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盛世-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自用部会合东渡入晋。陕晋各路义军结成三十六营,迎祥为领袖之一,推称“闯王”。是时,李自成及侄李过、张献忠等部亦东渡与会,义军众30万。分道四击,相继攻克了宁乡、石楼、稷山、闻喜、河涧诸州县。迎祥、马光玉、献忠、自成合攻蒲州、大宁、阳城。时年八月,攻克大宁、隰州、泽州、寿阳,全晋震动。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其父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负责照看马匹。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1628年(崇祯元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1629年(崇祯二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

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李自成起事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1629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袁崇焕被皇帝凌迟处死。1630年王佐挂被朝廷招降,李转投奔张存孟(不沾泥),为队长。

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也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暴动。他自号“八大王”。由于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军中称为‘黄虎’”。这一队伍初属王嘉胤自用,后自成一军。因他小时读过一点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他的部众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从此,张献忠随着流民队伍,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立战功。他的队伍也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部义军先后东进,,活动中心移至山西。作战亦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部30余万人,号称36营,一度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

太原城内的原山西巡抚官邸中,四面炉火熊熊,上百人的反民大军首领们齐聚一堂!每个人都被火光映照的面色发亮!所有义军首领全部到齐,这是明末历史上,所有义军的第一次大集合!太原城,也是他们拿下的第一座重镇!这对于整个抗击朝廷,推翻明朝统治,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现在太原城已经在我们的脚下,下一步该怎么办,大家都说说看!”王自用的身材不高,但是却是这帮人的核心,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民,刚猛,果断,加上一些农民式的贪婪,说话的时候,两个眼睛闪烁着精光。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一众大大小小的义军领袖们都看着王自用,谁都没有吭声,虽然各军的人数都相差不多,但这三人的队伍,尤其是高迎祥和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实力还是要高出其他各路义军的,他们的话,作用很大!

王自用对高迎祥笑了笑,“高老弟,你来说说看,咱这义军里面,就算你学问好些,我的意思是杀向京师,彻底的翻了天去!让他妈的北京城里面的那帮子高官们也尝尝缺衣少食的滋味,咱拿下这他一次次有什么用?整个一座空城,稍微有点实力的老地主们,早他妈的都跑光了!”

高迎祥喝下一口烈酒,站起身来,“王大哥说的是,我高迎祥一切都以王大哥的马首是瞻,不管是去哪儿,咱们这么多人,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天不怕地不怕!”

王自用也高兴的饮下了一大碗烈酒,哈哈大笑道,“好,说的好,到底是读书人会讲话,这道理就是不错,只要咱始终在一起,三十万义军,走到天边都不怕!从陕西打到了山西,哪一路府兵见到我们不是望风而逃?这些个官兵就跟豆腐渣一般!”

一众首领都高声叫嚷着,虽然没有什么吃的,但是大家都热情高涨,拿下了太原城,让每个人都跟打了鸡血一般!

张献忠拉着李自成轻声道,“再往北去的话,可就都是坚城了!过了三关就到了京畿地区!咱人数虽然多,但能打的下北京城吗?不如往下边去,湖北,四川,这些地方可都不缺粮草啊!”

李自成轻轻的点点头,“听我舅父的吧,大家都去,你看这个时候,如果说这样的话,别人会说咱闹小心眼。”

张献忠叹口气,兀自在那里唠叨着要去南边的事情,高迎祥注意到了自己手下的两个重要首领在小声的谈论,大概知道他们的心思,遂,坐在了两个人的身边,“现在关键是大家要在一起,如果能将皇帝老子拉下马,那是再好不过的,如果不能,让天下人都看看咱们的声势,将来还有机会,懂吗?这是大事,不趁着现在王自用的心性高,一心想去北京碰碰运气的时候,将来咱自己也不能成事,再说,现在义军这么多人,军粮早断了,不去北边又能怎么样?不能再说这些话了。”(未完待续。。)

第0786章 信心重新提振!

张献忠被高迎祥一通开导,也就不便再说什么,但是内心中是不认同去北京的见解的,其实李自成也并不认同舅父高迎祥,还有大首领王自用想攻入京畿地区的见解,现在不单单是缺衣少食的问题,而且,自从大军进入山西之后,也没有遇到过大股的官兵围剿,这是非常反常的事情,李自成一直觉得哪里不对劲,但是具体怎么个不对劲,他也说不出来!

跟洪承畴比起来,现在的这帮义军首领们,可以被洪承畴一个人的智商就给完爆掉!

曹文诏,孙传庭和秦良玉在检荀楼的住处坐着,四个人围住火堆,小声的交谈,其实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没有说什么,他也不想说什么,心里在想着自己重生以后的事情,觉得哪里还是不对劲。

他重生之后,如果不能够再回现代的话,可能兴许比现在的局面还要好一些也说不定,就因为能够回到现代,能够一次次的提升大明的科技,让他将着眼点,并没有完完全全的将重心放在改制上面,并没有完完全全的将重心放在变法上面,他原本在自己刚刚重生的时候,具备很强大的信心,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他是将重心放在变法上面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相信,靠着自己在现代多年的从政,还有这么多年对古今政治改革的分析,是有能力领导整个国家走出困境的,如果再给他一个十七年,绝对不会像上一世一般,可惜。让他又能够回现代了。而且能够回现代之后。三年过去,他虽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但是因为重心没有完完全全的放在政治上面,拖缓了他改革的进度!

也可以说是他的立场不够坚定吧,或者说,换了任何人,一旦发现能够有一个更快的捷径,无论这捷径通往何处。都很难把握住自己!

崇祯皇帝朱由检通往现代的捷径,可以让他快速的取得科技,可以快速的取得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这就非常的难让人再沉下心来去搞什么改革,去搞什么体制,那些事情,有多繁琐,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他从现代整理的比人还高的法律条文就很清楚,曾经,他都想过要放弃改制了!一旦让大明整体性的度过粮荒。整体性的利用大毁灭性的杀伤力武器使得军事有一边倒的优势,其实用什么体制。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这就是人的惰性,即便是意志力坚强如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是有着惰性的,惰性是人性的基础特性之一!

秦良玉,曹文诏,孙传庭几人都很谈得来,想法相似,都有一颗忠于朝廷,忠于皇室的心,这让他们走的很近。

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变法。这四大变法之中只有商鞅变法没有“人死政废”。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这样,而其他的变法都最终失败了呢?

正统教育中,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

五、国君的支持。

但仔细想想又不对。以上特点不只是商鞅变法才具备的,其他的变法也完全具备。以上的答案过于流于表面。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立国时间最晚。秦正式立国以前,秦的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二、君王支持力度大。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

三、变法施行时间。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

十八年啊,就是现生个孩子也已经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经作父亲了。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而且随着新法的继续实施新兴的利益阶层会越来越强大,旧有利益阶层则会日益衰弱,最终被新兴利益阶层取代。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辅助原因。崇祯皇帝朱由检以为,以下两点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四、政府公信力的确立。

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政治危机”,不是“经济危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能够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政府的是“信任危机”。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基本上大家都耳熟能详。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商鞅确立了自己所代表的变法派政府的公信力,使“商君变法,说一不二”的观点深入人心。而之后的“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更是震慑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严格执行新法,才使得变法得以顺利实施。

而其他三个呢?

“张居正改革”首先就是变法者本人死的过快,且没有得到皇室的有力支持。

“王莽改制”几乎成了“朝令夕改”的代名词。

至于“王安石变法”就更不用说了,连王安石自己都在为了打击政敌而“变相执行”。

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最有名的政治现象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变法者自身都不能做到毫无偏差的严格执行,那么当变法的政令最终执行到百姓身上的时候,只怕是这份政令已经被“对策”的面目全非了。

而更加严重的是,如果变法者和变法者自己所代表的变法派政府没有能够在广大民众中确立起自己政府的政府公信力的话,那么普通百姓是没有能力分辨这些法令到底是变法者的意思还是官员的“对策”。民众只会把这些被“对策”以后的法令当作是变法派的法令。

这种情况最终将导致变法者成为众矢之的。

五、旧有利益阶层的分化和新兴利益阶层的确立。

崇祯皇帝朱由检认为,这才是“商鞅变法”没有“人死政废”的最最重要的根本原因。

如果仔细分析商鞅的变法内容,就会发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政令。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商鞅变法对旧有的勋贵势力的利益剥夺最大的就是“废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

什么是“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是指按血缘关系的远近任命世袭的贵族担任各种官职,并且世代相传。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也就是说,“世卿世禄制”类似我国建国后曾经施行的“固定工资”式的“铁饭碗”制度。

如果不是处于末世,乱世,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早就有了萌芽的明末时期搞改制,真的是事半功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信心,在重新提振当中!(未完待续。。)

第0787章 取鉴商鞅

其实什么道理,崇祯皇帝朱由检大概都知道,换做任何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