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饥似渴般地 钻研马列主义。    
      为了把马列的的原著读懂读透,乔冠华又在图宾根大学进修了为期三个月的德语。他 强化了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由于德语的语法极为复杂,要听懂,并讲一口纯正 的德语并不容易。乔冠华每天又像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那样,早晨起来在校园僻静处,或 夹着纸条背词,或照着书本大声朗读,有时在其他同学的监督下,大段背诵书本上的有关段 落,乐此不疲。    
      经过三个月的苦读,加上他本来就有良好的英语、日语的基础,他很快便能毫不困难 地阅读马列原著,能够顺利地听懂教授们的讲课,还能够用德语进行深奥的哲学原理的讨论 了。当时在图宾根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为数甚少,其中有一位同学叫赵玉军(又名赵一坚),乔 冠华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位赵同学,是国民党十九路军的将士,曾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任师长。战事结束后 ,赵玉军来到德国考察科学。他是乔冠华在图宾根大学唯一可以谈得来的伙伴,他思想倾向 进步,主张抗战,打仗很勇猛,他为人诚恳,又非常好学。乔、赵两人常常清茶一壶,促膝 交谈,有时竟谈至天色露鱼肚白。两人就是这样意气相投、惺惺相惜。    
      到了1936年,国内局势越来越紧张,多种消息不断传来,乔冠华急切地想知道一切,并加以 分析判断。这年年初,乔冠华与赵玉军一起来回到柏林。这是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 在那里已经逐步形成了留学生自己组织的抗日团体。他们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了这 些团体的活动。    
      据乔冠华回忆,当时在他周围参加抗战运动的留学生圈子越来越大,最活跃的有秦邦川、朱 江沪、景林、李文华、陆崇华、翁康兰、翁蓬九、孙玉先、蒋学文等。他们开会讨论局势, 抗议国民党使馆对留学生的种种限制。他们创办了油印的《抗战时报》,每天出一期,每期 都有十几张。刊登国内抗日消息和日军的暴行,散发给留学生和华侨传阅。乔冠华参加了办 报 宣传活动,他经常撰稿宣传抗日,他的分析独到、见解深遂,在众多的文章中独树一帜,深 得读者的好评。    
      当西安事变的消息传来,说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两位扣押起来了,乔冠华等人欣喜若狂 。后又听说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中共出面调停释放了蒋介石,他感到不可理解。不久, 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杨将军在随行工作人员杨明轩的陪下同,来到 了德国,乔冠华因此认识了杨虎城。    
      一天,留德学生会负责人告诉乔冠华,说杨虎城将军已经到了德国,我们请他来演讲,但要 保护他不受国民党特务的迫害。    
      杨虎城来了以后,立即引起中国留学生的一片欢呼。身材魁梧的杨将军热情地和大家一一握 手 ,脸上露出坚毅的神色。他一坐下就以军人的直爽和豪迈讲起他流亡德国的经过,不无感慨 地说:“我这个西北军的将领在国内呆不下去了,不能打日本鬼子,却要远涉重洋来到德国 。”    
      接着,他话锋一转,带着沉痛的语调说:“不知现在少帅在南京怎么样?蒋委员长讲话不算 数啊!”    
      说完这些话,杨虎城抬头望了望四周,对在座的同学们诚挚地说:“各位都是栋梁之才,要 好好读书,以后回去报效祖国。”    
      说完这番话后,刚毅坚强的杨虎城不禁流下了眼泪。留学生们被他的炽热情怀所感染,也落 下了热泪。    
      这时,留学生们都心系祖国的抗战,纷纷准备回国。乔冠华也呆不住了,他在图宾根赶写了 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交给他的指导老师,就准备回国了。后来乔冠华的论文通过评审后,他 已回到了国内,校方想办法通知了他,可惜博士学位证书没有收到,令人遗憾。    
      乔冠华在图宾根的时候,还结识了一位名叫肖特伦的德国同学,两人很要好,谈话投机。这 位肖特伦是学医科的,但爱好中国文学,乔冠华帮他学中文,他则帮乔冠华进修德语。可惜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世。没想到几十年以后,肖特伦妻子从报纸获悉,乔冠华到纽约参 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便特意写了一封信给乔冠华。并将乔冠华早年与她丈夫一起在郊外野 餐的一张像片随信寄来。乔冠华很怀旧,不顾繁忙给她回了信。    
      乔冠华是1937年年末回到柏林的。从德国过境到了法国巴黎。因为要等回国的船票,乔冠华 在巴黎呆了几个星 期。这样他就在1938年2、3月间离开法国,乘法国游轮“霞飞号”回到了香港。    
      回顾1935至1937年这段留学德国的生活,乔冠华曾以简洁的语言,总结道:“从1936年起, 我很大一部分精力,发挥在抗日运动中。”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 风飘去的岁月》,第143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第二部分第5节 成名香港(1)

    经过多日的飘泊,乔冠华于1938年初回到祖国。在香港稍事休息后,便来到广州。早在 乔冠华回国的前一年,与他在德国同学的赵玉军已经回到广州,在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部任 参谋长。乔冠华一到香港,赵玉军就发电报,邀请他去广州见面。此时母校清华大学,与 另外两家南迁昆明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金岳霖教授写信给乔 冠 华,希望他去西南联大执教。但是,乔冠华抗战心切,他谢绝了金先生的好意,毅然去广州 投笔从戎。    
          
      从此,中国文坛少了一位博览群书的教授,多了一位日后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的不可多得的 外交家!可以说,这时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乔冠华确实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他最终选择了更 加直接地投入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洪流的道路。    
      于是,乔冠华乘火车来到广州,见到了一身戎装的赵玉军,还来不及多寒暄,他便把乔冠华 引见给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    
      余汉谋一见英俊潇洒的乔冠华,顿生好感,又得知他是清华的高材生,先留学日本,新近 又刚从德国回来,未加思索,便请乔冠华留下,让他在赵玉军手下任上校参谋。    
      生平第一次穿上了军装的感觉实在很好。乔冠华在兴奋、新奇之余,急切地想了解当时 抗战的形势,他向赵玉军提出去武汉一趟。赵玉军同意了他的要求。    
      这时南京的国民政府,国民党的中央党部,虽然都搬到重庆去了,但是国民党的党政军各方 面的重要人物差不多都集中在武汉。在野的各党各派的领袖们,文化界知识界的人士,也差 不多都先后集中到武汉来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在武汉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工作。武汉成为了事实上的抗战首都。    
      乔冠华是乘火车来到武汉的,当时战云密布,已经不大通火车,时断时通,沿途到处都是伤 兵,人们摩拳擦掌,热情参战,乔冠华深受感染。    
      乔冠华在武汉停留了一两个星期,遇见了正在武汉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的 郁达夫。郁达夫是著名作家,以写作《沉沦》闻名于世,此时也投笔从戎,挂少将军衔。他 告诉乔冠华,他席不暇暖,一直忙于到各战区劳军和巡视。郁达夫对初来乍到的乔冠华很热 情,乔冠华很早就仰慕这位杰出的文学家,彼此相见恨晚,交谈甚欢。    
      不过,乔冠华很快发现,武汉团结抗日的气氛并不浓厚,国共合作存在的问题很多。不久, 他就又回到了广州。    
      回到广州,乔冠华很快投入军旅生活。赵玉军安排他在其主管的一个参谋处里工作,负责收 集外国的军事情况和当时的国际动向,一起工作的有六七个人。材料是从香港收集来的, 他们有的译、有的编,还编印了一份内部发行的小杂志。乔冠华回国后第一篇文章,就发表 在这个内部刊物上,是关于国际述评的。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以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在德 国学就的军事知识(在图宾根他曾研究过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以缜密的逻辑思维,以挥洒自 如的文笔开始撰写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国际述评。    
      当然,乔冠华积习不改,他还是利用空余时间读书。他从欧洲带回了不少德文的马克思原著 ,其中包括四大本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通信集。在此期间,他把这四本书从头到尾地看完了。 看完了书之后,他更加深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与敬佩。    
      这时,原来一起留学日本的钟敬文教授以及年轻的记者、漫画作者郁凤(郁达夫的侄女),也 都投笔从戎,在余汉谋部任职,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乔冠华与他们有过不少接触。    
      1938年5月,乔冠华碰到了灾难性的日寇大轰炸。由于市政府防空组织的懈怠,根本无法有 效地组织群众及时疏散,在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中,广州的居民伤亡特别惨重。    
      轰炸过后,乔冠华走上街头,眼前的惨状不忍目睹!广州最繁华的街道,几乎被炸成瓦砾场 了。黄沙车站附近,已经夷为一片平地,文化街的永汉路、惠爱路、长堤,每走几十步不是 一堆焦土和残砖,就是一排炸成碎片压成血浆的尸体。路上到处散落着人的碎肉,毛茸茸的 小孩的头盖,灰黄色的脑浆,炸到几十步远的墙上的紫蓝色的肚肠……人们发着呛天骇地的 哭声,在尸丛中寻觅他们的亲人。乔冠华的眼睛湿润了。    
      他诅咒这幕惨绝人寰的悲剧的制造者,也痛恨当局贪生怕死,毫无抵抗的意志与决心。当时 广州社会上充满了自暴自弃的气氛,一般人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不知道日本鬼子什么 时候来,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今朝有酒今朝醉,此情此景,真令人叹惋。    
      广州是在1938年10月21日沦陷的,距日本从台湾发兵于10月12日开始进攻广州还不到十天。     
      乔冠华是在广州沦陷前夕,跟随军部撤离至韶关的。韶关本来是广东的一座中等城市,在19 38年10月以后变成了广东的中心。然而,设备、房屋不敷使用,一切都不能够适应这突如其 来的形势,就只好把机关分散在多个村庄里。从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要走半个小时,办事 非常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多种情报、材料中断,乔冠华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而心情变得 极为郁闷。赵玉军曾派他去东江考察,实际上是让他游览风光,散散心。回来以后,乔冠华 心情并未改观。    
    


第二部分第5节 成名香港(2)

    这年11月底、12月初的一天,赵玉军找乔冠华谈话,他说:“余汉谋想到香港去办一份晚报 。他派他的一个亲信去主持这个工作,同时也同意派你去参加这个工作。”    
      因为广州已经陷落,广东与海外的联系已经完全切断,所以余汉谋他们感到有必要在香港建 立自己的一个据点,以便于沟通广东和各方面华侨的联系,并且收集世界各国的军事资料。 乔冠华答应了他们的安排,和已内定为报社社长的董范毅以及原在参谋处一起从事收       
    集军事 材料的几位同仁,从粤北启程,先到肇庆,再到澳门,最后从澳门渡海到香港。    
      乔冠华担纲《时事晚报》的主笔,其他诸如印刷、校对、资料、发行等事务都由原参谋处的 工作人员来做,乔冠华是分工社论,每一天的社论都是他来写。当时正是风云际会之时,故 乔冠华撰写社论就不可避免地要多谈国际问题,也正是这些出手不凡的国际述评,使崭露头 角的乔冠华风靡香港,赢得人们的称叹,从而奠定他国际问题专家兼政论家的地位。    
      乔冠华清楚地记得:“《时事晚报》从1938年春天创刊出版,当时举世瞩目的西班牙战争正 在进行。 在我们的报纸开办不久,马德里就失陷了。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在第一版,就是《马 德里的陷落》。我是带着感情写这篇文章的。这篇文章的出现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反响。就这 样,以《马德里的陷落》,一直写到同年的9月份德国军队占领华沙,英国、法国分别向 德国宣战,二次大战开始。大概半年时间,我写的评论,大多是国际评论,还有一些是国内 军事情况的。这些评论,因为在读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