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58-史载之方-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故善为医者,一病之生,必先考其根源,定其传受,审其刑克,分 
其冷热寒温,辨其上下内外,有真有邪,有虚有实,忽隔绝痞塞不通,忽空虚微弱失守,可 
针可灸,可下可汗,阙于不精,勇于必验,制之有先后,取之有轻重,条理具存,各有其常 
,而不可差之分毫也。夫病之所起,其来有根源,其次有传受,其传有刑克,此非常之证, 
劳伤之候也,夫劳之为病,始于丹元髓海之虚,则真病之所生,莫不先在于肾,水能胜火, 
故传之于心。火能胜金,故传之于肺,金能胜木,故传之于肝,木能胜土,故传之于脾,五 
脏相传,五气相灭,五神耗散,荣泣卫除,而精神荣卫,治之之法,其根在肾,而未传于心 
者,投之以肾邪之药,而其气自损也,当于肾之未治,而传之与心,先治于肾,攻其鬼而伐 
其根也,次治心,逐其邪,而保安其心气也,当于心之未治,而传之与肺,涕唾胶粘,喘嗽 
不安,先治于心,攻其鬼而断其相传之势,火邪扑灭,肺药未投,而喘嗽之消灭,十亦去八 
九矣,次治于肺,解其邪,而保安其金气也,后治于肾,清其脏,而还其真气也,当此未治 
,而至于肺传之肝,筋骨痿痹,隐伏于床,治之亦徒劳功。如此所为,考其根源,定其传受 
,而审其刑克也,夫五脏温和病安从来,将养乖宜,病生于变,是则百病之起,虽千变万化 
之几,而要其所归,不出于寒温热冷而已。冷者不可治之以温,名曰不及,凉而治之以热, 
名曰太过。不及者,病之不能灭,而太过者,反有所伤于真气也,冷者热之,寒者温之,轻 
重得宜,疾徐有制,动无毫厘之失,而所疗之病,举获万全。此所为分其冷热寒温者矣。传 
曰∶狂风入林,枯枝先折,猛雨破堙,隙者先坏,则八邪之所以感伤于人,莫非乘隙而入, 
此人之所病,不能无内外上下之辨也,肺气喘嗽,胶痰坚实,伏在胸中,潮涎并起,倾损性 
命,如此之类,病在上也,脚膝痿软,行步无力,腰胯沉重,如此之类,病在下也,生于皮 
毛,染于筋骨,忽寒所中,饮食不消,忽热毒所攻,大府秘涩,百端随人冷热,如此之类, 
病在内也,在上者吐之而安,然不可吐者当制之以缓,在下者补之而愈,然不可补者当制之 
以急,在外者可针可灸可汗,随其所宜,而在内者可攻可补可下,随其冷热而已,其治之有 
方,其辨之有法,亦何患乎所投之药,无必胜之验者哉,此辨其上下内外者也。夫五味爽人 
之口,五色盲人之目,嗜欲无穷,贪着不已,忧患迭生,精神 坏,而真残根伐,是人之不 
能无虚实也。实者为有余,虚者为不足,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而补泻之间,又有内外 
之辨,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脏六腑之内,实者通之以药饵,四 
肢八节之外,实者泻之以针石刺,此其补泻之有所不同也,乃所为分其虚实者矣,夫古之人 
,年满百而动作不衰,今之人,年未满五十而动作有衰,非天之私于古而祸于今也。古之人 
知养道之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血气安和精神内守,故年满百而动作不衰 
,盖真全而邪气不能胜也,今之人不知养道之术,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血气枯衰,精神耗 
散,乃有胎胎相传,病病相孕,受气虚微,肌体羸弱,呼吸喘息之间,而百病臻凑于五脏六 
腑者矣,此无他,精虚神乏,而外邪得以干其阴阳之正气也,善为医者,保其真,去其邪, 
无使其过剂之药,反有以贼其真也,此所谓分其真邪者矣,乃至有隔绝痞塞不通,空虚微弱 
失守,虽三尺之童,亦耳闻而心识者矣,夫病之在内,药饵攻之,病之在外,针石取之,其 
有病势之急,而药石之功缓而难制,圣人不能灸之法,类而举之,若今阴毒伤寒,其四肢八 
节皆冷,面青唇黑,不知人事,急于气海灸之,一灸不过十数壮,而人神气完复矣,又有夏 
暑之月,任意取凉,频饮凉水,忽饮冷酒后,恣贪色欲,精气至虚,阴邪壮盛,阴阳相夺, 
阴气偏胜,独守下元,阳气虚微,上攻头项,其病脚冷如雪,四肢八节俱寒,脉气深伏,但 
有其热如火,其痛难忍,方此之际,针石何济,急于气海上灸之,一灸不过数十壮,而日前 
之所饮凉水冷酒皆转下,须臾四肢八节俱暖,而阴阳之气仍相交际者,又有冷热之痈肿,忽 
鲜赤而疼痛,忽坚硬而不痛,急以湿纸帖其上,寻其纸之先干处,便灸,一灸至百壮余而后 
止,若以冷肿而纸上不得其先干处,即于肿处当头着灸,亦以百壮而止,但量肌体浓薄,方 
可安灸,瘦薄者少灸,肥浓者多灸,忽是冷肿,灸而不痛,则以闻痛而止,因吃硫黄后有此 
病,更在虚处不请安灸,夫病之可汗可下,可针可灸,其缓急之序,重轻之别,操之不失其 
宜,施之各有其度,又何患乎人之不安,病之不愈者哉。呜呼!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虽黄帝、岐伯之论,尚有不治之病,则今有非常之候,不得 
其详,未明其实,阙而勿治,医者不为之辱也,苟其病之炽盛,人之危笃,医者既明其理, 
又识其详,当此之时,不可有分毫之怯,急以毒药验针,回其生于万死之地,举必万全,然 
非至神,无能与此,愚者行之,无异于操刀杀人也,如此所为,阙于不精,勇于必验者矣, 
此皆持之有术,治之有统,不可相逾于规矩权衡者也,至于病之有非五行之所传化,若寒壅 
之相交,阴阳之相伏,忽似热而反寒,忽似寒而反热,忽两寒两热之相攻,忽有余不足之相 
碍,千变万化而生人之大病苦,今若肺藏本有实热。反因临大风,冒大雨,极感于寒邪之气 
,寒邪之气客于肺经,寒热相交发而成嗽,医者治之,投以凉药,顺其肺气,则助其寒邪之 
势,而嗽愈增,投以暖药,则激其本藏之热,而加喘急,寒温之药,俱难以进,则修方使药 
之轻重,当见于此,或有以羌活。 
黄橘皮 麻黄(去根) 紫菀 杏仁(去双仁皮尖) 细辛 独活 防风 桔梗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空心服,)不过数服而嗽止,此轻□□解其寒邪,空心赚 
其寒邪之气流出于胃也。此所谓治其寒热相交者矣,忽有人之脏腑根本实热,却因履天暑, 
冒大热,骤入凉处,顿饮凉水,寒气胜,畏其热气,阴阳相伏,阴气固而不散,阳气伏而不 
动,其病结为一块,伏在胸中,此病名为伏暑者也。其候忽寒,心中烦躁,状似伤寒,而脉 
不甚数,医者治之,妄投转药,虽六腑之精华,悉皆荡尽,而心前之结块,愈增坚固,此无 
他,所下之药助其寒邪之势,阴气转坚而不散也,治之之法。 
芎 细辛 藿香 黄橘皮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为汤,空心服之,先解其寒邪之气,不移时而心 
前之结块顿然消散,然后更审其脉气,察其暑毒之轻重,必投药以解之,则亦何患乎药之不 
验者哉。如此所谓治其阴阳之相伏者矣,夫病有似热而反寒者,若今有产后之病,五脏积冷 
,阴气偏胜,乳汁倍多,无故流出,口舌常干,非时发渴,头旋目晕,饮食减少,肠胃虚空 
,身体羸瘦,每思登后,忽又不通,浅学治之,不过曰口舌常干,非时发渴,上焦之有热也 
,头旋目晕,血热而生风也,每思登后又忽不通者,大肠之秘涩也,是不知乳汁倍多,无故 
流出,则口干而发热,从可知矣,体气虚弱,头旋目晕,肠胃空虚,而传送之气不足,则每 
思登后,又忽不通,从可知矣,一旦误以为热,而投之冷药岂不倾人性命于顷刻哉,病有似 
寒而反热者,若今壮岁之男子,志在淫邪,恣贪补药,以昏求色欲,热药所攻,荣卫结涩, 
上气有余,下气不足,上下之气不相交际,脚膝痿弱,行步无力,两足多冷,或时增寒,肌 
体黑瘦,饮食减少,才吃咸味,即便恶心,医者治之不过曰,此五脏六腑之虚弱也,投以暖 
药,譬犹抱薪救火,与甚亡益也,才以清凉之药,解利肺经,散其毒热上攻之气,荣卫一通 
,则其阴阳之气、仍相交际,手足自暖,脚膝损轻,而平复如故矣,此所谓似寒而反热也, 
夫岁阳太过,天地不无旱干之灾,岁阴太过,天地不无水潦之患,以虚生寒,以实生热,则 
人之脏腑、不能无两寒两热之相攻也,若今伤寒所谓阳毒之类,皆两寒两热之相攻者矣。哀 
哉,色欲无厌,丧身之本,世人多以迷心,恣其所欲,反餐毒热之药,以希苟活,其丹元髓 
海,虽已空虚,而脏腑骨槽,虚热转盛,此病之所生,不能无有余不足之相碍也,若今人 
之患大肠秘涩,忽五六日,忽十日,出后不通,小肠虚惫,日夜五六十次,每次小便,仍有 
一盏半盏已来,其清如水,忽时黄色,临小便时,其痛难忍,甚则心神烦躁,此肝心脾肺四 
脏之毒热有余,而肾与小肠主气不足也。脾肺心积热,则肠干涩,肾与小肠虚惫,则水道滑, 
肝心积热,则其血沸溢甚则血黯黑,热毒之气,如烟如雾,镇在中焦,因其小肠虚惫,水道 
乘虚,只行于小肠此所以小便虽清,其痛难忍,其病有似于淋,而非淋疾,天下物理,有似 
是而非者,正谓此也,医者治之,投暖药以固小肠,而则滋其肝心热毒之气,而痛愈加,下 
凉药通大府,则药随水道,只行于小肠,而病愈盛,冷热之药,俱难以进,此有余不足之相 
碍也,治之之法,当以通气药为汤,洗其谷道,先引其五脏之气,归入于胃,使其汤水稍随 
气而下入于胃,第二度,使水渐取得一两个下气,相次如药取得些小干粪,气归大肠,所余 
汤水,亦随气行,归入大肠,则未吃小肠气药,而小便自止也,渐次使药通其肝心,热毒之 
气使出后,稍通便下药,取其热毒,所取下物,如半腐烂者,淤血之类,如此,然后得其病 
根之消减也。所下之药,具在方中,此谓治其不足有余之相碍也,吁,医术如林,余之所得 
,芽孽而已,医道如海,余之所得,涓滴而已,因其所得,虽无寸长,稽其用心,实非古人 
之形于笔舌者,今略举数条,论之于前,以明医道之大略而已。 

卷下
涎论
内容:论曰,舟非水不行,然波涛沸溢,则覆舟之患生,人非气不活,然痰涎并积,则倾人之 
患至,波涛非自生也,其所以生者,不平之势作之也,痰涎非自积也,其所以积者,不顺之 
气留之也。故善行舟者,不惧波涛,而惧舟之不完善摄生者,不惧痰涎,而惧气之不顺,故 
世人之疾病,其所以残伤性命之急者,无甚于痰涎,而世之医者,乃有见之而不能识,忽有 
识之而不能治。此不幸之人,其残伤夭横者,不可胜数,何则、举天下之人,独知风气之有 
涎,不知脏腑冷亦生涎,热亦生涎,痰涎一生,千变万化,而病之所起,非特一端,愚今 
略举数端明之,后之学人,于诊疗之际,类而推之,亦庶几其疾病之徒无夭横者矣,夫涎之 
为名一也,而具数种。一曰风涎,二曰热涎,三曰冷涎,四曰病涎,五曰虚涎,六曰毒涎, 
其一曰风涎盖因人之风气之盛,上运于涎,不能下入于胃,风气一蒸痰涎并起,而上填塞胸 
中,即使人闷倒无知,其风气久而不顺,性命之倾危,速如反掌,若其风气未盛,逡巡之间, 
仍复自顺,其涎亦随气而下,即平复如故,此盖人之肌肉浓,凑里深,风不得泄于外,风热 
内攻大府秘热,毒瓦斯上攻,遂生斯疾,此名之曰风涎,然风涎之为名一也,而人脏腑虚实之 
不同,则涎之为病也,变化不一,愚得以命其变而言之,若今人之病,大府实热,痰涎满口 
,吐如清胶,胸中喘息如常,但汤水饮食俱不可进,凡所饮食,只到喉中,即不能下用力咽 
下,即喉中隔绝,喘急闷倒,良久方愈,惟进得些小胶粥,此亦风涎之候也,然风涎之候变 
不同,则当如何而治之。 
曰∶善除荆棘者,先断其根,善治风痰者,先顺其气,人身无倒上之涎,天下无逆流之 
水,今风痰一上,而填塞胸中,倾人性命者,风气运而上也,今之治风涎者,多使天南星、 
半夏之类,是不知病之源流,去荆棘而不除其根也,苟能以药先顺其风气,兼发其凑理,使 
其风气得以发泄于外,顺行于内,则其胸中之痰涎,自随气而下,未吃涎药,而痰涎自顺矣 
,然病势之有轻重则取之有缓急,若风气炎盛,胶涎并起,其气卒难以顺之者,当制之以急 
,非吐之不可,风气未极,痰涎未并,为害未深者,当制之以缓,先顺其气而后治其涎也, 
此亦治涎之大约也,然风涎之候,又有冷热之不同,或有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