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的中医-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川椒炒成的炭,这是干什么呢?原来,川椒有引气下降归肾经的作用(这是许叔微的绝活儿),用炭是增加其收敛作用;方子中用了很多药性下行的药物,如旋复花、降香末、川椒炭、苏子霜、半夏等,为什么呢?因为吴鞠通认为这个病是由于肝气上逆引起的。
  在这个方子服用了七付以后,胁痛减轻了一些,但是痰饮仍然是很多,咳嗽也还是频繁,夜里睡觉也不是很好,于是吴鞠通决定停止梳理肝络,改为和胃蠲饮,方用:半夏、生薏仁、枳实、茯苓、淡干姜、广皮、桂枝,这个方子中有桂枝、淡干姜等升阳之药,也有驱除湿气的生薏仁、茯苓等药,还有调理气机的广皮、枳实等药,其中半夏、茯苓、广皮三味药就是化痰的二陈汤的主要成份(二陈汤这个名字的得来就是由于半夏和陈皮都是要久放,至少一年以上才可以用,一般是越陈越好,所以叫二陈)。
  这个方子用到二十七日的时候,患者就已经可以服用稀粥半碗了,于是吴鞠通就用前面的两个方子来回的交叉服用,一边和胃,一边梳理肝络,患者的病情也一天天地开始好了起来。
  到了次年的三月份的时候,杨女士已经能够吃两碗的干饭了(我们平时吃干饭大家都不在意,但是能吃干饭在久病之人就是佳兆了,说明胃口渐旺),正巧这时吴鞠通又要到绍兴出诊去(看来吴鞠通回家还挺忙的),在四月份的时候,吴鞠通在旅途中不放心这个患者,当走到苏州的时候,还写了封信给这个杨女士,让她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性情,不要没事儿就发脾气,因为肝气不舒是引起很多病的罪魁祸首。
  到了五月份,吴鞠通不放心,又给杨女士写了一封信,信中“痛以大道理开导之”(估计是用词比较的狠,否则不会用个“痛”字),然后就失去了联络。
  要说古代的通信可真是够落后的,等到了十月份,吴鞠通才收到回信,打开信一看,吴鞠通笑了,原来信中说杨女士居然把吴鞠通写的信当成座右铭,每天高声朗读一遍(这实在是调理肝气的好方法,可惜吴鞠通的这封信没有流传下来),现在饮食已经非常好了,精神头也很高涨(精神大长),而且家里人也因为她身体的恢复而感到非常的高兴!(合家欢乐)
  给一个人开方子比较容易,但是,这个人服用了方子以后可能只是暂时的恢复,如果旧习不改,以后可能还是会犯病的。
  一个好的医生,一定会以自己高远的境界,以自己一颗诚挚的心,去改变患者的思想,使其获得医药以外的精神调护,从而走向明媚的阳光之中。
  医术之外,尚有医道。
  所以,各位医者,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141节

日期:2008…9…2 16:42:44
  一本叫《温病条辨》的书
  一转眼,到了公元1798年,吴鞠通正式行医已经六年,他也成为了一个四十一岁的中年人,此时他的生活那叫一个忙,来求诊的患者是络绎不绝,在这种高密度的临床工作中,他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也越发地感到,这样下去不行啊,大家怎么对温病都不了解呢?这么犯错误患者哪里受得了呢?
  这个时候,他的好朋友,那位高中榜眼,当了大官的汪廷珍同志突然向吴鞠通提出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可实在是很不得了,因为从此以后,一本中医界非常重要的著作将因此而诞生。
  这个事情的来由是什么呢?原来,我们的汪廷珍同志不但平时苦读圣贤之书,并因此在全国统考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名次,而且他还喜欢医术,没事儿的时候就拿本医书来当课外读物来读(真是个好学的好同志啊),从他留下的文字来看,他对中医还真是很精通的,所谈论的问题都头头是道。
  要说这位汪廷珍同志实在是个忧国忧民的人,这不,这天在家里,就琢磨着,老百姓的生活最近不会出什么事儿吧?于是就拿出了《黄帝内经》,按照其中的五运六气的理论,推算起这两年的天气来了。
  各位可能在我写的内容中不断地看到五运六气的内容,这到底是什么理论呢?我给各位简要地解释一下吧,所谓的五运六气理论,就是我国古代把气候规律进行总结后,排列出的每年中各个月份的气候特点,以及对人体的影响,这就跟按照节气来指导农业耕作一样,五运六气是按照时间来指导养生和医疗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要比节气复杂,而是需要进行推算的。
  以汪廷珍同志的智力水平,搞搞五运六气理论那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在他搞了一番科研后,得出的结果不禁让他倒吸了一口冷气,哎呀,不好,来年是己未年,“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老百姓恐怕是要有瘟疫之灾啊!
  于是,出了一头冷汗的汪廷珍同志赶快上轿,急冲冲跑到了吴鞠通的家里,揪住正在忙碌的吴鞠通,把他拉到客厅里坐下“先别忙了,来,跟你谈件正事儿。”
  吴鞠通很迷惑:“轻点拽,干嘛?这么严肃?出什么事儿了?”
  汪廷珍同志就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跟吴鞠通讲了,然后说:“现在温病你是最了解的了,我看你还是努努力,写本书吧(子盍速成是书),这样对老百姓有好处啊(或者有益于民生乎)!”
  “啊?”吴鞠通一时愣在了那里。
  汪廷珍急了:“还犹豫什么啊你,出版社那边就放心吧,我联系还不成吗?”
  吴鞠通忍不住了,说:“我不是担心这个,我是担心,自己的学问能行吗?我学了这才几年啊,怎么就敢写书啊?而且,我这么年轻,写出来谁信啊?”(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
  汪廷珍望着吴鞠通气不打一处来:“太谦虚了你,这么个谦虚法儿,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看你就甭客气了,这么着,咱们就当是抛砖引玉了,你就先写个砖头出来,等着以后哪位高人再弄出个玉石来,还不成吗?”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吴鞠通正好有宣传温病理论的想法,于是就答应下来,开始构思,动笔。
  这一写不要紧,写出了中医历史上的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
  估计您该问了,根据文献记载,吴鞠通是一个性子特急的人啊,怎么在汪廷珍同志的面前变得那么的犹豫不决了呢?
  原来,这正是吴鞠通负责任的地方,他对学问那是非常认真的,一点儿问题他都要思考透了才写,所以写书那更是非常的慎重。
  这点从他写《温病条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其实他要写的那些东西在脑袋里早就酝酿很久了,所以一下笔,很快就写了出来,从一位叫征保的朋友给《温病条辨》写的序言中看,征保说吴鞠通在“嘉庆甲子(公元1804年),出所著治温法示余”,这就是说吴鞠通在公元1804年已经把《温病条辨》初步给写好了,然后一直在不断地修改,“阅十稔而后告成”,就是说精雕细琢地修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本来是想抛砖引玉,可这倒好,抛的哪里是砖头啊,整个一金砖。
  从公元1798年开始写,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写成,然后又用了十来年的时间修改,可见吴鞠通是多么的慎重,等到了公元1812年,吴鞠通还没有修改完的意思,这可把汪廷珍给急坏了,于是就又来到吴鞠通家催促。
  其实距离汪廷珍同志预测的第二年瘟疫的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也不知道汪廷珍同志预测的结果是否准确了,反正吴鞠通的这本书是没有用上,估计汪廷珍同志一定感觉很不爽。
  于是又问吴鞠通:“我说老吴,你这本书我活着的时候还能见着不?”
  吴鞠通还是很腼腆地回答:“我还是很不自信啊,再改改吧。”
  汪廷珍同志急得鼻子都快歪了:“老大,什么是自信啊,到底学到什么程度才能自信啊,学无止境,难道就永远都不自信了(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现在天下有这么多的病,大家却不知道怎么治疗,你还不赶快把书拿出来?这跟救火差不多啊,还容你整理衣服梳理头发再救?”
  吴鞠通同志听得很动容,瞪大了眼睛。
  汪廷珍同志继续讲到:“所以,同志啊,不要再犯错误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书里还有什么漏洞,那人民群众一定会发现的,一定会为你指出的(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这样理论完善了,使得人民群众少些得病,岂不是天下后世的大幸吗?老吴啊,这事儿我看还是别犹豫了!”
  这下吴鞠通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反正也确实修改得差不多了,于是就把稿子交出来刊印了,在出版的那年,吴鞠通已经五十六岁了。
  但这还没算完,后来在再版的时候,吴鞠通又修改增添了一些内容。
  这本《温病条辨》就这样和大家见面了,多不容易啊,各位绝对有必要买一本在手里,这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有用,其中的很多方子都是现在中医医生的看家法宝。
  在这本书里,吴鞠通开创了一个三焦辨证的理论,他把人体的病症表现分入了上、中、下三焦里,以此来确定病邪进入人体的程度和部位,这个三焦辨证理论是对中医理论的发展,现在我们还经常使用。




第142节

  在书里,吴鞠通还把温病的各种证型都给做了一个梳理,其中很多温病的类型比如暑温、湿温等都非常的重要,从此温病成为了一个理论完备的理论体系。
  《温病条辨》这本书其实内容并不是很多,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在这十几年里,吴鞠通在诊疗之余,在半夜昏黄的纸灯下,一点一点反复修改的情景。
  温病治法
  为什么人家吴鞠通这本《温病条辨》写得好呢?因为他这些内容都是在在临床实际中练出来的,现在,让我们开观摩一下吴鞠通是怎么治疗温病的吧。
  这位患者是在癸亥年(公元1803年)六月初五日来求诊的,患者姓王,我们就称呼他为王同志吧。
  让我们来先看天气,北京的六月,天已经热了,那个时候北京绿化得还没有那么好,经常是阳光直射沙土地,路上的行人连个避荫凉的地方都没有,这种情况下什么邪气盛呢?暑邪盛啊。
  吴鞠通来到患者的家,一看患者的舌苔,好家伙,舌苔满布,这意味着什么呢?各位请注意了,一般的舌苔会分布在舌体的中心位置,在边上会流出空隙,露出淡红色的舌质的,这位好,舌苔整个把舌体的上面都给覆盖了,这种舌苔满布的舌象这说明王同志的体内是有湿气的;同时,舌苔的颜色是微黄的,这意味着湿气已经开始化热了。
  再看脉象,洪大,弦,而且“刚甚”,左脉大于右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体内热盛啊,而且血分之热是很厉害的。
  吴鞠通说了,刚开始患病就出现了这么严重的舌脉,恐怕“下焦精血之热,远甚于上焦气分之热也”,这就是三焦辨证,他把身体分成三个系统来分别思考。
  吴鞠通还观察到,患者的手心热得很厉害,比手背还热,这也证明了上述判断。
  怎么办?下焦也热(这是虚热,大家要分清楚了),上焦也热(这才是外邪导致的实热),先治疗哪个好呢?
  吴鞠通迅速地做出了判断,先清上焦之热,但是要记住下焦还有问题以后需要处理呢。
  于是开了方子:连翘、细生地、粉丹皮、银花、桔梗、白茅根、麦冬、牛蒡子、香豆豉、元参、藿香梗、生甘草、薄荷,服用三付,一天之内服完。
  各位,这个方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治疗温病的方子,其中就包含了吴鞠通的名方银翘散,我给大家聊聊这个方子,如果各位看明白了,以后患了风热感冒,也就能自己知道如何去药店买银翘解毒丸了。
  方子中的连翘是清气分之热的药,可以散结开郁,凡是热一定会有郁结,郁结散了热就散了,感冒了嗓子痛,连翘是比较适合的药,吴鞠通使用连翘是带连翘心的,连翘这个药外面是个心型的壳,里面有心,现在的药店把心都给去掉了,实际上吴鞠通认为连翘带心还能清心经的热,连翘心的味道很特别,熬后让人闻之欲呕,但是力道很大。
  银花就是金银花,也叫双花,这种药材在中国各地都有,我前些日子回到老家,隔着玻璃向外一望,楼下的院子里就有很多株正在盛开,但是采这个药材一定要在花还没开的时候,开了药气就泄了。金银花是清气分热邪的药物,可以透邪外出,最善于使用金银花的医家要属明朝的陈士铎了(那位傅青主的徒弟),他在患者有疮痈的时候,一用就是几两,效果是立竿见影。
  牛蒡子是解毒利咽,可以解去风热之毒,对于咽喉疼痛效果很好,我通常都要配上白僵蚕,疗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