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的中医-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李中梓判断许霞城是什么病呢?根据发病的前因后果,李中梓判断这是一个肝气不舒的证候。
然后李中梓给许霞城开了方子,这个方子可是让我们开了眼了,一般的肝气不舒怎么治疗呢?就是梳理肝气呗,开些柴胡类的方子,这应该是一个很常用的思路吧。
但是,李中梓开出的却是补中益气汤,加上木香,白寇仁。
为什么这么开方子呢?原来,李中梓判断许霞城因为肝气不舒,横逆的肝气伤到了中气,所以才会出现身体发寒发热,腹中还感觉满闷,这样要把中气补足,同时稍微的加一点木香、白寇仁行气就可以了,而且补中益气汤里面还有点陈皮、柴胡、升麻等药,量虽小点,也可以起到理气的作用。
那么,这个药开出去效果如何呢?效果是:十剂以后,我们的许霞城就恢复正常了。
在那个时候,情绪也很郁闷的还有一个人,此人叫钱机山,这位的故事更搞笑,我也顺便给各位讲讲。
话说在崇祯末年的时候,这位钱机山名声很大(好像是做了兵部尚书),于是就被朝廷给招去,做什么呢?做相国。
这可是个大官啊,钱机山也是既兴奋,又紧张,自己进了朝廷以后,该按照什么路子来做事呢?
思考了半天,自己也没什么大主意,就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叫陈继儒的,这位陈继儒可不得了,当时是名动一时,很有才学,和李中梓也是好朋友,李中梓写的《医宗必读》还是这位陈老爷子给写的序。当时有得风俗,就是无论谁去做官,都要到陈继儒那里去拜访一下,让陈继儒给指点一下,随便说点什么,大家都赶快记下来,有的时候陈继儒如果没说出来什么,没指点几句,这位来访者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很不高兴,结果是逼得陈继儒常常是胡说几句算了。
当时这位钱机山来的时候,估计是陈继儒也是被逼得急了,就胡说了一句“拔一毛以利天下”。钱机山一听,很晕,没听懂,但是一想老师这里面一定有很深的含义啊,于是就谨记于心,拍马就奔京城去了。
第221节
到了相位上,正赶上袁崇焕上了折子,说是有个边关将领叫毛文龙的,被努尔哈赤打败,逃到了一个岛上,袁崇焕想要杀了毛文龙,以正军法。
钱机山一听,啊?这不正合了我老师陈继儒的话“拔一毛以利天下”吗?老师可真是高啊,于是就批示,杀毛文龙,把这个毛给拔了。
结果,后来袁崇焕又被崇祯皇帝给杀了,罪状中就有错杀毛文龙一条。
崇祯皇帝还迁怒于钱机山,把钱机山也给下到了大狱,定的是死罪。
这下钱机山江南老家的人可急了,据说天天到陈继儒家的门口闹,说都是你告诉的什么“拔一毛”搞的!这下好,我们家的老爷也要被拔一头了。
这事儿弄得后来别人去拜访陈继儒,还要求赠一句话什么的,陈继儒一概头大,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耽误各位了。
当然,后来崇祯赦免了钱机山的罪,放了回来。
可见当时朝廷很乱,就在几乎是这个时候,我们的另一位名医喻嘉言看到报国无望,默默地离开了京城,回到老家开始行医了。
这位钱机山回到江南后,很是郁闷,搞不懂这“拔一毛”怎么还拔错了,结果就患了病,具体的症状是“两膺隐隐痛,膈间不快,食后苦刺酸”,这个症状估计各位可能有体会,因为现在这样的患者很多,那种胸闷胁痛,吃完饭返苦酸水的患者很多。
开始的时候,是李中梓派门人去治疗的(李中梓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的学生了),这位门人叫孙黄绪,去诊断了以后,开了方子,用的是六君子汤,加上黄连和山栀子。他一定认为这是气虚有热,所以用的是补气同时散火的方子。
但是服用以后,没有效果,这下我们的孙黄绪同学很是惭愧,于是就报告了老师,说自己开的方子没有效果。
李中梓一看,这说明自己的弟子还没有完全学成啊,于是亲自出马,带着弟子来到了钱机山的家里。
当时钱机山的家很豪华,据说后楼高很高,“北望九峰,在一览中”,这宅子后来清兵杀来后,被清军用做指挥部了。
李中梓在亲自诊了钱机山的脉后,明白了弟子用药没有效果的缘故,他对弟子说:看病一定要灵活,这位虽然是肝气不舒,导致了心火旺,但是不能从清火这个思路一直走,你想到了补气,这很好,但是还要察觉到这个患者体内本来的寒气,他原来是有脾寒的,此时是肝木挟火和脾寒混在了一起,所以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于是他就开了方子,是人参、白术各三钱,干姜、黄连、甘草各一钱,熬好药以后,还要加姜汁少许。
这个方子是什么意思呢?方子里的干姜是温脾寒的,黄连则是清心火的,这一寒一热,是寒热兼调的,然后再用人参、白术、甘草来补脾。这样就把体内这个复杂的格局给解开了。
但是这个病也确实难调(钱机山此时的情绪一定很不好),所以李中梓也调理了一个月,这个倒霉的前任相国的病才好。
当然,钱机山在朝廷里倒霉了,陈继儒老师当然也很难过,结果也病了。
这位陈继儒是谁啊?各位可能还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他写的《小窗幽记》可能就都知道了,他写的句子那叫一个精彩,也难怪为什么大家来拜访时都找他要个句子相赠,这位当时名声巨大,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书画地位和董其昌是齐名的,他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就把儒生的衣冠都给一把火点了,然后在小昆山那里盖了房子(看来那个时候房地产商还不成气候),从此隐居,闭门读书,但是这位陈继儒隐居很有意思,他还是继续和三吴名士来往,而且似乎门庭有越来越热闹的趋势。
本来陈继儒这样的大名人我应该大书特书的,为了不喧宾夺主,还是讲他怎么病的吧。
当然,陈老师忙着忙着就有点招呼不住了,尤其是还有钱机山这样的学生给添乱,结果也病了,患的是疟疾,三天一发作,叫三日疟,这个病折腾的,很久都不好转,等到把李中梓找来的时候,病也挺重了。
李中梓一诊脉,脉象是“浮之则濡”,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濡脉呢?李中梓在《诊家正眼》里面引用《脉经》说“濡脉细软,悬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意思是说,这个脉象是轻轻一搭手是有的,很软,很细,然后一按,就没有了,往下按是空的。如果见到这个脉象,那就是“阴虚,髓绝精伤”,李中梓解释道:“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无,血已伤残”,同时他又说“浮濡气败”,就是说如果轻取就感觉到脉是濡脉,那么就已经是气败了,现在各位明白了,李中梓在这里已经把濡脉的意义给解释清楚了。
那么大家来判断吧,陈继儒脉象是浮取是濡脉,重按是弱的,无力的,这是什么情况呢?是“营卫俱穷”,就是气血都很弱了。
所以李中梓判断,就是因为气血太虚弱了,所以没有力量把疟疾这个邪气顶出去,才会缠绵不愈的。
所以李中梓想要使用补的方法来治疗。
但是陈继儒却很反对,他一向不怎么喜欢服药,尤其是不喜欢人参等补药(素畏药饵,尤不喜人参)。
李中梓一看,这哪儿成啊?都到了这个份儿上了,还不服补药?我哪里是乱开补药的人啊,我是根据你的体质来的啊,于是就劝这位陈继儒,说:“你以前不服补药,那是身体的素质还可以,现在体质不行了,还是要服人参的啊,现在你的正气已经疲惫了,脉细得象悬着的丝线一样,你不跟着情况的变化来调整,不是跟自个儿过不去吗?”(正气虚疲,脉如悬丝,而可拘以常乎?变通趋时,不得失也。)
陈继儒一听,有道理啊,我整天给别人赠一句话来着,现在这位老友赠我的话也很有道理啊!
于是就听李中梓的话,服用了一钱多一点的人参,结果是嘴里立刻就有了津液,肚子里也不感觉到烦和胀了。
这下陈继儒可高兴了,对李中梓说:“看来我以前太固执了,还是你今天把我给点醒了,这样吧,我就把性命委托了大哥你了(这里透露出了李中梓和陈继儒的年龄大小,原来陈继儒比李中梓年龄小啊,小十二岁呢),现在大哥你让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敢以性命委重,惟兄所命耳)
这下,李中梓就放开了手脚,他用人参一两(量够大的)、何首乌一两,煎成了膏,然后加入姜汁一盅。
这个方子,人参是补气的,何首乌是补血养阴的,姜汁是怕药膏凝滞,用来醒胃的。
一剂以后,陈继儒的病就好了十分之七八。
再服了一剂,这个疟疾就好了。
估计陈继儒一定是欣喜若狂,拉着李中梓的手送了他好多的话,把李中梓的学生们搞得手抄都来不及了,只恨自己的手机没有录音功能。
第222节
日期:2008…11…30 17:26:01
平和之路
这样,在不断的读书和诊病的过程中,李中梓的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那么,未来的路怎么走呢?各位需要知道的是,李中梓是自学成材的,文献中没有记载过他跟哪位师父学过(一般如果跟师父学过,古人是一定要记载的,尊师是古人的一个准则),那么,自己该怎么样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呢?
在古代,中医分派别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有擅长温补的,比如张景岳,有擅长用寒凉的,比如朱丹溪,其实,这些医家自己本身是非常全面的,碰到热证,该用寒凉的时候人家用寒凉,碰到寒证,该用温热的时候用温热之药,只不过是在哪一方面有所擅长而已(这事儿只要认真看看人家的医案就知道了),但是后世一些对中医理解不深的医生,看到一,还没有看到二呢,就认为自己学到了人家的心得,结果学张景岳就只用温热,一点寒凉药不用,说用了就伤了阳气;学朱丹溪就只用寒凉,一点温热药都不用,说用了就能把人补死,导致了大量的误诊病例出现,也把自个儿变成了庸医。
李中梓该如何选择呢?他会把自个儿归入某一派别吗?
李中梓望着远方,陷入了沉思。
让我们来和李中梓聊聊吧:李中梓,你到底想把自己划入哪一个派别呢?
为什么要分派别呢?
我看人家都有派别啊,而且没事儿互相攻击一下,温热派的攻击一下用寒凉药物的人,寒凉派的攻击一下温热派的人,促进一下学术发展,多好啊!
你们互相辩论没有关系,但是要知道有多少不是学医的老百姓,听了一方的偏见之辞后,会错误地选择治疗方式啊?还有很多对医学理解不深的医生,会跟着偏重一方,成为庸医的啊?!
那您到底想站在什么立场上啊?
我要站在中间!
啊?那是一条什么道路啊?
我要选择中正平和之道,在患者体内有热的时候,我就用寒凉药物,因为清去邪热就是保护阳气;在病人体内有寒气的时候,我就要用温热药,因为温阳也就是保护阴津。
不偏不倚?
对,真正的中医,一定是讲究使人身体平衡的中正之道!
那些派别呢?
真正的中医,一定是辨证论治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此一定之理。
我明白了,李中梓,按照你自己选择的方向走去吧,我知道,最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代兼容并蓄的大医的!
各位不要说我再胡说,其实这真的是李中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
李中梓自己曾经说过:“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刘河间)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
他说这些学习的人,不看全这些医家的论述,看到一部份学说,就认为自己把中医给学全了(独师其说以为极至),这并不是朱丹溪的错误啊,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误会朱丹溪的理论啊(此非丹溪之过,不善学者误丹溪也)。
最后他还告诫要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把大家的理论看全了,知道中医是个讲究平衡的学说,没有只重阳气不重阴气,或者只重阴气不重阳气这回事儿,要把各家学说都融会到心里,才不至于偏颇,才不至于把自己变成庸医或者是庸医的帮凶,“庶几不以辞害志,而免尽信书之失乎”!
李中梓对此感受颇多,后来,他把这方面的体会写进了自己后来写的巨著《医宗必读》里,放在了哪个部份呢?放在了开卷第二篇,足征重视!
可见,李中梓立志要走一个中正平和之路。
从此,一个兼容并蓄的名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