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枭雄-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想却是叹口气道:“人各有志,我们总不能逼着他跟我们去沈阳,不过方庆坤、康殿桥已经私底下对我表态,愿意随同我们一起去沈阳!”

两人说着的时候,又是下到了二等舱的甲板,然后加入了其余留德学生里头,这相互交谈起来的同时,爱丽丝号客轮已经是停靠在了码头上。

“诸位,宴席总有散去的时候,如今也该相互道别了!”李想说罢后,就是和伊良旭以及另外三名决议去沈阳的学生下了船,而其他几人也是相继下船,随后他们都会换乘船只分别前往营口,天津,上海等不同的城市,追随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此相见怕是要兵戎相见了。

不提另外几名留学生下船后去了何方,但是李想等人,他们刚下船呢,伊良旭就是眼尖的看见了码头前边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人还没到呢,就是兴奋的高喊了起来:“杨前辈,我们在这里!”

片刻后,杨德明就是打量着身前的这几个人,不过这数了一数人数才发现只有五个人后,就是皱眉道:“还有四个人呢?”

李想道:“他们另外走了!”

听到李想这么说,杨德明也是略微皱眉,没想到自己亲自到香港来接人,竟然还是让他们跑掉了四个,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另外而去的四个人今后不是去效忠王英楷和段祺瑞他们,就是会跑到南方联邦去,甭管他们去那里都会成为苏系的敌人。

自从共和国驻德国使馆那边发回电报,说有一批留学生即将回国的时候,赵东云就是亲自吩咐杨德明要抢在其他势力之前把人给截下来。

甚至不顾老脸,直接给还在德国的两名同校后辈李想和伊良旭发去电报,以前辈的身份邀请他们到东北任职,并在电报里暗示,如果他们愿意来东北,那么高官厚禄绝不吝啬!

面对赵东云的亲自邀请,李想还好,此人虽然是湖北人,之前毕业于湖武备学堂,但是后来又进入第三混成协随营学堂的进修班,跟随赵东云学习,最后被赵东云看中并保送到德国留学。

他身上的苏系烙印甚至比杨德明还要来的深,这回国后自然是会继续为苏系效力。

至于伊良旭嘛,他是江苏人,前头毕业于北洋军校,他之前和赵东云没什么关系,乃是袁世凯亲自挑选派遣到德国留学的,依靠自身努力考上柏林军事学院之后才和赵东云沾上边,成为外人眼中的赵东云同校后辈。

然而不管他们之前的身份如何,但是他们和赵东云是校友,外人眼中的赵东云后辈却是实打实的。这年头的同窗说值钱也值钱,说不值钱也不值钱,比如说天津武备学堂、北洋军校这些军校甚至陆士的同窗关系都不管用,因为人太多,几百上千号同窗和没有也差不多了。

但是国内柏林军事学院毕业的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无非就是赵东云、杨德明、李想、伊良旭,就算加上在读的另外五人,一共也不过九个人而已,乃是正儿八经的屈指可数。

这物以稀为贵,这人数少了同窗、校友这些关系才值钱。

再加上杨德明的前例在,所以李想和伊良旭也是没有多想就是打算回国后投奔赵东云这个同校前辈去,混个几年少说也得捞一个将官当当。

这两位柏林军校的后辈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去东北,但是其他几个人就是有诸多顾虑了,其余一起回国的七名留学生中,都是袁世凯派遣去德国的,说实话和赵东云没什么关系,而且也不是每个留德学生回国后都能够和杨德明他们这几个人一样迅速得到赵东云的重用,毕竟赵东云手底下的军事人才可不少,各种留德、留日学生随手一抓都能抓一大片出来,他们去了东北总归是要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和他们竞争。

再者,也不是每个人都看好赵东云的,在当代人们心中的主导中国历史进程的其实还是张之洞和王英楷,至于赵东云虽然三天两头上报纸,但是没能主导中枢的他在人们心中,依旧只是一个偏安一偶的军阀,顶多就是实力大了点而已,和段祺瑞、王士珍、吴凤岭之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赵东云当初为什么要和王英楷争夺北洋老大的位置,主要原因就是这个,你不当北洋老大人家怎么看你都是个小军阀,上不了台面,那些人才或者进行投机的政治家、商人们就不会把目光投向你。

第两百三十七章现代化军事建设

反观王英楷,你看他去年十月份以前有什么?吹破天了手里头也就一个第一镇,单纯说军事力量的话,当初的赵东云单手就能挑翻他,但是自从王英楷比赵东云先一步踏进京师,然后灭掉满清以共和奠基人自居后,再加上他原有的北洋第一梯队老大的威望,就是让他成为了当代北洋名义上的老大,这才让他拉拢到了袁世凯时代的诸多幕僚人才,甚至联合了段祺瑞和王士珍以及张怀芝和王汝贤他们,搞出一个联军来和赵东云打擂台。

搞的当初的赵东云极为被动,甚至都被迫独自对抗北洋其他军阀,以武力强夺京畿,但是恰逢南方联邦成立,这才缓和了北洋诸位军阀的矛盾。

但是那个时候,王英楷的地位已经是很难动摇,不管赵东云承不承认,反正别人是认为王英楷已经是北洋的当代老大,袁世凯的继承人。

从上述王英楷、赵东云的发展轨迹来看,那么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这年头军阀们除了要手握强大的军事力量外,实际上威望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起重要性丝毫不弱于军队。

很明显,1907年国人心中能够带领中国统一并崛起的并不是他赵东云,而是张之洞和王英楷其中之一,嗯,兴许还能把端方算上,但是绝对没他赵东云的份。

如此情况下,也就怪不得那些留学生们会选择投诚其他人了。

杨德明接到了李想他们后,也是没有在香港做过多的停留,而是次日就乘坐客轮北上,直抵旅顺这个当代中国除了上海外的第二个公共、自由港口。

他们刚抵达旅顺后,就是换乘火车前往沈阳,四月二十四号,沈阳巡阅使府内,赵东云就是亲自接见了这几个远到归国,甚至连家门都还没来得及回的军事人才。

“诸君一路都辛苦了,我代表东三省的十余万将士欢迎你们来到沈阳,我相信只要诸君一起努力,国家兴盛,民族崛起指日可待!”

接风宴上,赵东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李想和伊良旭这两名后辈的重视。

赵东云之所以重视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他们是当代中国里仅有的几个现代化军事人才,而且还是高端化的军事人才。当代国内各种军校以及留学生多了,比如北洋军校,前奉天武备学堂,今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还有诸多人耳熟能详的日‘本陆士留学生以及德国的几所军校的留学生,但是以上军校通通都是以培养基层军官为目标的军校,培养出来的都是排级、连级的军官。

至于说这些低级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以后会有部分人成长为名将,军事家之类的,几率太小,不可靠,赵东云总不能指望用大浪淘沙的方式然后从几千上万名基础军官里头挑出将帅人才来吧,要不然就是用时间来沉淀,说不准几十年如今的这些基础军官也能涌现几十个名将来,但是赵东云那里能等几十年啊。

一支军队是需要战略层面的高端性人才,依靠时间来沉淀对于现在的赵东云不现实,至于现有的人才库,尤其是高级将领这个群体里说实话素质真不咋地。

尽管陈光远、孟恩远、曹锟这些人在后世都是大名鼎鼎的军阀、名将之流,但说实话他们的现代化军事素质相当一般,你让他们带领个把师打仗问题不大,但是你让他们承担整个军队的建设,肩负起全军的战略指挥,以及最为重要的就是专研并开发各种新式战术,那就真难为他们了。

这些工作之前一直都是赵东云一肩挑,其他人真搞不来这个,后来杨德明回国后,加上方壁永也勤奋好学,这才分担了部分赵东云在这方面的工作。

现有人才库没有,靠时间沉淀也不可行,那么唯一的可行办法就是直接获得经历过高级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比如说日‘本陆大、德国柏林军事学院这些高端院校的毕业生,这些军事院校毕业的人才先不说会不会成为名将,赵东云也没指望他们有几个是名将,但是人家在校几年所学的东西就不是那些陆士生所能比较的。

你陆士生学的是什么?连排级的战术,教你如何列队,怎么冲锋攻克敌人的机枪堡垒。而陆大生学的是什么?国防经济、战略指挥、前沿军事理论这些东西,两者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都没发比。

当代国内南北方甭管高级还是低级军官都拉出来,赵东云保证除了他手底下的杨德明、李想他们外,没一个人说的出国防经济到底是什么玩意,除了这些年上过自己进修班的那些人外,90%以上的国内军官连弹性防御理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了,至少50%以上的军官连如何布置机枪交叉防御都不懂,而日俄战争后刚冒头,为了如何应对战壕战术而发展的渗透战术估计都没几个人听过这个词汇。

当代的中队,就是由一群文盲和一群只懂得连排级战术的低级军官所构成的!

恩,这说的中队也包括赵东云手底下的奉军,尽管奉军的大炮和机枪比国内其他军阀多一些,但彼此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距离赵东云心目中的现代化军队还差十万八千里呢,而要改善这种情况,靠所谓的历史名将之类是不靠谱的,靠信仰、党派之类的更不靠谱,得有真正的现代化高端军事人才来搞,这才有可能办成。

当代中国里有几个人受过高端军事教育,懂得这些东西?嗯,不客气的说连同赵东云自己在内,只有今天在座的四个。

赵东云自己其实也是个半桶水,空有原身的记忆,但是对军事的理解还不如很多职业军官呢,他只是有着原身以及后世的记忆而已,而且他当年从柏林军事学院就读的时候可没机会进入人家德国陆军参谋部里服役,而是到野战部队实习。

但是后续的四批在袁世凯的安排下的留学生,却是除了到野战部队实习外,还可以到德国参谋部实行。

有了这些经验后,赵东云对他们就更为期待了!

赵东云并没有指望杨德明、李想、伊良旭他们会成为什么绝世名将,估计也没什么可能,甚至他都不准备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带兵上战场,他所期望的是他们充实到司令部工作后,利用他们在德国所学到的诸多知识,帮助赵东云打造出一支现代化军队出来。

次日,赵东云就是宣布授予李想、伊良旭为陆军中校,任李想为参谋部战略处处长,兼任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之教官,伊良旭则是被任命为军需部之弹药供应处处长,同时还兼任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官。

对于他们的任命,赵东云是有详细考虑的,其中李想主攻的是国防经济,玩的是国家战略这些,所以安排他到战略处当处长是最适合的,而伊良旭主攻的是后勤,对炮兵也略有涉及,所以赵东云先让他到军需部任职,准备让他帮着弄出来一个现代化的后勤供应体系,别再出现去年通州战役的时候,前线等的是迫击炮炮弹,送来的却是手榴弹,炮兵营要榴散弹送来的却是榴弹的尴尬情况!

至于到东三省军校任职,这在苏系里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东三省陆军军官学校的师资严重不足,加上招生规模日渐扩大,所以这担任讲师的大多数是军中的现役中高级军官,其中以归国的留学生为主,甚至赵东云自己现在还兼任着校长一职,每个月还会固定去给进修班讲课呢,其他人就更不能置身事外了。

而其他几名回国的留德学生他也没有落下,在接风宴上一样嘘寒问暖,后续任命上也是比较大方,两个人被他安排到了作战处任任职二等参谋,而另外一个学骑兵的则是安排到了骑兵处任职,统一授予少校军衔。

其实赵东云对这些留德学生的安排还算是低调了,随同李想他们一起回国,并前往武汉投奔张之洞的陈锋岚,他人还没到武汉呢,人家张之洞就任命他联邦帝国陆军部军令司会办,上校衔,去了武汉后没两个月就是转任军令司总办,少‘将衔,这升官速度比坐火箭还快。

随着手底下又加入了几个人才后,参谋部里的诸多参谋们终于是推出了所谓的现代化建军方案,并编写推广了第二版本的步兵操典,要求全军按照改良之步兵操典进行训练。

该步兵操典乃是1903年第一版本的改良,主要是参考了当代日‘本和德国两国陆军的最新版本的步兵操典,日‘本方面的步兵操典在日俄战争后变化极大,去年年底就是推出了全新的步兵操典,德国那边根据李想的描述也是,德国陆军也是在吸取了日俄战争时期的一些战例改良了现有的步兵战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