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夫当国-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是从“学术”、“社会”甚至“人类学”的方面来为袁世凯推行帝制摇旗呐喊,乍得一看说的似模似样、头头是道,又是专业术语、又是旁征博引,让人看得天花乱坠,从中根本分辨不出什么真实或者虚假的东西来。
之前是由副总统黎元洪为首的政府高官集体联名劝进,这已经是开了东西各国历史的先河,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副总统为劝说正总统登基称帝。因此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的报纸上。而这次是外国人通过“学术”、“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目前的问题,给帝制增添几分“西方各国”的立场,在中国国内所自然而然引起了一连串的热议。
劝进的声音与日俱增。袁克定还花钱雇了一批所谓的北方士绅名流请愿团,时不时就在京城里面高举着帝制的标语,来一番浩浩荡荡的游行请愿。
眼见局势越来越明朗,袁世凯没有再正面对外公示有关帝制的个人答复,而是在七月底正式发布政府申令,决定于次月中旬在天坛举行祭孔的活动,并且敦促国会投票将孔教设定为国教。在之前一系列大活动的掩护之下,民间虽然察觉到了祭孔和立孔教的别样味道,可也没有真正把注意力放在这件事上面。
倒是因为祭祀孔子的消息传出,远在日本的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意识到袁世凯复辟的行动愈发猖獗和明显,于是双双决定停止之前的争斗。于八月一日在日本横滨进行会晤,分歧两年之久的黄兴与孙中山再次握手言和,并且开始讨论合作反对帝制、推翻袁世凯北洋政府的革命活动。
有关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握手言和一事,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只不过是一个极小的新闻,没有人认为在“二次革命”时已经失去所有武装力量的革命党人还能有什么作为,现如今革命党人连募集活动经费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别谈反帝制、反袁世凯了。
即便在北京的袁世凯听说了此事之后,也只是轻蔑的笑了笑,根本未曾多加理会。
但是任谁都不会料到,恰恰是欧事研究会与中华革命党的重新合作,最终还是酿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反帝制武装革命运动。
就在八月中旬,袁世凯身穿汉服,带领北洋众官僚以及许多受邀参加典礼的社会贤达,齐聚天坛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整个活动现场办的有模有样,旗帜、条幅林立,各式用品全部是仿古订制,所有司仪、侍从一律身着汉朝礼服。
着实是难为了这些国府要员,一边要顶着炎炎烈日、熬着盛夏的暑气,一边还要穿着一身长袖长袍。听完了冗长而繁复的七、八骗祭词,对着孔圣人的雕像三拜九叩之后,所有人早已是汗珠如滚,内衬的衣服早就湿透的不能再透了。
尤其是袁世凯,原本身躯便因为病理性的原因而胖的不行,再加上他个子不高,跪拜的时候完全好似一颗圆球似的在地上滚动一般。每一次跪拜都万分吃亏,拜完之后还是在身边的两名侍从官搀扶之下方才能够踉踉跄跄站起身来。
祭祀完毕,众官员陆续退往附近的祈年殿中休息,侍从们连忙端来早已预备好的冰镇蜂蜜水和酸梅汤,所有官员一边褪去闷热的长袍,一边抢着将那冰镇的饮料吞进肚子里面降温。就连袁世凯本人也接连着喝了三大碗,在长长的吐出一股气之后,整个人这才松弛了下来。
没过多久,祭祀典礼侍从长陈文运迈着略显急切的步子穿过前殿,来到袁世凯单独休息的后殿厢房,经过一番通报之后走进了厢房,恭恭敬敬的对半躺在藤椅上阖目小憩的袁世凯请示道:“大总统,内务处刚刚收到一封急电,是从天津传来的。”
袁世凯累的都快睁不开眼,有气无力的问道:“哦,是什么急电?”
陈文远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看了一眼左右四周正在服饰的侍从,只是袁世凯没有睁开眼,所以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来。无奈之下,陈文远只好擅自对那些摇着扇子、端茶倒水的侍从吩咐道:“你们先回避。”
众侍从不敢怠慢,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动,快步退出了厢房。
第38章,加紧提防
听到陈文远让左右回避,袁世凯徒然增开双眼,立刻意识到这份电文的重要性。
等到厢房的门被带上后,陈文运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电文,一边递向袁世凯,一边忧心忡忡的说道:“大总统,直隶军务调度处最近收到风声,说是坊间有一些传闻,南方革命党似乎在拉拢一位寓居天津的大人物来反对帝制。据说……这位大人物不是别人,就是前直隶军务总办、东三省统X战总司令袁肃袁梓敬。”
袁世凯立刻皱起了眉头,霍然坐起身来,将电报打开来仔细过目了一遍。
电文里称,就在八月五日这天有疑似革命党者接连造访法租界福煦将军路的“旦赏庄”,每次造访差不多都有一顿饭的时间,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造访者的身份,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双方见面所讨论的内容。不过就在一个月前,在香港的一份小报纸上还刊登了一篇关于袁肃意欲反帝的传闻。
报纸的原文都已经剪下来,就附在这份电文的后面。
在袁世凯来看,如果袁肃老老实实寓居天津那自然是大好事,可如果这个侄子表面上是寓居,背地里却又搞什么小动作,这便实在不能让自己接受。更何况值此称帝的关键时刻,单凭袁肃一个人虽算不上什么威胁,可若是再加上革命党人一起煽风点火,那情况就未可知了。好歹袁肃的声名还在,直隶省的部队也必然能一呼百应。
眼皮底下若是闹出了什么大事,别说京城足够应对的兵力,即便最终勉勉强强的还是镇压下去,十之八九也会留下极其不好的影响。连侄子都反对叔叔称帝,这传出去像什么话?帝制的可信度还有多少?又会不会还有其他北洋将领继袁肃的后路?
“竟有此事?岂有此理!”看完电报之后,袁世凯不掩愤怒的斥责道。
“大总统息怒,此事尚且也只是推测罢了,还没有确定的证据来应证。不过,毕竟事关重大,所以还请大总统能尽快顶多,派遣专人进行调查。”陈文远一边劝慰着袁世凯,一边提出建议的说道。
正是袁世凯最高的时候,偏偏又要闹出这样的一个岔子,他愈发感到对袁肃这个侄子的恼恨。不过越是情绪激动的时候,越是要冷静的对待问题。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他再次拿起电文仔细过目了一遍,尤其是附文里面的那篇报纸摘录,更是逐字逐句的细细阅读。
他发现即便是这篇来自香港的报纸摘录,也没有把事情说的很清楚,更何况许多地方甚至还是含糊其辞,俨然就像是一篇九流报纸为了博取销量而捏造一些重磅新闻似的。想到这一点,多少是让自己的心绪稍微得到了几分安宁。
可阴影终归还是挥之不去,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空穴来风必有所因。
“稍后你安排总统府去一封电文到天津,就说中秋节将至,我这个当叔叔的邀请贤侄一家进京过节。”略微思索了片刻,袁世凯决定不能太过草率的应对此事,无论如何也要把事情弄清楚,这样有根有据才好办事。
更何况他内心中总觉得袁肃没必要这么做,明知道国内现在舆论声势对北洋政府十分推戴,南方那些革命阵营俨然成不了气候,在这个时候选择跟革命党人走到一块,简直是太不明智。万事小心为妙,不管究竟有没有这件事,自己都盘算着借中秋节相聚一事,索性就把袁肃留在京城得了。
“明白了。不过,大总统,难道就只是请袁梓敬进京赴宴这么简单吗?”陈文运有几分迟疑,他虽然同样很赞同先要把事情弄清楚才好,但是万一袁肃真有异心,就这么只发一封电文过去邀请进京,弄不好就会打草惊蛇。
“中秋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也料定这袁梓敬是不会这么快就进京。不管他心里有没有鬼,反正就是要来一记敲山震虎。电报你先安排发出去,之后再派人全天密切进行监视。另外,我会在安排人去找袁梓敬好好谈一谈,试探一下他到底是什么心思。若是他真的心中有鬼的话,迟早会露出破绽来,到时候人赃并获,我也省的要念及什么旧情。”袁世凯冷冷的说道。对于他来说,现在谁要是阻碍自己称帝,那便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不管是亲戚还是心腹,都必须果断的处理掉。
事实上,自从去年意识到袁肃是不安分之人后,他心中就一直有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自己一手将袁肃捧了起来,虽然到头来可以轻易的收回其所拥有的一切,可有些事终归还是无法改变,并且还留下了终身的影响。那就是成就袁肃了的名望之后,再想要对其采取一些控制的手段,就必须背负起更多的代价。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对于袁肃只能是尽可能的容忍。
“卑职知道了,这就按照大总统的意思去办。”陈文运连忙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你且慢,另外还要你去办一件事。最近国内的风声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动静,但并不代表那些宵小之徒不会在背地里捣鼓什么。你再安排电文发到汉口、重庆和岳阳,让陈宦、吴光新、王占元、汤芗铭等人多留意一些,切不可在这段时间有任何闪失,若遇有风吹草动,需即刻上报至京城。”袁世凯补充的说道。
“是。”陈文运郑重其事的再次答道。
不得不说,袁世凯对自己早先几年的布置还是很满意,尤其是推行中央军制度之后,对四川、湖南、湖北这些十分敏感的地区,都加强了军事预防。经过过去一年半时间的发展,在四川已经完成了中央陆军第九师的整编和重训,湖北的中央陆军第十四师、湖南的中央陆军第十五师业已全部就绪。
从目前北洋军的声势及实力上,他原本倒是不在乎南方那些革命党会趁机作乱,反而还巴不得找一个借口趁机出兵,一鼓作气将西南诸省的余孽全部荡平。只可惜眼下关键还是为了顺利推行帝制,所以万万不能在口实上有什么闪失。要是在这个时候西南诸省与革命党人串通一气,大肆反对帝制,哪怕可以迅速的采取军事压制措施,可在舆论上最终会留下污点,弄不好还会遗祸无穷。
正因为如此,越是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越是不能掉以轻心,必然要尽一切可能来维持这份顺利,确保登基大典进行的名正言顺。
第39章,中秋北京
这段时间,袁肃的的确确与胡毅生有所接触,并且还是三番四次的约到庄园上见面。他知道这件事迟早肯定会让袁世凯的耳目获悉,与其遮遮掩掩弄得更有嫌疑的样子,还不如摆出一副光明正大的样子,省的到时候还会让人指责做贼心虚。
即便是在北洋发来电文,邀请他赴京到总统府过中秋节之后,自己照样还是没有任何收敛,继续跟胡毅生进行了几次会谈。既然从一开始就打算演一出好戏,那就索性将这出戏演到底。不过为了避免不把这出戏演穿帮,几天之后他还是安排胡毅生尽快离开了天津。
虽然哪怕胡毅生让袁世凯逮捕了起来,他照样还能有脱身的借口,但自己还得借助胡毅生的嘴巴,在返回香港后向革命党传递一些消息,因此还是要尽量避免夜长梦多。
胡毅生离开天津的第二天,旦赏庄周围的异样状况便愈发明显起来。就连负责旦赏庄安保工作的警卫连都多次指出庄园已经遭到监视,使得安保工作要变得愈发谨慎起来。
对此,袁肃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甚至怀疑是袁世凯专门安排那些监视自己的人,故意在每天的活动中露出一些马脚,目的就是要让自己担惊受怕。反正现在胡毅生人都走了,他从始至终又根本没有打算帮助革命党反帝反袁,心中坦然无愧,怎么可能会担惊受怕?
至于在与胡毅生接触的那几天里,他从一开始表现的很戒备,到最后又慢慢的开始信任对方,整个过程全部都是在演戏罢了。现在回想起来,他倒是觉得自己很有演员的天赋,无论是情绪还是面部细微动作,都把握的很到位。
他最终并没有正面给予胡毅生关于反帝反袁的答复,而是精心安排了一些并不严格的措辞,来暗示自己确实有反对帝制的心思。不仅如此,他还明示胡毅生自己目前手中还掌握着昔日旧部兵权,只要时机成熟,振臂一呼便能召集数万人马围逼京城。
在好几次会谈之中,他都再三强调“时机成熟”这四个字,同时也很直接的询问中华革命党对反帝制的革命活动计划。只可惜胡毅生虽然很想表现一番中华革命党的决心及其相关筹谋,可问题是目前连经费问题都没能解决,又何谈详细的计划呢?
胡毅生只能很尴尬的用革命行动需要保密为理由,暂时敷衍了事了过去。
不过为了拉拢袁肃,胡毅生还是尽可能的放出一些大话,将原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