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二战风云-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一日下午一点二十分,四十架苏军俯冲轰炸机飞临吉林南郊日军驿马邬车站,在这个规模并不算很大的日军军用车站上,如今滞留着日本移民上万人。这些可怜的人期盼在这里可以等到南下的火车,从而搭载着他们脱离战争苦海,但是很可惜。他们首先等来并不是盛满希望的火车,而是播撒着死亡火种的苏军轰炸机。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这一批苏军轰炸机并没有将这个不起眼地小站作为直接的打击目标,他们地原定计划,是炸毁这一带的铁路干线,从而截断该地区日军的运输能力。正因为如此,在一点二十分的时候,这一批苏军俯冲轰炸机先是从车站上方掠过。而没有发动对面目标的袭击。
但是,飞机掠过时那隆隆的马达声,令原本潜藏在车站附近原中国民居内的日本移民惊慌失措,他们按照之前受过地防空训练,纷纷从民居内逃散出来,四处寻找着可以隐蔽的场所。一时间,四处奔走、如同鸭群一般的逃难者,拥堵了小站附近的街道、旷野。殊不知,他们的慌乱,令原本正在通过望远镜寻找轰炸目标的苏军战机观测员很快发现了这里的异常,随着苏军俯冲轰炸机编队的调头,史无前例地灾难出现了。
伴随着战机俯冲时所发出的刺耳尖叫声,一团团巨大的火光在盲目奔跑的人群中升起。一串串激射的机炮、机枪子弹,如同耕犁一般肆无忌惮的收罗着生命地祭品。在那浓烟与火光的映衬中,一具具原本鲜活的躯体,被残忍的撕成碎片,四散纷飞的肉块与肢体,毫无规律的散落地面,它们用活生生的事实,向这个世界阐述着战争的可怕,阐述着血肉之躯在铁甲飞弹的面前,是如何的脆弱无力。
身处战争中地人都具有劣根性。这句话在实施进攻地苏军飞行员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驾驶着屠戮生命地战机。这些战机每一次俯冲都锁定了人丛最为密集的地方,看着那些在地面上仓皇奔逃的人们。他们往往是一个俯冲中,先投下两到三枚的炸弹,然后就是机枪、机炮全开的一轮扫射。看着那些倒地呻吟、四处翻滚挣扎的伤者,这些飞行员才能体会到心中的无比快感——他们已经打红了眼睛,哦,应该说是杀红了眼。
二十七分钟,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空袭整整持续了二十七分钟,当四十架苏军俯冲轰炸机志得意满,升空返航的时候,他们身后那原本完好的地面,已经成为了满目疮痍的陈尸场。用哀鸿遍野、死气冲天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那里的凄凉。就在这短短二十七分钟的空袭中,滞留在这个车站的日本移民,共有三千余人伤亡,而且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妇女和儿童,真可谓是损失惨重。
同样是在这一天,原本预定要跨过鸭绿江,向朝鲜半岛清津一线发起进攻的罗米佐夫部苏军兵团,突然抽调一部分兵力,向南发动了攻势。该部苏军沿鸭绿江西岸向南延伸战线,直插吉林东部地区,并力图向吉林南部继续推进。与此同时,三线方面军的两个德军机械化师,沿哈尔滨至长春的铁路南下,他们避过了正面日军的堵截,将兵锋的利刃,直插到长春与吉林之间的要害地带,彻底切断了这两个地区间日军部队的联系。
截至到十五日,苏军三线方面军的德军部队,同四线方面军两部,在吉林南郊地区成功会师,从而,预示着集结在吉林地区的两个日军师团以及近十万人的日本移民,成为了瓮中之鳖,其灭亡之日屈指可待。
通过十二月份的半个月的攻势,日本关东军指挥部门察觉到了苏军这一步的作战意图,毫无疑问,他们是打算在这个阶段的战役中,夺取包括沈阳、长春、吉林乃至于通辽、抚顺在内的满洲大部分地区。同时,苏军一部对朝鲜半岛全罗道地区的攻势,也预示着苏军对朝鲜半岛的军事企图。总结这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内的战况,关东军司令部地所有指挥人员心中充满了绝望。短短不到两个月,关东军共损失部队将近八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战役发起之初就已经全军覆没的空军力量。这场该死的战争该怎么打?还有没有出头之日?包括梅津美治郎在内的关东军高层没有丝毫的把握,毫无疑问,他们已经感觉到失败的阴影正在向他们的头上聚拢。
就在前线苏军连续向日军防御纵深地带大规模挺进地时候,满洲苏占区内,楚思南的一系列新命令开始下达。就在返回东线战场地十一日夜晚。在哈尔滨的远东战区临时指挥部内,楚思南会见了东北抗日联军周司令员。经过彻夜不休的交谈,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协议。
自十二日开始,一份份的秘密电文,由临时指挥部下达到了苏占区的各个方向,紧接着,大量头戴兽皮搭帽、身穿灰布棉袄、足蹬布底棉鞋的抗联部队在苏占区内涌现出来。他们手持着有楚思南亲自签名地手令,赶赴那一座座原本由苏军士兵把手的日军军械库。于是。一时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换防行动,在苏占区内二百七十三原日军军械库前展开了,排成队列的苏军士兵,在与前来的抗联部队进行了简单的洽商与命令核对之后,交出了各个军械库的防务,从而,也将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不计其数地武器装备,交到了抗联部队的手中。
据战后的不完全统计。从苏军进攻满洲开始,直到关东军缴械投降的几个月时间内,仅苏军第一、第二两线兵团,就先后向抗联方面转交各式火炮三千七百余门,坦克六百余辆,各式枪械近十万支。日军军用仓库六百八十余处,另外,还有部分松花江日军的水上舰只。据原抗联的一名军官会议,在苏军占领沈阳之后,曾经将日军在该地区最大地军用仓库——苏家屯军用仓库交给抗联看守,他们打开仓库,“拉了三天三夜,有步枪两万多支,轻重机枪一千挺,还有一百五十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
楚思南这一道命令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似乎不问可知了。短短的两个月之后,大批原抗联的部队。手持着全日式的装备,在大量日制坦克的配合下,开赴关内,从而给于了华北日军最为沉重的一击。
当然,一趟莫斯科之行回来之后,楚思南所下达的命令,绝不仅仅只是这么一条,同离开前相比,如今的他显得更加雷厉风行,更加铁血果断。就在十二月十二日,也就是他返回东线地第二天,伴随着交接防务命令地下达,另一条针对于日军战俘的迁移命令开始下发。
按照这条命令,苏军设立地各个日军战俘营开始向哈尔滨转移,当然,哈尔滨并不是这些日军战俘所要去达的终点站,相反,这里仅仅是他们苦难历程的出发地。
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圣诞节刚刚过去的第二天,在哈尔滨集结完毕的三十余万日军战俘以及日本侨民,开始在苏军士兵的押解下,向数百公里外的阿穆尔共青城迁移。按照楚思南所划定的路线,这些战俘将经由共青城向西北继续进发,经过埃基姆昌、安特坎抵达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随即继续北进,经斯维特累、阿伊姆、乌斯季米利、阿姆加,最终抵达西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全部行程长达一千四百六十余公里。按照命令所说的,楚思南是要让这些发动战争的最人们,去雅库茨克劳动改造,以偿恕他们对世界人民所犯下的罪行。但是实际上呢?这近三十万的战俘,真正能够最终走到雅库茨克的,仅仅不过一万四千余人。
“这是一次艰难的旅程,是名副其实的死亡行军。战俘们缺少足够的御寒衣物,却被迫要在以严寒著称的西伯利亚冰原上踯躅而行。沿途,负责押解的俄国士兵,极尽虐待之能事,不供给足够的食物,不供给热水,不给与足够的休息时间,夜间宿营时,战俘没有帐篷,只能在风雪之中挤做一堆彼此取暖。一千四百余公里的距离上,共有近二十九万人倒毙于途,几乎每行走四米,就有一名战俘或是平民死去,人员伤亡之惨重,堪称世界之最。”
“在最初的时候,俄国人还有专门的开车用来收敛倒毙途中的尸体,但是及至进入荒漠,他们甚至连尸体都不去收敛了,而是任由他们曝露在荒原之上,或是被随后的风雪掩埋,或是被野兽残忍的分食……”
后世,日本专门研究二战史的一些书籍上,对这一次战俘的长途行军,做了如上记载。
其实,在楚思南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苏军将领中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只不过反对的声音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在苏俄的历史上,将战俘运往西伯利亚担当苦力,已经成为了不成文的惯例。
随着三十万日军战俘正式踏上遥远的死亡之路,历史的画卷轻轻扇动,旧的一年在硝烟与死亡的弥漫中被掩盖,而充满希望与预示和平的一九四三年,悄无声息的到来了。
第一章 新的契机
一九四三年初的苏联西线战场,随着苏军新一轮冬季攻势展开,新的契机出现了。
在圣诞节刚过的短短一周时间内,苏军在南线的百余万大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开始对滞留乌克兰境内的德军南线部队发动了类似于分兵扫荡一般的迅猛攻势。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进攻,苏军先后夺取罗斯托夫、扎波罗热、斯大林诺等乌克兰境内的重要地区,并一举攻克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南线部队以及中央集群方面都面临着极其恶劣的形势,毫无疑问,一旦乌克兰全境落入苏军之手,那么,苏军将有可能沿第捏伯河西进,夺取敖德萨,并继续由这一线向罗马尼亚发起进攻。对于此时的德军来说,准确的说,是对战争中的德意志帝国来说,罗马尼亚的地位至关重要,那里出产的石油,是德军维系战争的重要资源。
为扭转南线战役的颓势,德军总参谋部重新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希特勒亲自下令,撤消了前阶段战役中遭受沉重打击的B集团军群番号,重新组建了南方集群,并任命曼施坦因为军群总司令。
就在这个关口,苏军西线指挥高层却出现了问题,一直以来指挥该地区作战的朱可夫,同西线总指挥科涅夫之间,就下一步进攻作战着重点的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两人甚至在军事议定会议上炒得不可开交。科涅夫认为。在目前乌克兰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南线苏军应该转入对罗马尼亚方向地突击,一方面可以从左路对德军的中央集群实施侧翼攻击,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威胁到德国的石油主产区。而朱可夫则对这一战术不以为然,他认为在前一阶段的战役中,德军虽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是如果说苏军就这样稳占了上风似乎为时尚早,而要想在这种情况下一举夺定战争的结局。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朱可夫认为,在目前地情况下,应该继续集中全力对南线的德军实施进攻,进一步摧垮他们地战线,从而令他们无法恢复元气由战场被动的境地中缓过气来。
两人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毫无疑问,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表现出色的朱可夫。赢得了西线苏军大多数指挥人员的支持,这一点也是令急于在战场上有所表现的科涅夫大为懊恼地。
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促成科涅夫做出一项决定,一月十三日,他召集西线主要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他宣布解除朱可夫南线总指挥职务,并将他调往北线。去指挥进攻芬兰本土的战役。
一月十四日,朱可夫在罗斯托夫军用机场登上了前往北方的军机,在登机前,他同前来为他送行的梅列茨科夫等人说,他已经预见到了今后几个月中,苏军在南线的溃退。曼施坦因是一个可怕而且值得尊敬的对手,他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实施反击地机会,一旦南线的苏军转头西顾,那么就将是他发动全线的反击的时候。
将朱可夫调离南线之后,科涅夫随即开始实施自己的进攻战略。一月中下旬,南线苏军开始沿第捏伯河向西进攻,并先后夺取了赫尔松、尼古拉耶夫等敖德萨外围重镇。
仿佛是为了印证朱可夫的论调一般,二月初,坐等时机已久地曼施坦因终于发威了,二月四日。经过短暂修整的德军南线集群出动整整八个师的兵力。对第捏伯河、顿涅兹河之间的苏军防线发动了突然袭击。其时,滞留在这一线的苏军仅仅只有两个集团的兵力。无论从那方面看,都是属于弱势的一方。就这样,仅仅经过不到两天的抵抗,该线苏军便全面溃退,而且是一溃千里,势不可挡。
德军突然发起的反击,令科涅夫措不及手,尽管他有意将向敖德萨一线进攻的部队撤回来,抑或是转向北进攻,以牵制曼施坦因地攻势,但是为时已晚,而且曼施坦因显然是打定主意要截断西进苏军地回撤之路,他对来自于敖德萨方向的进攻不予理会,而是集中全力向罗斯托夫进攻。
二月十日,德军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