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衙门-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照例还要有和尚道 士一起来凑热闹,如同做水陆道场一般。唐人所著《群居解颐》上说,当时南中是块小地方 ,缺少红尘外的人,所以每当“圣谕”传来,都要弄些假和尚假道士陪位。唐昭宗即位后, 派柳 韬任容管宣告使,到这里来传达新皇帝宣布登基并实行大赦的“圣旨”。县署临时抓夫,充 当假僧假道。有个光头位置站错了,陪同柳韬前来宣旨的太守王弘觉得奇怪,责问他是怎么 回事。那人发牢骚说,“还没轮到我服役的时间呢,去年已当过文宣王了,今年又差来当和 尚!”周围的人无不笑疼肚子(转引自《说郭》)。到了宋代,“诸州皆有衙乐 ”(《宋史·乐志》),即每一个州县衙署都有一支召之即来的乐队,专备在 恭接圣谕、庆贺年节或迎 送上司 等仪式上派用处。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清末,我们在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中,就能看 到这样的场面。然而八字衙门前恭接“圣谕”的热闹,还没到此为止。为了帮助老百姓深刻领会与贯彻 落实,衙门前还要举办宣讲“圣谕”的活动。明初时,太祖朱元璋的《御制大诰》,要求“ 户户有此一本”,“臣民熟视为戒”。可是在文盲充斥的古代中国,多少人连字也不识,哪 谈 得上“熟视”?于是便要讲解。当时承担向民众讲解《大诰》任务的,主要是各级国立学校 的师生,开讲前都去京师朝见过,再分赴各地,很有些宣讲团或宣讲队的味道。把《大诰》 内容弄懂了,也会有好处,所以听讲者很多。永乐初年,福建瓯宁县有个6岁小孩丁江阴, 因为老去县衙门口听《大诰》宣讲,居然能背出许多,被送到北京皇宫里,在皇帝面前背诵 ,赏了衣服钱钞,再送到建宁府儒学里读书。那等荣耀,也很不逊于后世的“少年班”哩 (俞纪登《典故纪闻》卷6)。清朝时宣讲“圣谕”的风气更盛,底本叫《御制圣谕广训》,简称“十六条”,内容是—— 1尊孝悌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漠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节财用6除异端以正风俗7明礼让以端士行8讲法律以戒愚顽
奇文共赏八字墙(2)
9禁诬告以义全善10戒逆逃以免株连11完钱粮以省催科12隆学校以敬名士13联保甲以灭盗贼14定衡度以公买卖15禁奸淫以肃人伦16绝赌博以淳风俗这“十六条”,听起来原则性很强,比朱元璋的白话《大诰》更让人难懂些,可是反过 来也为宣讲人结合实际加以发挥提供了余地。起初用四言韵文讴歌说唱,后来许多典故成语 、格言故事,乃至艺术性很强的公案小说都进入了“圣谕”宣讲的内容。老百姓有管叫说评 书 为“武案”、讲“圣谕”为“文案”的。听“武案”要掏钱去茶馆买座位,听“文案”则不 但不要掏钱,衙门还会负责搭台、张灯,维持秩序。郭沫若的《少年时代》里,就有听讲“ 圣谕”的回忆。有此免费供应的通俗曲艺上演,八字墙前,还会冷清吗?“圣谕”之外,八字砖墙上还贴有各色各样的告示。一类是传达朝廷和上级官府的谕示 ,比如《宋史·隐逸列传》载,姜潜任陈留知县时,正逢王安石变法,颁下了“青苗令”。 姜潜 是改革的反对派,不过坐在这个衙门里,就逃脱不了向民众传达改革法令的责任,也只能“ 榜其令于县门”。还有一类是本县长官发布的告示或禁令,如《严拿逃凶逸犯示》、《 禁止地 棍骚扰示》、《禁止土妓流娼窝匪示》等等。这类告示都有一定格式,多以县令名义发布 , 也有县令和佐属联名发布的。例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苏州府属嘉定县衙 门发过一个《严 禁脚结党横行告示》,最后的署名是——知县闻在上、县丞萧文炳、主簿洪天爵、典史宋 琏。从一把手到四把手的大名都写上了。为了方便民众阅读和理解,衙门前的告示经 常采用韵文或者白话文形式。比如清朝咸丰三年(1853),上海发生小刀会起 义,贴在上海县署墙上的告示便是这样写的——上海县正堂示众志本城,御患第一。现居守望,巡防匪徒。户出一丁,务各协力。同声相应,登时齐集。即遇匪徒,何难擒截。既保身家,又卫乡邑。有备无虞,共期乐业。良法在此,遵行勿忽。此外,因为古代县衙是行政司法合一体制,又综理财政文教各务,所以举凡催征拖欠赋 税名单、具秉控告在案准或不准的批示、审结民事刑事诉讼后的判词,以及县级科举考试后 的录取名单等,也都粘贴在八字墙上。因为需要张贴的东西太多,其后,衙署大门前那一堵 正对着大门的照壁,也被派上了公告栏的用场,而且因其处于可供通行的衙前道路上,更方 便大家停足仰观,故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换句话讲,八字墙及此处的衙前照壁,就是古代社 会一方区域内的官 方新闻发布处,每天都少不了一群人聚在墙壁前看布告读判词,逢上县考发榜,自然更有一 番热闹气象。《红楼复梦》第十二回述包勇“拉着〔牲口〕走到巡司衙门前,只见满地下都 是 些牛粪,墙上贴着一张告示”,这满地牛粪便正是乡下人牵牛进城,路过衙门观看告示后留 下的纪念物。光是这些,还不至于到“奇文共赏八字墙”的程度吧?别急,仅以判词而言,在“三言 ”、“二拍”一类言情公案小说中,就有不少妙趣横生的“花判”。比如《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里的这篇判决书,就是一例:弟代姊嫁,姑伴嫂眠。爱女爱子,情在理中。一雌一雄,变出意外。移干柴 近烈火,无怪其燃;以美玉配明珠,适获其偶。孙氏子因姊而得妇,搂处子不用逾墙;刘氏 女因嫂而得夫,怀吉士初非炫玉。相悦为婚,礼以义起。所厚者薄,事可权宜。使徐雅别婿 裴九之儿,许裴改娶孙娘之配。夺人妇人亦夺其妇,两家恩怨,总息风波。独乐之不若与人 乐,三对夫妻,各谐鱼水。人虽兑换,十六两原只一斤;亲是交门,五百年决非错配。以爱 及爱,伊父母自作冰人;非亲是亲,我官府权为月老。已经明断,各赴良期。
把它贴在堂堂的县衙门前,算不算“奇文”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说,不足为凭,那么就请去读读明人李清所著的《折狱新语》,洋洋 二百余篇判词,全是此类。遇上爱写“花判”的县太爷,人们便时有妙文可赏了。同样,精 妙 的批词也不少,花样也很多。清朝文学家褚人获所著《坚瓠集》里,曾抄过一篇张贴在 长洲县署门 墙上的批词,起因是一对夫妇吵架,被邻居告到县衙里,县官梁廷桂不予立案,批为——夫妻反目,常事;两邻首告,生事;捕衙申报,多事;本县不准,省事。
奇文共赏八字墙(3)
如此批词,传抄者自然又不止褚人获一人了。
还有花样百出的告示,也让观者忍俊不禁。“依例放火三天”的典故,是尽人皆知了。 又如看过京剧《沙家浜》的人,都忘不了胡司令派人“通知各家各户自愿送礼”的丑闻,孰 知这种事也是古已有之的。《该明录》上就有,说是神泉县令某,曾在衙门前贴张告示,云 “某 日本县生日,告诉诸邑人,不得辄有所献”。白纸黑字写在那儿,满衙曹吏、合邑绅粮,能 不“自动送礼”吗?结果生日过后,再来一张——
后月某日,是县君(即县令太太)生辰,更莫将来。 (转引自清人独逸窝退士著《笑笑录》卷3)
逢到这类告示,好事者就要在八字墙上行锦上添花之举了。比如上述神泉县令的第二 张太太生日布告贴出来后,就有人偷偷在上面加了首《鹭鸶诗》:“飞来疑是鹤,下处却 寻鱼。”又如宋人束元嘉当嘉陵知县时,不知为何原因,张榜禁醋,便有人大书四字在告示 旁边——“束手无措”。连告示带“添花”,读起来益发有味(转引自清人独逸窝 退士著《笑笑录》卷2)。
不用说,这些“添花”都是趁着夜黑无人时,偷偷贴上去的。县衙门管这叫“谤 文”、“谤诗”,斥其诋毁当道,一经发现,便要撕去或覆盖;仅仅因为作者都是无名氏, 才无从追查拿办而已。不过,也有些官员是把“谤文”当补药吃的。如《献徵录》记,明 初时任勉当番阳县令,把一些琐碎的民事纠纷委托给乡里有德学、且为民众所敬重的长 者随时处理,有人对此不满,写了匿名大字报贴在衙门前,任勉知道后说:“这是教育 我, 千万别毁坏。”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被作者自行悄悄揭去了。当然,在专制制度被看 成是天经地义的古代社会里,像任勉这种还算有些民主风度的官员,毕竟是不多的( 转引自《渊鉴类涵》卷116)。
惟其不多,具有“新闻发布处”和“地方招贴栏”优势的衙门墙壁,就更为“民间议政 家 ”们所看重。特别是到了专制制度发展到高峰的明清时代,这类“作品”几乎成了各地县衙 门墙上的“花边文学”,被有心人传抄下来的数量之多,大约可以编一本名副其实的《墙报 》。如《坚瓠集》记,康熙初年时,长洲县令彭某赋性贪酷,还发明了一种用纸做成的枷具 ,令拖欠赋税者戴上,稍有破坏则加责罚。有人贴诗于县墙云:“长邑低区多瘠田,经催粮 长役纷然。纸枷扯作白蝴蝶,布棍染成红杜鹃。日落生员敲凳上,夜归皂隶闹门前。人生有 产须当卖,一粒何曾到口边。”于是合县传诵,最后竟传到巡抚耳朵里,派人一查,完全是 事实,马上将县令停职审查。再如《素月楼联语》里也记有类似之例:有县令王寅为政 贪鄙,有人把他名字折开,作了副嵌字联贴在衙门前——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
寅属虎全须鸡犬牛羊
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揭露殖民主义罪行或号召民众奋起抵抗的“揭贴”(即传单) ,也纷纷贴到了衙门口。八字墙上的景观,愈加仪态纷陈。
衙前自古好景观(1)
神州各地,凡曾为州署县治之所在者,大多有“衙前街”、“府右路”一类古名旧称 可以寻觅。历史现场中的衙前景观,除了五花八门的“墙壁文化”外,还有云蒸霞蔚的万千 气象。
先说衙署大门至门前照壁之间,照例建有一东一西相互对称的两座亭式建筑,一座叫申明亭 ,一座叫旌善亭;都是地方政府对民众进行教化的专门设施,均由明太祖朱元璋倡立,一直 沿袭到晚清。
申明亭内,都悬挂有木制黑漆的牌匾,称“板榜”,由地方政府及基层组织在上 面定期公布本地区的坏人坏事以及如何惩处的决定。 所谓“申明”,兼备郑重宣明、反复开导和辩解申诉等几层含义,其核心就是申明教化,惩 莠显恶。 “如不孝不弟、殴骂尊长、乱伦兽行及 一切奸盗诈伪、赌博宰牛、做状唆讼、歃结凶拳者,列名申明亭匾上,每名下俱各注略,一 目了然。亭门仍各做栅栏,使过往者可望而不可入,所以防小人擦去丑名”。( 清人 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30)照朱元璋的解释,这种办法可以收到“移百姓之瞻依, 肃一方之教 令”的效果,使人不敢轻易违法作恶,否则既有皮肉之痛或破败之虞,还丧失了在社区里抬 头做人的名誉。上了申明亭“黑榜”的人,必须接受本乡里甲的管制教育,族人邻右也均有 随时监督的权力和义务。倘确实改恶从善,在规定时限(一般是三年)内没有 再犯,才可以由 乡里申报,经政府有关部门征验属实,“于匾名下注‘改行’,直到六年无犯,始除去其名 。如三年内有一二善事可据者,则三年即除去恶名,将功赎罪”(出处同上) 。用现代读者所熟悉 的话来讲,就是提前摘去坏分子的帽子。所以有些地方的申明亭门楹上,还镌有告诫性的对 联——
试看真恶人留此现毕生之丑
能行大善事准他洗前日之愆
和申明亭公布坏人坏事的功能相对应,旌善亭是用来表扬好人好事的场所,也是悬挂几块板 榜,只不过底色换成了红漆。“如孝弟、救急难、助婚丧、解纷息讼、化盗为良、赈饥施药 、修桥路、施棺木葬无主之骸、拾遗金而不取,真实无虚者,题名旌善亭匾上”( 出处同上)。据 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这种荣誉榜之类的设施,早在宋代就有:地方上有耆老乡绅一 向做善事的,口碑载道,便在其住宅附近建亭显扬,称褒德亭或旌隐亭,表示尊敬,也让大 家当榜样学习。大概朱元璋做布衣时便有觉得此法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