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3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五次完美的巫山云雨后,很自然的怀上了。

……

……

李凤梧的日子过得很是安静。

只不过有一事始终惦挂在他心上:没了心气的赵恺,就算被官家重用了赵云宸、赵云兆还有赵汝愚这三赵,赵恺也始终没有来过梧桐公社。

李凤梧对此可奈何。

不过好在如今恭王赵惇老实,朝野之间也没什么大事。

自己也乐得逍遥一段日子。

于是也便没去折腾,反正赵恺迟早有一天会自己重新拾取心气的——那一天,应该是在北伐的战场上,毕竟赵恺终究是赵室的皇子。

然而事情终究不会这么如李凤梧的惬意。

虽然如今官家是执着于双王均衡,虽然如今的赵恺失去了心气,但赵惇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心——局势稳定,赵室江山虞,这位恭王殿下开始想办法打击政敌。

首当其冲,自然是李凤梧。

乾道四年开春之后,赵惇在太子赵愭死后半年,终于彻底完成了之前的部署和收拢,开始了对赵恺势力的打击。

尽管赵恺如今没了争储的心气,但赵惇以防万一。

在柳子承的建议下,他也不想留下一个威胁。

虽然柳子承的建议,是先对赵云兆、赵云宸和赵汝愚三人下手,但不知道为何,王妃李凤娘一反常态,坚决要求擒贼先擒王。

意思就是先干掉李凤梧。

如此恭王赵惇可奈何,只好听从王妃的意见——这个意见不仅是李凤娘的意思,也是荆湖南路宣抚使、怀化大将军李道的意思。

在乾道三年秋末冬初的那一拨大肆提升的旨意中,李道被加封怀化大将军。

所以赵惇只能听从。

不过柳子承仔细想过之后,觉得也是可行。

毕竟如今庆郡王赵恺失去了心气,这是明眼人都知道的事情,赵云兆、赵云宸和赵汝愚三赵不足为惧,如果能擒贼擒王,彻底解决李凤梧的话,恭王赵惇今后的立储之路将再阻塞。

于是,一张阴谋的大网在临安悄然铺展开来……

第四百零一章 一屋折子,弹劾尽一人!

然而却人知晓。

临安乃至整个大宋的民心,都是极其振奋的。

在当今官家中兴政策下,大宋经济蓬勃发展,从隆兴二年到乾道四年,仅仅五年时间,大宋就走入了盛世的风华里。

当然,这些政策是由当官的施行。

但传递给天下百姓的渠道却不是独有的通过邸报送达全国。

还有一个东西,发挥了极其强大的宣传力,其效果之昭彰,就连天子赵昚都意外的很。

青云书刊。

自李凤梧出使西辽一来,一改了张观之前的保守作风,青云书刊刊登的政治言论和官家赵昚颁布的政治措施,几乎是按照李凤梧的观点来进行。

当然,这也是按照官家的意愿——只不过里面多少掺杂了一些李凤梧自己的私心而已。

比如今日青云书刊发布的一篇,由翰林学士承旨周必大亲自起草的一篇《风华论》中,既有官家首肯的意思,也有李凤梧悄悄传递给周必大的意思。

周必大如今是南宋文坛盟主,借着他的名气,青云书刊很刊登了些他的文章。

这篇《风华论》,主要意思是歌颂了官家厚德政恩,对黎民百姓的一些惠民政策的影响,同时用浓墨重彩绘画出了一副盛世风华。

最后居安思危的点了点题,盛世之下,当复江山云云……

然后在其中非常隐晦的提了一下宋金二次大战中,如今的庆郡王赵恺立下的军功,言辞间颇多赞誉,言称若是再次北伐,庆郡王便可立马开封城头……

这一篇文章是得到过官家首肯的,是以一经发行出去,着实影响不小。

形之中,树立了官家盛世明君的天子形象。

又隐晦的告诉了大宋百姓,咱们的庆郡王皇子不仅前有战功,今后也将成为回复江山的宗室砥柱人物,这种人才是咱们大宋未来的天子官家……

这让赵惇等人恨得牙痒痒的。

可也没人敢拿它做文章。

大家都是明白人,青云书刊如今是秘书监和青云书社合作,基本上代表着官家的意愿——虽然李凤梧掺杂私心可恨,但这是可避免的事情。

连上皇都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言道周必大好文,足可彰我赵室圣君形象,此类文字,当多多抒于此刊传载万世……

上皇赵构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还能怎样?

所以要想搞倒青云书刊,就得先整垮李凤梧。

是以赵惇是真的坐不住了。

再这样下去,李凤梧很可能通过青云书刊,改变大宋在野人士的观点:那就是庆郡王赵恺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盛世风华下的临安,悄然拉起了腥风血雨的序幕。

一场注定名垂史册的大事,徐徐在画卷上展开。

而如今的临安,真应了那句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临安之中,富贾出现的人数迅速攀升。

据户部不详细的统计,临安城中,家有五万贯者甚巨。

五万贯,那就是后世的千万富翁。

而这还只是乾道年间。

由此可知,乾淳盛世下的南宋富裕到了何等地步,如果没有蒙古铁骑的南下,让南宋继续这么发展下去,也许真会产生资本主义也说不准。

这一日清晨,李凤梧有些疲倦。

先去看了怀孕后经常呕吐的大娘子文淑臻,示意丫鬟们好生伺候主母,然后和文浅墨两人一起吃了早饭,这才在耶律弥勒和朱唤儿的伺候下换了官服前往秘书监。

夏暖滟这姑娘,在休憩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燃起了写作的欲望。

更是自作主张的从听雪院搬回了西湖畔的院子里。

晚间睡院子里,白日里就在花船上写作聊斋的另外一个故事,《狐仙辛十四娘》。

这或许是写作习惯了。

对此李凤梧也不好反对……估摸着也有夏暖滟的自知之明,知晓自己的出身不太好,若是天天在听学院争宠,会让人闲话。

不如去西湖来的清净,况且自己也会抽空去看她。

知道进退的小妾,才是好小妾。

交代了张三,德云堂务必保证夏暖滟的清净和安全之后,李凤梧也没将此事放在心上。

说句实话,自己其实也挺喜欢在花船上折柳夏暖滟。

那种异样感觉比在听雪楼的床榻上要好了许多——估计是个男人都难以拒绝船震和车震的魅力罢。

走到秘书监,还没来得及进去点卯,就有太监匆匆赶到。

说官家宣召秘书少监李凤梧前往垂拱殿觐见。

李凤梧也不知道有什么事,笑着和小太监寒暄了几句,那小太监身份太低,岂敢不谄媚李凤梧这个天子宠臣,很是讨好的道:“李少监且放心,大官心情好的很。”

李凤梧点点头,掏了两张会子悄悄递给小太监,“些许酒资,请中贵人笑纳。”

那小太监受宠若惊,悄然接过,“李少监客气了。”

不得不赞了一声李凤梧,难怪内侍省的人都在说,谢盛堂谢都知特别青睐李凤梧,这位李少监做人做事真的让人讨厌不起来。

虽然他那张刻薄嘴唇着实不讨喜,但谁会和会子过不去?

来到垂拱殿见礼。

官家正在批阅折子,闻言头也不抬,只是挥手示意,“盛堂,你带咱们的大宋雏凤去看一眼罢,也叫他知晓。”

李凤梧莫名其妙,去看什么?

谢盛堂好笑的点点头,从官家身后走到李凤梧身旁,“李少监请随我来。”

李凤梧茫然的很,只好抬步跟了上去。

心中暗暗想道,难道是官家打算赐个郡主或者公主给我,这倒不是没有可能啊,旋即猛然想起,貌似官家那几个女儿和宗室的几个郡主,姿色都有点对不起身份。

貌似低于自己的审美口味。

出垂拱殿左侧,行了一二十米,来到偏殿。

护卫开门。

谢盛堂带着李凤梧穿过大堂,来到一个小房间,推开门,笑眯眯的道:“这是官家用来放一些留中啊或者不批不发的折子的地方。”

李凤梧哦一声,“有点茫然啊谢都知,官家让我看什么?”

谢盛堂指了指房间,“一屋折子,弹劾尽一人!”

第四百零二章 曝光,危机!

李凤梧心中隐约升起一股不好的感觉。

这个房间不大。

几个书架,全放满了各种规格的折子,就连当中的书桌上,也放了几大撂还没来得及整理的折子……有些时间久远的,上面甚至铺满了灰尘。

尴尬的笑道:“这不会全是弹劾我的折子吧?”

谢盛堂呵呵乐了,“你猜?”

李凤梧苦笑,“那恐怕是了。”

顿了一下,又奈的道:“贤才遭人妒忌,古之人不欺余,但我着实没想到,在临安朝野,我竟然如此受人重视,弹劾我的折子竟然能堆满一个房间,着实有点受宠若惊。”

几个用词,都是反话。

谢盛堂点点头,“这么多年博览史书,弹劾一个臣子的折子,能够堆满一个小房间的,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事实却在眼前。

李凤梧耸耸肩,所谓的道:“官家圣明啊。”

要是赵昚不圣明,就这些折子,足够自己罢官几十次了。

谢盛堂笑意玩味,“大官压力也很大,尤其是去年冬季,你那梧桐公社耗费巨资打造出来,六部、中枢三省,西府三衙,御史台,九寺三监,一天弹劾你的折子得有几十封。”

李凤梧嘿嘿干笑,“怎的有种满朝臣子尽政敌的觉。”

谢盛堂忽然脸色凝重起来,“恐怕也差不到哪里去了,李少监最近的日子似乎过得太惬意的,这样下去,还能剩下多少锐气?”

李凤梧知道谢盛堂这是为自己好,苦笑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看了一眼谢盛堂,“谢都知没有这些烦恼,可我有啊,修身在先,且时时秉持至驾鹤,齐家这个事情,也分外重要。”

谢盛堂语……

自己确实法理解李凤梧的这种感情。

谁叫自己是个太监,而李凤梧却是个女人往他身上扑的风流士子呢。

回到垂拱殿,赵昚已批完今日上午的折子。

对进殿后重新行礼的李凤梧道:“都看见了?”

李凤梧点头,“臣压力很大啊。”

赵昚哂笑,“朕真没看出来。”

这货一脸所谓的样子,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压力的人,感情根本没把那一屋子弹劾他的折子放在眼里……年轻就是好。

对什么事都是所畏惧。

李凤梧忽然想起一个事情,“官家留着这些折子,不会是要以后和我算总账吧?”

赵昚咳嗽一声,“朕是真小气的人?”

这些折子留下来,本来就是规矩,等过上十年八年,才会有内侍省统一处理。

当然,自己这样做,也不排除是有这种想法。

表面上自然不能让李凤梧察觉出来。

哪里知道李凤梧却似知晓一般,很是认真的提醒赵昚,“官家,圣人不欺人啊!”

赵昚语,挥手,“得了,待上几年,让内侍省走流程处理了便是。”

李凤梧这才问道:“官家今日宣召臣来觐见,恐怕不止是让臣来看一下那些折子的罢?”

赵昚摇头,“朕还真是让你来看一封折子的。”

李凤梧愣了下,“又有人弹劾微臣了?”

赵昚也不多说,拿起一旁早就准备好的折子,丢给李凤梧,“你自己看吧,看完给朕一个解释,若是满意,朕便饶了你这一次,若是不满意,哼……”

言下之意不言而明。

李凤梧暗暗苦笑,估摸着恭王赵惇坐不住了。

打开折子看了一眼,顿时暗暗头疼。

果然是恭王赵惇的手笔。

折子出自刑部尚书江君烈之手,所奏之事也是刑部分内事情——如今临安几大地下势力中的翘楚,德云堂一事!

李凤梧看完之后,默默的将折子合上,递还给官家。

赵昚眯缝着眼,“就没什么说的?”

李凤梧沉默了一阵,“江尚书折子中说的事,基本上误。”

赵昚有些意外的哦了声,这货怎么这么轻易就承认了,有点不像他的风格,“所以,你就是德云堂幕后的东主了?”

李凤梧有些迟缓,也有些凝重,“青云书社的背后东主,也是臣。”

赵昚先有些愕然,不明白为何扯到了青云书社。

然而一旁的谢盛堂却笑了笑,李少监这一手玩的漂亮,将德云堂和青云书社扯到一起,确实是漂亮的招数……就不知道他如何圆的过去。

李凤梧淡然道:“然而臣,却是官家的臣子。”

赵昚终于明白过来。

原来这货是想说,青云书社是李凤梧的,德云堂也是李凤梧的,然而臣却是你的臣子,所以这一切也可以说是官家你的。

但是赵昚当然不会这么容易被忽悠过去,声音略带冷漠,“然而这些东西,朕都不能直接控制。”

李凤梧却不怕死的反问,“官家,您是谁?”

赵昚莫名其妙,“朕就是朕啊!”

李凤梧镇定自若,淡淡的说道:“您是大宋天子,您是中兴之主,您的眼里,有满堂朝臣,有天下百姓,有九州山河,亦有临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