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文学简史(亚非其它国家部分)-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综上所述,可见伊朗古代文学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由于改朝换代和外族入侵等原因,大部分材料业已丧失;但仅就目前保存下来的材料而言,其成绩仍然相当可观,尤其是《阿维斯塔》和《缅怀扎里尔》等更应视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学珍品。
光辉灿烂的中古文学
651年阿拉伯人推翻萨珊王朝并占领伊朗,这是伊朗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使伊朗历史出现了巨大转折。在政治上,伊朗失去独立帝国的地位,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许多伊朗人不甘心被外族所奴役,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如萨珊王朝旧部在各地发动武装斗争,木鹿地区奴隶出身的阿布·穆斯利姆率领农民起义等,后者在推翻阿拉伯倭马亚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宗教上,伊朗人逐渐放弃琐罗亚斯德教而改信伊斯兰教。这是一个痛苦的、深刻的变化过程。大约到10世纪末,伊斯兰教最终在伊朗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语言上,达里波斯语取代了巴列维语。阿拉伯统治者一面限制巴列维语,一面推行阿拉伯语;但结果未能完全如愿,一种新的语言,即达里波斯语产生并流行起来,成为中古直到现代伊朗的通用语言。达里波斯语 (达里意为宫廷的)又称近代波斯语,一般认为这种语言本是西南部法尔斯41 地区的方言,萨珊王朝末期已在地方上通行,阿拉伯人入侵后逐渐推广到伊朗全境。在文化上,伊朗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互相吸收,彼此融合;历史较久、水平较高的伊朗文化的许多因素被阿拉伯文化所吸取,同时伊朗文化也带上了相当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在思想上,一种反抗外族侵略和统治的爱国思想——“舒毕思潮”应运而生。舒毕是阿拉伯语。意思是部族、神族。《古兰经》里说:“人们呵,我创造了你们,把你们分成男女,把你们分成不同种族和部族。愿你们互相了解,你们的尊严是安拉给的。”可见各个民族是平等的,伊朗人并不比阿拉伯人低贱。有的人还认为,伊朗人的文明程度高于阿拉伯人,所以阿拉伯人更没有理由压迫伊朗人。这种舒毕思潮对伊朗文学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
从7世纪中叶起至9世纪初叶止,伊朗处在阿拉伯帝国的直接统治下,前期为倭马亚王朝(661—750),后期为阿拔斯王朝(750—1258)。在倭马亚王朝时代,伊朗人在上层社会没有什么地位;到了阿拔斯王朝时代,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因为,阿布·穆斯利姆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成为推翻倭马亚王朝的重要动力。在阿拔斯王朝中,伊朗人的势力显著增加,巴尔马克家族三代人相继成为重臣,握有很大实权。这个时期伊朗的封建化过程继续进行,生产和经济也有所发展;但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所以武装起义连续不断,大大地动摇了阿拉伯帝国对伊朗的统治。
这个时期伊朗文坛较为冷落,没有产生引人注目的传世之作。比较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伊朗诗人或者具有伊朗血统的诗人,在舒毕思潮的鼓舞下,用阿拉伯文所写的诗歌。伊斯玛伊尔·本·叶撒(?-719)、白沙尔·本·布尔德(714-784)、伊本·穆格发(724—759)、艾布·努旺斯(759—813)和伊本·鲁米 (836—896)等是这类诗人的代表。
阿拉伯帝国在伊朗的直接统治维持了百余年。从9世纪初起,阿拔斯王朝势力日渐衰落,在伊朗境内接连建立一些地方政权。这些地方政权的创立者大多是阿拔斯王朝大臣或者贵族,他们往往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巴格达朝廷,但在实际上却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有时甚至于威胁到巴格达朝廷的存在。这时的地方政权有如下几个:塔希尔王朝 (820—872),统治霍拉桑地区;萨法尔王朝(9世纪后期),统治霍拉桑、赫拉特、克尔曼、法尔斯、伊斯法罕等地区;萨曼王朝 (874—999),统治霍拉桑、塔巴里斯坦、赫拉特、河中(阿姆河和锡尔河中间)等地区;伽色尼王朝(962—1186),统治霍拉桑、塔巴里斯坦、河中、印度北部等地区;此外,巴格达的布韦希王朝,则统治伊朗西部。这些封建政权一面互相争战,一面也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内从事建设,有的(如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还很重视文化和文学。达里波斯语文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发展和繁荣起来的。
关于达里波斯语诗歌创作始于何时的问题,学术界说法颇多,难以得出一致结论,如有人认为阿布·哈夫斯·粟格迪留下的两行诗是最早的达里波斯语诗歌;有人认为808年向哈里发马蒙献诗的阿卜·阿拔斯·姆鲁兹是第一位达里波斯语诗人;有人认为汉泽列·巴德葛期(?—834)写出了第一首达里波斯语诗歌,据说他的诗曾被一个驮夫吟诵;还有人认为亚古伯·列斯(868—878在位)曾下令让大臣穆罕默德·本·瓦西夫用达里波斯语写诗,瓦西夫是达里波斯语诗歌的首创者,等等。综合这些说法,我们可以大致推定,达里波斯语诗歌创作始于9世纪初,而在萨曼王朝时代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繁荣,因为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最初几位用达里波斯语写作的著名诗人都与萨曼王朝宫廷有关。这些诗人是鲁达基(850—940)、塔吉基(?—977)、拉贝埃(生卒年不详)、菲尔多西(940—1020)、昂萨里(961—1029)、法罗西(?—1037)和玛努切赫里(?—1040),其中以鲁达基和菲尔多西最出色。
鲁达基的全名是阿卜·阿卜杜拉·贾法尔·本·穆罕默德·鲁达基,又称鲁达基·撤马尔甘迪。他生于撒马尔罕附近的鲁达克村 (鲁达基是鲁达克人之意),有人说他先天失明,有人说他后天失明,总之后来人称他为盲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据说八岁时就能默诵《古兰经》,吟咏诗歌,演唱民歌,声音婉转嘹亮,所到之处大受欢迎,正像他日后在《老年怨》中所回忆的那样:“你不知,那时,我走遍世界——哼着歌儿,象只夜莺。”他是萨曼王朝时期的著名宫廷诗人,达里波斯语诗歌的奠基者,抒情诗(卡扎尔)、四行诗(鲁拜)、颂诗(卡斯台)和叙事诗(玛斯纳维)等主要诗体的创立者,拥有“波斯诗歌之父”的美称。《老年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得哀切动人,既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诗人生活的宝贵资料,又可以作为一首颇为教益的诗歌供读者品味和鉴赏。在这首诗里,诗人用大量篇幅描绘自己才貌超群、风流倜傥、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我没有妻子儿女,没有家庭的累赘;生活得逍遥自在,一切都我素我行”;那时,“我的诗歌——誉满整个世界; ‘霍拉桑诗人’——便是我独享的美名”。到结尾处,诗人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现在年华已逝,我已变成了另外的模样——拿来拐杖吧!我须拄杖荷袋、行乞为生”,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效果。此外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并未把这种变化归于“时运倒转”等偶然原因,而认为是“循环旋转”的宇宙不停运动的规律,即所谓“新的事物——随着时光变得陈旧;腐朽衰老——随着时光获得新生”,这就赋予了这首诗以浓厚的哲理味道,具有发人深思的效果。
菲尔多西是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伊朗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全名是阿卜尔·卡赛姆·曼苏尔·本·哈桑本·沙拉夫沙赫。菲尔多西生于伊朗霍拉桑图斯城巴惹村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通晓巴列维语和阿拉伯语,研读历史、神学和哲学典籍,具有很高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并且亲自动手搜集民间传说。这些都为他日后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菲尔多西几乎把他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在《列王纪》(又译《王书》)的创作上了,据说这部长达六万联句的民族史诗占用了他30余年的时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30年辛劳不辍,用波斯语拯救了伊朗。”他开始写作是在10世纪80年代中期,1009年完成初稿,1015年修订,其后又修订一次。当他动笔时霍拉桑还在萨曼王朝的统治之下,但到他完成时霍拉桑已是伽色尼王朝的领地了。萨曼王朝的国王是伊朗人,支持菲尔多西创作民族史诗,传说菲尔多西所凭借的散文本《王书》就早萨曼王朝霍拉桑总督命令大臣召集各方人士整理出来的。伽色尼王朝的国王是突厥人,而突厥之前身突朗则是伊朗的主要敌手,再加上宗教派别的纠葛(伽色尼王朝国王属逊尼派,菲尔多西属什叶派),所以伽色尼王朝的玛赫穆德并不赞赏菲尔多西的《列王纪》。虽然菲尔多西不得不在史诗开头上加上“对玛赫穆德国王的颂词”,玛赫穆德仍然很不愉快,甚至下令处死菲尔多西,迫使诗人到处流亡,在流离失所的状况下度过了晚年。非但如此,当诗人去世后,由于图斯宗教领袖们的反对,他的遗体竟然不能按照惯例葬入公墓,只能埋在自家后院。直到 1934年后,才为诗人建造了陵园。
《列王纪》从远古时代写到651年萨珊王朝灭亡,前后经过4600余载,包括4个王朝和50个国王的事迹。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神话传说、勇士故事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部分自俾什达迪王朝的第一任国王凯尤莫尔兹起至第六任国王法里东继位止,由于年代古老,大多具有神话传说性质。勇士故事部分自俾什达迪王朝第六任国王法里东的三个儿子发生争端起至凯扬王朝的第五任国王戈什塔帕斯和鲁斯塔姆死去止,是史诗最精彩的所在,尤其是与勇士鲁斯塔姆有关的四大悲剧。如第二个悲剧——苏赫拉布悲剧的故事说:鲁斯塔姆为了寻找战马来到土兰国属国——萨曼冈国。该国国王以鲁斯塔姆为上宾,热情款待,并且派人为他寻找战马。该国公主塔赫米娜久仰鲁斯塔姆大名特地前来相会,随即表示愿结秦晋之好。鲁斯塔姆在征得国王同意后,与塔赫米娜成亲。当鲁斯塔姆回国时,塔赫米娜已经怀孕。鲁斯塔姆留下一个玉符作为信物,叮嘱塔赫米娜:如生女儿,可把玉符作为头饰;如生儿子,则将玉符戴在手臂。其后,塔赫米娜生下一男,取名苏赫拉布。苏赫拉布自幼习武,技艺超群。当他听说自己的父亲是伊朗英雄鲁斯塔姆时,便率兵向伊朗挺进,决心推翻卡乌斯,拥立鲁斯塔姆。苏赫拉布大军杀入伊朗,所向披靡,势不可当。卡乌斯发现前线告急,遂派鲁斯塔姆迎敌。在阵前,苏赫拉布多次询问鲁斯塔姆姓名。但鲁斯塔姆一直没有透露。第一次交手,鲁斯塔姆因年迈力衰,被苏赫拉布打倒,但鲁斯塔姆却说第一次被打倒不能算是真正失败,英雄不应杀死第一次被打倒的对手;苏赫拉布听信了他的话,大方地放了他。但第二次交手时,鲁斯塔姆奋力将苏赫拉布打倒,并且不由分说,一刀结果了苏赫拉布的性命。当鲁斯塔姆发现苏赫拉布手臂戴着玉符时,大祸已经酿成。历史故事部分自凯扬王朝的第六任国王继位起至萨珊王朝末代国王耶兹德卡尔德三世死亡止,其现实成分比前两部分要多一些。
《列王纪》是世界著名史诗之一。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菲尔多西是与弥尔顿、莎士比亚、薄伽丘、但丁并列的第一流诗人。在伊朗文学史上,《列王纪》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在这部史诗之前,伊朗尚未出现过大规模的叙事诗,只有若干神话传说、勇士故事和历史故事保留在有关文献和人民口头创作中,这些都成为菲尔多西从事创作的素材。在这部史诗之后,伊朗许多诗人创作叙事诗都从菲尔多西笔下汲取营养,不仅从他这里获得材料,而且在形象、构思、手法和语言上接受他的影响。
从11世纪上半叶到12世纪末叶的百余年间,统治伊朗的是塞尔柱王朝(1037—1194)。塞尔柱王朝的建立者是突厥人。在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伊朗达里波斯语文学在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时代呈现发展和繁荣局面的基础上,又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时伊朗境内由长期分裂状态进入基本统一状态,从而给兴起于伊朗东部霍拉桑地区的达里波斯语文学提供了向伊朗其余地区扩展的条件。事实上,伊朗西部和南部的达里波斯语文学也正是在这时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诗人纳塞尔·胡斯鲁曾在他的《旅行记》里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1045年,他在大不里士见到了西部诗人卡特兰,当时卡特兰正在热心诵读东部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