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缺少。这个是物质上的受用,这个是财富。财富何必要那么多,足用就是富!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足用,一点都不缺少,这是财富。
  其次是聪明智慧。你看他老人家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佛往生之后,弟子们把他所讲的记录下来,成为经典。你看看今天流传在世间的经典多么丰富,我们称它为《大藏经》。再跟诸位说,这一部《大藏经》不是四十九年全部所说的,实实在在讲是少分。为什么?散失的太多了,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从流传下来的经典里面看到佛的智慧,世间人不能为比。再看世尊,健康长寿。所以他教导我们的,他本身得到。
  在历代高僧大德之中,还有一些接受天人供养的,真的,不是假的。唐朝道宣律师戒律精严,日中一食,他每天那一餐饭,他不要到外面托钵,天人供养。德行感动天人来送供养给他,来保护他,做他的侍卫。这是讲随顺众生说无量法门。
  我们想想,佛菩萨的国土,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像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就能想到,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为大众天天讲经说法,他讲什么经?一乘法。文殊普贤在华藏世界跟这一切大众讲什么经,说什么法?一乘法。《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在那个环境里头。为什么?所有一切众生(大众、听众),他们程度整齐,他们这些人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了,所以他们接受的是一乘法。
  一乘法里面,『一中方便现无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乘法里头包含著无量无边的法。我们现在一起在学习《华严经》,在《华严经》里面看出来,确确实实这里头包含的是无量无边的法门。再看下面一首偈子:
  【或有自然成正觉。令少众生住於道。或有能於一念中。开悟群迷无有数。】
  这个是颂前面长行的第五对,度众生人数的多少。有一些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度很多众生;有一些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度很少众生。前面在长行里头,清凉大师注解里有提到,众生根熟或者是未熟。众生根熟,得度的人就多;众生根没有熟,那得度的人就少。这个意思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清凉讲得没有错,但是这个里头还有一层,佛跟众生的缘,我们不能不知道。
  佛法里头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佛没有缘,佛不能度他。为什么?他讨厌佛,不欢喜佛,不愿意接触佛,与佛无缘,佛怎么能度他?有一些佛度的众生多,我们就晓得,这一尊佛在修菩萨道的时候,跟一切众生结的缘广;有一些菩萨只顾到自己成就,真的叫随缘,跟大众结缘,而不是主动的、欢喜的跟一切众生结缘,所以他成佛之后,他度众生就少。
  佛佛虽然道同,智慧也同,福德也同,能力、相好都同,但是跟众生的缘不同,这个事实我们要明了。我们明了之后,那就想想自己了,自己将来成佛的时候,如果要是度无量无边众生,那你现在就要发心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缘。你要不懂得结缘,到你成佛,跟你有缘的人不多。这个里头是不是还有分别执著?没有。如果有分别执著,凡夫知见,圣人的心行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但是因地里头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怎么样落实?怎么样实现?那随顺你的心量。
  我们今天在因地起心动念,一定知道回向虚空法界。我做的好事,断恶是好事,修善是好事,好事一定有好的果报,我不受果报,我把我的果报供养给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你这个缘结得就广,结得就深。如果起心动念,我把我修学的功德回向我的家亲眷属,你的家亲眷属有多少人?回向我们这个世界苦难众生,这个世界苦难众生有多少人?怎么能跟遍法界虚空界众生去相比?所以要记住,佛教导我们这个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由此可知,佛教导我们那个心量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由此可知,我们成佛度众生多少,实在讲,就是心量。读《华严》至少把这桩事情搞清楚,心量拓开了。心量拓开,你才会有欢喜,才会有法喜,才会常生欢喜心。心量小的人,愁眉苦脸,所以讲不开心。开是什么?开是打开,他的心没有打开。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拓开,确确实实包虚空法界,念念有这个心有愿,尽心尽力,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
  那也许说我今天没有这个力量,我今天断恶,我今天修善,我今天念佛,我今天求生净土,为什么?就是为将来为一切众生服务。要是不肯为众生服务,证个阿罗汉果就很自在了。佛讲自了汉,他自己了脱六道的生死轮回,非常自在了。菩萨不愿意住偏真涅盘,菩萨慈悲心重,自己虽然解脱了,但是法界还有许许多多迷而不觉的众生,在六道里头依旧受种种折磨,受种种苦难,生死疲劳,永远得不到休息,这些人真的非常可怜。
  觉悟的人,先知先觉,有慈悲心,一定要去帮助他们;除非他们不接受。不接受是善根福德因缘没有成熟,这个时候怎么办?帮助他,帮助他早一天成熟。帮助的方法无量无边,方法手腕很多,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讲道场里面造罪业的,我们看到了,提高自己的警觉,我们敢不敢责备别人?不敢。为什么?说不定那是菩萨的方便。佛菩萨把这个人送到地狱去,送到三途去。奇怪!佛菩萨怎么干这个事情?我们凡夫不懂,佛菩萨把他送到那边去消业障,业障消完了,离开恶道,他就能接受正法。原来是这么回事情!
  佛菩萨跟他说正法,他为什么不能接受?业障太重,必须要到三途里头受那种果报。受果报是消业障,我们凡夫怎么会懂?就好比你的朋友、你的亲属犯罪了,犯罪怎么样?你要是真正懂得,带著他去自首,自首让他判刑,自首判的比较轻。佛菩萨把这一些众生,要想促进他学佛的缘分,往往用这种手段。这个是真实智慧,高度艺术,凡夫做不到。不但凡夫做不到,跟诸位说,权教二乘都做不到。什么人做得到?地上菩萨,圆教,诸佛如来,这个叫真智慧,大慈悲。
  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胜热婆罗门是这个方法,甘露火王也是这类的方法。所以菩萨的示现,绝对不是我们凡夫思想见解能够理解的。许许多多好心的学人,心地虽然很善良,父母没有教他,老师没有教他,他不懂事,亲近一个善知识,看到这个善知识的过失,往往退心。那善知识用什么态度对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善知识随缘。知道什么?知道你善根不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见善知识过。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一边成就了根本智,老师叫他出去参学,还没有离开的这个时候,特别给他开示,求善知识的心态,这个重要!我们要特别的留意,这里头最重要的,「不见善知识之过」。善知识,我们凡夫看起来有过失,那是善知识的善巧方便,度某一类不同的众生,他要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文殊告诉善财,这些善知识权实难知。你怎么会晓得?都是诸佛应化的。哪一类的众生,他要用哪一类的方式来度他、来成就他,你怎么会晓得?
  在我们中国最明显的例子,济公!济公疯疯颠颠的,又不守清规,不守戒律,菩萨示现的。有一些众生,你用一般的方法,你度不了他。他的缘成熟了,要用非常的手段,哪里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的。像这一类的事情,济公是做如是示现,大家知道。大善知识里面,偶而遇到的缘,也会有特殊的方式接引众生,度化众生。你看了好像破戒了,你在轻视他;那不是轻视善知识,是自己没有善根,自己没有智慧,自己错了。
  在这个年代,跟诸位说,法弱魔强,你要好心学法,真的会有很多魔来障碍你,来劝你:你学的这个经典,这个经典不是真的,这个法门不是很殊胜的,那个老师问题很多。动摇你的信心,你自己毁掉你自己的前途,可惜!你们想想,你们在这个修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来跟你说这些话?说这些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意造谣生事,来毁谤的;一种是无意的。无意是什么?随顺他自己的烦恼习气,他不了解佛法。所以用心有两种,一种是善意的,一种是恶意的。但是不管是善意是恶意,破坏你修学的因缘,吃亏的是你自己。
  我学佛的时候遇到很多,对我亲近的老师恶意的毁谤,还举出很多证据来。其目的,我知道,让我对老师丧失信心,不要再跟他学了。我总算是有一点善根,有一点辨别的能力,不轻易听信谣言。我有一个比较,我离开这个老师,我到哪里再找一个像这样的老师?实实在在找不到!我不要找别的,这个老师跟我有缘,这个老师欢喜教我,无保留的教我,我到哪里去找?其他的一概都不谈。老师有过失也好,没有过失也好,他肯诚心诚意教我,他真的把我当作一个学生。世间人常讲「知己难逢」,老师跟学生确实是知己,真的是亲人,比父子还亲,照顾的无微不至!我再到哪里去找一个老师?即使世间有,我要花费多少精神、多少时间去找去求?怎么能轻易听人家几句话,就把师生关系给毁掉,哪有这个道理!
  我选择老师并不是很愚痴,我也经过慎重的考虑,很长的时间才做出决定。既然选择、认识了,跟老师交往,确确实实建立了深厚的道情、友情,怎么能够轻易听人家几句话就动了心?或者是看老师接触不同的众生,我们不知道这些众生是不同的因缘,他用不同的手段、方式。这个方式看起来好像是违背佛法的,但是你看看结果,结果是那个人得度了!所以你要有耐心,细心观察,才真正体会到文殊菩萨所说的「权实难知」。大人作略,我们这些浅知浅识的人,怎么会懂?
  有些时候谈话当中,老师有时候跟我们解释,非常的手段,说明大乘法里头,佛无有定法可说。告诉我们大乘菩萨戒律心地戒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缘。我们不懂得,什么时候是开缘?什么时候是破戒?我们不知道。要没有真善知识给我们解释,往往我们就产生疑惑。疑是修行很大的障碍,只要你有疑,魔得其便,很容易遭受魔的迫害。所以一个人真正能做到诚敬,他在菩提道上,不会遭遇到魔障。为什么?魔对他无可奈何。魔对什么人产生效果?有怀疑。你对佛有怀疑,对法有怀疑,对善知识有怀疑,魔得其便,他有办法叫你退心,有办法把你拖下水。
  我们看偈颂的文,『或有自然成正觉』,这是独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修学小乘的这些圣者,证得须陀洹之后,可以说克期取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一定证阿罗汉果。遇到有佛出世的时候,他听经闻法证四果罗汉。如果在这个时候,天上人间七次,时节因缘到了,这个世间没有佛出世,他自己会觉悟,自成正觉。这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独觉,我们一般也称罗汉、独觉,佛经里面称辟支佛。辟支是梵语,有独觉的意思,有缘觉的意思。他怎么会觉悟?看到六根观察六尘境界,境界的变化,触动他的灵感,他觉悟。他不是听讲经说法觉悟的,所以叫缘觉,缘觉就是独觉。
  『令少众生住於道』,这个是根熟的众生少,决定不是多,独觉不多;声闻多,菩萨多,缘觉不多,这是说明这一类的。
  另外一类的,『或有能於一念中,开悟群迷无有数』。「一念」是时间很短,帮助无数众生觉悟,众生的缘成熟了,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这两种佛说一个例子,这当中的更多了。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这就是当中这一段。一念中度无量众生,这是佛的境界。什么境界?华严境界。
  我们现在了解,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次的法会在哪里?是在菩提树下。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那里修禅定,在那里入定。哪里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华严经》,二七日中。我们在《华严》上看到,岂不是「开悟群迷无有数」,刹那之间,这个是如来果地上境界。我们相信这个八地菩萨以上的,这个圣人,或者是圆教初住以上的,明心见性的人,有这个能力。十法界里面的这些圣者,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自己要认真努力的修学。要度众生,先度自己;要成就别人,先成就自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五三卷)  2002/0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53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七段「佛出差别」,偈颂第七首: 
  【或於毛孔出化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