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中世纪艺术史-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像以追祈圣德太子及其妃子的冥福。造像的面部较瘦长,眼呈杏仁形,唇 

如仰月,耳朵呈板状,雕像神态庄严肃穆,气氛严谨。止利是公元522年由 

中国南朝梁来日本的司马达之孙,止利一族以鞍作为姓,表明他们是以制作 

马具为职业,擅长金工技术的。而作为鞍作部头领的止利则以佛像制作为主。 

止利的风格主要受中国北魏造像形式的影响。 

    这一时期雕塑作品的代表,还有法隆寺梦殿救世观音像和百济观音像以 

及金堂四天王立像等。救世观音像据《东院伽蓝缘起》记为太子在世中(公 

元547年—622年)之作,而《东院资财帐》则记为太子等身木像。这尊雕 

像与前述金堂释迦三尊相比,在严肃神秘中透出一种柔美之感,与止利派粗 

犷风格大不相同,可能出自末日工匠之手。 



      (3)绘画 

     飞鸟时代没有留下纯粹的独立绘画作品,但通过表现于工艺品上的绘 

画,多少可以推测当时绘画的概貌。 

    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的须弥座的镶板上原来饰有绘画,惜剥落严重, 

仅能识别出在两边镶板上为四天王像,在前后镶板上绘着聚会于山中的诸神 

像。 

    法隆寺玉虫橱子上描绘的绘画,是飞鸟时代绘画的代表作。玉虫橱子形 

如一个小型的佛殿,安置在一个须弥座上,在其宫殿部的前扉板上,绘有两 


… Page 109…

位守卫天神,执枪举剑,侧面门扉上绘菩萨四躯,体形瘦长;背面的板壁上 

绘灵鹫山。须弥座上边四块板上的绘画更精彩:正面为供养图;两面侧板绘 

佛本生故事,一为舍身饲虎图,一为施身闻偈图;背面为须弥山图。这件橱 

子以黑漆为底,以色漆画线,色漆有棕、朱、黄、绿四色。眉、目、鼻用黑 

漆画线,嘴唇涂朱色后勾黑线,头发用绿漆,采取了汉代以来的“密陀绘” 

手法。“密陀绘”是由于使用了一氧化铅即“密陀僧”(波斯语音译)而得 

名。画面线条细致流畅,人物姿态古雅,山岳的描绘还很稚拙,天空中云层 

翻卷,使画面产生动态效果,明显受汉魏以来绘画的影响。 

     中宫寺的天寿国绣帐也是了解当时日本绘画的资料之一。它是皇后橘大 

郎女献给逝去的圣德太子的。绣的是一幅天堂景象。圣德太子的灵魂被认为 

是进入这天堂去的。这幅绣帐现只残存一些零星碎片,其上的图样是用浅色 

丝线如红、黄、蓝、绿、白等色绣制在紫色缎底上,所绣的是天堂景象和王 

子世俗生活。根据上面的题记,这幅大绣画是由三位画家设计的,他们是东 

汉末贤、高丽加西溢、汉奴加己利。绣帐上所绣的人物、花卉等反映了中国 

南北朝古拙的绘画样式。 

     据《日本书记》记载,法隆寺的主要建筑曾于公元670年被烧毁,金堂 

装饰于7世纪末叶重新恢复。金堂的内壁饰有精美的壁画,题材都遵循着一 

种严格的宗教体系。四个最大的壁面画着四个天界景象:东壁是释迦佛天界, 

西壁是阿弥陀佛天界,北壁左为弥勒佛天界,右为药师佛天界。每一天界中 

央画着主佛法座,周围环绕有众菩萨及护法天神,上面是一巨大的宝盖,左 

右各有一飞天。可惜这一飞鸟时代绘画艺术最高成就的标志,于 1949年 1 

月被意外的火灾烧坏。今天,在这烧焦及熏黑了的墙壁上,我们仅能辨认出 

一个模糊的轮廓,只像是已逝杰作的一个亡魂而已。法隆寺最著名的绘画是 

阿弥陀净土中的观音菩萨像。那红色的轮廓,遒劲锐利的铁线描,都使画像 

圆满自如,那红棕色的晕染更加强了这一效果。其他菩萨像也都装饰得富丽 

堂皇,戴着宝冠、璎珞、耳环和手镯;他们所穿的多种式样的彩服使人忆起 

初唐时期华丽的锦缎。法隆寺壁画坚劲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反映了初唐期的 

艺术风貌。 



      (4)工艺美术 

     外来工匠对日本金工、染织、玉器、漆器等的传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 

作用。在当时的工艺遗品中,玉虫橱子具有重要位置。之所以被称为玉虫橱 

子,是因为装在透雕的铜架子内的画板是用一种名为“玉虫”的甲虫的彩翅 

嵌成的。橱子由模拟当时建筑的宫殿部和须弥座构成,每面有金铜透雕带板 

作为缘饰。主体施黑漆,其上用密陀绘描绘各种图画和纹样。据天平 19年 

 (747)的《资财帐》记载,它为推古天皇的御物。 

     这一时期的优秀金属工艺品有法隆寺的梦殿观音的金铜透雕宝冠和百济 

观音的宝冠、金铜灌顶幡等。染织工艺品则有宫中寺的天寿国绣帐和法隆寺 

传世的四骑猎狮纹锦等。其中四骑猎狮纹锦的纹样起源于波斯,而人物、狮 

子等题材则完全是中国风格的。故可能是为初唐时在中国制作,飞鸟末期携 

来日本的。 



      (5)书法 

     日本书法是汉字传入后产生的。据《日本书经》记载,应神天皇58年, 


… Page 110…

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汉字传入日本之 

始。飞鸟时代的书法,多流行中国魏晋南北朝书风。当时的书法有写经、造 

像铭、墓志、碑文等,但遗品极少。圣德太子的《法华义疏》是日本最早的 

书迹,大约书于公元615年,当时太子42岁,字体有楷、行、草,圆转轻妙, 

运笔急速,虽仿六朝书风,但带有一种民族化的风格。造像铭有法隆寺金堂 

释迦三尊佛光背铭,在严整的六朝书体中略带日本味。碑文有京都放生院桥 

寺的宇冶桥断碑,书风厚重,堪称日本碑文中的杰作。 



                            2。奈良时代的艺术 



     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 (今奈良),开始了奈良时代。在中国唐朝艺术 

的全面影响下,日本艺术达到了全面繁荣,在艺术形式和技法上都更加进步 

和多样化。全国大兴造寺、造像活动,各大寺院内也都以绘画、刺绣和绣帷 

花毡等装饰得富丽堂皇。奈良时代止于公元794年迁都于平安京时。 



      (1)建筑 

     奈良时代的佛教建筑,在继承飞鸟时代建筑样式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 

了中国唐朝的建筑风格。建筑数量和规模也更多、更大。这一时代建立的著 

名寺院,有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兴福寺、东大寺、西大寺和唐招提寺, 

被称为南都七大寺,在平城京内极为壮观。其中以东大寺和唐招提寺规模最 

大,最具代表性。 

     东大寺是天平十三年(公元741年)由圣武天皇敕愿始建的,是当时的 

总国分寺。东大寺规模宏大,占地600多万平方米,以中门和回廊围绕着金 

堂、讲堂,在它们与南大门之间配置东、西两塔,形成东大寺式伽蓝格局。 

在当时,东大寺是统一国家的精神象征。然而该寺于1180年毁于兵火,现仅 

剩有法华堂、转害门、正仓院等。奈良时代诸大寺均有正仓院,现仅存东大 

寺一处,故已成为专门名词。 

     唐招提寺是由中国高僧鉴真和尚创建的,从公元759年着手建造,直至 

鉴真的弟子如宝逝世 (公元815年)之前才大体完成。现留有金堂和讲堂, 

金堂为单层庑殿式大堂,光彩熠熠。唐招提寺体现了中国盛唐建筑的风貌。 



      (2)雕塑 

     数次的遣唐使带回了唐朝的优秀文化,雕塑也因技术的进步而显示完美 

的造型,写实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奈良盛期(公元754年)造像活动空 

前繁盛。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法隆寺五重塔的初层塔基塑像群。其中东面为 

维摩、文殊问答,北面为佛涅槃,西面为分舍利,南面为弥勒净土变相。人 

物造型写实,表情丰富,其中有许多着唐服的男女老幼随从。 

     东大寺的不空了鞴垡簟⒔鹜湾热缋醇八奶焱跸竦龋际窍碛惺ⅰ�

誉的本期代表作。法华堂内的不空了鞴垡粑欣傁瘢垡裘嫦喾崧迤恰�

强壮,衣着齐整,宝冠、璎珞塑制精细,整座塑像显示出理想主义的模式。 

金铜诞生释迦如来像则小巧而丰满,据说曾用于大佛开光供养日灌顶时使 

用,由此亦可追思昔日大佛的面貌。 

     唐招提寺造像,较少受日本旧佛像的影响,在鉴真及其弟子们的指导下, 

展开了以木雕像为中心的新样式。在现在的金堂中,以当时的本尊——夹纻 


… Page 111…

卢舍那佛坐像为中心,左右配置着样式稍异的木心干漆药师如来和千手观 

音,周围再绕以木雕的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其中的卢舍那佛像,是最优 

秀的作品。佛像颜面方圆,眼睛细长,口鼻端庄,衣纹刻画柔和,衣服的质 

感真实,充满了写实性和流动感。其夹纻技法精到,可能受到随鉴真来日本 

的唐朝工匠的指导。 

     唐招提寺内还有鉴真和尚的肖像。鉴真为到日本而历经艰险,直至双目 

失明仍矢志不移。在作此像时他已七十高龄,但塑像面貌仍露出微笑,极富 

于朝气。这是一座夹纻像,风格温雅,成功地表现了高僧的内在性格,是日 

本艺术史上最珍贵的遗品。法隆寺梦殿内的行信僧都夹纻像,手法更写实, 

性格刻画栩栩如生,表明了当时雕塑高超的技艺。 



      (3)绘画 

     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式,以壁画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工艺性的绘画,如绣 

像和织像等。在绘画风格上,受中国盛唐古典样式的影响,以写实为基调的 

理想主义风格臻于完美。主要遗品有:《绘因果经》等经籍绘卷,东大寺法 

华堂流传的《灵鹫山说法图》(波士顿美术馆藏),药师寺《吉祥天像》, 

正仓院麻布墨画《菩萨像》,正仓院《树下美人图屏风》以及当麻寺缀织当 

麻曼萘罗等。 

     奈良时代盛行写经,为便于理解经文,又在写经上附画以图解,逐渐形 

成经文和图画并行的绘经。《因果经》叙述的是释迦牟尼从前世经诞生、出 

家、修道至教化门徒为止的这一因缘和结果的过程。《绘因果经》绘卷上下 

平行分为两组,上边为绘画,下为因果经故事。采取依故事脉络画出情节的 

绘卷形式,以登场人物的简单组合表现各段内容。人物、树石等不成比例, 

若六朝画中“人大于山”,树木“若伸臂布指”。《绘因果经》绘卷现有几 

种摹本留存下来,其中上品莲台寺藏本表现出鲜艳细腻的日本风格,画面中 

的青年王子静默不语,不能感知尘世的乐趣。迷人的娇妻、曼舞的伎女和花 

园美景对他来说无动于衷。这种无动于衷是因果经宗教主旨所规定而不能改 

动的。 

     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灵鹫山说法图》原是东大寺法华堂举行法华会的 

本尊画像,画在麻布上,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的情景,在佛的 

四周围绕众菩萨,背景山石树木作风疏朗,表现出唐朝山水画的样式。 

     正仓院麻布墨画《菩萨像》又称“乘云菩萨”,画中的菩萨长带飘扬, 

云团汹涌,这一切暗示着菩萨自天而降。线条自由奔放,律动感很强,使人 

联想起中国8世纪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风貌。药师寺的麻布着色《吉 

祥天像》则体现了中国唐代另一大家张萱的风貌。吉祥天体肥颊丰,举止轻 

盈,姿态潇洒,分明是唐代美人形象。 

     正仓院藏《树下美人图屏风》,是公元756年圣武天皇去世后第49天, 

光明皇后赐与东大寺的宫廷宝藏的一部分。原有屏风一百叠,上面绘有唐画 

风格的风景、宫室、宴会、仕女、马匹、禽鸟、花木等。留存至今的只有 6 

扇,每扇上都绘有一位着中国唐装的美丽贵妇,或站在树下,或坐在石上, 

故称“树下美人”。美女的脸部、手部丰满鲜嫩,额上饰有绿点花钿,与中 

国吐鲁番与长安唐墓中的绢画和壁画相类似,呈现盛唐审美情趣。画面线条 

柔和,美女姿容端庄富贵,这是日本画家在掌握了唐代绘法后,又独创出的 

一种风格,用来表达日本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日本式唐绘,成为平 


… Page 112…

安时代大和绘中“女绘”的先声。 

     正仓院所藏的绘画作品中,还有饰在弦乐器的捍拨 (为保护弹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