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纶之外,萧续、萧绎、萧纪也不是什么善主。萧续和萧绎长期关系紧张,萧续在州府任上,大肆敛财,贪腐程度不逊于他的叔叔萧宏,哪知道八字太差,翘了辫子,无福享受。萧绎听说后,高兴得活蹦乱跳,把鞋子都给磕破。萧续的财宝由他的嗣子萧应继承,萧应是个白痴,荒唐到什么地步?他与下人们到内库里检阅财宝,指着一根金条,问道:“这玩意能吃不?”下人回答:“不能吃。”“既然不能吃,那送给你们了!”萧续敛财巨多,落得这么个下场。

梁国的王公贵族,在梁武帝的娇惯和袒护下,全是一批骄奢淫逸、不守法纪、祸国殃民的废物。权贵有皇帝做靠山,以百姓为猪狗,梁国达到了“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的地步,梁武帝标榜“慈悲为怀”,又有什么用?

梁武帝真的老了,他不再具有机敏过人的谋略,也没有当机立断的果敢;他至多只能保持已有的思维模式。长期的所谓“太平盛世”使他自以为功德圆满,而认识不到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即便认识到了,也不愿面对现实,坚信只有更努力地宣扬“佛法”,才能消灾解难。

严酷的现实是,可怕的灾难无法避免,死亡的脚步正在迫近。虚幻缥缈的美梦早晚是要破灭的,跛足狼王侯景出场了。


四、跛足狼王

侯景字万景,小字狗子,羯人,与尔朱荣同族,出自怀朔镇,与高欢是老乡。他身材矮小,上长下短,相貌不扬,额宽颧高,面红发疏,喜欢低头环顾,声音喑沉嘶哑,相术师称之为“豺狼之声”,并说:“此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这些虽是典型的附会之谈,但从“低头环顾,声音喑哑”的特征来看,小个子侯景的性格中肯定含有某种狼的成分。而且,侯景天生右腿短一截,是个跛足,人们常说瘸腿的狼是狼王,最具号召力,也最需提防。称侯景“跛足狼王”,真是恰如其分。

侯景长相让人不敢恭维,骑马射箭也不是强项,却颇有谋略。六镇之乱,他归附尔朱荣的旗下,比高欢要早。尔朱荣赏识侯景,让他做先锋攻打葛荣,一战而成名,封为濮阳郡公。高欢取代了尔朱家的势力,侯景眼见尔朱兆不成器,才率部投了高欢。

投尔朱荣的时候,侯景只是个新人,他对尔朱荣是仰视的,而高欢跟他同在尔朱荣手下,年轻时两人又交往过,彼此知根知底,他不可能用看待尔朱荣的眼光去看待高欢。另外,侯景为尔朱荣效力,更多地是出于民族认同的感情,对高欢也没有那样的感情。尽管如此,高欢的个人魅力和才能,还是令侯景不得不折服。不过侯景只佩服高欢一人而已,他曾私下里对司马子如说:“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鲜卑小儿”,是对高欢世子高澄的蔑称。司马子如吓得急忙捂他的嘴。

侯景的心思,高欢自然心中有数,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侯景在,高欢相当于多长了一条强劲的臂膀。所以高欢对侯景始终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南道行台,拥众十万,专制河南。

高欢病危,高澄故意用高欢的名义给侯景修书一封,召他回晋阳。

侯景曾与高欢打过招呼:“我握兵一方,容易被小人欺诈。高王的书信,请在背面加个小点。”记号是他俩的私下约定,没有第三人知道。侯景收到高澄的信,见背面没点,心知不是高欢的命令,拒绝去晋阳。

史家认为这是高欢的一大疏忽,未免天真了。高欢一世奸雄,会为了守信用就把自己的江山置于危险的境地么?高澄也不白痴,他若要伪造书信,会不想方设法弄到记号么?

事实上,高欢已经觉察到了侯景谋反的苗头。玉壁之战,他命侯景从南路进攻西魏,侯景在边境线上屯兵近两个月,等到高欢兵败,立即撤回河阳。因此,高欢和高澄根本不需要操心记号,真信假信,有点没点,都只表明一种姿态:你侯景若来,就可不损一兵一卒解决问题;若是不来,也能有光明正大的借口讨伐你。高家父子的默契,可以从高欢交代的后事得以证明。

高欢留下的遗言(参见《绝代双骄》),很值得我们玩味。“知子莫若父”,弥留之际的高欢毫不糊涂,从脸上的表情就看出,高澄的忧虑在于侯景这块心病。他看透了儿子的担忧,也看透了侯景的狼子野心。更重要的是,他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确保侯景不足以撼摇高家的事业。慕容绍宗这颗棋子,实在是个绝妙的安排。

为什么高欢从未重用过慕容绍宗,却如此坚信他能搞定侯景呢?这里头有个鲜为人知的小秘密:慕容绍宗做过侯景的师父——侯景的用兵之道,基本上是跟慕容绍宗学的。换而言之,全天下最了解侯景优点和弱点的人,正是慕容绍宗。(这好比孙悟空在西天路上降妖,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终极手段,就是搬出妖怪的主人或者师父)高欢把这个小秘密几乎不动声色地保留到临终前,然后教给高澄,也难怪侯景会只惧高欢了。高欢的谋略,即便称不上古今罕有,出类拔萃是绝对逃不了的,可惜“既生欢,何生泰”,天要宇文泰做了他的克星……

高欢去世,高澄继位。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消耗,他秘不发丧,在晋阳静待河南之变。果然,侯景心不自安,扯旗造反。

河南地处东魏、西魏、南梁三国交界,侯景攻城守寨,屡立战功,不断扩大势力。经过十四年的征战,侯景控制的地盘西起函谷关,东临大海,北至黄河,南达淮水,面积约占东魏版图的三分之一。侯景的士兵又多为尔朱余部,战斗力强大,一向追随于他。手持一副好牌,侯景怎么甘心乖乖交出兵权,束手待毙?

举兵造反后,侯景才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与号召力没有想象中的强大,整个河南主动响应的只有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一人。侯景设计诱捕了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跟瓦岗寨的那位没关系)、广州刺史暴显等人,又继续派部下袭取西兖州,却被刺史邢子才识破。邢子才传檄东面诸州,提醒大家各自防备侯景,使得侯景控制河南全境的阴谋无法得逞。(邢子才本名邢卲,后在北齐担任国子监祭酒,与魏收、温子升三人并称北齐“三才”,文才一流。从此事可看出书生的谋略,有时也绝不在久战沙场的将军们之下)

侯景懂得独木难支的道理,心里一想,傍棵大树好乘凉。他一下子傍上两棵大树:一面宣布归顺西魏;一面派使者丁和去建康,向梁武帝递降表。

就在这年(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正月十七日的晚上,梁武帝梦见中原各州的太守向他献地投降,举朝称庆。次日一早,兴奋不已的梁武帝召见宠臣朱异,详细描绘了梦中的场景,最后还补上一句:“我生平很少做梦,一旦做梦必会应验。”

朱异马上说:“此乃宇宙一统之兆。”(这张臭嘴哦,好像他算准了侯景要当上宇宙大将军一样)

梁武帝做梦的时间,距侯景叛乱,仅有四天之隔。以当时的通讯条件,梁武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侯景已经反了。他做出这个梦,恰恰说明他一直都有收复中原的迫切心愿。人总是这样,越是想得到的东西,越是不容易得到,越是不容易得到的,就越是想得到,翻来覆去,形成了心结。梁武帝长期积压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便认定了佛祖要显灵、美梦会成真。

侯景偏在这时上表称降,并附带了一份“大礼包”:豫、广、郢、荆、襄、兖、南兖、济、东豫、洛、阳、北荆、北扬十三州。

这份大礼包显然是注了水的,东面的几个州听了邢子才的话,根本不受侯景节制。但这不打紧,反正侯景的目的是要圈梁武帝的援兵,礼包究竟能兑现多少,不在考虑之列。

梁武帝毕竟是争天下的人物,收到那么丰盛的大礼包,也疑惑重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尚书仆射谢举说:“近年来我朝与魏国通和,边境安宁无事,若是接纳魏国叛臣,恐将挑起战端,微臣以为不可!”北魏分裂后,梁国收复汉中。东魏疲于应付西魏的进攻,对梁国采取了通好的政策。大同五年(公元539年)陈庆之死后,梁国也无良将可用,两家互派使节,成为友好邻邦。谢举的意思很直白,现在忽然破坏这种友好关系,不是明智之举。

梁武帝犹豫道:“我国如金瓯无缺,如今领受侯景的献地,是否合宜呢?假如闹出乱子来,后悔莫及啊!”他的心态很微妙,理智告诉他,接纳侯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在感情上,他又难以抵御大礼包的诱惑。

一旁的朱异跳出来抖机灵,他说:“陛下圣明,南北景仰。如今侯景分魏国土地来降,正是天意的体现。如果拒而不收,将来谁还愿意归附?万望陛下再勿多疑。”

朱异不愧是梁武帝第一宠臣,一通马屁拍上来,梁武帝龙心大悦,当下拍板,纳迎侯景,封为河南王、大将军,都督河南、河北诸军事(连高澄控制的河北也管到了,梁武帝的“野心”暴露无遗)。梁国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等率三万大军前往悬瓠(今河南汝南),随军运送粮草武器,过境接应侯景。

梁国的援兵从建康启动不久,侯景那边就提前开打了。高澄派武卫将军元柱等将率领数万兵马,日夜兼行攻打侯景,两军在颍州以北相遇,元柱军大败。

首战得胜,侯景的形势不好反坏,他见羊鸦仁的军队还没赶到,暂时退保颍州。这一退缩被高澄钻了空子,东魏的下一拨攻势由司徒韩轨统领,接踵而至,侯景主力被包围在颍州,窘迫之极。

(侯景的叛乱与他本人一样,是先天“跛足”的。河南乃邺城的屏障,东魏不容有失,志在必守;侯景心高气傲,以为手握河南就可为所欲为,各州刺史念及高欢旧恩,不能与侯景同心;侯景在军事上是天才,但在政治上却远不及高澄深邃,战场上打胜仗也免不了政治上吃败仗。这一切,导致他在起兵之初处处受制,全面被动)

侯景明白不放点血是不行了,他一咬牙,向西魏宇文泰求救,表示愿意割出与西魏接壤的东荆、北荆、荆、颍四州之地(今河南许昌以西以南地区)。这比十三州的大礼包可要靠谱多了,西魏方面又会如何应答呢?


五、侯景的阴谋

侯景割地归降的消息一到长安,宇文泰便召集众将商议。几名柱国级将军的意见出奇地一致:反对接收侯景。他们认为这是东魏方面的陷阱,如若轻易出兵,恐怕会吃不着羊肉还惹得一身骚,最好置之不理。

于谨的态度比较理性,他作了一番详细的分析,认为:“侯景此人,自小熟习兵法,献地来降,真假难测。不妨暂时按兵不动,给他加官晋爵,以观其变;即便派兵,也不可援以物资,让他有机可乘。”

宇文泰对侯景的为人品行确实不放心,继而联想到四年前的邙山之败,自己差点把老命搭上,高仲密还算是真心投降的。现在侯景的底细尚不明朗,他不得不多留个心眼。

就在这时,一位关键的人物起了作用,他就是荆州(今河南邓县)刺史王思政。王思政认为,侯景来降,不仅不是什么陷阱,而且绝对是个馅饼,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不快抢,将来肠子都要悔青。“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事态紧急,王思政也不管宇文泰是何意见,就率领自己的荆州兵从鲁阳关(今河南鲁山西南)直取阳翟(今河南禹州)。

王思政是西魏元老,北魏分裂时,跟随孝武帝入关的将领队伍中就有他。他这样急于出兵,自有他的道理:西魏如果真能占据河南,哪怕只是其中的几个州,都会大大得利。

从军事上说,占有了河南,东魏国都邺城等于直接摆在西魏的面前,中间隔一条黄河,西魏想打可以打,不想打可以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从政治上说,一旦西魏拥有了“自古之都,王畿之内”的洛阳,更可增加政权的正朔色彩,对于号召天下人心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除此以外,土地、人口、经济等诸方面的进帐也不在话下。因此,并无十足把握的王思政不顾朝廷方面“议而未决”,急不可待地带着老本上阵拼搏。

王思政自行出兵,相当于断了宇文泰的后路,反正横竖都是一刀,索性赌上一把。宇文泰命李弼和赵贵领兵一万,直奔颍州。李、赵二将顺道带上了西魏开给侯景的一大串头衔:持节、太傅、大将军、尚书令、河南大行台、河南诸军事。

侯景听说西魏派来救兵,心中暗喜,但又生怕梁武帝不满,专程派人向梁国上奏:“王师未到(指羊鸦仁前来接应的军队),形势紧迫,臣才向关中求援,只为救一时之急。臣不安于东魏高氏之下,又岂能容于西魏宇文氏?臣不过是以四州之地为诱饵,权宜之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