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生要做的99件事-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崇拜炸弹,崇拜悲哀,崇拜破坏; 
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 
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哟! 
――郭沫若   
柴可夫斯基在第一次见到托尔斯泰后,就激动地写了如下的文字: 
“1886年7月1日,我第一次去见托尔斯泰,心里惶惑不安,觉得十分害怕。我想,他只要瞧我一眼,就会把我心灵深处的秘密看透。在他面前,人绝不可能把自己心底里的邪念藏起来瞒过他。他会像一个医生检查病人的伤口那样,知道哪些部位最敏感。如果他仁慈(他该是仁慈的),便不去触摸这些部位,只用神情表示他什么都知道了;如果他无情呢,他就会要用手指头从最痛楚的地方戳进去。总之不管哪种情况,我都觉得可怕――不过他没有这样做。 
“这位最会透视人生的作家跟人相处的时候,显得单纯、直率而诚恳,一点也没有那种我原先害怕的‘洞察一切’的样子。无需‘提防’伤人,因为他压根儿不伤人。很明显:他不是要把我当做‘标本’来研究,而是只想跟我谈谈音乐。他对音乐极感兴趣。 
“……托尔斯泰坐在我旁边,听我弹奏我的第一部四重奏中的行板。我看见,眼泪从他面颊上流下来。在我此生中,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奢望许是再也得不到比这更大的满足了。” 
偶像崇拜是人类自身在不断的进化演变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一种近乎于本能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的投射和放大,崇拜偶像实际上泄露了人们心底的渴望和梦幻。对于当今存在的“追星族”、歌星迷、球星迷、影星迷等大众群体,很多人在惊讶之余感到迷惑不解,仿佛这种群体的痴迷和大众的癫狂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病态的流行和时代精神的失落。其实这种狂热之举早已有之,并且时常是以惊世骇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记忆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偶像崇拜心理在不同的人群里会有不同的表现。成年人心目中的偶像与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有很大的分别,同时各自对偶像的崇拜和追求也不尽相同。年轻人的偶像崇拜会更为外露、奔放和充满激情,情绪的宣泄无所顾忌地溢于一言一行之中;成年人的偶像崇拜则较为含蓄、深沉和充满温情,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往往点到为止或尽在不言之中,内在自我的无穷回味远多于外在自我的曾经拥有。因此,追星一族偶像崇拜的痴迷和癫狂也就多出现于年轻一代的新生群体当中。 
崇拜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人们总是在偶像身上赋予了理想化色彩,使自我实现的愿望得到某种替代性的满足。 
以明星为例,他们之所以使影迷们趋之若鹜,马斯洛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希望对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充分地开拓和利用,最后获得成功。可是,生存在现实中的观众,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暂时做不到自我实现。他们一看到那些才智过人、逢凶化吉、终达目标的角色后,便下意识地把自我实现的愿望投射在装扮这些角色的明星身上,在虚幻的情境中,假想着自己就是高仓健,就是史泰龙,并从中感受到视觉和精神的兴奋愉悦,不知不觉地与明星产生了感情维系,结为割舍不下的朋友关系。特别是一些情感上、精神上孤独的人,更是把明星作为自己心中的挚友,希冀着在观看他的表演中得到深深的慰藉…… 
普通人若想见到自己景仰的名人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但这并非就做不到。曾有一位农村青年,似乎是异想天开地给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写信;一位中国的音乐爱好者给平生最仰慕、最热爱的世界著名指挥家写信,得到了数张音乐大师们亲手签名的照片,其中包括顶级大师卡拉扬。这些执着的人通过特有的方式与心中的偶像接触,这是他们一生难以忘怀的经历。当然,如果欲见不得,也了无遗憾,因为你尝试过了。 
                  第20件事 21天改掉一个坏习惯
第20件事 21天改掉一个坏习惯 
培根在《论习惯》中告诫我们:“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不可以一蹴而就。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一般人要想改掉一个旧习惯,大概需要三个星期的时间。你必须给自己一段时间,来改掉你的坏习惯,如做事拖拉、不拘小节,甚至吸烟等等,然后以更好的方式取而代之。 
你不要对改掉坏习惯这一点既向往不已,又心存疑惑,生活里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只要你做了,就会达到目的。 
牙医告诫我剔牙和刷牙一样重要。如果不剔牙的话,我的牙龈病会更厉害,我一直打算剔牙,但老是拖延着不行动。 
“好,就利用这三周改变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我心里自忖。第一天算是最困难的了。第二天,第三天,剔牙这件事还是显得讨厌又麻烦。但第一个星期才过去,剔牙就成为上床前的例行公事了。 
到了第三个星期结束,使我惊异的是,剔牙变得和刷牙一样容易不过了。我得意洋洋――因为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有了这样一个开头,我就能再接再厉,朝更困难的目标迈步了。 
我一直打算多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多吃些蔬菜和水果,少吃些甜食。于是我把该吃的列出表贴在冰箱门上, 从精神上提醒自己。 
说实在话,第一天的日子可不好过。我努力让自己忙碌些,但脑海里却翻腾着冰箱里的巧克力蛋糕和甜食盒里的奶油甜饼。第四天,全家吃蛋糕和甜饼,我却独自吃水果和蔬菜,我心里涌起一阵自尊的波浪。三个星期一过,习惯就固定下来了。我不再拼命吃甜食,我的体重减轻了5磅。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我和丈夫凡尔近来相处得不好,我们不吵嘴,但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感情沟通。我知道,主要问题是我总对他挑刺儿。实在遗憾,我觉得他身上的毛病太多。我并不想成为一个唠唠叨叨的人,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凡尔对我闭起心扉。这是怪不得他的,但我自己能不能改变呢?或者,我自己想不想改变呢? 
我又画了一张“三周规划图”,决定试试看:每天我要在丈夫身上找出一个我觉得好的地方,并告诉凡尔。 
第一天就遇到了难题,我看凡尔有许多事都不顺眼,例如:为什么他吃过东西不收拾?为什么又把那件糟糕的衣服穿上了身?有一段时间我很难找到什么好的地方。难道真连一点好的地方也找不出来吗? 
不,当然不是。屋里有什么要修理,凡尔会敲敲打打,把东西修好。 
“啊, 你把电灯开关修好了, 真不错。” 我对凡尔说, 语气中难免几分做作。 
第二天,我又对凡尔说,他对我的缺点十分耐心,而没有像我对他那样唠唠叨叨,这真使我高兴。他笑了笑,那故意的一笑,真叫人别扭。 
“看来,这方法行不通了。”我自言自语。 
接下去的几天,我仍然觉得很难找到凡尔的优点。我开始觉得有些虚情假意,像一个机器人口是心非地说着好话。但随着三个星期一点一点过去,我在丈夫身上找优点变得容易起来。他为人诚恳,对孩子又耐心,为什么我只看到他的短处呢? 
到了21天结束时,我简直不相信要表扬凡尔是多么轻而易举,一点儿也没有别扭的感觉,而凡尔看起来也确实与以前不同了。他对我也更加亲近,开始坦率地谈他的工作,谈他所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到三个星期结束,他说是我显得和以前大大不同了。 
“是的,”我说,“我最近一直努力克服我唠唠叨叨的坏习惯。” 
凡尔很动感情地说:“难怪我觉得自己好多了,也觉得我们俩之间好多了。谢谢你的帮助,谢谢。我实在应该努力,做个更好的丈夫,做个更好的人。” 
我十分激动,几乎说不出话来。后来,我向他解释了三周改变自己的规划和我的进展。凡尔说他也要试一试。 (佚 名)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沉浸于书中,就会体验到文字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在所谓的信息时代,分散人们注意力的事情太多了:电视、互联网,以及各种游乐活动,以至于许多人忘记了阅读的乐趣和那种使人流连忘返的享受。 
                  第21件事 与普通劳动者生活一天
第21件事 与普通劳动者生活一天 
你是否还是一个不谙世事、激情万丈的青年?你是否整日坐在办公室里,悠然地消磨时光?你是否只专注于个人事业的拓展,忽略了周围的众生?你是否已位高权重,他人对你仰而视之?那么,请走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喝一杯脏水,吃一顿蒙着灰尘的午饭,到他们栖身的低矮小屋中看一看,你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自己,从而强化自己成就事业的毅力、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别人对你的信任与认同。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孩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再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喂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才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孩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那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抵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一道道缝,农民们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他们从未尝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之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佚 名) 
如果不曾了解脚下泥土的博大,不曾了解荒原野草的芬芳,不曾了解江底碎石的激昂,如果不曾了解那些最底层的撼动,那么即使你有幸面对雷霆壮丽,你也注定苍白。 
当一个社会进入更为高级、更为文明的时代,人们生活于信息化、科技化、电脑化的快节奏的氛围中,心情是激动的,在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中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追求属于自己生命的天地,这是人生一大乐趣,也是人生一大喜悦。 
但是,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把目光移向我们所走过的路程,去俯视一下社会民间,我们会发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有一批特殊的群体,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位,这批特殊的群体可称之为“弱势群体”,至今依然在曲折的人生旅途中艰难地生活着、奋斗着,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人格,不怕困难,风雨兼程,默默奉献着。他们曾受到愚弄和不平等的待遇,受到过欺骗和不公平的指责,遭到过失败,面临绝境,甚至流过委屈辛酸的眼泪,当然,也品尝过成功后的喜悦,真可谓有过“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历尽千辛万苦,带着人生的创伤,举步维艰,最终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障碍,向命运的极限挑战,与智慧较量,他们是生活中的乐观者,是卑微愿望的满足者,也是热爱生活的人。 
只要肯于把手弄脏,真正体验为生存而奔波的人们的苦与乐,你就会从普通劳动者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