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融超限战-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郎咸平: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们是一个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民族,我们只看到别人的问题,从来不看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欧美各国忙于应付金融危机,我们天天讲人家要怎么样,怎么样。可是人家只有一个危机叫做金融危机。我们的问题比别人都多,我们有两个危机,我们不但有金融危机,我们还有制造业本身的危机。我们就算没有金融危机的话,我们的制造业危机本身也足以让我们进入衰退期。所以我们的问题比别人严重。
观众:现在很多媒体上都在宣传,渲染金融危机带来的萧条。在金融危机出来之前,我们已经存在的种种危机,我们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应该如何来解决我们原来的问题?
郎咸平: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应该在两三年之前,当股市跟楼市发生泡沫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拿今天的政策去帮助当时的制造业,比如说从融资、税收、产业转型或者是服务等方面。如果当时帮它们解决困难的话,楼市泡沫跟股市泡沫说不定都不会发生。就是因为制造业的经营环境太差了,所以它们的资金才转移到楼市、股市的。如果帮它们改善投资经营环境的话,它们就不会炒楼炒股。如果没有2007年的楼市泡沫、股市泡沫,这些资金也不会被套牢,这些都是误判。而实际上,我两年前所提出观点就是,楼市泡沫跟股市泡沫问题的本质,就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
观众:您认为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来讲,对于解决我们制造业的危机会有什么作用?
郎咸平:我担心通过银行挪出一部分来做基础建设投资会有负面的作用,会使得制造业更缺资金、更萧条。
观众:郎教授刚才您也谈到,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那么您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来振兴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而且中央政府好像这次4万亿人民币的资金里面,似乎没有多少部分是用来振兴农业或者农村地区经济的,那么您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做哪些事情?比如说来帮助振兴中国的农业,我认为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比如说种植业、养殖业,包括林业。如果能够振兴中国农业的话,可能会吸引一部分去长三角或者珠三角那边打工的人员回乡,来从事他们原来的行业,也许会减轻一下中国制造业的失业情况。
郎咸平:全世界各国,都是通过工业来支持农业的,没有听说过创造农业的内需来支持工业,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而言,农业的附加价值是很低的,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靠农业的内需来拉动经济,而一定是通过附加价值高的工业来补贴农业。反其道而行之,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做过。因为农业人口太贫穷,附加价值太低。没有足够的冲击力能够冲击整个经济。
观众:我还有一个问题,比如说像欧盟和美国有大量对农业的补贴。
郎咸平:对,这是我讲的意思,用工业创造的价值补贴农业。举个例子,你在中西部投资1 000块人民币,你的收益是100块。同样1 000块人民币投资在上海呢,也许可以赚到10 000块人比币,你从10 000块人民币里拿出 1 000块人民币送给农村,这比你直接投资农业要好。为什么美国都投资在东海岸,包括加州、纽约州,美国的中西部也都是农业地区或者沙漠,那里根本不太开发的,为什么?因为效益太低。因此,美国或者欧洲如何对待农业呢?基本上是靠工业赚了大钱之后来补贴农业的,因为附加价值不同。1 000块人民币的投资,投资在工业上赚的钱可能是10 000块人民币,投资在农业所赚的钱可能是500块人民币。那么赚了10 000块人民币之后,拿出500块人民币来补贴农业比较好,不需要浪费钱投资在效益低的农业,这个就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
?
延伸阅读
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享受着“世界工厂”的美誉。根据研究。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种种证据表明,中国好像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然而,我告诉你,中国根本不是制造业大国,相反,中国制造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竞争时代,单纯在劳动成本上面下工夫的中国制造已经走到了尽头。所谓的制造业大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的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事实上,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做实际制造那部分如果赚到一块钱(10%)的话,那么对于外商,做这种产品设计与研发以及采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这部分能赚到九块钱(90%)。换句话说,我们就是用这不到10%的价值。积累了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们同时为国外贡献了万亿美元,这几乎是全国80年的工资总额!
那么什么叫做国际产业链分工呢?我们不妨以玩具业为例来看,一个芭比娃娃的前期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等均在美国完成,中国工厂只不过进行“来料加工”或“来样加工”,而后期的仓储、物流、批发、零售也是由外商来做。换言之,就是在国际产业链中真正做制造的是一块钱。我们称之为“硬一元”,而做这种设计、采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这部分的产业链叫做“软九元”。国际产业链分工背后是怎么回事呢?本质是通过“软九元”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最不赚钱的部分外包给中国工厂,外商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实际上支付给中国工厂的价钱可以远远比其自己制造的成本还便宜。
过去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例如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丢了,技术也没换来。这两年很多地方政府呼吁企业搞产业升级和品牌战略,我认为这又是一个误区。所谓的产业升级,不应该仍然在“6+1”的“1”上面搞升级,而应该从1升级到6的环节。此外,以ZARA为例,品牌的建立是产业链高效整合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企业成功的原因,因此我们不能倒果为因。
《本文摘自郎咸平的《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I~II》)
第六章
中国要如何救市(二):
中国的最大问题是消费不足,公共建设无法救市
提要: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政府的4万亿人民币救市措施以中西部的基础建设为主。这个政策忽略了中国的消费只占了的35%的现实情况。而中国的过剩产能也占了GDP的35%。过去通过美国人的泡沫消费将这个过剩产能吸收掉了。但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美国人的泡沫消费在2 00 8年的1 1月爆破了,从而冲击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我们不能期望美国人恢复泡沫消费来吸收我国的过剩产能,我们应该自立救济,提高消费,而不是将大量社会资源用于公共建设的投资。
? 美国消费进入空前惨淡的局面。
? 美国创造这么繁荣的泡沫消费,已经开始全面爆破。
? 中国出口遭遇重创。
? 直接影响到中国35%的GDP。
? 如何挽救现有局势?
? 为什么要呼吁美国人把信用卡丢掉?而丢掉的结果是给谁消费?给中国人消费,为什么?
? 负债消费是否真的适合中国?
? 完全吸收掉我们的过剩产能之后,中国经济才不至于走下坡。
?
一、4万亿人民币怎么用
各位还记得在2008年11月的时候。我们政府推出了4万亿人民币的救市工程计划。我们曾经讲过4万亿人民币本身占了我国的16%,而美国政府所提出的7 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只占了美国GDP的6%,所以可以看到我国政府投资的力度有多大,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经济萧条。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国将更加明显地体会到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2009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将非常得严峻。我觉得这句话至少对我个人而言,非常具有启发。
2009年的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就业是我国经济系统里面最重要的一环,那么我们如何来帮助老百姓解决就业的问题呢?我在上几章里面曾经谈过,4万亿人民币的救市计划原定的用途是用于基础建设的,这对于中西部各省份的就业量而言它的效果是显著的,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这是一定的。所以,如果说我们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话,我觉得在中西部从事基础建设本身那是有正面动力的,这点我同意。可是当我们推行政策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坦然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投资这么多钱,在中西部做基础建设拉动就业的同时,我想请问,这么做的副作用是什么。
比如说这次4万亿人民币当中有2万亿人民币是通过银行融资的,按照我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理解,银行在这个压力下,会从民营经济挤压出2万亿人民币,然后转给地方政府从事中西部的基础建设。虽然中西部的基础建设本身能够增加就业量,可是我所担心的副作用就是资源从民营经济转到公共建设领域的时候,民营经济本身会因为资源的大量流失,而面临更萧条的局面,这么做会减少总体就业量。所以,虽然4万亿人民币的救市工程计划能增加就业量,但是能不能弥补因为资源流失而造成的民营企业就业量的流失,这点是我们要关注的。就在2008年的12月26号,周小川在中国金融论坛上做了一次发言,我觉得。他这次发言是很重要的。他说扩大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最主要的内容。政府应采取更加全面、更广泛的提高收入和支持消费的政策。当然我们目前不知道这个谈话的落实程度有多少。但是至少,我认为政府已经将民营经济的问题摆上了议程。也就是说政策也开始慢慢向民营经济倾斜。增加收入和增加消费本身正是当务之急,因此政府不要光做基础建设。增加中西部的就业人口,而且还要避免因为资源流失,而使民营经济进入萧条,从而影响民营经济的就业量。
所以,周小川的意思是要通过消费来拉动内需,也就是说让老百姓更富裕,有更多的钱买产品,买产品之后再生产,从而产生良性循环:生产之后要聘请更多的员工,然后给他薪水,他又需要再买东西,再消费,然后工厂生产更多的产品。通过这种拉动消费的方式,维持民营经济的就业量。
所以我觉得现在政府除了投资中西部的基础建设增加就业之外,目前的政策应该要倾斜到增加消费这个方面。所以这一章我们就来谈谈,中国的消费出了什么问题,中国的消费要如何拉动。
二、把美国人的信用卡丢给中国人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文章中提出“中美共同体”(CHIMERICA)的说法,他说,正是由于中国愿意用其对美国的出口所得,持续持有美元和美国短期国债,美国才能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这样,美国人便有了所需之资,可以持续购买来自中国的货物,并且可以在美国添置房产。接着,美国人以其住宅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这样便可以进一步消费。这正是美国人在收入未见显著增长的情况下,财富却不断攀升的原因之一。
可是当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的失业率不断攀升,美国人成为“世界历史上,负债情况最严重的消费者”,他们再也没有能力购买如此众多的中国商品。为了摆脱当前这场危机,美国人需要增加储蓄与投资,减少消费,抛弃持有的大多数信用卡。
文章又说,当美国人这样做时,中国方面需要接受这些被摈弃的信用卡,并将其分发给它自己的人民。只有这样,中国人才有能力购买更多的中国商品,才有能力从其他国家进口更多的货物。可以说这篇文章描述了中美两国如今的经济困境,将中美经济紧密挂钩在一起了,信用卡代表了美国的消费模式,那么中国人到底应不应该接过美国人的信用卡,用美国的消费模式来增加消费呢?
我还记得当我们政府在2008年11月份提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内需的方案之后,全世界各大媒体都予以大篇幅的报道,给予非常正面的评价。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要在这个时候被冲昏了头,别人的好评价当然让我们很高兴,但我们也要很虚心地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深层次地去思考各种不同的评价。
我给各位举一个例子,我看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年12月28号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作者是一名专栏作家叫做托马斯?弗里德曼,各位知道这个文章的标题是什么?标题是——“中国是救世主吗?不,它不是”。这篇文章我觉得最可爱的地方是它一开头,就讲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