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化身。诗以痛苦—希望—贡献的感情线索发展、深化。诗人抒发对祖国的感
情,不是高唱赞歌,也不是一味揭露,而是把祖国放在自己沸腾的胸膛里来
浸泡,真切地感受她过去的痛苦,现在的希望,从而涌出为她献身的热切愿
望。这种感情的抒发真实深沉,坦率赤诚,而且因为时间跨度大,内涵丰富,
而使诗的历史感很强。
诗中众多的意象都围绕着祖国这一中心汇成一个辐辏式的总意象。诗人
纯熟地从客观生活中提炼出诗歌意象。她的意象是用感情浸泡过的,是主观
感受溶解了的外界事物。因此,她诗歌的意象既新鲜又浓郁;既带有强烈的
心理色彩,又易于接受。
舒婷的诗写得既忧伤痛苦,又美丽光辉。
诗人采用了圆周式的结构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挚爱的深度。“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同一短语在痛苦希望最强烈的地方反复咏唱,深化感情,
并逐步把它推向高潮。另外,诗中的物象,有的作音响、色彩、形态的描绘,
有的仅作修饰,有的连修饰也不作,直接呼出,句子的长短不齐,缓急相间,
造成节奏的沉郁顿挫,感情就在这节奏中跌宕轰鸣,使之很具感染力,诗人
面对祖国,直接呼告式的抒发,也使得关系紧密、感情真率。
(邵子华)
会唱歌的鸢尾花(存目)
舒婷
一部瑰丽的人生交响曲
——《会唱歌的鸢尾花》导读
这首长篇抒情诗发表于《诗刊》1982 年第2 期,后收入作者的同名诗集,
1986 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首诗写得柔情而崇高,忧伤而壮丽,是一部深情瑰丽的人生交响曲。
首先,在内容上,这首诗是多种旋律的谐振,多个声部的和鸣。爱情与
事业,理想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祖国与个人等复杂浩翰的内容错综交织在
一起,汇成一支忧伤痛苦、缠绵激越的轰鸣。
全诗共16 节,1—6 节是诗人对爱情的温柔热烈的歌唱。“你呼吸的轻
风吹动我/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我甚至渴望/涌起热情的千万层浪头/
千万次把你淹没”。这一部分写得十分精彩。诗人在爱的陶醉中抒写了自己
的经历,这里既有童年的欢乐,青年的忧伤,也有成年的梦想。所写的爱情
因岁月之光的照耀及感觉的新鲜而见葱茏。7—14 节,写从爱的沉醉中转入
沉思,面对现实,面对刚刚走出沼泽地的祖国,诗人热情地抒发了一种高贵
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这是一代先进青年对祖国母亲的炽热的爱。“我的名
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记录/我没有权利休息/
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如果子弹飞来,/就先把我打中/我微
笑着,眼睛分明地/从母亲的肩头慢慢滑下/不要哭泣了,红花草/血,在你的
浪尖燃烧”。这是在第一部分深挚爱情上的升华,由那爱情的“铺垫”,这
种感情更壮烈。15—16 节又照应第一部分,写的是对爱人的嘱咐。对爱人的
深情融入对祖国的大爱中,诗写得情意绵绵,情深义重。它抒写的是关于历
史,关于现实,关于祖国,也关于爱情的繁复的思想感情,并将这些都归结
于抒写人生理想的主题之中。它是一首融汇了人生多种旋律的理想之歌,是
从历史的阴影中走到新时期阳光下的一代人的必然声音,共同的心路历程。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诗人是以断层推进的结构来安排的。这样构成一
种多维度的多层次的丰富。而各部分的撞击又增加了内蕴的深度和力度。如
因个人爱情和社会责任的矛盾而显得崇高,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而显得壮烈
等等。
其次,诗人选取了一个最适宜切入抒情的角度,安排了一种复合的抒情
线索。诗中运用的是“你”——“我”的抒情方式,这种方式避免了客观的
叙述,它以倾诉的形式,直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能有力创造意境,切近
读者的情感。诗中的“你”,代表诗人倾诉的三个不同的对象,也因而构成
三个抒情的线索。在1—6 和14—15 节中,“你”指的是自己的恋人,如,
“用你宽大的手掌/暂时/覆盖我吧。”“到那时候,心爱的人/你不要悲伤/
虽然再没有人/扬起/浅色的衣裙/穿过蝉声如雨的小巷/来敲你的彩镶玻璃
窗”。第9—10 节中,“你”则是指诗人自己的灵魂世界。如,“我情感的
三角梅啊/你生生灭灭/回到你风风雨雨的山坡/不要在花瓶上摇曳/我天性中
的野天鹅啊/你即使负着枪伤/也要横越无遮拦的冬天/不要留恋带栏杆的春
色”。表现了诗人抗争进取的美好性格,12—14 节中,“你”转向指祖国。
如,“无论时代的交响怎样立刻卷去我的呼应/你仍然能认出我那独一无二的
声音。”“中国母亲啊/给你应声而来的儿女/重新命名。”而题记“我的忧
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中的“你”则应是以上多种所指的复
合。这样三条抒情线索在十六个诗节中交互穿插,织成一个细密而又开放,
柔情而又刚烈的情绪网络,从而立体地凸现出祖国女儿具有时代特色的形
象,鲜明地写出了一代热血青年的心灵历程。
第三,在这首抒情长诗中,舒婷集其前期诗作的艺术大成,娴熟、优美
地运用了想象、幻想、夸张、通感、隐喻等多种表现手法。如,“当我们头
挨着头/像乘着向月球去的高速列车/世界发出尖锐的啸声向后倒去/时间疯
狂地旋转/雪崩似地纷纷挥落”。这是写爱的幻觉,把一种心理的感受化作一
种具体新奇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在80 年代初的中国是多么可贵难得。如,“什
么声响/唤醒我血管里猩红的节拍/在我晕眩的时候/永远清醒的大海啊。”这
里通感、隐喻合用,把诗人面对社会现实时的责任心因为描写得新鲜而给人
以强烈的感受。全诗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语言新颖、流动、丰富,
扩张了内在的容量和力度,使抒情更凝重更深厚。
全诗表现的既有神圣使命的召唤及它唤起的幸福感,又有往事苦难的记
忆和现实的忧伤所引起的隐痛,更有因爱而喜悦汹涌的激情,这些交织在一
起,让我们深切地感到爱与牺牲精神,恋与赴难勇气的汇合之力,令我们的
心颤动激荡不已。
(邵子华)
弧线
顾城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简洁的弧线,深沉的内涵
——《弧线》导读
顾城(1956 年9 月24 日—1993 年10 月8 日),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
表人物之一。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主要著作有:《黑眼睛》、《顾城诗
集》、《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散文选集》等。
诗人自己曾解释说:“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
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一切运动,一切
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
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
会现象是嘲讽的。”
弧线的美,在于形式,它是一种几何形态的美、动态的美。诗中的这些
弧线,有空中的,有地上的;有人的,也有物的。四条“弧线”几乎是社会
和自然的某种意义上的抽象和概括。它的小特写的工笔的精细和大写意的开
阔与辽远,也能牵动读者的想象,进入或幽静或喧嚣的境界,从而获得审美
的享受。但是,美的形式中却往往掩盖着种种生活的丑陋,每条弧线的背后
都潜伏着一个陷阱。不管是自然之物还是社会之人的“弧线”,其形成的原
因一是由于外界力量的作用,一是由于本身价值取向的作用。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和海浪因退缩而耸起背脊属于前者;少年去捡一枚分币和葡萄因幻
想而延伸触丝属于后者。两者相互作用,或挟迫或诱惑,或主动地接受或无
奈地屈从。由这几条简单的弧线,读者不难想到生活中纷乱杂陈,弯弯曲曲
的人生的转迹。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深寓生活的感触,透露出人生的苦涩。
这种美丑统一于一体,赞美和嘲讽相叠加的诗作似乎不多见,也许是顾
城的首创。诗人写下这首诗时,一个特殊的年代——形式的虔诚和内容的荒
唐——刚刚结束,明乎此,诗人对现实用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省察意识就具有
了不可忽视的价值。诗人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眼睛/我却用
它来寻找光明。”《弧线》就反映出了新时期开始时,部分青年对生活的深
沉的思索和痛切的醒悟。
顾城有两道明亮的童话式的目光和一个深邃的寓言式的大脑。他的诗作
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质特点。他把生活的感触借助深层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象”闪烁着清晨露珠晶莹的光芒,诗“意”缭绕着深山暮鼓浑朴苍凉的
余韵。他把意深藏在象的背后,因而形成沉蕴清丽的风格。
意象单纯是小诗的又一特点。诗由四个单纯的视觉意象组成,诗人用并
列的结构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视觉的和弦。它们的结合,暗示一个意
义丰富深刻的崭新面貌的意象。它是读者“思而得之”的创造的产物,因而
含有无穷余味。虽然任何象征意象的含义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但从由每个意
象组成的复合意象的整体出发,每个意象的指向性也就明显了。如此,小诗
潜在的内容便可呼之而出了。
这首诗没有鲜明的褒贬,却有淡淡的爱憎,朦胧而不晦涩,单纯而不寒
伧,确实是一首精致的抒情短诗。在表现方式上,也能反映出当代朦胧诗的
艺术特点:情思的深层象征,意象的跳跃组合。
(邵子华)
黄昏时侯
任洪渊
夕阳
把我和李商隐拉到
同一条地平线上
牡丹花开败的地平线上
黄昏涨着从他的眼睛涨过我的眼睛
消失了辽远
一片暗红
就是这一次落日落成了永恒
半沉的在他的天边在我的天边
朦胧了他和我的黄昏
朦胧了今天明天的黄昏
朦胧了圆满失落的黄昏
朦胧了起点终点的黄昏
李商隐的那一个夕阳
是他刚刚吐尽春天的蚕
将死还未死总停在最美的一瞬
等着咬破夜
而我把我的夕阳抛下了
抛成一个升起给另一个天空
把所有的眼睛拉成一条地平线
开满红牡丹
我的升起会降落为他们的夕阳
在他们的天空下和我共一个黄昏
生命一朵开不败的牡丹
——《黄昏时候》导读
作者任洪渊,1937 年9 月出生于四川邛崃,196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系。有诗集《女娲的语言》,1993 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9 年台
湾还出版了《大陆当代诗选,任洪渊诗选》。
蓝棣之曾评价说:“任洪渊的创作是很前卫的,他的创作立脚于人的三
个悲剧性冲突:生命/文化,时间/空间,今天/历史;诗人的意义在于,通过
语言的叛乱与征服,克服这些个悲剧性冲突,从而把生命、短暂与今天推向
新的阶段。”这首《黄昏时候》明显地体现出任洪渊的这种审美追求。
诗人是因为什么而想到李商隐的呢?是李商隐的那句“夕阳无限好”吗?
自从《乐游原》问世,夕阳就成为李商隐生命意象的一只轮子。也许这不重
要,重要的是李商隐乘那只轮子而来,任洪渊也悄然神往,于是古今两位诗
人站在了同一轮夕阳下,千载的时间距离消失了,或者说这一刻横跨了千载。
这时地平线上落红无限,天空也“一片暗红”。
如果说诗的一、二节是写时间的浓缩,那么三、四节就是写空间的跨越。
任洪渊的思绪从茫茫的年代收回,而又飞进更加茫茫的宇宙。夕阳成为宇宙
的一个聚焦点,夕阳的落下或升起,牵引着东方西方普天下之所有人的目光,
地平线因此而灿烂,像“开满红牡丹”,辉煌动人。
“李商隐的那一个夕阳/是他刚刚吐尽春天的蚕/将死还未死总停在最美
的一瞬/等着咬破夜。”诗人用一个比喻,把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和“春
蚕到死丝方尽”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而创造出一个新鲜奇特的意象,写出
古代这位诗人的无奈。今天的诗人就有些不同了,任洪渊要把他的夕阳“抛
成一个升起抛给另一个天空。”气象豪迈峥嵘,胸怀开阔得多。
这首诗是从茫然的生命深处徐徐升起的一种感悟。诗人以略带忧郁的叙
述语调表达出来,叙述中嵌入浓艳的意象,构成朦胧而又开阔的意境。对生
命终极意义上的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