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罗马哲学讲演录-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它最纯粹的形式下来考察〃一〃,你会发现,如果〃一〃只‘一〃的话,那么你就不能给〃一〃加上任何东西,加上任何东西都〃多〃了,就不再是〃一〃,而是〃二〃了。所以当你就〃一是一〃来考‘一〃的时候,你不能给它加上任何东西。但是你又说〃一是一〃,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加上东西了。〃一〃如果不能加任何东西,你就、不能说它〃是〃,你一且说它〃是〃,就有了两个概念,即〃一〃和〃是〃所以说〃是〃这个概念是多余的,那么你就不能说〃一是〃,也不能说〃一是一〃。如果你一定要说〃一是一〃的话,那么你表达的意思‘一是多〃。因为〃一是一〃这个命题里面,有一个〃一〃,还〃是〃,另外还有一个〃一〃,当然你可以把那个〃一〃看成是和这‘一〃一样的,但是这个〃是〃是多余的。当你说〃一是一〃的时候所表达的意思恰好不是〃一是一〃,而是〃一是多〃,因为你把〃是上去了。如果你只针对这个〃一〃考察,你就不能加任何东西。所以对〃一〃这个概念、范畴,就它本身进行纯粹地考察,柏拉图发现有一种向对立面转化的内在必然性,这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后来黑格尔就是抓住这一点,发现所有的范畴都是这样。当你就针对它本身来考察的时候,比如说存在和非存在,就存在本身来考察存在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存在其实没有任何其他的规定,表达出来的就是非存在,没有任何规定就是元,这是从柏拉图那里得到启发的。所以,范畴的本性是自否定的,是自己否定自己。同时,反过来也可以证明〃多〃也是这样,即如果说〃多是什么〃的时候,也会转化为相反的命题。总而言之,这种自我否定的辩证法在《巴门尼德篇》里揭示得非常深刻。
但是向对立面转化,或者说一个命题的自相矛盾性被这样揭示出来,还只是消极的辩证法。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里提出的还只是消极的辩证法,或者说是一种自我否定性的辩证法,而在柏拉图另外一个晚期作品《智者篇》里面,就提出了一种积极的辩证法。是说,任何概念如果仅仅是向对立面转化、否定自己,〃一〃变成不是‘一〃,〃多〃变成不是〃多〃,那只是消极的辩证法,那只是相对主义。那么,如何使这种相对主义变成有积极后果,而不是陷人怀疑、动摇和虚无呢?在《智者篇》里面提出了一种设想,这种设想就是所谓的〃通种论〃。柏拉图在其中提出,相对主义是不奇怪的,也没有什么创见或新意,智者学派陷人诡辩,就是靠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总会陷入诡辩,就是说任何事物从这个角度看,它是这样一种形象,从另外一角度看又是另外一种形象,你从正面看它是正面,你从负面看是负面。所以任何东西都有两面,这个是一种常识,没有什么稀奇的一般普通人都可以达到这样的认识:任何东西都有两面。但是他说〃困难而真实的工作在于揭示出另一物就是同一物,而同一物是另一物,并且是在同样的观点之下〃,也就是说你不能从这个角度看是这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另一面,一个人有优点和缺点‘前我们讲辩证法说是两点,70年代讲一分为二,两点论。
有人把它归结为一句口诀〃人有两只眼,看东西看两点〃,可是这样〃看两点的人应该是散光了。其实我们的眼睛还是应该看一点,柏拉图认为辩证法应该再同一观点之下,另一物就是同一物,同一物也是物。不是要你转变立场,转变立场是机会主义,你一下转到这边下转到那边,这不是辩证法,是〃变戏法〃,我们在〃文革〃中间深受这种变戏法之害。但是真正的辩证法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辩证法是自我否定,在同一种观点之下,这就是辩证法。刚才我们讲的〃一〃它本身而言,已经不是〃一〃了,你要真正地考察〃一〃,你就会发现就不是〃一〃而是〃多〃。比如说运动,以往我们对运动的通常解释就是此时在某处、在另一时在另一处,这就是运动。今天我在这里,天我到了武汉,这当然就是运动了。这个不算,它只能是表明一种现象。运动的本质呢,就是同一时他既在某处又不在某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面表达得十分清晰〃同一物在同一瞬间既在某处又不在某处〃,是在〃同一瞬间〃。
并不是说在这一瞬间在某处,另一瞬间不在某处,这样说就很简单了,根本不需要辩证法,常识够了。难以理解的是某物在同一瞬间在某处又不在某处,这个观点是柏拉图解释出来的。这段话是关键性的,问题是这样的物在同一处在同一瞬间,是某物又不是某物,或者说在某处又不在某处,这样的辩证法如何可能?如何可能有这样的辩证法,矛盾如何能够达到真正的同一自相矛盾如何又能够成立?按照我们通常的观点,自相矛盾就不成立了,但是辩证法认为自相矛盾恰好是能成立的。因为它是在运动中成立的,在转化过程中成立的。那么柏拉图在这里揭示出来的是,对立的概念要达到统一就是运动,寻求一个更高的第三者的动,寻求一个层次上更高的概念,它就能把这两个概念同时都统于它之下,在同一观点之下能把两个对立的方面统一起来。
这个高的概念就是所谓的〃通种〃,也就是能够打通双方的更普遍的种。凡是范畴柏拉图都把它称之为〃种〃,存在与非存在、一和多、静和动,同和异等等,这些范畴都称之为〃种〃,也就是普遍概念。范畴是最普遍的概念,当然它是种了。但是种和种之间有矛盾,你就必须设定一个通种,它的范畴更高。比如说动和静,二者不相容,一个西可以此时动彼时静,但是不能同时是动和静,那么这两个东西如何能统一?柏拉图认为不能在并列的情况下去寻求统一,必须要升到更高的层次,那就是〃存在〃的概念,动和静的统一就是存在,存在既是动的,又是静的,存在的概念比动和静的概念更高。所以只有第三者、一个更高的概念才能把低层次的概念统一起来。这就黑格尔所讲的合题一…正、反、合。正题和反题、矛盾和冲突,然后在第兰个概念中它们的矛盾得到调和。当然要达到统一,这两个概念必须运动,导致一种向上升的运动,才能找到第三者,也才能找到合题。所以合题是比正题和反题更高的一个命题。
这种辩证法当然在《智者篇》中还没有展开,柏拉图只是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一个方向。后来的人就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特别黑格尔后来把这一点发挥到淋漓尽致,建立了他的辩证逻辑体系。然而,尽管没有展开,柏拉图已经指出了初步的道路,就是说辩证逻辑是越来越由低级趋向高级,并且由努斯精神在其中鼓动、推动,使得对立物结合起来,这条道路就是辩证逻辑。它有一种必然性,如〃一〃概念,当你去纯粹考虑它的时候,它必然变成〃多〃的概念,然后〃多〃的概念和〃一〃的概念相冲突,必然需要找一个更高的概念来统一它对立面才能结合起来。他已经指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就是说辩证逻‘辑应该是这样一种体系,这个体系跟形式逻辑体系和后来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形式逻辑体系不→样。形式逻辑体系是不考虑运动的,是遮蔽了努斯精神在里面的鼓动的,但是辩证逻辑需要展示出努斯精神在里面的作用,它和形式逻辑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辩证逻辑是一种自由的逻辑。通常我们说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看到辩证逻辑和人的自由、人的生存方式、人的能动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它是一个过程,乃至于它会实现为一种历史,所谓历史唯物义、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将它们分成两块来讲,其实不对。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因为辩证法就是历史,它是由努斯精神在里面鼓动的。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将被纳入一种辩证的考察之中我们刚才考察的是最高层次的存在和非存在、〃一〃和〃多〃这样一范畴,其实也可以运用到低层次的里面,甚至于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运动和各种层次上的统一都可以运用这种、辩证法,只要它们具有一种向上超越的动力。
所以柏拉图实际已经暗示出了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通过这种辩证法有可能综合为一,当然柏拉图的前提是理念和现实世界是分离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是彼岸和此岸,不可逾越。但是他已经暗示出了这样一种思路,就是通过辩证法我们可以把理念的世界和世俗世界(即现象界)贯通起来,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体系。但是由于柏拉图的前提是两分,把这两个世界分立,并没有把这两个世界打通,这就有待于亚里士多德来完成。所以我们认为,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就在这里,就是他打通了柏拉图的理念和现实世界,使哲学真正变成了一个〃形而上学〃体系,能够指导我们一切的研究,包括数学、理学和现实的生活。这种哲学可以指导我们的一切事情,虽然它是形而上的,但它是科学,我们的一切现实的科学都可以在它那里找到根源。这个和柏拉图是不一样的,柏拉图的两个世界是不相通的,所以我们讲的第三讲,就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建立,这就过渡到亚里士多德了。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个当然不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是后世的学者在编篡那些手稿,在编完了物理学之后,把剩下的那些内容更抽象的手稿和作品编为一册,称之为《物理学之后?(metaρhysics)。我们前面讲到,他并不是在物理学、之后顺便再谈一些话题,而恰恰是超越物理学的意思,是一种更层次的、更基本的原理。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他和柏拉图关系的一种经典表达。我们前面提到拉斐尔的油画《雅典学园?,这就是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争论的场面:柏拉图手指着天,亚里士多德手指着地,就是要把天上的东西拉到地上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者。他的思想当然还是沿着柏拉图奠定的方向继续往前走,但是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自否定了,也就开始否定柏拉图了。他的方向是推动柏拉图哲学纯粹化的方向。
柏拉图的精神哲学……一我们前面讲到…一…是从自然学中跳出来、摆脱出来,专门谈精神,并且使理性变成了纯粹理性,这是柏拉图指出的一个根本方向。那么亚里士多德就是沿着这样一个大方向往前走,这个纯粹化就是要从感性事物超越上来,这点亚里士多德也是这样的。不能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就不超越了,他就退回到自然哲学中去了,而是说,他继续往前走,走到极点。他在两个方面超越了柏拉图。第一个方面,他真正实现了哲学的纯粹化。我们刚才讲柏拉图把哲学弄得已经非常纯粹化了,理念世界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世界,是超越现实世界的一个彼岸世界,很纯粹了,和我们的现实脱钩了。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还不够,他才真正实现了哲学的纯粹化,而且划定了哲学和非哲学的界限。第二个方面,他理清了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关系。
超越感性世界还不够,还要弄清楚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关系,它是什么关系,你回过头来还得把关系理清。柏拉图没有讲清楚,他只是划出来了一个此岸和彼岸,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讲得就不清楚。而亚里士多德则把所有的知识分成三个层次t一个是感性世界的层次,这就是物理学;一个是数学,是介于其间的;更高的才是〃第一哲学〃,就是纯粹哲学或形而上学。哲学是高于物理学和数学之上的,数学在中间起一个搭桥的作用,但是数学还不是哲学。柏拉图在很多时候就把数学当成哲学,这是他没有划清界限的地方,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把数学代替哲学。划清这样的界限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成为指导经验的一门科学。这在柏拉图那里是做不到的,柏拉图晚年有一点儿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趋向,但是真正实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主张用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经验科学,来促进我们对经验科学的本质的认识,这是亚里士多德所做的一个庞大的‘工程。
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论灵魂儿《动物学》、《植物学》等著作里面实际上都是用一种更带本质意义的哲学来指导的,这个是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成就更大的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更加渊博,他关注一切知识,天上、地下、动物、人体、灵魂、地理、历史、哲学史等方面的东西尽收眼底,所以人们常说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或者说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现代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