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继续扩大与巩固国民革命军。切实加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严紧军队纪律,认真改善征兵制度。
    (5)继续改善政治机构。首先应该召集真能代表全国民意的全权的国民大会,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制定各种实施纲领的具体法令。大量吸收全国人民中各党派中的爱国志士参加政府。切实整顿地方政府,洗刷贪官污吏。
    (6)继续全国人民的动员。普遍组织民众的自卫队、游击队。大量扶植与发展一切抗日救国与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各界的、职业的民众团体。颁布民族统一战线总方针下,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信仰自由的民主法令。
    (7)实施优待抗日军人家属,豁免战区地赋等改善民生的法令。
    (8)组织抗战的经济基础,建立国防工业,发展军需工业,改进农业。'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81~484页。'
    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其中对抗日有关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教育等方面,扼要作出纲领性决议:
    甲、总则
    (一)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
    (二)全国抗战力量应在本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之下,集中全力,奋励迈进。
    乙、外交
    (三)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
    (四)对于国际和平机构,及保障国际和平之公约,尽力维护,并充实其权威。
    (五)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
    (六)对于世界各国现存之友谊,当益求增进,以扩大对我之同情。
    (七)否认及取消日本在中国领土内以武力造成之一切伪政治组织,及其对内对外之行动。
    丙、军事
    (八)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
    (九)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对于华侨回国效力疆场者,则按照其技能,施行特殊训练,使之保卫祖国。
    (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以充分发挥保卫乡上捍御外侮之效能;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
    (十一)抚慰伤亡官兵,安置残废,并优待抗战人员之家属,以增高士气而为全国动员之鼓励。
    丁、政治
    (十二)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
    (十三)实行以县为单位,改善并健全民众之自卫组织,施以训练,加强其能力,并加速完成地方自治条件,以巩固抗战中之政治的、社会的基础,并为宪法实施之准备。
    (十四)改善各级政治机构,使之简单化、合理化,并增高行政效率,以适合战时需要。
    (十五)整饬纲纪,责成各级官吏忠勇奋斗,为国牺牲;并严守纪律,服从命令,为民众指导。其有不忠职守,贻误抗战者,以军法处治。
    (十六)严惩贪官污吏,并没收财产。
    戊、经济
    (十七)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本此目的,以实行计划经济,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扩大战时生产。
    己、民众运动
    (二十五)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
    (二十六)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予以合法之充分保障。……
    庚、教育
    (二十九)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
    (三十)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予以适当之分配,以应抗战需要。
    (三十一)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
    (三十二)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加抗战力量。'《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4~488页。'
    《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自西安事变被迫转变“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走向全国抗日以来所制定的比较好的一个纲领。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首都南京后,又南北对进企图打通华北华中的战略联系,并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全国军民团结奋战,抗日情绪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国民政府真正实行民主,改善民生,允许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抗日,以便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在此形势下,国民党只能选择继续抗战的道路。为了坚持抗战,争取抗日的胜利,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些建议,采纳了人民群众的一些合理要求,在政治改革开放民主的方面,多少作出了一些让步。这些都在纲领中得到了某些反映。
    《抗战建国纲领》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要抗战的。《纲领》在坚持抗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方向上,与中国共产党的十大纲领有基本一致的方面。
    《纲领》吸取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某些精神,在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和教育等项中,采取了近似和类似的提法。如“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充实民众武力”,“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改善各级政治机构”,“严惩贪官污吏”;“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严禁好商垄断居奇”; “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对于汉奸严行惩办”;“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等等。因此,它对指导和推动全国抗战有积极的作用。
    国民党由于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的决定和转变的有限,在大敌当前、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下,既想利用人民抗战,又害怕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壮大起来;既不能不对人民的合理要求作出某些让步,又想坚持一党专政的国家制度。制订《抗战建国纲领》,既能利用人民的力量来抗日,又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总体方面进行统制;既能用《纲领》搪塞由各党派各团体拟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和健全民意机关的意见,又能拒绝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和建立国防政府等民主改革的要求,从而使抗战的胜利成为政府和军队的胜利,达到维护旧国家制度的目的。因此,《抗战建国纲领》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纲领,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有着本质的区别。
    《抗战建国纲领》的严重缺陷和消极因素在于:抗战纲领未对抗战的最后目的作出规定,未提出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坚决反对妥协和动摇,这就给抗战的妥协动摇派夭折抗战留下了后路。《纲领》虽提出实行总动员,但未对实施办法作出具体规定,这就变成了空洞的诺言,无从实现。
    在军事纲领中,只提到训练官兵、壮丁,抚慰伤亡官兵等,未规定正确的军事战略,未提出采取积极的作战方针,反对单纯防御的消极的作战方针,也未提出改善军队和人民之间、军官和士兵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却只能“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名为援助,实为限制。
    在政治纲领中,虽提出了“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但国民参政会既不是各党派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也不是具有决定国策和实际权力的民意机关,只是建议、咨询性质的机构,而对于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组织包括各抗日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国防政府,开放党禁等最关键性的问题,却避而不谈。
    在经济纲领中,虽提出了“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但对促进发展农村经济最重要的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政策,都未作出规定。
    在民众运动方面,虽不得不提出“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予以合法之充分保障”,但只限定于一定的范围,而且没有规定废除一切束缚人民爱国抗日的旧法令,和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政治犯,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通过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以非实质性的改进和让步,掩盖限制各党派团体和人民群众,参加国家民主管理和参加抗战活动的片面抗战路线的集中表现。
    虽然如此,《抗战建国纲领》总的倾向是要抗战的,这是首先值得肯定的。即使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它虽与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相差甚远,但与一味妥协的不抵抗路线,仍然有着巨大的进步。
    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和宋庆龄、何香凝等左派爱国人士及人民群众赞助这个纲领,希望在实施中逐步去完善、发展与提高它。对其中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希望在实施中给以逐步的批评,以推动国民党的进步。人们还担心《纲领》提到的一些进步的东西能否兑现,担心国民党过去“决而不行”、“行而不力”的习惯,以及南辕北辙、反其道而行之的作法能否改变。事实上,就在《纲领》通过的前后,在上海、西安、武汉等地,就出现了解散已组织起来的——群众抗日团体,压制群众抗日活动的情况,说明人们的担心是有根据的。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三章 保卫忻口、太原作战及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一节 保卫忻口、太原作战
    一、日军进攻山西的方针和计划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雁门关以南娘于关以西系多山地带,居高临下,直接威胁日军平津地区的军事重地,故山西为敌我必争之战略要地。
    1937年10月1日,日军突破茹越口、平型关一带之内长城防线,侵占大营镇、繁峙等地之后,日军中央部令华北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在山西省北部作战占领太原”;令关东军“以一部入列华北方面军指挥下”,并应“为以上作战提供方便。”'〔日〕《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355页。'
    华北方面军于当日夜半即命令关东军位于内长城线以南的各部队,归第5师师长指挥;同时命令第5师以主力在代县集结,准备攻占太原。
    10月3日,第5师由大营镇向代县附近集结。4日,将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的主力列入该师指挥。
    10月7日,萱岛支队(以中国驻屯军步兵第2团为基干编成)到达大同,也配属于第5师。至此,忻口作战日军的战斗序列为:司令官板垣征四郎中将,下辖第5师、独立混成第1旅、混成第2、第15旅、堤支队、大泉支队、萱岛支队等部。
    6日,华北方面军命令沿平汉线南侵的第1集团军在适当时机攻占石家庄,并以一部兵力进入井陉以西的要地,切断中国军队在山西方面的交通,以策应第5师的作战。同时,命令第5师向太原前进,攻占太原。
    二、第2战区的防御企图和部署
    内长城防线被日军突破,太原形势危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挽回危局,遂决定转用平汉线兵力,巩固山西防御。10月1日,急令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第9、第14军及第85师、独立第5旅等部共四个半师的兵力,由石家庄经正大路,转赴晋北增援。并令第2战区以有力一部固守谆县、原平,掩护集中。
    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为了扭转晋北作战的败局,决定缩短战线,将兵力集中于宁武、代县、原平一带,利用忻口要隘与敌决战。为了平息人民的愤怒,推卸晋北作战失败的责任,他又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处决了雁北作战夫利的第61军军长李服膺。同时,阎锡山召集有关人员对当面敌情进行分析,判断日军将以主力由大营、繁峙,以一部由大同、雁门夫沿汽车路进攻,另以一部由阳方口附近实行钳制攻击。
    据此,第2战区确定忻口作战的方针是:以攻势防御之目的,以主力占领原平、阳方口地区既设阵地线,两翼依托五台及宁武各山脉。将部队编为右、中、左及预备等4个集团军:以第18集团军及第73、第101、新编第2师为右集团军,归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在五台山至峨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14集团军、第9、第15、第17、第19军等部为中央集团军,归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