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武帝时,大明各地的藩王都有自己的王府卫兵,数量通常在五千到两万人。

可在靖难后,本来打着反对削藩旗号的永乐帝却完成了建文帝未完成的事业,不仅以各种理由削去了各地藩王的兵权,仅留百余名护卫,而且还对其进行了诸多限制,剥夺了他们在当地的政权。

到了宣德帝时,大明藩王中仍有兵权的,就剩下他的两个亲皇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

虽然那些藩王被永乐帝削去了兵权和政权,但他们在当地时日已久,而削藩时日尚浅,故而与地方上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当地卫所有着不少旧部,实力不可小觑。

毫无疑问,各位藩王心中肯定对永乐帝削藩不满,一旦汉王和赵王带头叛乱,他们十有**会招兵买马,拉起一支队伍来声援汉王,以期重新获得军政大权。

不过,这些藩王绝对不会一上来就跟着汉王造反,他们会审时度势,先看看汉王有没有获胜的可能,然后再决定如何做。

因此在李云天看来,汉王叛乱后只要宣德帝以雷霆之势将其击败,那么各地藩王就不敢轻举妄动,各都司也会随之平定下来。

汉王肯定也知道他在与宣德帝的较量中处于劣势,相对于三十多万大明最为精锐的京军,汉王的护卫不过三万人,即使他在当地招兵买马也绝对不会超过五万,因为他没有足够多的兵器和军马来供应。

所以对于汉王来说,自然需要依靠外力的协助,而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和大宁都司无疑就是他最为重要的支援。

尤其是山西行都司的十四万兵马,如果庆义候白德祥能率兵攻破宣府镇,那么将对京师形成巨大的威慑,使得宣德帝不得不从京畿都督府分兵迎敌,如此一来就极大地分化了京畿都督府的兵力。

故而,汉王派人暗中与白德祥联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需要白德祥为他分担压力。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永乐帝的远见之明,将汉王封在了乐安州,不仅距离京师非常近,而且远离了与其最为亲近的那些勋贵,使得汉王没有了叛乱的地利条件。。。

第301章示敌以弱

“李御史,汉王此举无疑是谋反,难道真的要姑息下去?”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眉关紧锁,神情严肃地望着他,对汉王的这个举动显得颇为恼火。

下午的时候,宣德帝已经召来了杨士奇、杨荣和黄淮来商议此事。

杨荣的意思是找个由头将安义候白德祥调回京城,另外派遣一名信得住的勋贵前去担任山西行都司的都指挥使一职,以免山西行都司将来危及京师。

杨士奇的态度则比较保守,认为此时不宜动白德祥,应该向其施以皇恩,采用安抚的手段。

毕竟白德祥在山西行都司经营日久,又是汉王的心腹,新到任的都指挥使短时间内难以掌控局势不说,万一激怒了汉王,使得汉王感觉到宣德帝要对其下手,那么很可能会逼得汉王起兵造反。

至于黄淮,态度比较模糊,杨荣和杨士奇的理由都很充分,这使得他一时间没有什么好主意。

故而,心中恼火的宣德帝想到了李云天,想听听他的意见。

李云天虽然年轻,又是一名文官,但京畿都督府是在他的建议下建立的,现在成为了宣德帝手中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可谓高瞻远瞩,目光卓远,有着非同一般的军事才干。

“陛下,说句大不敬的话,臣觉得汉王必反无疑。”'298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8执宰大明301

李云天知道宣德帝现在心中恼怒,于是沉吟了一下后说道,“与其让汉王心存戒备,不如示敌以弱,让汉王狂傲自大,届时破绽也就越多。”

“话虽如此,可是朕实在是不甘心。”宣德帝脸上神色稍缓,伸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桌面,他身为天子竟然要受到汉王的胁迫,简直就是耻辱。

如果是洪武帝和永乐帝,那么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将汉王擒来京师问罪。

“陛下,兵法有云,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既然陛下已经答应了汉王的‘安民四事’,那么不如‘从善如流’,只要汉王所奏之事,那么皆于许之,汉王必将因此而轻视陛下,进而骄横狂妄,心生懈怠。”

李云天闻言后想了想,冲着宣德帝微微一笑,“陛下,在微臣看来,汉王若反,山西行都司绝对难过宣府镇这一关。”

宣德帝登基后的第三个月,汉王上疏,陈奏了利国安民四的四件事情,称为“安民四事”。

虽然汉王所陈的内容并非都趁宣德帝的心意,但宣德帝知道汉王此举实在试探他,故而作为安抚,将安民四事交给有司尽数实施,并且亲自写信给汉王进行答谢。

汉王接到宣德帝的信后暗中松了一口气,看来宣德帝并不想招惹他,同时心中对宣德帝轻视了几分,认为宣德帝软弱可欺。

“据微臣所知,山西行都司账面兵力虽然有十四万,可是刨去缺员后也就十万出头,而且兵员中老弱者甚多,京畿都督府以五万精兵固守宣府镇,他们绝对难越一步。”

随后,在宣德帝好奇地注视下,李云天有条不紊地解释道,“汉王固然想借山西行都司之势,可惜山西行都司已经不是靖难时的那支悍勇之军,面对宣府镇这一关心有余而力不足。”

“山西行都司缺员如此严重?”宣德帝双目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五军都督府从没有上报过此事。

“与中原和江南相比,山西无疑苦寒之地,土地贫瘠,屯田的军户一年耕种所得不足以养家糊口,又要受上级官长之剥夺、奴役,故而不少军户已然逃走,剩余军户中的精壮者也不愿入伍,以老弱替之。”

李云天闻言点了点头,郑重其事地回答,“臣曾经在九江待过,九江卫土地肥沃,但即使如此,兵员缺额已经近两成,至于日常训练那就更不敢恭维。”

“京军缺员如何?”宣德帝这一下倍感震惊,随后下意识地问道。

他身居皇宫之中,哪里有机会接触到这等不堪之事,也无人敢向他禀明,否则不仅触了宣德帝的眉头,也得罪了朝中的那些勋贵,还是对洪武帝之大不敬。'298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8执宰大明301

“据臣所知,京军处境尚好,虽有缺员但数量甚少,无伤大体。”李云天知道宣德帝的担忧,闻言不动声色地回答,“与地方卫所相比,京师的军士多以精壮为主,实力冠绝五军。”

“各地卫所境况如此不堪,长此以往,我大明何以抵御外敌?”宣德帝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即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相信李云天此时不会危言耸听。

“陛下,不是臣长他人志气,现在天下安定,各地卫所生活安逸,导致弊端丛生,倘若朵颜三卫来袭,臣认为大宁都司不一定是其对手,恐怕会被其逼入关内。”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忧心忡忡地说道,“朵颜三卫一直想进入大宁卫,太宗皇帝在北征阿鲁台的时候曾给与其重创,可其仍贼心不死,若日后继续侵扰,我大明大宁都司堪忧。”

朵颜三卫指的是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洪武二十二年,洪武帝在蒙古诸部聚集地设立了三卫,分别为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用以统帅蒙古诸部,令其“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是为大明的“属夷”。

后来,由于朵颜卫迅速崛起,位居三卫之首,故而大明的官员和百官习惯将这三卫统称为朵颜三卫。

由于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因此朵颜三卫也被称为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原本为宁王朱权的部下,宁王的封地在大宁,与永乐帝一样骁勇善战,是洪武帝诸子中战功仅次于洪武帝之人。

永乐帝靖难时,宁王拥有披甲八万,是为永乐帝的心头大患,永乐帝尤为忌惮其手下的朵颜三卫。

为了免除北方的后顾之忧,永乐帝在靖难之前特意给朵颜三卫送去了重金,使得朵颜三卫反叛了宁王,投入了永乐帝的怀抱,成功击败了宁王的围剿。

趁着宁王兵败,永乐帝胁迫宁王出兵靖难,并答应事成之后与其分天下治之。

结果很明显,永乐帝登基后并没有实现自己对宁王的诺言,而是将其封地北迁到了南昌,尽夺其兵权,这一事件也间接导致了正德年间的“宁王之乱”。

靖难时,永乐帝缺少骑兵,故而向朵颜三卫借来了三千精锐的骑兵,成为了靖难军一支重要的力量。

永乐帝登基后,为了“酬谢”作战有功的朵颜三卫,决定将大宁卫封赏给他们,给他们封官加爵,并且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朵颜三卫诸部与明朝交易。

不过,永乐帝后来并没有实现将大宁卫封赏给朵颜三卫的诺言,不允许朵颜三卫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

朵颜三卫为了夺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于是联合了蒙古的鞑靼部的首领阿鲁台,联合侵扰大明。

这使得永乐帝数次北征,重创朵颜三卫,但朵颜三卫并不甘心,继续与明朝缠斗,并且南下进入了滦河地区驻牧,是为大明北方一大隐患。

大宁都司被京畿都督府分了一部分兵力和地盘后,现在的辖地在山海关以北地区,只有17个卫和1个守御千户所,额定兵员十万上下,实际有八万余人。

虽然大宁都司的军队在人数上远超朵颜三卫,但是要真的与勇武强悍的朵颜三卫打起来,不一定能占到什么便宜,何况朵颜三卫背后还有鞑靼部的暗中支持。

见李云天提及朵颜三卫,宣德帝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曾经随着永乐帝北征,自然见识过鞑靼部和朵颜三卫的凶悍,大宁都司虽然人多势众,可真的不一定能击败朵颜三卫。

宣德帝清楚要想取消顿兵制之难无疑于上青天,他虽然身为天子,但也不能妄动洪武帝留下来的军制,这不仅触犯了朝中勋贵集团的利益,更是违反了洪武帝定下来的祖制,绝对会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

“李御史,你曾经告诉朕三年之内可组新军,是否有所托大?”沉默了一会儿,宣德帝抬头望向了李云天,神情严肃地问道。

“陛下,若无意外,三年之内,臣给您编练出一支新军来。”李云天闻言冲着宣德帝一躬身,郑重其事地拱手说道。

“好,朕就等着,三年后一较你的这支新军与京军长短。”宣德帝见李云天打下了包票,于是伸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桌面,朗声说道,他倒要看看李云天能练出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出来。

“陛下,汉王要是谋反,山东将是决一死战之地,倘若汉王战败,极有可能逃离山东,所去之地无非两处,一处是太原,另外一处是彰德,臣觉得应该早做防范。”

李云天清晰地感觉到宣德帝对新军的期待,心中不由得大喜,这意味着在新军一事上他将得到更多宣德帝的支持,想到宣德帝今天召见他的目的,他随后沉吟了一下,提醒宣德帝。

太原城是山西都司的治所,而彰德则是赵王朱高燧的封地,要是汉王战败,这两个地方无疑是他前去的最佳选择。

宣德帝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将汉王歼灭在山东是最佳的选择,一旦汉王逃离山东去了太原或者彰德,那事情可就变得复杂起来,以汉王的军事才华必将使得这场战事变成一场结局难料的持久战。。。

第302章宣德帝的烦恼

李云天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夜色已深,在车上不停地打着哈欠,今天他可累得够呛,白天“收拾”那些心高气傲的军汉,晚上又陪着宣德帝批阅了大半夜的奏章。

或许是年龄相近原因,再加上两人曾经在济宁府“共过患难”,宣德帝与李云天的谈话很随意,而且两人有着不少共同语言,对事物的看法也异常相似。

因此,在谈论完了那道密奏后,宣德帝就问起了李云天对桌案上那些奏章所奏之事的看法。

年轻的宣德帝与洪武帝、永乐帝和洪熙帝不同,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投入到批阅奏章这种枯燥的事务中去。

可内阁却不会因为洪熙帝没有精力就减少上陈的奏章数量,因此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奏章从内阁转来请宣德帝批阅。

洪熙元年的时候,内阁的权限还没有后世那么大,内阁的阁员们可以在小事上陈述自己的见解,用小纸条贴在奏章上面给宣德帝看,可是那些大事还是要宣德帝自己来拿主意,请宣德帝朱笔御批。

毕竟,即使是大大提高了内阁地位的洪熙帝,面对朝中大事的时候还是要自己乾坤独断,最多召集内阁阁员来进行商议。

如此一来,宣德帝每天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在批阅奏章上面。

尤为令宣德帝感到郁闷的是,那些被内阁阁员注释过的奏章上的处理意见基本上都符合他的心意,再怎么说内阁的阁员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臣,处理奏章上的事情可谓手到擒来。'29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299执宰大明302

而宣德帝对那些被内阁阁员注释过的奏章,通常都是在看阅完之后直接批示按照内阁员的主意去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