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历代名女 奇女卷-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觉下,诸葛亮居然感觉到这个小妇人,实在有着难以为外人道的美态,而且
在灯熄之后,更有一种令他销魂蚀骨的风情。尽管外人只认为诸葛亮的丑媳
妇貌丑德美,又哪里知道她还是一个具有另一种“内在美”的女人呢?这种
“美”无以名之,姑且叫它为“内媚”吧!
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
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又发明“连弩”这种新式武器,
出敌致胜,魏国大将张部就死在这种武器之下,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媳妇教的。
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汝南入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
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
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
牛流马。”
此外,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南中,七擒孟获,为避瘴气而发明的“诸
葛行军散”,“卧龙丹”也是丑媳妇教给他的。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贼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就是抓住诸葛亮七擒孟获和六出祁山对他的一生进行评价,
可见这两件事对他的影响是如何大。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跟着刘备出生入死,他的丑媳妇常带着幼儿
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静侯佳音。等到蜀汉在益州天府之国展开生聚教训
之时,位居丞相夫人的黄硕还在隆中带领家人,在宅前宅后植桑八百株,以
倡导蚕丝的生产。对此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是那样一往情深。
诸葛亮身为丞相,贵为武侯,忧劳国事,日理万机。教育子女的责任
自然全部落在他这个丑媳妇的身上。诸葛瞻后来奉命镇守绵竹,邓艾兵临城
下,不受威胁利诱而壮烈成仁,他的儿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晋代一统天下
后,曾诏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到洛阳封赠显爵,诸葛怀上表说:“臣
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才同棂栎,无补于国,
请得归牖下,实隆赐也。”晋武帝司马炎只得顺其志向,可见诸葛亮的遗训
和诸葛夫人的遗泽,仍然在他们后代的身上,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诸葛亮一生行事谨慎,稳扎稳打,从无失算,而他毅然决然地娶了个
丑媳妇,不但使他一生无后顾之忧,更使他在事业发展上获得了一个强有力
的支柱,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一世都沉缅在温柔的照顾中,夫妻情感的亲密,
非局外人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说明:有谁听说过诸葛亮曾经有过婚姻之外的
艳闻吗?
荀灌娘单骑闯重围
平剧及地方戏剧中都有“荀灌娘突围搬救兵”一出戏,虽然稍嫌渲染
夸张,大体仍然不脱离史实的记载,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从小不喜
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却偏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
儿家,比男孩子还要狂飚骠顽。她的父母无可奈何,索性顺其天性发展,并
聘请名师授武艺。荀灌娘十岁以后已能骑马张弓,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的出
神入化,俨然就是个小女侠的模样。
苟灌娘的父亲是被誉为“履孝居忠,无惭往烈”的荀崧,他世袭侯爵,
曾任襄阳太守,继擢平南将军,坐镇宛城,都督江北诸军事,后封曲陵公。
荀崧由襄阳太守调升平南将军,是在晋愍帝建兴元年,当时驻节宛城,
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南阳是一片平原地区,苟蹿娘整天驰骋在广漠的原
野上,射飞乌,猎狐免,常常满载而归,城里城外只要一看到一骑骏马奔驰
而过,大家就都知道这是荀灌娘,此时论枪如游龙飞虎,论箭已能百步穿杨,
父母爱如掌上明珠,满城军民更是交相赞誉,而此时荀灌娘实际上也才十三
岁。
就在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带领下由西
域流窜到宛城。
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侯,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
势难长期固守,情况非常危急。
匪首杜曾原本也是官宦子弟,为奸人构陷而全家遭难,杜曾含冤莫白,
竟至挺而走险,初意是为父报仇雪恨,后来却因召募的匪徒成份复杂,渐成
骑虎难下之势,骚扰州县,奸淫掳掠,所过之处,庐舍为虚,朝廷连番围剿,
于是流窜宛城,想取得这个富庶的地区,作为根据地,休养整备,再图大举。
荀崧自付城中兵力薄弱,守御尚且不足,更不可能轻言出击,然而长
此困守,待至矢尽粮绝又当如何呢?想来想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派遣
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求救。因为襄阳太守石览,是
荀内崧的旧部,这时他驻守襄阳,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能发兵前来,
必可解救宛城之围。荀崧把自己的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大家虽然十分
赞同,但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救的任务。
荀崧感叹不已,正在一筹莫展的时侯,蓦然间荀灌娘由屏风后转出,
朗声说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大惊,加以拒绝:“满庭文武都
不敢担此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贼
兵的追杀!”不料荀灌娘却答道:“女儿虽然幼小,但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
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与具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行。倘能如愿,
不仅可以保全城池,买际上也拯救了黎民百性的生命财产,如果不幸为贼兵
所阻,顶多也不过是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呢!”
事实确实如此,荀崧考虑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终于同意了女
儿的请求,于是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织了一支闪电突击队,借着浓浓的夜
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马快情急,穿垒而过,贼兵措手
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黑暗的远方。
一路奔波,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
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甘冒矢石,突出千军
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不禁大为感动。当即发兵,而且还修书一封垦夜飞
驰荆州太守周仿,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
大军赶到,如火如茶的战斗展开,荀灌娘挥舞银枪左冲右突,大获全
胜。
荀崧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荀薤,小儿子叫荀羡。戏剧中为了加强
效果,以便形成强烈的对比,不惜把荀薤、荀羡表演成天生的低能儿,插科
打浑,增加笑料,殊为不妥。
一个人的一生,有一足传者即可俯仰无愧,何况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
子,竟能力排众议,突出重围,以其勇毅与纯诚,搬来大军救援,复以奋不
顾身的胆识与豪气,连番击杀贼将,获得辉煌的胜利,宛城千千万万的军民
赖以保全,整个国家也深受其利,荀灌娘能够名垂千古,实非偶然幸致。
荀灌娘好象一颗耀眼的慧星,又像是昙花一现般的作了一件轰轰烈烈
的壮举,正史上没有提及她尔后的一切,稗官野史中也找不到一点儿蛛丝马
迹,甚奇。
谢道韫临事不乱
晋代王、谢两族,世代替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既有所谓“王与马共
天下”的说法,又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又状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谢道温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家风范,在她身上表露无遗,长大
后嫁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门当户对,传为佳话。
“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
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
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
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
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
王羲之更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
虽然略逊其父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政权中,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
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
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
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温的聪颖与才情。有一
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谢道温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
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
“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
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也不无同
感,称赞谢道温颇有雅人深致。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寒冷冬
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象是什么样子?”谢
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温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
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
羲之的长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
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有人问起,答道:“乘兴而来,
兴尽而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
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
行止端方。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
火,风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侯,
名流雅集。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
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
序文关健还在字美。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谢道温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
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
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
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
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
谢道温听到了。
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
解围,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温端坐在青绫幕樟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
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临危
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但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
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
影响,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肥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
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
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
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的浩叹。
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
说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谢巨族。当时谢安、王坦之
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桓温
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谢安这时
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谢安见到帐后罗列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
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
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
时,方才动身,同入建康。
谢道温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
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