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汤思退开门见山,“官家,臣章东府诸事,本不应过分涉及地方军政之事,但有些事情也需要东府三省,所以臣又不得不管。”

赵点头,“倒是辛苦汤相公了,若是觉得艰难,便让张相公多多分担一些罢。”

汤思退吓了一跳,深恐赵就此让张杓来分自己的权,急忙道:“臣年事不大,为官家效力呕心泣血也是应当,倒不是艰辛。”

赵心里好笑,知道汤思退在担心什么,也不点破,笑着问道:“东府出什么事了么?”

汤思退沉默了一阵,“不是东府。”

赵讶然,“那是六部?还是西府?”

大宋冗官,虽然东西府、六部各有职责,但很多事都要经由三部门的官员,比如军费这些事情,首先是西府的职责,拿出详细条纹和额度及施行办法,其后是行文东府,最后得由户部点头

当然,军费这种大事,最终还是需要官家来定断。

所以说,虽然如今朝中主战派臣子多过主和派臣子,但东府只需要一个有能力,而且态度够硬气的汤思退,就足以掣肘枢密院。

再加上户部尚书所以自隆兴北伐之后,户部尚书一直是曾怀。

因为这货就是主和派。

赵用他为户部尚书,就是不用担心枢密院直接绕过东府,让户部拿钱出来。

现在的户部尚书王佐,也是个主和派。

一个大宋左相汤思退,加一个兵部尚书汤硕,加一个敢于和枢密院说不的主和派户部尚书,就足以掣肘整个大宋官场的主战派臣子。

这当然是建立在赵目前不愿意北伐的情况。

赵自己也清楚,目前还不是北伐的时机。

恐怕等他定下心来要北伐,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这两个位置,都会换成主战派臣子。

汤思退也摇头,“六部和西府都没事,但是边境出事了。”

赵大惊,“金人南侵了?”

旋即摇头。

应该不是,如果是金人南侵,来求见的就不应该是汤思退,而是负责军事的西府枢密使蒋芾和同知枢密院事魏杞。

汤思退淡淡的道:“是四川制置使胡铨,淮南东南宣抚使陆游,安丰军节度使、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辛弃疾,这三人的事情。”

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庆王赵。

汤思退这是在慢慢给赵挖坑,等着这位中兴之主跳下去。

一来就提庆王,官家直接想到是争储的事情。

所以汤思退的策略,是用边境地方的高官,来让赵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这三人可都是一方大员,对边境的意义重大。(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六章 图穷

胡铨,四川制置使。

如今老将吴璘致仕,四川那边,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个胡铨了。

好在吴璘吴玠两兄弟这些年经营四川,将那边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加上这几年大宋盛世国力兴盛,金国皇帝完颜雍也明智的选择了防御战略。

所以四川那边,就算只有一个胡铨,也足以守备。

陆游,淮南东路宣抚使。

主掌淮南东路军政大事,坐镇大宋门户,也是陪都建康。

淮南东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样一个封疆大吏,其重要性不比胡铨差。

甚至要更高。

只因淮南东路,历来都是宋金两国战事的最前线,可以说,淮南东路就是整个大宋的咽喉之地。

而安丰军节度使、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的辛弃疾,这个归正人,在隆兴北伐中立下大功,这几年也升了起来。

而且官家这位大宋辛青兕一直青睐有加。

屡次升迁,都是文武并封。

而辛弃疾也不负所望,治军治政展现出来的才华,确实是一位罕见的双儒将。

这三人都是官家重用的主战臣子。

也是为未来的北伐储备的重要人才。

他们出了问题,赵昚焉能不惊。

于是赵昚不防有他,跳进了坑里,吃惊的问道:“这三人怎么了?”

汤思退面表情,却语重心长,“此三人身居重位,不思为国戍守边疆,却一心钻营,如今更是胆大妄为到勾结临安京官,如此纵然下去,怕是要出大乱啊官家!”

赵昚是真的惊住了,“你说他们勾结临安京官?”

历朝天子,最忌讳臣子的几件事中,功高震主算一件,结党营私算一件。

封疆大吏和京官勾结,勉强算一件。

但如果是执掌一方军力的要位高官和京都权臣勾结,则是天子大忌之事。

远的不说,就南渡之后,建炎三年的苗刘兵变,赵昚知之甚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

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苗傅和刘正彦两人,便是地方守将。

两人能发动兵变,自然当时建康的一些权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后来都被肃清,但那一场叛变,还是给了赵构和赵昚巨大的警醒。

是以听到汤思退说胡铨、陆游和辛弃疾勾结临安京官后,赵昚心里一个咯噔,眼里便隐有怒意。

汤思退点头,“正是!”

赵昚惊疑不定,直直的盯着汤思退,“可有证据?”

汤思退顿时做出犹豫状。

赵昚不解,“怎的了,汤相公在忌惮什么?”

汤思退苦笑一声,“臣不知道该不该拿出来。”

赵昚心里一愣,旋即怒道:“拿出来!”

汤思退只好叹了口气,拿出三封密信,“官家,这也仅是单方面的片面书信,臣也只是怀疑,还望官家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清白之人。”

赵昚脸色难看到了极点,抓起一封信,取出信纸,脸色顿时变得很精彩。

怒,惊,气,疑。

不一而足,却一一皆有。

这个字迹自己再熟悉不过,而且遣词造句也能看出其中的风格。

这信竟然是恺儿手书!

难道说,胡铨、辛弃疾、陆游三人勾搭的不是临安京官,而是庆王?

赵昚岂能不怒不惊。

而且自己的儿子勾搭地方封疆大吏,他想干什么?

赵昚焉能不气?

但就算是这种情况下,赵昚也没有彻底失去理智,依然保有一丝怀疑……这似乎太诡异了点,恺儿行事仁厚,他要想收买辛弃疾,当初他在安丰军就可以做到。

为何现在要写信去结交辛弃疾?

而且看这信中字词,恺儿显然是第一次给辛弃疾写信……说的事情也很是寻常,并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

赵昚不得不怀疑,这些信的用意。

汤思退早就看过信的内容,当然知道官家会怀疑,倒是不急,只是淡定的等待官家的下一步动作。

赵昚又看其他两封。

内容大同小异。

这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恺儿既然写信给这三人,必然是想拉拢他们,但为何心中只字不提,反而勤勉三人值事公务。

这些信是谁的主意?

李凤梧,还是赵汝愚?

又或者是恺儿自的本意?

赵昚毕竟是南宋,甚至乃至于整个五千年中,能用手指头数的出来的那一批明君中的一位,很快想到了许多。

抬头问汤思退,“汤相公是不是误会了?”

汤思退哦了一声,“臣哪里误会了?”

官家已经跳进了自己挖的坑中,论他怎样反应,始终在自己掌控之中。

此刻的汤思退,胜券在握。

赵昚眯缝起眼,“仅靠这些信,难以定断庆王和胡铨、陆游、辛弃疾有所勾结的罢。”

汤思退忽然咧嘴笑了。

赵昚莫名其妙,“汤相公笑什么?”

却没怪他殿前失仪。

汤思退反问道:“官家,但问一句,贼会在自己额头上写上个贼字么?”

赵昚默然。

汤思退趁胜追击,“再斗胆问官家一句,若您为臣子,欲要和人勾结图谋不轨,您会在交往书信中,所顾忌的畅言逆事乎?”

顿了一顿,“没有这个道理,谁都不笨,谁不会有点心眼,这种注定要留下把柄的东西,怎么可能说得太露骨,其中或有暗语,又或者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是信中的内容,而是这三封信代表了什么!”

赵昚继续默然。

汤思退知道自己的话戳中了官家的内心,情绪略略高涨,“是非曲直,公道人心,皆非臣一人说了算,官家大可宣召庆王殿下来此对质!”

汤思退知道,自己说的再好听,终究是片面之词。

以官家的圣明,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他暂时信过了,之后也会怀疑。

所以最好的是让庆王来对质,自己当面让庆王百口莫辩,那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第四百三十七章 匕现

赵昚依然默然。ΔΔ.『→→.

他想到了很多。

两个儿子争储,是自己默许了的事情。

而且自己也确实有意,改变朝中臣子之前的那种茫然现状,所以也打算,在两年内立储,论是赵恺还是赵惇,都能在短短一两年内入主东宫。

所以说,如今朝中发生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两个儿子,赵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两个儿子在谋臣的支持下斗法。

赵昚自己当了三十年太子,唯一对他有过威胁的恩平郡王赵伯玖,也只是短时期内而已。

赵昚心里清楚,赵伯玖当初确实有差点取自己而代之的可能性。

但是……在老师史浩为主导的谋臣力量下,自己动用了诸多手段,最终还是保住了太子位置。

所以赵昚清楚,很多东西,只是参与争储的臣子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让自己见那一面出现在人前。

但真相却往往隐藏在另外一面。

如果不是因为太熟悉恺儿的字迹,赵昚几乎要以为,这三封信是伪造的。

但是赵昚明白,这三封信确实是恺儿手。

所以,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真相?

但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真如汤思退说的那般,恺儿为了争储,勾结地方封疆大吏?

甚至说,万一争储失败,也能以此为力量,来一场武力争夺江山?

赵昚心里打了个寒噤。

兄弟残杀,父子反目。

这种人间惨剧,竟然要出现在自己身上?

仅是想想,赵昚就觉得遍体发凉。

如果真发生这些事,自己还有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抬头向汤思退,问道:“此事还有谁知?”

汤思退故意想了想,才缓缓的道:“官家若是想,此事也可仅臣知耳。”

这就是含蓄的告诉官家,知道此事的还有人,比如恭王赵惇,中舍人柳子承,以及和恭王关系极其亲近的那个道士皇甫坦。

汤思退知道这件事瞒不过官家。

自己现在本来就是扶持恭王赵惇,这种事情就算是自己做的,也肯定会知会恭王。

所以汤思退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官家您要是愿意,这件事可以止于臣处。

赵昚明白这其中的曲折。

很是赞赏的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汤思退就算开始站队,也还是在为自己着想。

对谢盛堂道:“着人去宣庆王赵恺。”

谢盛堂应喏。

赵昚想了想,“再宣秘监李凤梧。”

谢盛堂又应喏。

汤思退却不解,“官家,此事应和秘监关联。”

心中着实的有点担心。

李凤梧这人的口才,自己虽然不惧怕,但就怕万一,这板上钉钉的事情,万一真被他蛇战莲花说过去了呢……

所以汤思退是真不想此刻把李凤梧喊来。

赵昚却摇头道:“有关联。”

也并不解释。

汤思退心知肚明,不好再反对。

如果再说,反倒叫官家生疑。

李凤梧是赵恺的谋臣,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陆游是李凤梧的老师,辛弃疾和李凤梧之间也有关系,那个耶律弥勒就是辛弃疾的义姐。

所以要说赵恺勾结陆游和辛弃疾,必然是李凤梧在牵针引线。

听到宣召自己垂拱殿觐见。

李凤梧深呼吸了一口气,知道汤思退出手了。

这一次觐见,大概就是图穷匕见,也许在一两个月内,立储的事情就要尘埃落定。

最迟不会超过半年。

而近日的觐见,大概就是自己和汤思退正式交手。

不过这一次交手……蛋疼的很啊。

换了衣服,叮嘱了家事,说今夜不会回来,然后带着李巨鹿出了梧桐公社,前往大内皇宫。

在门口恰好碰见赵恺。

两人相视一笑,并肩而行。

“凤瞻,是汤思退发难了罢?”

逐渐成长的赵恺,变得越发沉稳,只是那双眼眸之中的坚毅之气,伴随着更多的隐忍,还有一丝倔强——

隐忍,赵恺一直就有。

但这股倔强,是李凤梧第一次见的。

因此分外欣慰。

赵恺本就仁厚,又听从自己的意思,有了勇猛锐进之风,如今再有了隐忍和倔强,这样的人,难道不正是一位盛世开创进去的明君胚子?

自己当年没有选。

而他赵恺,当年也没有。

笑了笑,“应该是的,做好心理准备罢,反正叫咱俩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