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成功的方法1-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高等教育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但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基本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一定发展。使抗战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呈发展态势,学校和学生数比战前有较大增长。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1)训育制度
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国民党政府在中、高等学校都设有训育处或训导处,由训导长或训育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国民党员。他们在训育员的辅助下,领导各年级组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训育员或者导师除了对学生的品德、生活进行训导以外,还经常接受国民党党部和三民主义青年团交给的任务,在抗战以前特别注意在学生中做反共宣传、即所谓揭露“共匪罪恶”的宣传。他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严密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考查学生所阅刊物及友类平时之言论行为,以便侦悉其对本党之态度及其生活与思想。
(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6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为教育目标。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介石为会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31日,中国童子军总部颁布《 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 ,对童子军的组织和训练更为加强。同年11 月,教育部公布《 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 ,强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3)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提出了“各学校要增设军事训练”。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炮轰济南,制造了“五册”惨案。激于民族义愤,大学院下令全国专门学校一律增加军事教育课程,1929年1月,教育部颁发《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规定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科每学年三学分两年共六学分,1933年3月,蒋介石下令国民政府军政部、教育部、训练总监部:凡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投考大学。这就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4)中学毕业会考
国民党教育部于1932 年5 月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规定:“各省县市教育行政机关为整齐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普通科学生毕业程度及增进教学效率起见,对所属各中小学应届毕业生经原校考查及格之学生举行会考。”1932 年12 月公布“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对会考办法,作了详细的规定。1934 年4 月又公布“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严令实行。实行会考制度,使毕业班的学生在短时期内连续进行三次考试,毕业考试及格后,准参加毕业会考,毕业会考及格取得毕业资格,才准予参加升学考试,这就迫使学生为个人前途,埋头功课,应付考试。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1931 年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更具体、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的劳苦群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1)“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
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深入,一方面要面对日寇疯狂进攻,另一方面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团结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抗战中来,尤其需要依靠知识分子的力量,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开展支援战争。1939年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战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因此,政治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化为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统一战线,党的群众公众路线具体化为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吸引了大批知识青年、著名文化学术界人士,具体反映了在教育工作中坚持统一战线的影响。
2)“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
1941 年,林伯渠明确提出“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干部教育第一”政策的提出是出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根据地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党的未来事业发展的准备。
3)“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
抗日根据地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实行生产劳动”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抗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于对青年教育的需要。
4)“民办公助”的政策
“民办公助”就要充分发挥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民众对学校学制、教育内容的需求,同时,也强调通过公助的形式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管理。
(3)“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既是文化的方针,也是教育的方针。
所谓“民族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它不一概排除外国教育,也不“全盘西化”,而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具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而与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相结合,即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所谓“科学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因循守旧,而是剔除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
所谓“大众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它把革命干部和群众的教育互相区别和联系,把普及和提高互相区别和联系,是人民大众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2。干部教育
(1)干部在职培训
这种教育形式开展得最早,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主要通过干部训练班、在职干部学校实施。
(2)干部学校教育
1)高级干部学校
高级干部学校主要是培养党政高级干部,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干部学校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等。
2)中层干部学校
中层干部学校是为各个部门培养中层干部,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干部学校有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
(3)“抗大”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
1)抗大概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决定续办红军大学,1936年6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 年1 月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延安。从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到抗大,总校先后办了8 期,同时还办了12所抗大分校,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
2)抗大的教育方针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1938 年3 月5 日,毛泽东为抗大第三期同学会成立的题词,即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所谓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战争的形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所谓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指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工作中的刻苦勤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所谓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指掌握和运用游击战的方法,与侵略者展开持久战。
3)抗大的政治思想教育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首先,是学习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次,学习中共党内斗争的文件,提高党性意识;其三,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其四,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
4)抗大学风
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陕北公学:成立于1937 年,在延安。对青年进行抗战必要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宗旨:三分政治七分军事。
3。群众教育
群众教育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经过整风运动和整学,社会教育纠正了以往脱离边区实际的倾向,取得很大发展。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冬学、民校(民众学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组)、读报组,以及剧团、俱乐部、救亡室等,其中冬校和民校适应分散的农村群众和生活实际,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在兴办冬学、培养师资的同时,各根据地还积极组织编印了课本,如《 识字课本》 、《 日用杂志》 、《 庄稼杂字》 等。
4。普通教育
(1)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1)发展历程
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基本延续苏区的制度,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抗战初期,各根据地初小较多,高小较少。民主政权建立后,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陕甘宁边区还废除了国民党的42 种税捐,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在文化上翻身有了要求,也有了条件。在陕甘宁边区大力发展教育,且成绩斐然。
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延安整风之前,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反复较大。抗战开始后,由于大批知识青年和文化人士的到来,推进了根据地教育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旧型正规化”思想。其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教育发展走向了极端。由于后来的纠正,小学教育的发展才得以继续健康发展。
2)办学形式 “游击小学”、“两面小学”、“联合小学”等形式。
3)教育内容
抗日根据地小学教育内容十分注意适应战争的需要。边区小学的课程,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美术、音乐、劳作、体育。高小增加政治、自然、历史、地理、。劳作以生产劳动为主,体育以军事训练为主。在《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均为正式课程。有些条件差的根据地,初小只设国语、算术两门。
(2)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1946年春,陕甘宁边区召开中等教育会议,讨论研究了学校正规化的问题,山东解放区也召开全省第二次教育会议,讨论了该问题,但不久,由于国民党的进攻,教育的正规化变得举步维艰。
到了1948 年,随着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和许多大中型城市获得解放,解放全中国的态势已经形成,教育的正规化又重新提上日程。
1948 年7 月,华北解放区的太行行署、冀中行署分别召开会议,教育正轨化意向露出端倪。之后,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三次教育会议、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山东解放区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相继召开,都讨论了教育正规化问题。东北教育会议对东北的解放区的学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四二分段;中学六年,三三分段,高中可视地方情形实行分科制,师范四年,简易师范两年。并要求加重文化课的比重,还对学校管理、教学方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