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把人类的问题立即转到了另一个次元。他要彻头彻尾地改变人类的意识,使人发现空性与妄念的关系,如此一来,早已习惯在时空及因果的次元作线性思考的心智,就能掉转回头看着自己,纯然的觉性此刻便完全觉醒了。这种同时觉察一切的觉性,不但能去除自我中心的活动,还能唤醒大疑之心,激发巨大的潜能,破除所有的局限。

  克说:“只有真相才能彻底破除所有的局限”,“要想觉知真相,就必须全神贯注。这并不意味你必须排除其他的干扰因素,因为所谓的干扰也只是我们主观的认定。生命就是纯粹的能量活动,我们必须了解它的整个过程才行。”

  克演说的对象,都是受英语教育,经过西方民主思想的洗礼,强调全球参政权和社会平等的知识分子。当时印度立宪的纲领正被广泛地讨论着,那些没有特权的人也都逐渐察觉自己拥有的权利。社会结构因而快速地转变、茁壮,造成了几年之后的巨大压力。

  多少世纪以来,印度人一直固守着传统中的神话、象征和宗教理想,后来又受到19世纪和20世纪社会哲人不同的熏染;他们开始强烈地反叛各种晦暗的迷信思想,西方那些仍然在局限中的想法,被他们借来粉饰古旧的传统,因此传统中的智慧和力量全都被埋没了。拥有自由之后,人们反而无法承受过于急遽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已破灭,他们只好指望政治与宗教的领袖,为他们排难解惑。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二部分

  第10章 你就是这个宇宙(2)

  印度的社会变迁,促使人们开始关怀某一部分人的需求,同时也考虑财富的重新分配。然而,在民主体制的结构里,那些没有特权的人仍然不能享受到更多,这种制度只能使人类各种不同的情况全部达到自己的饱和状态。多年来受到传统责任感约束的欲力,此时再也抑制不住了。除此之外,快速增加的人口也带来不少压力,技术的改进更造成了金属制品的大量增产。印度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因而变得愈来愈华而不实。地主和实业家成了社会的新贵,以前被视为落后的人现在也初露头角,更有一个反社会、反权贵的组织正在迅速扩张。

  战后的西方世界也正处于骚乱之中,战争助长了广大资源的开发和科学的新知。专门制造毁灭武器的技术专家,此时必须为自己找寻另一条出路,电脑科学不久便成为这些人的新宠。40年代的末期,人们已能预见未来的景象。就物质层面而言,人类似乎已经控制了全世界,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有了解决的方案。

  战后有另外一个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新式武器的制造,大量生产的消费品(也是垃圾的来源),以及用完即废的人造器具。随之而来的是急速扩张的娱乐业,游乐器材充斥着市场,也充斥着男女老少的心。

  1947年的印度在西方人的眼中仍然是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国土分裂及其余波动摇了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信念。然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更严重的暴乱的前奏。克里希那穆提这位具有远见的先知早已感受到潜藏的不安。他仔细探索着印度所发生的一切,他观察、询问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也抚慰每一颗被冲突侵蚀的心。“房子已经着火了!”他热切地警告着他的听众,然而他们都缺少那份强烈的急迫感。

  他热情的关怀和博大的认知力,孕育了教诲中最重要的般若慧观。

  他认为人类的自我感和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社会和宇宙,因此“你就是这个宇宙”。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永远无法彻底转变这个世界,除非每一个人都快速产生突变。克说:“制度永远不能改变人类,制度永远是被人类改变的。”有人问他小我微薄的力量如何能改变庞大的社会和宇宙,克回答说:“滔滔的恒河之水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汇聚而成的。所有改变人类的重大运动都是从某个小我开始的。”

  个人的转变不是渐进的,而是当下立即的突变,只要你能透过关系的镜子认清自己,包括和其他人类、大自然及自己的关系。说到关系,克引用了最亲密的夫妻的例子,他指明这种关系其实是最虚伪的。许多人听了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后来也都领悟了话中的真谛。他说,只有当所有特定的思想活动都停止时,才能如实观照到真相,那一刻,便产生了立即的突变;这种突变就能彻底转变社会,产生新的人类。任何右倾或左倾的革命都不能真正转变人类的社会,真正的转变产生于和环境无关的知觉上的改变。

  克认为生命之流,就是“即将变成的”和“已经熄灭的”线性过程。物质的能量在时间的定律之下,必定会逐渐衰败,最后消耗殆尽。克说:“时间有外在和内在之分。时间其实就是心智的本身,这两者时常是混淆不清的。心理上的时间感就是‘变成’的过程。”“我将变得如何如何”,其实是自我示现的幻觉,目的是要延续由无明而生的自我感。在“变成”的过程中,自我贮存潜能而形成了意识。每一个人都得透过感官的运作才能觉知意识的存在。

  心理上的时间感创造了一个“我”,再透过思想来示现自己,这个“我”根本没有能力转化或使自己解脱。只有通过放下和否定,以及觉照所有的念头,才能认清自我总是想从本来面目改变成理想的面目。这种直接观照本来面目的觉性,就能使我们从时间感中解脱。

  在纯然的觉性中,心智不再利用思想来更生自己。如此一来,既无思想者和思想,也无经验者和经验,心智这项时间的产物,就此彻底转化了自己。否定和放下以后,便能透过纯然的观察和聆听,捕捉到事物的真相。纯然的观察和聆听之中,不再存有企图改变真相的念头或是意志力,如此才能彻底解脱贪婪、愤怒、恐惧及仇恨。其实恐惧、愤怒等,也不过是一种物质的能量,一经解脱,便能释放出超越时间的大能。这种升华的境界和恐惧、愤怒等品质完全无关,也不是它们的反面。我们总想透过抽象的理想来解决问题,这其实只是思想企图使自我永存的把戏罢了;因为在每一个抽象的理想之中,都存在其反面的成分。只有整体的、非片段的觉性,才能使我们完全达到主客对立消失之后的无我境界。能够认清本来面目,才能转化它。

  思想隔绝了人类的心智和情感,因为心智的根就扎在自我中心的活动之上,因而导致了物化的价值观,也使得有滋润作用的情感逐渐干枯。

  人类的心智有一种否定爱的倾向。心智必须信赖情感,自我中心的活动必须完全放下,人性才能开花结果。

  克很自然便拥有了这份揭发真相的智慧。他轻而易举地为人们开了一扇门,他说:“你看,真相就在里面,你还犹豫什么?”

  在孟买停留的几个月里,对谈变成探索克的教诲最主要的方式,多年之后变得更微细,更具有洞见。早年的小组讨论,采取的是问答的形式,它缺少对谈时深入探察的精密性。

  1948年在孟买举行的小组讨论,情况相当散乱。克在回答问题时,通常会在“自知之明”的范围内向发问者挑战。克讲话的速度很慢,停顿的次数很多,每一次的回答,都是那么全神贯注。他聆听自己的答案和听别人回答时同样虚怀若谷。面对克的挑战,在座的人只能引用记忆中某些权威人士说过的话来回应。克的方式很难令人理解,我们无法依赖记忆和思想,来了解超越名相的境界。然而我们拥有的工具只有这么多,因此大家都不知所措。执着于名相的心智因为缺乏线索,只好在绝望和冲突中挣扎。

  克重复再三地要求大家观照本来面目,不要陷在“应当怎么样”的幻象之中。他强调个人必须先转化自己,才能转变外在的社会,因为每一个人就是社会。他谈到人必须从记忆中解脱,因为记忆就是阻碍我们面对当下的自我意识。他也谈到了“存在”和“变成”的本质。在讨论的时候,克从不立刻回答问题,也绝不采取简单的解答。对克而言,立即的答复,通常会中断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索。他要求大家不要只从表面来看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问答之中所有产生的反应。停顿和沉思,就是聆听和观照的觉醒,只有如此,才能消除外在及内在的幻象,也只有如此,才能回应他所提出来的问题。

  讨论进行得很慢,克在问答之中不断地推进,切断,后退和前进。心智在这种亦步亦趋的观察之中,念头的活动便逐渐减缓下来。突然在某个当下的那一刻,参与者的觉性就醒了,他开始能直接觉察到心智的变化。这项探索的起步是观照,问答中的线索则能使真相大白。

  和克一起进行讨论的人,都能逐渐察觉意识的结构与本能,以及思考过程的弹性和耐力。观察陷在思想中的心智,同时看清它的不当,是一项刺激的发现,也是一段没有地图的旅程。

  固守窠臼的思想很想突破自己的束缚,经过讨论、观察、挑战和质疑,思想的窠臼就能被粉碎。

  透过观照和聆听,崭新的方法就产生了,觉察力变得警醒了,观察和探索的基础也因而奠定。克不许我们把能量消耗在记忆中,因此问答之中绝没有个人的经验。进行讨论时,克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清醒的,他那种毫不留情的询问,打开了我们的心门。等到参与者的心智都被磨炼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反过来向克挑战,如此便产生了对于人类各种状况的洞见。

  克的心就像天线一般,能够接收到每一个参与者的心念。当问答遭受阻碍,或是变得毫无生机时,克会突然跨一大步,把大家从窠臼中拉出来。他总是以爱、死亡、恐惧和痛苦作为讨论的起点,问答进行到某个阶段,大家就有能力直接触摸到问题的核心。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二部分

  第10章 你就是这个宇宙(3)

  1948年的某个早晨,讨论忽然有了突破。当时罗正在叙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何付之一炬,他的面前是一堵死墙,重新检查自己的时机已经到了。他转头问克什么叫做“有创意的思考”,一直安静坐着听罗说话的克,突然站起来走到罗的身边,他倾身问罗:“先生,你真的想深入这个问题吗?你真的想看看自己是否能进入创意思考的状态吗?”罗显得十分窘迫,满脸困惑地看着克。

  克接着问道:“一般人通常是怎么思考的?”罗回答:“问题一产生,面对这个问题的念头也会跟着产生。”

  克又问道:“你如何解决问题?”罗回答:“先找出答案。”

  “你如何找出答案?你又怎么知道那是正确的答案?很显然你无法看到问题的完整内容,你又如何会有正确的答案?”

  “如果我一下子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我会尝试另外的方式。”罗如此回答。

  “无论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的答案,仍然是局部的答案,你要如何才能找到完整的答案?”克此时切断了所有的心智活动,拒绝让罗把能量消耗在问题之中。

  “如果不能看到所有的问题,我就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罗回答。

  “所以你就不再寻找答案了。”

  “是的。”

  “你已经把所有寻找答案的路都切断了。”

  “是的。”

  此时克问大家:“当你的心不再寻找任何答案时,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的心当时一片空白,但这显然不是他要捕捉的重点,我们似乎遗漏了某些东西。

  几天之后的讨论中,克谈到记忆就是自我意识,它也是扭曲和阻碍我们了解当下的因素。他把真实的记忆和心理的记忆作了区分,接着他问我们:“我们能不能活在毫无记忆的状态下?”

  讨论进行得非常缓慢,我已经失去了兴趣。我的心在某种欲望中天马行空地奔驰着,我愈是努力想要专注在讨论上,我就愈是心猿意马。我对于自己的妄想非常厌恶,只好由它去了。不久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妄念开始安歇下来,那天早上,这是首次有机会听清楚别人在说些什么。此时,爱尔芬史东大学的邱布教授突然加入了讨论,我一面聆听,心里一面想着:我们能抛弃记忆吗?我并不想完全解脱自我,我如此小心地建立了它,为什么又要从其中解脱?

  突然,我发现自己对于是否能摆脱记忆这件事又好奇起来,此时我的心立刻清醒了,我开始认真观察自己的心智活动。克当时正问道:“先生们,你们应该怎么办?你们的面前是一堵死墙,你们不能撒手不管,必须要尽点力。”我突然回答:“把记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