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因1871年上海与伦敦间海底电缆的敷设而正式建立。上海同伦敦间6至8 

  周的邮程缩短为几个小时,从而便利了外国商人,尤其是英国商人对中国市 

  场的控制。加以外国在中国经营的轮船航运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铁路的建筑 

  等原因,使得资本主义列强在70年代以后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 

  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增长。以1871年进出口商品价值指数为100, 

  1891—1893年增为219,1902—1911年则为702。但进口贸易的增长超过了 

  出口贸易的增长。从70年代起,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出超变为入超,而且入 

  超数额越来越大。 

       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进口商品中,主要是 

  鸦片、棉织品和棉纱三项。鸦片进口的绝对数量虽仍在增加 (如1863年为 

  50087箱,1873年65797箱,1883年和1893均在68000箱以上),但是, 

  由于中国国内逐年扩大种植罂粟和制造鸦片,因此鸦片在进口商品总额中所 

  占的比重逐渐下降。棉纺织品在进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则逐渐上升,尤其是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外国棉织品大量涌进中国市场。1885 

  年以后,棉制品以占进口35。7%而取代鸦片(占28。8%)位居进口商品的首 

  位。据统计,在1863—1894年间,棉纱进口值增加了12倍,各种棉布进口 

  值增加了 1。7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更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1893—1911年,棉布进口值从4491余万元增至11653余万元,增加了近1。6 



① 根据马里千等编著 《中国铁路建筑编年简史(1881—1891)》(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年版)第6 — 7 页 



提供的数字计算得出。 


… Page 65…

  倍;棉纱从140余万担增为264万担,增长了88。6%。此外,其他进口商品, 

  如粮食、糖类、煤油、火柴以及毛织品、铁和铁器等也有相当大的进口。但 

  进口商品主要是消费资料,机器及大工业产品的进口,1903年仅占进口总值 

  的0。7%,到1910年也只占1。5%。 

       在出口商品中,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茶和丝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 

  趋于下降。茶和丝两项出口值在出口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70年代初的 

  90%左右下降到1900年的50%,1913年的34。4%。茶叶出口的下降更明显, 

  1885年出口值占中国出口总值的50%,到1914年降为10%。在世界市场上, 

  由于受到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的竞争,中国茶叶在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输 

  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873年的92%下降到1883年的88%,1893年的 

  49%,到1910年更降至28%,同年,印度茶叶出口占到34%。这样,中国 

  茶叶的首位便由印度所取代,而退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丝的出口也曾占据世 

  界首位,但由于意大利、法国和日本的竞争,在世界市场上中国丝的比重逐 

  年下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丝的优势地位已经被日本所取代。 

       与此同时,中国的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出 

  口却不断增加。如棉花出口,从1871—1873年的年平均出口量为8486公担; 

  到1891—1893年,年均出口增加到290417公担。同期内,大豆年均出口由 

  57506公担增加到760522公担。 

       中国出口商品绝大部分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而且农产原料(主要指棉 

  花、茶、丝茧、花生、大豆、桐油、猪鬃、皮革、木材等)出口增长迅速。 

  从1873年至1910年期间,农产品原料出口值从286。6万元增加到2。32亿元, 

  增长了近80倍;农业原料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从2。6%提高到39。1%。① 

       ④帝国主义扩大在华投资及其对中国财政经济命脉的控制。19世纪末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投资。在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华 

  各项投资总计约为2至3亿美元,主要投资于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多半由一 

  些进出口商人独资或合资兴办,主要为商品输出服务。甲午战争后,帝国主 

  义列强获得在中国的设厂权及其他特权,在华投资迅速增长。1902年在华投 

  资总额(不包括庚子赔款转为借款部分)为8。13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企 

  业和房地产投资)占65%,间接投资(贷款)占35%。到1914年投资总额 

  增至17。1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占66。3%,间接投资占33。7%。 

       外国资本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遍及贸易业、运输业、金融业、制造业、矿 

  业、公用事业等。1914年的企业投资总额达10亿美元,其中贸易、运输、 

  金融业占48。7%。② 

       在贸易方面,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在华商行,1872年为343家,1892 

                                              ③ 

  年增为579家,1913年更增至3805家。这些“洋行”通过各种贸易活动攫 

  取了巨额利润,积累了大量资本,便向航运、金融及工业等领域投资,扩大 

  经营范围。例如,19世纪80年代中期,怡和洋行投资经营3家码头堆栈、2 

  家保险公司、2家轮船公司、1家船坞、1家银行和2家糖厂,投资总额达230 

                                                  ④ 

  万两白银,约占这家洋行总资产的近30%。在20世纪初,外国在华贸易方 



① 严中平等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年版,第72 页。 

②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第52 页和60 页。 

③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41 页。 

④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08 页。 


… Page 66…

  面最显著的变化,表现为世界性的托拉斯组织纷纷侵入中国。例如,英美烟 

  草公司(1902年)、利华兄弟肥皂公司(1903年)、英国的亚细亚煤油公司 

   (1913年)、通用电气公司 (1908年)、美国钢铁公司 (1909年)、美孚 

  石油公司(1894年),等等。它们在中国广设分支机构,组成庞大的销售网。 

  各国通过洋行及托拉斯组织,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数量急剧增加,使中国在对 

  外贸易中入超额急剧增加。据统计,1901—1913年内的入超额为1864—1900 

  年期间入超总额的6倍多。① 

       在帝国主义对华运输业投资中,主要是航运轮船投资和铁路投资。第二 

  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夺得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 

  一些在中国的外国商行,为了扩大其商品倾销和原料的掠夺,极力向航运业 

  扩张。自1862—1881年,在上海创办的外资轮船公司共有7家,其中资本最 

  多、最重要的有1862年创办的美商旗昌轮船公司、1872年创设的英商太古 

  轮船公司和1881年建立的英商怡和轮船公司。旗昌公司在1867至1871年期 

  间,垄断了长江航运和津沪沿海航线(北洋航线)的航运。1877年,旗昌全 

  部财产出卖给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后,太古和怡和两轮船公司便成为中国航运 

  业中的霸主。此外,从70年代开始,俄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荷兰、丹 

  麦等国的航运势力也纷纷侵入中国。中国的轮船航运业绝大部分为外国资本 

  所操纵。据统计,外资轮船在华中外轮船吨位总数中所占的比重,1877年占 

                                                                              ② 

  63。3%,1897年占76。8%,1907年占84。4%,1918年占77。 1%。这时, 

  外国在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除英国的太古和怡和公司之外,还有日本的日 

  清轮船公司。帝国主义在华的铁路投资,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夕,已占运输业投资总额的80%以上,列强们通过直接投资经营和贷款控制 

  中国的铁路。 

       在金融业方面,从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列强的金融势力进一步 

  在中国扩张。甲午战争前,英国除已设立的丽如银行(1845年)、有利银行 

   (1854年)、麦加利银行 (1858年)、汇丰银行 (1865年)等外,又增设 

  了德丰银行(1875年)、大东通惠银行 (1890年)和中华汇理银行 (1891 

  年)。法国在华除法兰西银行分行(1860年)外,设立了东方汇理银行(1894 

  年)。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于1872年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后,又于1890年成立 

  了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于1893年也在中国上海设立了分行。在所有 

  这些银行中,英国汇丰银行的实力最为雄厚。外国银行垄断了中国的国际汇 

  兑,从70年代开始,又开辟了华侨汇款业务 (大部分为汇丰银行所包揽), 

  并插手通商口岸之间的埠际汇兑。此外,它们还经营存放款业务和发行钞票。 

  许多官僚、地主和富豪成了外国银行的存户,据统计,在1865至1894年期 

                                                 ① 

  间,仅汇丰银行的存款就增加了29。9倍。在外国银行的放款业务中,从70 

  年代以后,除对清政府大量贷款 (其中大部分出自汇丰银行),还通过对钱 

  庄直接拆放,操纵中国金融市场,使上海及其他各地的钱庄日益依附于外国 

  银行。外国银行 (尤其是汇丰银行)发行的钞票,在各通商口岸畅通无阻。 

  汇丰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从1870年发行的171。4万港元,增加到1894年发 



①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335—336 页。 

②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221 页。 

① 洪葭管:《从汇丰银行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融统治》,《学术月刊》1964 年第4 期,转引自黄逸平 



著《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9 页。 


… Page 67…

  行的1000万港元。      ①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银行大批涌进中国。从1895年至1913年,先 

                                                                  ② 

  后有8个国家在中国设立了9家银行和56个分支机构。 一些主要帝国主义 

  国家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中心银行,例如英国的汇丰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 

  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日本的横滨 

  正金银行等,通过这些中心银行,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金融剥削网络。 

       总之,外国银行通过承办帝国主义各国对清政府的借款,控制了中国的 

  财政,它们垄断中国的国际汇兑,操纵中国的外汇市价,控制中国的对外贸 

  易,并通过大量发行纸币榨取中国人民的资金,通过放款支持帝国主义在华 

  企业,打击中国的民族工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行经济 

  侵略的重要工具。 

       在制造业方面,甲午战争以前,资本主义列强尚未在中国取得设厂权。 

  但是,从中英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外国资本非法在华投资设厂已 

  达192家(其中113家是在1871年以后开设的),资本额近2000万元。绝 

  大部分外资企业,是为对中国进行掠夺性进出口贸易服务的船舶修造厂和进 

                                                                         ③ 

  出口加工工厂。这两项投资占投资总额的3/4,即1500万元。船舶修造厂, 

  从1843年到1860年外资先后开办过25家,主要在广州、香港地区、上海地 

  区、厦门和福建地区。从1861—1894年,又设厂41家。进出口加工工厂, 

  是外国资本为在中国掠夺原料和推销商品而经营的。从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 

  共开办了50家企业,主要有砖茶、缫丝、制糖、制革、轧花、打包厂等。此 

  外,外国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还经营了一些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