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九龙神珠之宇宙颠覆-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斯科特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1910年6月,斯科特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点。在回程的时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于饥饿和极度的寒冷而死亡。曾经有七队探险队利用陆上交通到达南极点。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至零下20℃左右;而内陆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至零下50℃;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53℃。地球上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摄氏…93。2℃。这是2010年8月美国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于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同时,与太阳光线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小。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南极位于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84%,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南极不仅是世界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那里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年平均风速19。4米/秒。197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南极风暴之所以这样强大。原因在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南极没有四季之分,仅有暖、寒季的区别。暖季11月至3月;寒季4月至10月。暖季时,沿岸地带平均温度很少超过0℃,内陆地区平均温度为…35~…20℃;寒季时,沿岸地带为…28~…5℃,内陆地区为…70~…40℃。1983年7月,俄罗斯东方站测得…89。2℃的全球最低温。据估计,在东南极洲上可能存在更低的温度。
极光是由太阳带电的粒子碰撞地球的两极的磁场,在天空中发生放电时,所产生的现象。太阳是一个庞大而炽热的气体球,在它的内部和表面进行着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了强大的带电微粒流,并从太阳发射出来,用极大的速度射向周围的空间。当这种带电微粒流射入地球外围那稀薄的高空大大气层时,就与稀薄气体的分子猛烈地冲击起来,于是产生了发光现象,这就是极光。
有的极光是黄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紫色、蓝色,有的像空中垂下的帘幕随风摆动,有的像不断攒动的火苗,映红天空,有的像强大的探照灯光,在天空摇曳。有的光华一闪,倏然既逝,有的持续很长时间。
一般来讲,只有在太平洋上热带风暴(台风)可以达到12级,但是在南极,12级以上的暴风却是家常便饭。南极大陆是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风速在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大风在南极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力最大,平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而东南极大陆沿海一带风力最强,风速可达每秒40…50米。在法国南极观测站“迪尔维尔”曾测到每秒100米的大风,相当12级台风风速的3倍,而它的破坏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近10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风。因此,南极又被称之为“风极”。
除了严寒之外,狂风则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天险。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极夜的风暴,其速度有时超过每秒30米,比12级台风凌厉得多。此时若有人身置户外,便会有生命之虞。人们难以忘记,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每秒35米的暴风雪,从此再没有回来。直到196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在距站区4。2千米处出现。
四百二十八章 南极气候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至零下20℃左右;而内陆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至零下50℃;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53℃。地球上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摄氏…93。2℃,这是2010年8月美国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于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同时,与太阳光线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小,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南极位于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84%,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南极不仅是世界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那里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年平均风速19。4米/秒。197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南极风暴之所以这样强大。原因在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南极没有四季之分,仅有暖、寒季的区别。暖季11月至3月;寒季4月至10月。暖季时,沿岸地带平均温度很少超过0℃,内陆地区平均温度为…35~…20℃;寒季时。沿岸地带为…28~…5℃,内陆地区为…70~…40℃。1983年7月,俄罗斯东方站测得…89。2℃的全球最低温。据估计,在东南极洲上可能存在更低的温度。
其目的主要在于夺取南极大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各国政府耗资巨大地支持南极探险和考察,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跻身南极,为未来着眼。
科学考察基地,这些众多的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类。其中,常年科学考察站有50多个。中国的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是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在南极洲大约有100多个,经常使用的有70…80个左右,中国昆仑站为夏季科学考察站。
世界上共有2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53个科学考察站,从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分布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南极站都建在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夏季露岩区。只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以及中国在南极内陆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学考察站。其中,美国建在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前苏联的东方站最为著名。2009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二。中国在南极内陆“冰盖之巅”成功建立了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昆仑站,这标志着中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7个国家。巍然矗立在海拔4093米南极“冰盖之巅”的中国昆仑站。是目前南极所有科学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
由于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都在南极大陆边缘地区,25年来,中国南极考察也大都在这些区域展开。内陆昆仑站的建成,将实现中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大陆腹地的历史性跨越。
为了在南极内陆建站,从1996年至2008年,中国南极考察工作者锲而不舍地进行了6次南极内陆考察。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冰盖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到达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为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1月12日,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冰盖队再次成功登顶,为内陆站建设开展选址工作。
据悉,昆仑站建成后,中国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南极内陆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其中包括开展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等诸多内容。
位于东南极中心的DomeA被命名为地球上的“不可接近之极”,也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东南极冰盖以DomeC—DomeB—DomeA—DomeF为分冰岭,其中DomeA是这一分冰岭的最高点,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科学家介绍,与国外已开展工作的Dome共投入有那我F等地点相比,Dome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Dome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驱动源,是现代地球气候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的最理想区域,在这里能够观测到在地球其他地区无法观测到的代表全球特征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与特殊的自然现象,这种特殊性是地球其他任何地区和其他任何科学观测点所不具备的。因此,DomeA作为南极冰盖冰芯钻探仅存的最后一个理想地点和世界上雪冰现代气候环境观测、大气与气象观测等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地球上其他任何科学观测站所无法代替的。
第四百三十章 南极气候
国际活动1959年12月,由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入了《南极条约》。
中国与南极:1984年11月20日,中国派出591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考察船首次赴南极建站与考察。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端落成,地理坐标为南纬62°12′59〃,西经58°57′52〃,距北京17501。9千米。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中国东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山站地理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22′24〃,距北京12553。2千米,距南极点2903千米
中国第一次对南极洲和南大洋的科学考察活动,是从1984年11月开始进行的。
这次赴南极考察编队,共有近600人,分乘向阳红10号远洋考察船及担任装备运输任务的J121号船,从上海出发,横渡浩瀚的太平洋,挺进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岛民防湾。然后,编队兵分两路,南极洲考察队在J121号船全力协助下,在南极洲建站和进行极地考察;南大洋考察队在向阳红10号船全力协助下,对南大洋进行考察。
南极洲考察队经过艰苦奋战,于1985年2月15日在乔治岛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建站的同时,开展极地科学考察,主要进行地质、地貌、生物、气象、测绘、地球物理、海洋环境和高空大气物理等学科的考察。探测记录了60小时宇宙大气“哨声”;监测记录了18次南极半岛地区的地震信号,并取得了一批宝贵的标本、样品、数据和资料。
南大洋考察的海域范围,南北跨距达7个纬度,东西跨距达14个经度。考察的项目有海洋生物、气象、化学、地质、地球物理等6个学科,23个项目。此外,还对乔治岛的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