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颖笑道:“你不必紧张,我自己诚心诚意请它,来了待它为上宾,它不会发怒。即使降罪,也只我一人承担,与你们无干。”
不多久,和尚们果然将神蛇抬了送来,只见它的身子粗得像房柱子一样,皮肤的颜色黑得像墨炭灰一样。胡颖叫左右用栏杆将它圈起来供养。
老差役全身索索发抖,胡颖拍拍他的肩头,示意他放松神经,便笑着对蛇神说:“都说你道行深得很,那么我给你三天期限,三天之内,你定要显示你的神力,任你造灾降福。如真灵验,那我就把你尊为天神,日夜率众向你祭祀跪拜,如果不灵,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三天过去了,那条神蛇跟普通蛇类一样,并没有显出神灵的样子来。胡颖哈哈冷笑道:“哪来的蛇神啊?全都是品行不端的和尚妖言惑众,骗取百姓的香火钱啊!”当即下令将蛇杀死,平毁那个寺庙,严厉地惩治了和尚们。
老差役这才如梦初醒,说:“都怪我糊涂。不是大人英明,我到死都给恶和尚骗了。”
宋日隆诘童雪冤
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5年),赣州信丰县(今江西食内)有个木匠住在山岭下边。岭上有条驿道,人们在他的屋后沿着驿道往来。
一天,五更时分,木匠带着工具外出干活,在离开驿道五六丈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具尸体,血肉模糊。他稍瞥了几眼,置之不理,自顾自离开了。
时间到了中午,里长和邻居前来察看尸首,见致命伤口是斧子的痕迹,议论纷纷,都说这肯定是木匠作的案,不分清红皂白,便把木匠夫妇捆绑着送往官府。
一阵接一阵的严刑拷打,这对夫妻没法辩白,只能含冤招认。但这案件漏洞百出,且缺乏证据,拖了一年之久,一直悬着。
这案子上送到赣州府,州官委任精明能干、善断疑狱的知录(掌管司法的官员)宋日隆来复审。
宋日隆心里也没底:这案件肯定有冤,可怎么才能审个水落石出呢?
几次来到狱中审讯,木匠夫妇供词如原来一样,提不出啥新线索。
有一天,来日隆正在讯问,看到一个小孩来找狱卒。小孩跟狱卒贴得很近,嘀嘀咕咕说了大半天。
宋日隆心存狐疑,走上前去诘问狱卒。狱卒支支吾吾,故意转移话题。
宋日隆想:这里头肯定有鬼。他将手一挥,让周围的人统统走开,自己跟小孩单独交谈。
—始,这小孩守口如瓶,只字不提,经过反复安慰、劝诱,他才说:“有一个人在茶馆里给了我50文钱,让我打听审案中木匠夫妇是不是承认了杀人。我告诉你,你可不能告诉别人!”这小孩还挺严肃地嘱咐宋日隆。
宋日隆心中大喜过望,马上命令两个狱卒跟随小孩来到茶馆,逮捕了唆使小孩探听消息的人。
宋日隆劈头呵责:“你自己行凶杀人,为何要让别人偿命?还不赶快招认!”
这人再也无法抵赖,只好乖乖地供认了杀人抢劫的罪行。木匠夫妇的冤案马上得到昭雪。
赵葵一言定军心
南宋时,荆湖地区主持军事的制置使叫赵南仲。他的儿子赵葵不但勇武无畏,而且具有军事韬略,每每面临战事,常对父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而深得赵南仲及官兵的喜爱。
几次接阵打仗,金兵屡屡溃败。他们觉得赵军士气高昂,冲锋陷阵,锐不可挡。连赵南仲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将士这样不怕死,这样所向无敌?勇敢从何而来?
在一次战后休息时,赵南仲在官府后园与家属弈棋品茗,闲谈时讲到上述怪事时,夫人忍不住用手指戮戳他的额头说:“亏你还是三军的统帅呢,还不及一个孩子?”
赵南仲大吃一惊,忙问:“夫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夫人指指赵葵:“你问问他!”
赵葵面色绯红,说:“爸爸,每次听到我军击鼓进军的号令,我就偷偷地披挂上阵,跟着战士们一起向前冲锋。官兵们怕我有所闪失,为了保护我都争先恐后地扑向敌人,把对方的气焰压住。”
赵南仲听罢,又惊又喜,忙将儿子搂住,说:“小小年纪,就这么勇敢而有心计,将来必定远远超过父亲啊!”
一次,赵南仲指挥军队同金兵打了一场恶仗,又大获全胜。在犒赏三军时,官兵们觉得奖赏不公,劳苦功高的得不到应得的份额,一时议论纷纷,少数血气方刚的将士准备闹事。就在兵变即将发生之际,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赵葵从父亲身后跳出来,高声叫道,“大家请快息怒!这是朝廷的奖赏,我爸爸另外还有奖赏呢,不要着急嘛!”
一场危险的喧闹顿时平静了下去。
事后,赵南仲对奖赏一事作了补救。
市舶官妙用绿豆
宋朝末年,上海已是与各国开始海上贸易的港口,受松江府管辖。当时松江府第一任负责检验进出口物资的市舶官,却为进口印花洋布和出口瓷器的问题大伤脑筋。
原来洋商们很狡猾,途中遇到风浪,船舱进水,布匹浸了水质量受损。他们欺中国没有检验仪器,每逢船舱进水,就在到达上海前,停在沿海隐蔽岛屿上,雇人将受潮的洋布晒干后再进港。这种布由于浸过海水,还能尝出它的咸味。可是如果船只在长江口遇到风浪,布受江水浸蚀,没有咸味,就很难检验出问题,只能按合同收下。洋商更刁,中国从上海出口的瓷器,尽管用稻草扎、竹箩装,可经过海上风浪颠簸,运到国外还是难免破碎,洋商却要加倍罚款。
市舶官眼见白花花的银元流入洋商的口袋,很是痛心。一天,他偶然在一艘船上捡到了一粒绿豆,顿时心里一动,回衙后召来洋商们,笑眯眯地宣布道:“今后,我国进口洋布,同时进口绿豆。你们装船时,必须一行布匹、一行绿豆间隔排好。船到上海港,先验舱后起货,否则布匹一律拒收。”
接着,市舶官又订了条怪规定:出口瓷器装船前,必须在空隙处也放进绿豆。
然后,洒上少量清水,盖上盖子,包装得与以前一模一样。
洋商们瞪着碧珠暗暗发笑:唱什么戏?
第二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洋商的货靠上上海港。市舶官亲临船舱验看,一行洋布、一行绿豆,果然装得整整齐齐。
市舶官微笑着发话:“洋先主,你这次货舱可曾进水?”
洋商举起右手,边在胸前划十字边开口:“靠上帝保佑,一路风平浪静,船舱没进一滴水。”
市舶官又问:“我们中国有句谚语:‘三月三、九月九,行人莫从江边走。’今年的九月九日,长江口风浪特别大,你们的船在哪里?”
洋商脱口而出:“那天我们停船避风,没有行驶。”
市舶官淡淡一笑,令衙役从船里抬出一麻袋绿豆,先请洋商验明封口印证。然后,他又令当众倒出,只见不少绿豆早已发芽。市舶官走近这堆绿豆,俯身捡出根最长的绿豆芽,正色相告:“根据这根豆芽推测,正是九月初九进的水,你已经将进水布匹做了手脚。”
洋商翻着白眼,乖乖地接受罚款。但转一下眼珠,马上将了市舶官一军:“你们出口的瓷器,如果到了我们那儿,发现以碎的次的充好,要加倍罚款。”
市舶官叉着腰笑答道:“好啊!”
洋商带回的一船瓷器运到大洋彼岸,急不可耐地跳上岸,邀来各国商人一起检验,谁知,没检验出一个碎碟子,只发现了不少绿豆芽生长其间。原来运输途中,绿豆遇水慢慢发芽,无孔不入、见隙就钻,几乎将篓中空隙全部填满,任凭风浪颠簸,将瓷器保护得完好无损。
一大群洋商楞住了。
张公谨辨伪擒凶
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年),景州(今河北食内)有一个妇人分别跟隶卒马全和王二通奸。这事神不知鬼不觉地过了好些时候。
有一天,那妇人要回娘家,与王二约定在城外树下相见。
哪知,马全恰巧听到这消息,马上醋性发作,萌发杀机。他抢先在王二之前,等在那棵树下。
妇人一到,马全忽地从大树背后闪出,把她杀死了。
第二天,妇人的父亲有事上城,顺便去看望女儿。妇人的婆婆说:“你女儿昨天已经回娘家了,怎么还来这里看她?”
妇人的父亲大吃一惊,连忙四下寻找,在树下找到了女儿的尸体,马上奔到官府,声泪俱下告状。
官府审理此案,询问妇人婆婆:“你儿媳这几天和谁商量过事情。”
婆婆想了一会儿,答道:“对了,只与王二说过话。”
很快,王二给拘捕来,在百般严刑拷问下,只得胡乱招供,并交代道:那妇人所带的包袱还埋在一棵树下。官府派人循迹摸索,果然在树下起获。王二一听,叫苦不迭,惊骇道:“怎么真有?看样子,我命绝矣!”
参与审讯的张公谨见情生疑,对审讯官吏说:“给我三天时间,保证擒到真凶!”
官吏点点头,允许这么办。
张公谨问看门的役卒:“审讯王二时,有人在墙外偷听吗?”
役卒们答话:“隶卒马全在墙外站了很久。”
公谨又询问看守城门的役卒说:“昨晚是否有人带着包袱出城?”
有人告诉:“只有马全带着一个包袱出城了。”
张公谨立即下令拘捕马全!
一番审讯,马全只能如实招认。
元妹吟诗拒宰相
张平章穿上最华丽的服装,乘上装饰一新的马车,离开相府,兴冲冲地相亲去了。
这位金朝的宰相,看上了诗人元好问的妹妹。几天前,他让相府的人去征求元好问的意见,想不到这位颇负盛名的诗人爽快地说:“妹妹的婚姻大事,应由妹妹去作主。”
张平章仔细地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不禁仰脸大笑起来:“做哥哥的没有推却,想那元妹怎么会为难我呢?何况,我是当朝宰相,权倾朝野,哪一个姑娘会不喜欢呢?”
马车停在元妹的屋前,张平章威风凛凛地跳下车子,向元家走去,元妹听说宰相来访,笑嘻嘻地出来迎接。这把张平章乐得眉飞色舞,果然是个绝代佳人,西施再世。见她面露喜色,心想这位窈窕淑女就要属于自己的了。
元妹正在家里裱糊天花板,客人来了,只得坐着作陪。她已猜知张平章的七八分来意,果真提及此事,叫她如何回答好呢?正为难之间、张平章大献殷勤地说:“久闻元妹诗才超人,今天平章慕名而来,可有新作让我欣赏欣赏吗?”
“小女子无才,承蒙夸奖。”元妹依然不动声色,指着新裱糊的天花板,“就以此为题,草吟一首绝句,请宰相指教——
补天手段暂施张,
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语新来双燕子,
移巢别处觅雕梁。
刚才还是喜形于色的张平章一下子落进了冰窟窿,脸色煞是难堪、“腾”地站起,气呼呼地向外走去。他跨上马车,马夫把鞭子抽得“劈叭”作响,马蹄扬起一股灰尘,带着情场失意的宰相飞奔而去。
原来元妹并不喜欢这位仗着权势居高临下的张平章,故意在诗中把他比作污染画堂的“纤尘”和不识时务的“燕子”,将他气跑了。
成吉思汗赛马计
公元1174年某日,晴空万里。辽阔美丽的蒙古草原上,正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赛马。比赛开始后,十几匹赛马刚离开起跑线,便磨磨蹭蹭地向前移动,有的甚至原地踏步。剽悍的骑士们身体后倾,拼命将马缰绳向后揽,谁也不希望自己的马超过别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年)的父亲统治的孛儿只斤部落打了一个胜仗,夺回了大片领地和许多牲口。为了庆祝胜利,特意安排了一场赛马,但优胜者标准不同往常——最后到终点的马才能得奖,以致出现了开头赛马的情景。
骑士们你慢我慢大家慢,过了好一阵,赛马跑得远的只行进了十分之一的路程,近的马尾巴还在起跑线上,滑稽的是,由于这个骑士把缰绳揽得死死的,竟把赛马的后半个身子又退到起跑线外。
眼看夕阳不等人,马赛又难以结束,大家有点耐不住了。成吉思汗的父亲也后悔自己不该别出心裁搞这种赛马,但话已出口,金口难改。怎样眷结束这场僵局呢?成吉思汗的父亲略一思忖,便令人传下谕旨:“谁有办法眷结束比赛,给予重赏。但是,不能改变原定的优胜条件,跑得慢的还是获胜。”
众人绞尽脑汁,仍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这时年仅12岁的成吉思汗跑到那些原地徘徊的赛马前,对每一个骑士说如此,道这般,进行了一番新的安排,然后厉声发出号令:“跑!”只见骑士们一改刚才的拖沓状况,争先恐后地纵马向终点跑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