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中世纪文学史-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逊的,如《丁都护歌》对拖船运石的纤夫的疾苦予以体贴和同情;在《宿五 

松山下荀媪家》更是以“三谢不能餐”来感谢田家老妇,显示出极为可贵的 

民本思想和民主意识。 

     李白浪漫主义精神最典型的体现是在他狂放不羁地追求个人自由,如天 

马行空,任意翱翔,以此来与使他窒息的社会相抗衡,这在他山水诗中表现 

尤为突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人生 

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种渴 

望自由、寄情山水的精神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诗人在 

梦幻中仿佛亲自经历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 

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仙世界, 

而一旦回到现实世界,愈益憎恶这没有自由的人间。李白认为,人间是污浊、 

黑暗而不自由的,只有到山林、仙境和醉酒之中才能获得解脱。因此他写了 

一系列的隐逸求仙和饮酒的诗,“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 

即骑访名山” (同上),“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邱”(《悲清秋 

赋》),“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襄阳歌》)。作为一介 

诗人,能对现实作出的反抗只能如此,也许有悲观厌世、逃避现实的倾向,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孤傲的知识分子又怎能进行更有效的反抗?李白的浪漫 

主义精神基调是积极而强烈的,具有不可遏制的力量和气魄。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自己称写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洲”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另一位大诗人杜甫赞他的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些正是李白浪漫主义艺术的概括。 

     首先,诗人的主观形象鲜明地体现在诗篇中,使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感 

情色彩,不论是叙事诗、写景诗还是抒情诗,诗人的人格力量无处不在。有 

时如爆发的火山,狂呼怒吼;有时若清澈小溪,缓和柔美;而占主导地位的 

往往是狂飚突进式的飘逸的自我。比如著名的 《蜀道难》,诗人极力描写蜀 

道的奇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诗句在诗中反复咏唱,形成回环的 

诗的旋律,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之,能够体味到诗人的豪迈与快疾的 

性格与气质。正因为李白具有豪爽天真的性情,他很少像有的诗人那样斟字 

酌句,涵咏体味,也很少被诗律捆住手脚,他的心思与他的话语之间仿佛没 

有闸门,心头的冲动总是那么急不可耐、争先恐后地从喉咙里奔跑出来,让 

我们看到一个思疾而语豪的潇洒诗人形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现实作客观如实地描 

绘,而是任想象驰骋于天空大海高山之间,将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及大 

自然融为一体,所谓神驰凡极,心怀四溟。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联想,把看似 

不相干的意象溶合于诗中,形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如《古诗》第十九 

首,通过游仙来揭示安禄山称帝的把戏: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 

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 

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豹狼尽冠缨。即使接触到史实,仍以浪漫而 

奇特的意象来暗示,诗人处在高高的天上俯视人间小人作祟,自我高洁而飘 

逸。 


… Page 79…

     同时,李白的诗歌极富想象力。他往往用极为夸张的手法,大胆地比况 

情与景,既出人意料,又令人接受,如《秋浦歌》其十五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箇长。”如“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一风三日吹倒山” 

 (《横江词》),都夸张而不失于险怪,成为典范。诗人的奇特想象往往把 

大自然人格化,人与自然形成和谐、默契,所谓人化自然,自然人化。他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山花向我笑。”(《待 

酒不至》)当社会现实污浊不堪时,自然成了诗人的至交: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此外,李白诗歌的语言爽快、豪迈,“语多卒然而成者”,“他人作诗 

用笔思,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都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他不拘泥于格律, 

不雕琢字句,气脉贯通,自然流畅,他评价别人诗的两句话“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正可用来说明他自己的创作。然而李白并非只凭天赋脱口而出 

来写诗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积攒 

了雄厚的诗家资本,他可以从上自《诗经》、《楚辞》下至齐梁诗人那里挪 

借无数诗材,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学古最多的一个。他常常用看似单纯豪 

迈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情感与蕴意,如《早发白帝城》、《子夜吴歌》等名 

诗中的名句。李白注重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尤其五七言绝句,把乐府古题发展到“情深词显”的境界,既有民歌风味, 

又具个性特点。如《长干行》显然受《孔雀东南飞》、《西洲曲》的影响, 

像这些诗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妾 

薄命》)具有民歌的比兴手法;“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生 

动的口语又饶有民歌气息。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的又 

一高峰。李白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 

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唐诗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李白的特殊贡献,中国文学史 

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离不开李白的继承与开拓。李白的追求理想 

与自由的精神,豪迈高傲的性格,飘逸恣肆的诗风散发出永久的魅力,给后 

代的人们以无限的启迪。 


… Page 80…

                                   3。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祖籍襄阳,出身于官僚家庭。开元年间,他曾 

漫游吴越齐赵,作诗交友。据说当时文坛名人都称赞他像汉代的杨雄、班固, 

可是他考进士却落第了。公元746年,杜甫来到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 

希望在此找到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阶梯,但四处投诗 

献文却不能得到当权者的认可,生活陷于困顿之中。唐玄宗虽对他的两次献 

诗很惊奇,却直到安史之乱前才给予正八品下的小官。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 

军俘虏逃脱后,在凤翔当了左拾遗,触怒皇上被贬。第二年(公元759年) 

杜甫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有时赋闲有时任职。离开成都后又漂泊几年,最 

后凄惨地死于途中,最终也没能回到他梦魂萦绕的“故国”。 

     杜甫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占据着“古今诗人第一”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 

为他的诗歌中始终如一地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的信念,对劳苦大众真诚地怜 

悯,他具有盛唐诗人最博大的胸怀和最真挚的情感,很少有人能与他那种“时 

危思报主”(《江上》)及“一洗苍生忧”(《凤凰台》)的拳拳之心相比; 

另一方面,杜甫的“诗圣”地位是由他在诗歌语言技巧上的变革与创新来奠 

定的。他“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呕心沥血磨砺诗句, 

终于在群星璀灿的盛唐“独开生面”,成为诗的集大成者。 

     杜甫以其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于诗歌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和现实,是他的 

诗风更是他的人格。他的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前后,不论现实如何黑暗,政 

治怎样腐朽,社会何等凋敝,杜甫总是面对着现实,大胆地揭露矛盾、讽喻 

时事,表明自己的态度。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突破传统 

文人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再穷再老再不被重用, 

仍然不改变从政的理想;同辈的嘲笑、艰苦的生活、当权者的冷淡动摇不了 

他的信念和决心,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并非为了自我的私利,而是要拯救人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个人的不幸远不如民生疾苦之重要;“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作者情之牵系,心所愤恨。正因为如此,杜甫的 

诗具有忧愤深广的社会内容,他的笔触时时指向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锐的社 

会矛盾,处处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饱含着作者对战 

争的态度、人民为赋税和徭役所受的压迫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揭露批判。 

对于战争,杜甫反对的是军阀混战,但对于镇压安史之乱和抵御外来侵略的 

正义战争却是支持的,如《春望》。杜甫是一位有着政治头脑的诗人,富有 

积极的入世精神。 

     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还表现在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的客观反映上。 

他笔下的人民是勤劳、勇敢和善良的,无论是农民、船夫、士兵,还是负薪 

的女子、无靠的寡妇,在杜甫诗中都具有独特的人性美,淳朴而率真。作者 

以亲切而体贴的态度细致地描绘他们,并探讨他们贫困的原因,如《又呈吴 

郎》、《枯棕》、《自京赴奉先县述怀》等诗中,可以窥见一位出自内心关 

心老百姓的诗人形象。他看到“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收”的横征暴敛的不 

合理,指责“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的贫富对立,渴望“安得 

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的太平景象。 

     在揭示批判生活中的种种黑暗的同时,杜甫又最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光 

明、美好的事物,以敏感与热情去发掘歌颂希望,把非常普通的生活情景点 

化得如诗如画,令人领悟到浓郁的生活情趣。春雨、秋花、娇莺、花鸭,无 


… Page 81…

不在诗人的笔下诗意盎然。当杜甫以赤子之爱描绘生活时格外平易近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 

船火烛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仿佛春雨也通人性,该来时则来,给人们送来一个万 

紫千红的春天。杜甫还格外重夫妻情、儿女爱,在战乱中尤为强烈,“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一 

百五日夜对月》)对兄弟手足之情也格外珍视,《月夜忆舍弟》中说:“露 

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向生死。”令人感动不已。杜甫 

对朋友至诚之极,比如《梦李白》二首和《赠卫八处士》;对邻人、父老乡 

亲也充满情谊。这是一位胸怀博大、情感深挚的人道主义诗人,是中国文人 

良心的典型代表。 

     与杜甫的人格和思想同样动人的是杜诗的艺术功力。杜甫开拓了广阔的 

诗歌天地,形成了自己雄浑苍劲、深沉凝重的独特风格。在诗中创造具有个 

性的形象是杜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带有诗人主观情愫的物象以秋景最为 

有名。秋天的萧瑟与衰飒是诗人伤时忧国心境的载体,“秋枯洞庭石,风飒 

长沙柳”,“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登高》为其典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还 

有《白帝》、《秋兴》八首都以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负载诗人博大的情怀和深 

广的胸襟。即使是叙事诗,诗人的鲜明的个性也跃动在诗的旋律之中,《兵 

车行》的忧虑,《丽人行》的辛辣,《新安吏》的体贴,《石壕吏》的沉默, 

无不令人窥见到作者的忧国忧民,并能在诗的若断若续中体味到不尽的蕴 

意。杜甫的思想感情在一系列的形象之中找到寄托,而形象也把诗人宏阔悲 

壮的心理烘托得更为鲜明。 

     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继承从《诗经》以来的中 

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