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十二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中的竞争-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都知道当今是一个竞争越演越烈的时代,什么都是竞争,从小到大,从求学到升学,从升学到找工作,从个人到单位,从商战到科研等等,无不充满着竞争。那么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来处理呢?老子也有发人深省的智慧。
  当代人绷紧了竞争的弦
  如果让老子飘然来到当代,他大概会说:当代人啊,当代人,你们怎么啦,瞧瞧一个个绷紧了一根根竞争的弦啊,人人像上足了发条!怪不得你们人人都说活得好累啊!怪不得你们中间的一些人受不了,最后崩断了。
  虽然我们是模拟老子的话,但是当代人就是这样啊!其实大家都体会到,在生活工作中绷紧了竞争的弦,绷得很紧,每个人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在铮铮铮地转着!
  商家、厂家不用说了,因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完成价值规律这一商品经济内在规律的全部运动过程。于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满眼就是竞争:人才、资源、劳力、成本、质量、产量、信息、市场等,都是一些不可让的竞争。
  在我们的生活里,职场竞争,上岗竞争,不行就下岗。各行各业都是在竞争,优胜劣汰。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还看到人们争权、争利、争名,比位子、房子、票子、车子、孩子、妻子等等的竞争。
  就连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就要开始为孩子将来的竞争做准备了,要补钙、补铁、补锌,还要补充维生素ABCDE,还要补音乐,补胎教,夫妻俩说啦,将来宝宝智商高可以竞争得胜利。
  孩子出生了,在成长中也处在竞争的紧张氛围中。妈妈说:现在竞争多厉害,孩子你不努力,将来工作都找不到!
  爸爸说:将来竞争更厉害,孩子你不从小学会竞争,将来你没有岗上!
  老师说: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越进步竞争越激烈,你不选个重点小学,不上个重点中学,不考上好大学,你明天怎么去竞争啊?
  这些话没错,都是好话,但是给孩子幼小心灵的压力太大了,负担太重了。他们的眼睛如果都戴上“竞争”这副“眼镜”来看人际关系,那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每天在“竞争”的压力下生活,因此没了童年的欢乐,少了少年的欢笑,缺了成长的幸福,而是一天到晚忧心忡忡。他们时刻准备着,为了“明天的竞争”!为了“明天的竞争”,时时刻刻在准备着!
  今天体育运动会上的竞争更是剧烈,据说奥运会查出服用违禁药物的就有数十例。谁都知道奥运会对禁药的检查非常严格,但是还有那么多的人闯“红灯”。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加拿大的选手约翰逊打破了百米世界记录,结果查出来服用了兴奋剂,还有创造9秒78男子百米世界记录的美国人蒙哥马利、美国的短跑巨星琼斯等等都出了事。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因为竞争取胜、夺金获银的欲望太强烈了,一旦敌不过名利的诱惑,自己把握不住就服用禁药了。
  今天在体育竞技的后面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因此竞争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了。在金牌银牌的五色中会令人目盲,在名利的驰骋追逐中会令人心发狂,那种剧烈的竞争有时就使得一个本来淳朴的心灵变了。老子会语重心长地对现代人说:要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竞争!
  竞争中的不争
  大家要问,老子那个时代有没有竞争呢?怎么会没有呢?人要活着就离不开竞争。“竞争”两个字连用在一起,在《庄子·齐物论》里就有了,说;“有竞有争。”竞字的本义就是追逐,争字的本义就是争胜。有争就有论说,于是有争论;有争就有辩,于是就有争辩;有争就有斗,于是有争斗,又有斗争;有争就有战,于是有战争。
  这些都是“争”,老子对这些“争”有过深刻的思考和教导。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这是说,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
  “天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好懂,正如老子说过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第2章,有的本子作“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等),那不就是不阻断万物的繁殖生长?不就是“利而不害”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圣人的有为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第27章),当然是与人不争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帛书一本作“人之道为而不争”,此从通行本。
  老子在这方面总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争的,天道只是有利于万物,从来不和其他东西争。人应该取法于天道,取法于道,取法于圣人;天道不争,圣人不争,那么人们也应当在竞争中学会“不争”。如果我们懂了老子不争的深层道理是效法天道,也就知道老子为什么要提倡“不争之德”了。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68章)“士”,王弼注:“士,卒之帅也。”“不与”,一些本子作“不争”,王弼注:“不与争也。”这是说,善于做将帅的,不炫耀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被他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对斗;善于用人的,处在对方之下。这就叫做“不争之德”,这就叫做能利用他人的力量,这就叫做配合天道的自古以来的准则。
  那么,你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你怎么去学会老子的智慧“为而不争”?怎样在人际关系的竞争中我能“不争”,我能做到“争”中的“不争”,“不争”中的“争”呢?。
  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沈从文(1902-1988)的“不争”,对于我们很有启发。
  如果大家到他的故乡湘西去,可以看到他的墓碑,设计得非常有意趣。这是一块天然的顽石,这大约象征沈从文是一个质朴的人,但是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正直的人,正面刻有16个字: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反面也刻有16个字,是美国汉学家张充和写的挽辞: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如果把这后面的每个字联起来读,就是“从文让人”,沈从文有不折不从的性格,有灿烂得像星星北斗一样的创作,而且他慈祥又谦让,是一位赤子。我们知道老子就提倡做人要像赤子,对于人际关系主张要慈爱,要谦让,要“不争”,这些都可以在沈从文那里看到。而那正面的4句话,是教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去认识人的,就是我们在前面讲座中说到的“识人”问题。
  这是文人的例子,确实值得分析一下的。今天的文人也是竞争得不得了,不妨看看沈从文的人际关系中的智慧。
  他生在湘西凤凰城,这是靠近贵州的一座小城,十五、六岁(1917年)就当兵了,大约有5年的时间,这给他的人际交往有很不同于一般人的历练。有意思的是,他这么小年纪当兵,没有沾染上旧军队中兵油子的气味,相反学到了很多人际交往的东西。二十岁(1922年)他到北京求学,从此走上文学的道路。他说自己大概有两年,是穿单衣过冬的,气温是零下二十几度,算是个考验。因为大家欣赏“这个气概,凤凰人嘛,我又在军队里混了五年,什么都不在乎,冬天穿单衣,也不觉得寒伧。北京还有个好处,习惯朴实,所以我这个穷学生,很快就同清华的、北大的、燕大的、农大的一些人熟了,遇到困难,得他们帮助,有时候就到人家那里吃饭,这,大概也得力于那个'不在乎''无所谓'”(《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以后的20多年中,他创作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一系列文学精品,使他在文学上赢得了很大的成功,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近现代文坛的论争很多,沈从文有他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不争”,他喜欢“清静”,而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常显示自己不加入的态度。他遭到过很多的批判,有许多是不公平的,但是他不放在心上,这大概就是那种“不在乎”“无所谓”起了作用。
  最后他主动地由“不争”走向退出,最后放弃了自己心爱的文学,今天说“出局”了。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到革命大学学习,又到四川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后来在历史博物馆管理文物,书写目录、标签等。后来“文革”中他自然被打倒,下放。70年代末,调到历史研究所,继续搞中国古代服饰史以及其他文物的研究。
  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又正当四、五十岁壮年的创作颠峰时候,却被迫放弃了文学,来到了历史博物馆,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最普通不过的小职员,如果轮到的是自己,你受得了吗?不要鸣冤叫屈吗?不会牢骚满腹吗?
  沈从文胸中自有大智慧!你看,近现代文坛的论争很多,很剧烈,沈从文有他自己的见解,他“不争”…“为图清静”而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他遭到过很多的批判,包括自己的朋友、战友等,有一些是有道理的,也有许多是不公正的,但是他不放在心上,而且他主动地由“不争”走向退出,最后放弃自己心爱的文学。
  沈从文有这样的文学造诣却转而去搞考古文物的研究,很多人都为他可惜,但是他却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要求不同了,所以我就转到研究历史文物方面”,“因为在新的要求下,写小说有的是新手,年轻的、生活经验丰富、思想很好的少壮,能够填补这个空缺,写得肯定比我更好”(《在美国大学的讲演》)。这可以看到是他“不争”的心态的大概情况,而且他深深懂得“不争”未必不是好事,“争”未必就是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其实不要说在国内,就是在日本、美国的许多朋友都为他惋惜。1980年78岁的沈从文在美国一所大学讲演时,说了一段话,很有启示意义,他说:“我并不因为社会变动而丧气。社会的变动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中国近30年的剧烈变动情况中,我许多很好很有成就的旧同行,老同事,都来不及适应这个环境中的新变化变成了古人。我现在居然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和各位谈谈这些事情,证明我在适应环境上,至少做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地退隐。特别是国家变动大,社会变动过程太激烈了,许多人在运动当中都牺牲后,就更需要有人更顽强坚持工作,才能够保留下一点东西。”
  如果我们深入地解读一下,那么沈从文是充满着智慧的,而且与老子的理念是很契合的。
  他不和别人争,在别人与他争时,他既能看清“争”的社会情势,又能认识对方,看清对方,还能认识自我。他选择的是不争…退出…退得远远的…以至一直退到你不想和我争了。这是他的“不争”中的一条智慧路径。
  他有两条“不争”的智慧路径,还有一条路径,是我退出与你的争,我却选择另外一条成功的道路,这就是:我退出争…我转移…我另外开辟一条你不和我争、我不和你争的道路…我和我自己争…我重新取得成功…在不和你的争中取得成功!
  沈从文这样说过:按照社会习惯来说,一个人进了历史博物馆,就等于说他本身已成为历史,也就是说等于报废了。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具体地把六千年的中华文物,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有条理有系统地看一个遍。从个人来说,我去搞考古似乎比较可惜,因为我在写作上有了底子;但从国家来说,我的转业却是有益而不是什么损失,因为我在试探进行研究的方法,还没有人做过。
  有意思的是,反过来再看看那些当年参与“争”的人,或者说那些当年“争”了、又“胜”了的人,好多人后来又怎么样呢?后来又有多少可以留下来的成果呢?这一点大家都有数。而当年“不争”的沈从文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他以他的文学、他的考古学、他的人格、他的智慧,赢得了最后人生竞争中的胜利! 
  沈从文在激烈的人际关系的“竞争”中采取“不争”的这两条智慧之路径是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这里还有一个用语值得提示一下,就是沈从文把自己的这种选择称为“做了一个健康的选择”。为什么叫“健康的选择”?
  这就是沈从文的智者之言,我们演绎一下其中的深意:
  一是,“竞争”、“争”、“斗”超过一定的程度往往会不断地升级,从而使得人失去理智,人一旦失去理智,那还叫健康吗?不!那是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康,从而还会带来生理不健康。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