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中世纪文学史-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得不中断学业,出外谋生。由于他知识渊博,才华出众而享有盛名。他对 

天文、数学、医学都颇有造诣,对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哲学也很有研究。他受 

到官方器重,进入了塞尔柱王朝的宫廷,玛利克国王对他很看重。当朝宰相 

内扎姆·莫尔克是他同窗好友,莫尔克创办了一所高等学府,还创办了天文 

台,保护和提倡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海亚姆被邀请到宫中供职,专门从事 

科学研究工作。海亚姆带领一个小组,编制了一套极为精致的历法,并在历 

法、天文和数学等方面屡有建树。1092年,玛利克国王暴亡,宰相莫尔克遇 

刺身亡,塞尔柱王朝急剧衰落,海亚姆也失去了保护者,并遭到正统派的迫 

害,他不得不中断科学研究而回到故乡。他郁郁寡欢,与世隔绝,在贫困与 

孤独中走完了人生旅程。虽然,海亚姆终身未娶,也无遗产,但他留下了诗 

集《鲁拜集》,使他成为不朽的诗人。 

     对于海亚姆作品的真伪与数量,历来是各国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 

研究者认为海亚姆只创作了 12首诗作,而有的作者认为他起码写了千首诗 

歌。1949年,英国的东方文学专家亚瑟·阿尔贝利公布了由他发现的两种海 

亚姆诗作的手抄本,一本收有525首诗的1208年的手抄本,一本是收有172 

首诗的1259年的手抄本,这将研究海亚姆诗作真伪的争论推向新的高度。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由400多首诗组成的《鲁拜集》。“鲁拜”是波斯 

一种古老诗体的音译,就是四行诗之义,每首仅四行诗,一、二、四行押韵, 

与中国古体诗的绝句颇相似。“鲁拜”本是民歌诗体,最早有鲁达基把它引 

入文人创作之中,成为中世纪波斯主要的诗体之一,而把这种诗体推向高峰 

的是海亚姆。 

     海亚姆的四行诗语言质朴,内涵丰富,从诗中人们既能看到在苦苦思索 

的哲学家,又能领略到诗人的饱满的激情和一个清醒的无神论者对世事的清 

醒而达观的认识,闪烁着睿智的光辉。具体地分析,海亚姆的四行诗主要有 

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宇宙人生的探索。作为哲学家的海亚姆,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 

探索宇宙与人生的问题。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人 

生才是有意义的?人死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这些我们今天看来很正常的问 

题,在中世纪的波斯,它们的提出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占统治地位的伊斯 

兰教神学早已有了现成的答案:一切都是神创造和规定的,只有今生好生修 

炼,找到进入天国的台阶,才能顺利地进入人生苦难的归宿地天国。任何对 

神的怀疑都是异教忤逆的,应该受到惩罚。然而以科学武装了头脑的海亚姆 

对此却极难满足,他情不自禁地直言相问: 

          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 

          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 

          从来无人能参透个中真谛, 


… Page 50…

          我们从何而来,向何方走? 

          这亘古大谜你我都茫然不懂, 

          谜样的天书你我解读不通。 

          如今,你我在幕内交谈, 

          大幕落时,你我都无影无踪。 

     这发人深省的问题是对蒙昧主义的极大超越,大胆地对所谓天经地义的 

真理提出疑问具有可贵的进步意义。海亚姆用发展运动的观点来理解宇宙万 

物,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而宇宙是无限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然而物 

质不灭,人即使死了也会转化为其它物质。这些深刻的哲学思考都化作了形 

象的诗句: 

          这世道把多少亭亭玉立的美女, 

          一百次变为酒壶,一百次变为酒盏。 

     他告诫人们要破除迷信观念,不要相信上苍: 

     别趴倒在地下举手向天求助—— 

     它之行动无力也和你我相同。这简直是无神论宣言。在神学占统治地位 

的时代写出这样的诗句,从根本上否认神创造世界、主宰世界的功能,这种 

怀疑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由此我们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海亚姆遭到残酷的宗 

教迫害,被迫停止写作和发表言论,以致要靠给人算命来挣钱糊口了。 

     第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当诗人把目光从茫茫宇宙转向现实人生时, 

他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与不公道充满了愤怒与痛苦,对那些只得赊大 

饼充饥的芸芸众生寄予深厚的同情,对高踞大众头上的统治者有了更为清醒 

的认识;诗人由一个“念天地之悠悠”的哲人而成愤世嫉俗的志士: 

          这世道最好少交朋友, 

          与达宫显贵要谨慎交往应酬, 

          睁开慧眼看供你衣食的人, 

          正是他,才是你的冤家对头。 

          这世道有谁未犯过罪过? 

          清白无罪他怎么能够生活? 

     ……诗人胸中积郁着愤愤不平,太多的社会不公和统治者的横行霸道, 

使海亚姆痛苦不堪,他说“哪一夜我的心不被世事震撼,哪一夜泪水不湿透 

我的衣衫”,都是因为脑袋中装不完的愁思与忧虑。诗人在这个社会中毕竟 

无回天之术,只能以他的歌喉诉说着无法平息的心境: 

          上苍降到世上全是发愁, 

          让一个人出生,把另一个掠走。 

          未出世的若知道我们的痛苦, 

          他决然不会再来世上苦熬忍受。 

     多么沉重的痛苦,又是何等善良的用心,这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的痛苦与 

无奈。当海亚姆无论如何无法平息内心时,他只好自我安慰:“世上忧愁是 

毒,解毒药是酒”,他有不少写酒的四行诗,人们或许认为这是他在消极遁 

世,我则认为,在他那些情调感伤而诗句优美的咏酒诗中,跳动的仍然是一 

颗不甘随波逐流的心,而且在这些诗中显示出了对神的大不敬。 

     第三,对宗教教义的批判。这部分是海亚姆四行诗中的精华所在。诗人 

对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一针见血地告诉人们:“对地 

狱天堂的恐惧和渴望”“全是撒谎”。他说从未看到过一个人死后从天堂或 


… Page 51…

地狱回来,他还借托自己的灵魂去冥府转了一圈回来后说:“我本身便是天 

堂和地狱”。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要托付给从未见过的什么神灵, 

真正的天堂就在人间:“人世比幻境胜过千般”。对于那些教职人员的虚伪 

残酷,作者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 

          教长指责一个妓女轻狂乱淫, 

          日日都送走旧好,迎来新欢。 

          她答道:“教长,你说的千真万确, 

          可你自己就真的这么道貌岸然?” 

          啊,教长,我的活计比你的沉重, 

          我们即使烂醉如泥,也还比你清醒。 

          我们喝葡萄的血,你喝的是人的血, 

          凭良心,究竟哪个更残酷无情? 

     教长连妓女的那点坦率都没有,多方作恶却打扮成正人君子模样,其人 

格更为低下。作者渴望改天换地,使教会人员惊恐万分,骂他是“吞噬教义 

的色彩斑烂的毒蛇”。他直言: 

          如若能像真主一样主宰命运, 

          我就把世界一举摧毁, 

          我要重造天地,再铸乾坤, 

          让正直人都生活得如意称心。 

     海亚姆还有一些坦露自我内在品质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人的尊 

严感和崇高心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孤高自许,决不同流合污:“我宁愿 

吞噬自己愁焦了的心肝,也从不以自家的面包蘸他人的盐”,不向人乞讨, 

不向人献媚,作一个堂堂正正的独立不羁的人。这也是一曲人的价值与人的 

尊严的颂歌。 

     海亚姆的诗形式短小精悍,含意深刻,感情真挚,熔抒情与哲理于一炉, 

且明白晓畅,充满着轻松与幽默;为了表达他的思想,他往往采用一些具体 

可感的形象来比况形容,使知觉感觉化,便于人们的理解;他的诗形式活泼, 

或提出疑问,或一问一答,生动形象,给人以一种亲切感;他有时直抒胸臆, 

一语破的;有时设置问题,发人深思;有时旁敲侧击,迂回曲折;或推理, 

或诘问,显示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海亚姆的诗句凝炼,警句和格言运用普遍,耐人寻味,如浓酒,似醇茶, 

给人以清新而浓厚的韵味。 

     海亚姆的哲理诗是中世纪波斯文学的顶峰。 


… Page 52…

                                 4。萨迪 



     萨迪(1208—1292年)是公元13世纪波斯著名的作家,出生于波斯南 

部文化名城设拉子。他的父亲是一个下层传教士,但爱好艺术,给过幼年的 

萨迪以很好的教育,但父亲在他9岁时去世,他成了孤儿,后来得到一个名 

叫萨迪的人的照顾,使他能接受高等教育,为了纪念这位保护人,他就以萨 

迪为名。大约在20岁时,他写了一首长诗,受到一位文学教授的赏识,被一 

所著名大学录取,享受公费待遇。他系统地学习了《古兰经》、哲学、历史 

和诗歌理论,并深受苏菲教派的影响。在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薰陶下,萨迪 

热衷于诗歌创作。当时的波斯不断受到外族入侵,萨迪不堪忍受屈辱,于1226 

年远离家乡,作为伊斯兰教的游方僧到处漫游和讲学。他的足迹遍及亚非广 

大地区,埃及、摩洛哥、叙利亚、印度和中国的喀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 

的大半生是在漂泊流浪的艰苦生活中度过的。长期的漫游,使萨迪广泛地接 

触了社会和人生,对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有了了解,从中汲取了 

创作素材和养份。他发现,假如语言贫乏而无感召力,人们对他的传经布道 

就无兴趣,于是他决定在他的书中“写各地奇闻、圣人训喻、故事诗歌、帝 

王言行”,使人们对他的作品提起兴致。大约在1257年,萨迪结束了漫游生 

活,带着故事诗集《果园》回到了故乡,第二年又创传了传世名著《蔷薇园》, 

得到国王的赏识,被奉为“诗圣”。 

     萨迪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抒情诗、叙事诗、颂诗、哀歌、 

道德格言等。他的抒情诗写得非常优美,在波斯文学史上被视为划时代的抒 

情诗作品,至今仍被伊朗的人们传颂着。当然,最能体现萨迪创作成就的是 

他晚年创作的教诲性故事诗集《果园》和《蔷薇园》。 

      《果园》又名《萨迪书》,有160多个小故事,分为十卷,各有一个中 

心议题,分别论述了正义、善行、爱情、谦逊、欢乐、教育、知足、感恩、 

旅行、虔诚等,通过这些篇幅短小、耐人寻味的具有道德训诫性质的故事, 

达到宣扬宗教哲学的目的, 

      《蔷薇园》是一部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在关于这部作品创作的缘起时, 

萨迪说:友人从花园中带走的蔷薇,将会凋谢,而他要写一本冬天也不会枯 

萎的《蔷薇园》,以献给人们。七百多年过去了,正如诗人所期望的,这部 

著作经过了自然寒暑的流逝和社会风云的变幻,它的花朵不但没有凋零,而 

且日益绽放出迷人的香味。《蔷薇园》是以散文体为主的故事集,共八卷, 

170多个短小故事,诗人利用这些故事阐明道理,褒贬善恶,扬抑是非,臧 

否人物。每段都先以故事开头,最后是作者的议论和见解。 

      《果园》与《蔷薇园》中出现的人物有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学人贤哲、 

市井无赖、巡官妓女、强盗小偷……每个故事都是一幅简洁生动的风俗画, 

而一组组故事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真实形象的东方中世纪的社会图景, 

既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时波斯及东方社会的极好材料,也给人们以愉悦的艺 

术享受。 

     萨迪的作品饱含着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在批判谴责与歌颂赞扬之间映 

照了诗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是他一生思想、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一 

方面深刻地表达自己的宗教、哲学、社会和人生观点,另一方面相当广泛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