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是我早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他老人家给我讲过好几次。提醒我,自古以来多少好法师、好心人,一入众,心就变了,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了,名闻利养念头起来了,就被世间度跑了。你没有能度别人,已经被别人度走了。这个意思是说,你不能影响别人,你被别人影响了,你堕落在世俗里头去了,很可惜!你不能成就。
  要想成就,一定要跟世俗远离。但是今天由於科技发达、交通便捷,古人建立那些道场风水都很好,现在开公路,还有地方已经架设览车,变成观光旅游的场所,不能修行。每天这些客人川流不息,接应不暇,你的心怎么能得到清净?你的功夫怎么能得力?所以真修行人要明了、要觉悟,要与外界隔绝。听经、念佛,听经明理,帮助你觉悟;念佛,一定要把烦恼习气念掉,把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念掉,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这一生会有大成就!祖师大德这样的教诲,我们在几十年当中听了几百遍、几千遍,印象深刻,境界现前还是把握不住,自己要忏悔、自己要反省,要回头。小小的风浪我们都禁不起,还谈什么!
  世间法做得再多,要知道是有漏福报。连梁武帝为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成就出家人十几万,他做的是世间有漏福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我心目当中梁武帝是菩萨化身,不是凡人,他是来做这个示现,警告我们在佛门里面修福也不能了生死。正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此事福不能救」,一定要定慧才能解决问题。世缘对我们来讲,天天在考试,我们及不及格?今天就要走了、要往生了,这个世缘你能不能放下?你要不能放下,还有牵肠挂肚,阿弥陀佛不会等你,你这一次机会错过了。下一次什么时候来接你?很难讲,要看你自己的功行。
  第三句『世尊境界不思议』,这个世尊是指毗卢遮那如来。一定要晓得,这个世尊是世出世间最尊重的自性本觉、清净法身;『智慧神通力如是』,这就是法尔如是。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清净?哪一法不庄严?这首偈给我们完全显示出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得好,「无边刹海,皆遮那严净」。下一品所讲的「华藏世界」那还是部分,给我们讲的是局部;要说实话,「愿周法界」。愿周法界就是这一首偈前面两句所讲的。
  请看第二首,第一首里头我们很难学,但是我们知道第一首那个境界入进去,你就是法身菩萨。第二首里面,我们有东西可以学了。
  【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
  前头讲的是法性土,是根本;这个地方讲菩萨报土、变化土,众生的业报土凡圣同居土,这些世间的来源。『菩萨修行诸愿海』,「海」这个字我们就不讲了,前面讲了很多,代表的是深广无尽。修行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到,什么叫修行?行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错在哪里?跟真心不相应,就错了。我们从最粗浅的境界来说,心虚伪与自性不相应,自性真心它是真诚的,没有虚伪,现在你有虚伪,你跟你的自性不相应,这是错误的。自性是清净的,你现在的心不清净,你有烦恼染著,那是错误的。自性是平等的,你现在心里头有高下,这不相应。自性是正觉的,本具般若智慧,你现在迷了,智慧不能现前。自性是大慈大悲,你现在的心里头有自私自利,这是错误的。起心动念我这个心念错误,知道错误就是觉,佛家讲始觉,你开始觉悟了。你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就叫修行,转虚伪为真实,修正。修是修正、修理,把错误修正过来。我把贪瞋痴慢染污的这个念头转过来,转成清净,烦恼放下,你修清净心;把高下的心转成平等心,把迷惑的心转成智慧的心,把自私自利的心转成大慈悲心。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根本是心,根本是念头。
  众生苦,苦的根源是迷惑。菩萨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感化众生,我们今天力量没有办法感化人,是什么原因?自己修行功夫不到家。但是也要晓得,《地藏经》上讲得那么清楚,「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所以感化人不但要有智慧方便,而且还要有很大的耐心。这个耐心要学菩萨,我这一世感化不了他,来世;来世再感化不了的时候,再来世。生生世世无量劫之后,总会被感化,真诚到极处,真诚到无量劫。不能说这个众生我感化不了,你就舍弃,那是错误的;感化不了,回过头来修自己的德行,再假以时间这才能感化。不是个容易事情,众生不好度,菩萨誓愿度。「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真正值得人尊敬。心地纯正,你的言语、行为自然就正了。要是从言行上去修,言行上好像不错了,心里没有修,根还是不行,还是错误的。所以惠能大师讲「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个话用意很深,不是说不要持戒,不是说不要参禅,这是告诉你持戒、参禅是手段,目的是平等心、是真诚心,直心就是真诚,这是目的。从形式要能够达到目的,这叫功夫得力;只有形式,达不到这个目的,这个形式是虚设的。
  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是不懂,我们从哪里修起?所以古大德从根本修、从心地上下手,这个快速,纯正、快速。我们学阿弥陀佛,今天我们都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观无量寿佛经》是阿弥陀佛,小本《弥陀经》是阿弥陀佛,经卷展开就见到佛了。念诵经文,听佛教诲,不是念给佛听的,念给自己听的。你念给佛听,你错了,念给自己听的,自己才有受用,才是真正修行。经义了解多少做多少,不折不扣,这是弥陀第一弟子,《无量寿经》上讲的。这里说的「修行诸愿海」,菩萨行无量无边,菩萨愿无穷无尽,《华严》上说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抓到总纲领、抓到总原则,一法就能够融摄一切法,一经就能融摄一切经。这是殊胜的理解,前面所说的「胜解」。你要不能得究竟圆满的胜解,你怎么会得自在?菩萨胜解自在,成就了圆满功德。
  第二句讲『普随众生心所欲』,菩萨教化众生、成就众生,这是讲「方便为门」。现在一般时人所说的艺术,你的手法艺术,你的教导艺术,你的教学艺术,在我们佛法里统称为善巧方便。你要能随众生心之所欲,你在这里教导他,众生就欢喜信受。你违背他的爱好、他的欲望,他就给你反抗、排斥、拒绝,你还能教吗?所以大乘法里菩萨常说,「先以利欲勾」。像钓鱼一样,我用鱼饵,我钓鱼,把你诱惑来;诱惑来之后怎样?「后令入佛智」,这个了不起!把你引诱来,帮助你开智慧。所以「众生心所欲」,菩萨不能不知道。众生心所欲太多太多了,佛真的有智慧、真的有方便,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第一大类是财。今天世间上普遍的追求财富,不择手段的贪图财富,这是众生的欲望。第二个聪明,他也不希望他自己很笨,他希望他很聪明,聪明超过别人。第三个,希望健康长寿。这三大类的欲望,跟诸位说,不分国家界限,不管你是哪一国人,不分种族界限,也不分宗教界限,谁没有这个欲望?还超过古今中外,古时候是这样的,将来还是这样的,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共同的欲求。佛菩萨在这个地方满足他,他就来了;来了之后,教导他。
  佛法是什么?可以说佛法就是满足一切众生这三个欲望。释迦牟尼佛首先给我们做示现,释迦牟尼佛福德圆满,这个福德圆满从哪里来的?财布施来的。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样的财,在经典上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拿出大笔金钱在外面去做慈善福利事业?没有!他用什么财?内财,就是身体。财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你的财富金银财宝,你的产业;内财是身体。释迦牟尼佛是用内财,就是做义工。所以我们今天千万不要轻视道场里面的义工,他们将来得大福报,内财布施超过外财。他要是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为道场、为大众服务,这个福德不可思议,超过外财多得太多太多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表演,他用这个身体,这个布施就是为众生服务,他服务哪一个项目?服务教学。他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老师,给大家上课,四十九年没有休息,内财布施!不辞辛劳,所以他得的福报,福报圆满。
  第二个天天为人讲经说法,劝善规过,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这众生需要的。第三个是无畏布施,释迦牟尼佛对於忧虑的众生、在受苦受难的众生念念在怀,时时刻刻安慰他们、帮助他们,让这些众生远离恐怖忧恼,这是无畏布施。很明显的例子,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头,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经典,韦提希夫人遭难,身心不安,在大恐怖之中。求释迦牟尼佛,佛为他讲经说法,把恐怖、忧虑的念头放下了。这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佛教众生教什么?就教这三桩事情。用现在俗话说,教你发财、教你聪明、教你健康长寿,这个教育你要不要?世间人不知道佛法是什么,不知道佛教的是什么,如果都搞清楚,都明白了,哪一个不要学?这个科目可以说是全世界任何学校里头都比不上的最热门的科目,变成全世界的人,人人必修的科目。非常可惜,没有人把佛法这一桩事情讲清楚,社会大众还认为这是迷信,想尽方法来排斥,你说冤不冤枉?排斥这个,你就是甘愿贫穷、愚痴、多病、短命,你就是搞这个!
  我们也是这一生非常有幸能够遇到佛法,能够把佛法是什么搞清楚、搞明白,不容易!搞清楚、搞明白了,自己得受用,心开意解。我学了五十年,学佛第七年上讲台,为大家讲解佛经,到今年讲了四十四年。这四十四年的果报,你们大家看到了,我在没出家之前,现在在一些地方还有我的一些旧照片,我都没有,我看到还有人保存著。你看看我出家之前,看看我刚刚出家的那一段时期,你看那照片,一点福报都没有。不但没有福报,短命相!我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多次,这一生把自己的成见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听老师的话,一切随顺经典的教训。今天的果报,我修三种布施,没有福报现在变成有福报,福报还不小。智慧增长,短命变成健康长寿。哪一个人肯修,哪一个人就能得到。谚语里头常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你这一生当中没有闻到佛法,没有修行,你得财富是你前世修的,你得聪明智慧、你得健康长寿都是过去世的因行得这一生的果报。我在过去生中,这是这么多年学佛清楚了,过去生中把修福这个事情看轻,没有干这个事情,修慧不修福,所以我命很不好,贫贱短命。贫,没有财富;贱,没有地位,还短命。幸亏大概过去生中修的有一点善根、有一点智慧,这一点点善根、智慧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好老师,我们对老师百分之百的顺从,才有今天这么一点点的成就。如果对老师阳奉阴违,大概我那个寿命,从前算命的、看相的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真的,大概四十五岁就走了。为什么?阳奉阴违、背师叛道,这个罪很重,这个罪里头就是不孝父母。父母没有不期望自己的儿女跟一个好老师好好的学习,你要是背师叛道、阳奉阴违,辜负了父母对你的期望,这叫大不孝!
  所以净业三福修行的大根大本,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儒以这个为教学的根,佛也以这个为教学的根,儒、佛教化众生根本相同。在枝叶里头相同的地方也不少,根本是完全相同。佛家讲菩提心,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正心跟佛家讲的菩提心完全相同。《观经》里面讲的菩提心、至诚心,儒家讲诚意,这是菩提心的体。它起的作用,儒家讲正心,你起的作用,你的心正了,不偏不邪。佛讲的比较详细,自受用的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他受用,我对待别人大慈大悲。对人是慈悲,对自己好善好德,深心。如何成就菩提心?儒家讲格物致知,佛法讲断烦恼障、断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障碍住你,你的菩提心不能现前;这两种障碍去掉,你的菩提心就现前。儒家也是这样的,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完全相同。教学的总目标,儒家讲的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跟佛法讲的完全一样。
  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信,他们两个人的知见、两个人教学的理念方法,几乎完全相同。然后我们再看看其他宗教都不例外,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