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摹⑸梗姆ㄉǎ姆ǜㄊ峭澹鲮兑辉矗歉鲈淳褪切男浴U飧鲅幽悴拍芄徽业礁矗悄悴荒苤粗粗阌涝都坏剑闼降哪D:N裁矗坑姓习飧稣习褪峭敕直鹬粗U飧鐾敕直鹬粗芪⑾福敕直鹬粗蘖课薇摺P扌腥耍鹞裁窗阉肿髡饷炊嘟准丁⒄饷炊嗖愦危烤褪悄阃胫粗嶂毓阆痢M敕直鹬粗岬娜瞬愦尉透撸敕直鹬粗氐娜四蔷驮谙旅妗�
如果就十法界来说,这个都是我们假设的,佛法界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菩萨法界这三种有,很轻,缘觉法界比菩萨法界重一点,声闻法界比缘觉又重一点。下面是天法界,天下面是人法界,愈往下面去愈严重,到地狱法界全迷了,是妄想分别执著最严重的。法界无量无边,那个轻重成分不相同也是无量无边。我们这几个人在一起,大家都是人,每个人境界不相同,每个人智慧不相等,什么原因?每个人的分别执著轻重不相同。愈轻愈淡薄,显出来这个人很有智慧;坚固的执著,不肯放弃自己执著,他的烦恼习气就显得很重,显出他没有智慧,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把佛法修学、教学原理原则给我们说出来了,让我们了解现前的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总归纳起来不外乎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十八界就讲清楚了,把宇宙人生真相归纳这十八类,说尽了!根,这是讲正报,我们的根身;识,我们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有作用,它有照的作用。照有智,智照这是佛菩萨,是觉悟的人。有情,情我们就不叫照,叫见。为什么叫情?你里头带著妄想分别执著、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种照我们就叫做情见。就像水起了波浪,起了波浪它还是照,照不到真相,水平如镜才能照到真相。这是我们讲的前面两句。
后面两句是从心性上讲的,「无住而住」,『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法性用虚空来做比喻,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实在不得已,用虚空来做比喻。性、法性就是真心,就是本体、就是理,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真理。它有没有?它确实有,它是宇宙万有的根、宇宙万有的本,宇宙万有是它变现出来的,但是它没有形相,换句话说,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听不见,鼻舌身都没有办法接触到,意也缘不到;意是我们想,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也想不到,它真有,所以用虚空来做比喻。「诸佛於中住」,这个住是什么意思?这个住就是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与法性融成一体。怎样才能融成一体?你的心要如虚空,你就融成一体。你的心要不是虚空,你就违背了法性,你就迷失了法性。我们跟诸佛、跟法身菩萨不相同的,是我们心里头有念,有丝毫妄想,你就有住。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你要到本来无一物,你就「诸佛於中住」了。
你还有一物,你心里还有一个念头,你就不住法性。你住哪里?住妄想。凡夫住在妄想里头,住妄想的人无事生事。这什么意思?六道本来没有的,三途本来没有的,十法界本来没有的,为什么会有?因为你住妄想生这么多事。那些觉悟的人他们住法性,不住妄想,看到我们住妄想不住法性的这些众生,「梦幻泡影」,他们在作梦。佛菩萨法身大士们看得很清楚,九法界众生都在作梦,这个梦很苦,苦恼!为什么?他不醒。佛菩萨来教化众生,好比什么?推推他:「醒来!醒来!」,把他唤醒。菩萨法界的人根利,一推他就醒过来了;六道里面的众生,怎么推他醒不过来,偶尔醒一下,哼一声,哼一声翻过去又睡著了,就是这个样子。地狱众生你怎么样推他,他不会醒,气都不吭一声,睡得太熟,他不觉,就好比这种境界。这一首偈的意思我们要明了、要清楚。
下面两首是怕我们著相,佛讲无生而示现生,是没错,你要是一分别、一执著就错了,你不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偈,如果诸位真正明了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学习的要领,后头两首偈不要讲了,讲就多余的。马鸣菩萨教我们听教闻法,要用什么样的心态?离言说相,你听讲经、听说法,不著言说,他多讲几句、少讲几句,长说、短说,无关紧要,你要体会这个意思。离名字相、名词术语,像这个地方讲「佛」、讲「生」都是名字,「有生」、「无生」都是名字,离名字相,不要分别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第三个离心缘相,你只是一味去听,不要想,你要想它「这是什么意思?」完了,落在意识里变成情见。你要是真正懂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是智照,你只管听,听的时候真的入定了。离言说、名字、心缘,人入定了,这样听经会开悟,会断烦恼习气。为什么?烦恼习气都是从分别著相而来的,你现在不分别、不著相,你用的是自性般若观照。
像《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你用智照,不是用情见。世间人用情见,尤其是六道里头的众生,哪个不是用情见?你要是用智照,那你很容易超越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凡夫成佛,佛在大乘经教一乘经典里面讲真话,要多少时间?刹那之间,转过来就行了,把情见转成智照,凡夫就成佛了。《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示范,你看他怎么转的?《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八岁小孩,龙女是畜生道,不是人道,她怎么成佛的?念头转过来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分别执著,不再有妄想,她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教我们,没有别的,就是希望我们在这里觉悟。哪一个觉悟,哪个就得度,成功了、回头了,回头是岸。那个岸是什么?大菩提涅盘。你还有分别执著妄想,你在六道生死轮回,脱离不了。真正觉悟的人不再搞六道生死轮回,觉悟了。觉悟之后,佛经里常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这一生修行这个事情已经办妥;「不受后有」,永远不再搞生死轮回了。
但是你这个身还在,身还在这个世间,生死自在,想走就走了。有些人就走了,有些人还不走,这是什么原因?走的没有法缘,自己成就了,在这个世间没有法缘,法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住在这个地方没有用处。佛菩萨自己了了之后,就要帮助别人,这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人劝你,没有人要求你,为什么这样子?佛经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但是很难懂,「法尔如是」。这句话没有法子形容,只好说自然而然,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不好懂!所以佛为随顺众生,希望众生能够了解一点点,当然意思不可能全懂,尽量帮助你,怎么个说法?愿力。你在没有觉悟之前,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你已经见性,自性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你都现前,这是你自己已经圆满了;你从前发的这个愿,说话要算话,不能说了不算。从前发了,是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好了,你去度众生去吧!这个解释大家能懂,但是不是真正的意思,距离真正的意思很远很远,真正意思给你讲,你不懂。佛在经上只用四个字,「法尔如是」,这个境界确实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们言语达不到,这是功夫,是境界上的问题。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
聪明人干脆放在那里不想了,做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么?章嘉大师教的那个方法妙极了,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要知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天下是什么?法性,「法性如虚空」,法性才是自己,佛法里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法性就是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心,如虚空,无一物。《般若经》常常讲,「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的功夫真正练到这个境界就见性了。法性是性德,本有的,我们是修德,修德跟性德合而为一,性修不二,这个境界就叫做明心见性。在净土宗里头这个境界就叫做理一心不乱,在教下讲这个境界叫大开圆解,名相说得这么多,一个境界、一桩事情!为什么有这么多名相?是因为你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你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
好像你们从许许多多地方到「图文巴净宗学院」来,有人从东方来的,有人从南方来的,有人从北方来的,有人从西方来的,有人自己开车来的,有人走路来的,有人坐摩托车来的,有人是坐公共汽车来的,还有人坐火车来的。来的方向不一样,你来所用的交通工具不一样,你的方法手段不一样,到达目标是一样的。这才真正明白佛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不管你用什么交通工具来的,到达这里不都一样?都到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决定不能分别「这个方向好,这个法门好」,那你错了。哪个是最好的法门?哪个是最好的方向、最好的工具?看你自己住在哪里。我住在东方,我不必说我要跑到南方去绕一个大圈,我才能走到,你从东方走一样,就路回家,不要绕圈子,直截了当。门门大道,都通达法性。
所以会修行的人在哪里修?就在现前生活环境当中,不必改变,就在现前工作之中,不必要换个工作。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工作,统统都能证得法性,统统都能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关键就在你会不会。如何让我们这些不会的人也能会,唯一的手段就是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以你要想契入境界,你不讲经说法不行。哪个菩萨不教化众生?不教化众生的人不是菩萨。你出了家,人家尊称你法师,师是老师,为什么称你法师?你以佛法教导我。法的根本是什么?法性。你要是帮助我契入法性,我尊称你是法师;我证得法性,是你教我的、是你指导我的,你是我的老师。对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晓得法是我们的老师,我依法为师,修因证果;我依法教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修因证果,这是法师的意思。如果我们有法师之名,没有法师之实,叫冒充法师,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既然出家了,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了,我们自己这个身分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佛的弟子,我们不能认真努力修学、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佛弟子、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师,问心就有愧了。
印光大师,你看他老人家这个遗教,他的署名「常惭愧僧」。惭愧是什么意思?对不起自己是惭,对不起大众是愧。我做得不够好,我居法师位,我做得不够好。印光大师可以说在最近一百年当中,第一个人!找不到第二个跟他一样,他的德行、他的学问、他的事业。他一生的事业弘法利生,真正做到弘护正法,是我们末法时期的典型,是末法时期的模范。我们要不能够认真向他学习,我们还走什么路?他老人家的遗教我们要念念记在心上,时时依教奉行。
法喜菩萨偈颂第六首: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光明靡不周,名称悉远闻。】
这首偈是从用上讲的,无去住而能够普周法界。「无住」、「无生」,大乘经论里面佛讲得最多,都是从一切诸法本体上说的,所以经上常常讲。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引用许多经论来做例子,细说无生之理。《维摩经》里面讲「不二」,《楞伽经》里面讲「一切不生」,《中论》里面讲「不生为论宗体」。傅大士讲的尤其是明了,我在上面曾经提醒同修们,傅大士这首偈子我们要好好记住,他说:「佛法以无生为体,无著为宗」,无著就是无住,「忘想为因」,这个忘是把它忘掉,也就是离心缘相。「涅盘为果」,这个忘想,实在讲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要离开,这是因,大菩提涅盘是果。
这首偈一开端『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这是唯恐我们听了佛的话,著了相,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又著了心缘相,你就把佛这首偈的意思错会了,万万著不得!我跟诸位说的「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是怎么个住法你要懂得,你要是有「住」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住」是诸佛如来他们所证得的,这个证得不是情见是智照,他们的智照与性体、与性德融合成一个,住是这个意思。唯恐我们错解了,以为佛有个住处,我们现在有个住处,住在图文巴,住在净宗学院,有个住处。六道众生对於住处是非常重视的,我们一般人讲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有这个念头就有住处了。我们跟人见面常常会问「你住在哪里?」都会有个住处。佛没有住处,佛无住,你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