师来说,其实作用不大,但却加大了京师的各种物资消耗,以及严重破坏着京师的治安和卫生等。
针对这种情况,刘钧提出了一个外城改造计划。
“在郊外建立几家大型的工厂,为京师制造提供诸多生活必须用品,减少京师对外面的商品依赖,同时也能提供许多工作岗位,解决一部份流民。初步将新建炭厂、铁厂、钢厂、面粉厂、纺织厂等。”
“对于外城的这些街巷、窝棚,要分批逐步的改造,规划好后把那些窝棚拆除,重新建造新的里坊,建造市场、商街、以及居民住宅区等,通过出售出租市场的商铺摊位等,回笼资金,出售住宅房,并建设一些简易的住房,用来低价出租给那些在京的贫困百姓,妥善安置他们。”
“另外,京师也必须将部份百姓分迁到周边的通州、昌平、蓟州、永平、保定等地方去,以缓解京师的人口压力。总之,我们得把京师的人口控制在百万之内。”
刘钧在顺天府的衙门里,对属下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全面改造外城,在郊外建立许多大型的民生商品的工厂,减少京师人口等。
顺天府的许多官吏们,从来没有想过,郡王会有一个如此庞大的计划。在他们看来,这甚至是一个有些不符实际的计划,这么大的计划,他们根本都不知道要如何下手。
最重要的是,这么大的计划,得要多少钱?而钱从何来?
许多官吏纷纷劝说刘钧,认为这计划不可取。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什么的。
刘钧对于他们这种浅短的认识只是笑笑,后世的人都明白一个观念,那就是城市经济。在后世,官方早把城市当成了一项商品在经营,甚至是一项极有利的商品。
经营好一个城市,那利益是极大的。
固然,要启动这样的计划,需要不少的资金,可其未来的好处是极大的。
就好比后世的人都知道,房地产是项最赚钱的生意,而地产生意里,地皮更是最珍贵的资源,而这资源其实就一直握在官方手里。
建一栋楼房。都能大赚特赚,如果能建一个市场,那更是利益无算。
改造一个旧城区,建造一个全新的城区。这里面充满无限的商机,只要运作的好,就是各方得利的大好项目。各种税收,各种刺激商品需求,各种工作岗位等等。
对于现在京师这种一潭死水的景象。一座半死不活的北京城,一群饥饿又麻木不仁的百姓,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变革。
而要改变这一切,需要的只是一个杠杆。
刘钧需要做的,就是启动这个计划,然后从四海银行里拿出一大笔钱来,在北京郊外先建立许多工厂,对于一个百余万人口的京师来说,他需要的各种商品是海量的。衣食住行,样样皆需。
再加上如今刘钧已经控制京畿。军队也需要换装,各式各样的军方订单,刘钧都能掌握。把江南制造厂抽调部份力量,在京师建立分厂,也是势在必行。
尤其是冶铁炼钢等军工产业,需要的人力是极多的。
京郊的这些工厂建起,就能吸引大批京中的百姓去做工。这些原来无依无着的百姓有了工作,就有能力养家糊口,京师的治安情况会转好,他们有了钱能增加消费。市场会繁荣,朝廷的税收也会增加。
各种市场、商铺设在内外城中,而把一些大的工坊都建到城外去。刘钧甚至还做了一个计划,准备把京师所有的青楼的赌场。都集中起来迁到一个专门指定的外城区。那时,京师只有这个区内可以开设青楼和赌坊,其它地方都不允许再经营这些业务。
朝廷将加大力度对这些行业的监督,并征收起码两成的重税,给他们发放特许经营的牌照,打击那些无牌照不在指定区域内的非法经营者。
不过。刘钧也没打算一蹴而就,路也一步步的走。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先在郊外建起一家家的工厂,然后从京师招募走那些无所事事,而成为京师治安隐患的流民去做工。
同时,刘钧也在顺天府设立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以率先开始整顿清理外城的恶劣治安和卫生环境。
一切,从建公共厕所、公共澡堂以及大扫除开始。
“外城的各条街道,每隔一百步,就必须修建一个公共厕所,必须是免费的。每条街巷上隔百步,还必须设立一个垃圾倾倒点,以后严禁随地当街便溺,也禁止随地乱扔垃圾。”
“从今天起,内外城都要设立城管局,招募专人负责各个街道的公厕以及街巷卫生的管理,街道每天都要清扫,垃圾点的垃圾每天得运到城外去集中处理。”
“派出专人,负责巡查,对于违规乱大小便、乱倒垃圾者,都要给予严惩。”
这个命令一下,顺天府的官吏们更是意外连连。先前的一个外城改造计划,让他们都觉得过于庞大,极不现实。可现在这个命令,却又不有些让他们觉得太细微了。
真是管天管地,难道还要管百姓拉屎放屁?
堂堂辅政大臣内阁大学士军机处成员,还是直隶总督兼顺天巡抚,居然要管百姓随地便溺,乱倒垃圾?
但刘钧没管他们的惊讶,他下了措词强硬的命令,要求立即设立城管局,招募城管和环卫工,前所未有的认真。
所有人都以为刘钧吃错药了,却没有人知道刘钧是真的很重视此事,因为就在数天前,刘钧刚接到了一个报告。
在山东和河北的交界带,大运河上最繁华的城池之一的临清,突然爆发了瘟疫。这种在报告中被称为大头瘟的瘟疫,从河南的兴起,迅速的沿着运河流入临清,并全面爆发开来。
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临清城已经处于瘟疫的笼罩之中了。临清已经死了上千人,一经染病,短短一两天之内就会死亡,这种病传染极强,一夜之间,比屋传染,满门死绝。
现在刘钧已经派兵封锁临清周边,禁止出入,并封锁了运河,停止北运河的通航,并暂时封锁了瘟疫的消息。
在刘钧所记得的不多的前世对明末的历史知识中,其中就有一项是关于明末的瘟疫的。明末的瘟疫堪称是与小冰河、白银危机、以及吏治腐败等几个毁灭明帝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他记得的,明末之时各地爆发瘟疫,传染严重,最后北京城爆发严重的鼠疫。等到李自成入京的时候,那时北京城已经因为鼠疫死了二十万以上的人,整个京城可以说不是李自成攻下来的,是鼠疫毁灭了北京最后的防御。
这几天,刘钧都在查明代瘟疫的资料。
根据查到的资料记载,在万历初期的时候,北方地区就曾经爆发过大规模的鼠疫,当时鼠疫席卷北方,无数百姓死于这场瘟疫。
而到了崇祯朝时,由于战乱四起,瘟疫又起。
其中山西是鼠疫的重灾区。
崇祯七年、八年、山西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谨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年以后,大同府也开始爆发瘟疫,患者死亡率甚高,潞安府爆发鼠疫大流行秋大疫,……有阖门死绝绝无人收葬者。
自崇祯七年起的这股瘟疫,始终没有杜绝。到现在,已经越闹越凶,猛烈袭来。
鼠疫也早从山西转到了河北、河南、山东的境内。
自临清上报了疫情后,直隶的顺德府、河间府也先后禀报了疫情。这次瘟疫来势汹汹,传染极快,死亡人口的比率更是极高。
现在这股瘟疫已经开始向真定、保定、顺天异常至京师传播而来了。
以刘钧对于这些传染疫病的了解,他很清楚,越是人口多的城市,传染就越厉害。如京师这样百余万人口的巨大城市,一但瘟疫传入,那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想想历史上北京大疫,死了二十万人,这个死亡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十,甚至差不多达到百分之二十了。
刘钧不知道要如何治疗鼠疫,也不知道现在传散的这种鼠疫究竟是哪一种。可他知道,历史上欧洲曾经爆发的鼠疫黑死病 ,杀死了上千万人,当时欧洲人口减半。而他记忆的明末历史上,明末鼠疫横行,仅北京城大疫就死了二十万。
在京郊开建的第一家工厂,就是口罩厂。
刘钧对于鼠疫也不知道要如何医治,只能预防,一面加紧让医生研究药方,一面赶制口罩,同时加紧对京师卫生的清理整治。
现在京师外城贫民窟的脏乱差,那正是瘟疫的温床,趁着瘟疫还没传到京师,必须马上开始清理。
刘钧不敢想象,瘟疫一旦传入京后,以如今京师的这种种脏乱差,到时会是何等可怕的传染状况。
在这种鼠疫面前,就算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楚军,也一样将束手无策。
“口罩厂要日夜赶工,一个月内,我要京师每个人都戴上口罩!”
“通知北方诸省府州县官员,让他们立即开展防疫工作,在各自辖区内进行卫生大扫清,告诉他们,戴口罩能防疫,喝的水都要先煮沸,还要勤洗手勤洗澡!”
刘钧忧心忡忡的对着自己的属下交待,他把自己知道的那些防疫的知识一股脑后都说了出来,然后让他们记录下来,再根据御医的一些建议,编为防疫手册。迅速的传给各地官府,让他们一起加强防疫工作。
“这是一场战斗,一场艰难的战斗,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未完待续。)
'正文 第436章 大凌河失守'
关外,辽西。
浓浓的大雾迷漫着,远处传来马铃声,越来越近。
大凌河西岸矗立的大凌河城上,两名站在敌楼里面值岗望哨的士兵听到铃声,连忙打起了精神。
“听见没?”一人站起,凑到敌楼的窗口往外看去,可是雾太浓,什么也看不到。
另一人也凑到窗口,“好像是马铃声,估计又是吴家军。”
“真弄不明白这些家伙,隔三差五的就跑来要粮,每次来又没人理他们,还是一次次来,今天还这么早就来了,真是。”
他的同伴搓着手接话,“是啊,朝廷都已经裁撤了这锦州和广宁两镇了,可你说他们怎么就还一直这样拒不解散呢。说来也挺不容易的,朝廷断他们粮断他们饷,他们居然还坚持了一个冬天,今天这么早就来了,估计他们肯定是抗不下去了。”
“那怪谁,吴三桂还真当自己是国姓爷了。国姓爷那是先皇亲封的辽东王,全凭真本事一刀一枪打下的爵位,是斩杀鞑子皇帝,包围鞑子都城换来的。可吴三桂凭什么也想当辽西王,他光靠着吴祖两家的将门名声,靠着他们吴祖两家的子弟,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提督,可除了袭击鞑子斩首了千把首级外,他还打过什么胜仗吗?义州之战,大败而归,害得朝廷之后有了松锦大败,要不然,当时郡王都已经攻破盛京了。”
那名士兵豪不客气的说道。
“可不管怎么说,吴三桂在辽西还是很有声望的,他手下两镇握着十万兵马呢。现在他跟朝廷杠上了,拒不听调入京,不肯交出两镇兵马裁并,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结果。我估摸着,最后朝廷肯定还会做些让步的,起码两镇总会保留一镇吧。”
他们谈话的时候,马铃声越来越近,一支马队终于穿出大雾。出现在了大凌河城下。
当初朝廷裁并锦州镇,把锦州镇的防区一分为二,大凌河以西归入宁远镇,以东划入广宁镇。后来祖大寿拒不听令。秦良玉亲自率兵前来接收防区,祖大寿与秦良玉对峙了几天,最后虽然不肯听令裁并兵马,却也还是带兵退出了锦州,退入了大凌河以东的吴三桂广宁镇内。
自那时起。宁远镇也就接管了原来锦州镇的防区,控制了大小凌河一带的锦州、义州和大凌河城等诸城堡。
之后朝廷再下令裁撤广宁镇,吴三桂拒不接受,还挑起边衅,岂图要挟绑架朝廷。不过最终明清两边都不想开战,最终吴三桂被夹在中间骑虎难下。但从那时起,虽然朝廷断绝了广宁的粮饷,可吴三桂也实际控制着大凌河以东的地区。
一直到现在,广宁镇都处于一个奇特的状态,依然打着明军的旗帜。却又不听朝廷调令。而朝廷除了断绝他们的粮饷,并没有后续的动作,似乎无力控制。
在这种奇特的形势下,秦良玉卸任,左良玉带着一万河南兵前来接任关外提督兼宁远总兵官之职。
来关外,本非左良玉自愿。等他到了关外后,才发现局势远比他预料的还要坏。
吴三桂和祖大寿控制着大凌河以东地区,完全是不听调也不听宣了,却拥着十万之众。而他这个关外提督,虽然名义上是整个关外军区武将之首。可实际上能控制的只有他带来的一万人。
名义上,关外军区现在只剩下了两镇兵马,宁远镇和旅顺镇。但实际上,镇江镇裁撤掉的只是番号。旅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