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3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闹到这步,只能说他实在太有个性了。

 

在朝廷里,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

 

但袁崇焕做梦也没想到,他等来的,却是一份嘉奖。

 

崇祯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祯下令,痛斥毛文龙专横跋扈,目无军法,称赞袁崇焕处理及时,没有防卫过当,加以奖励。

 

这份旨意说明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对毛文龙的完全唾弃。

 

他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想的。

 

按照史料的说法,听说此事后,崇祯“惊惶不已”。

 

惊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个人收拾残局,结果这人一上来,啥都没整,就先干掉了帮自己撑了八年的毛总兵,脑袋进水了不成?

 

但崇祯同志不愧为政治家,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装了孙子:人你杀了,就是骂你,他也活不了,索性骂他几句,说他死得该再吐上几口唾沫,没问题。

 

袁崇焕非常高兴,杀人还杀出好了,很是欢欣鼓舞了几天,但他并不清楚,他可以越权,可以妄为,却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1605'

 

    这个条件的名字,叫做办事。

 

    要当督师,可以,要取消巡抚,可以,辽东你说了算,可以,杀掉毛文龙,也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你得办事,五年平辽,只要平了,什么都好办,平不了嘛,就办你。

 

    袁崇焕很清楚这点,但毕竟还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后什么样,慢慢来。

 

    但两个月后,一个人的一次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顺便说一句,这人不是故意的。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准备进攻。

 

    虽然之前曾被袁崇焕暴打一顿,狼狈而归,但现实是严峻的,上次抢回来的东西,都用得差不多,又没有再生产能力,不抢不行啊。

 

    可问题是,关宁防线实在太硬,连他爹算在内,都去了两次了,连块砖头都没能敲回来。

 

    皇太极进攻的消息,袁崇焕听到过风声,一点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通往辽东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关,把这道口子一堵,鬼都进不来,所以袁崇焕很安心。

 

    关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极终于想出了通过关宁防线的唯一方法——不通过关宁防线。

 

    中国这么大,不一定非要从辽东去,飞不了,却可以绕路。

 

    辽东没法走,那就绕吧,绕到蒙古,从那儿进去,没辙了吧。

 

    就这样,皇太极率十万军队(包括蒙古部落),发动了这次决定袁崇焕命运的进攻。

 

    这是一次载入军事史册的突袭,皇太极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率军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个多月,从辽东跑到辽西,再到蒙古。

 

    蒙古边界没有坚城,没有大炮,皇太极十分轻松地跨过长城,在地图上画个半圆后,于十月底到达明朝重镇遵化。

 

    遵化位于北京西北面,距离仅两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将无险可守。

 

    袁崇焕终于清醒了,但大错已经酿成,当务之急,是派人挡住皇太极。

 

    估计是欺负皇太极上了瘾,袁崇焕没有亲自上阵,他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赵率教。

 

    皇太极同志带了十万人,全部家当,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抢东西,竟然只派个手下,率这么点人(估计不到一万)来挡,太瞧不起人了。

'1606'

 

    赵率教不愧名将之名,得令后率军连赶三天三夜,于十一月三日到达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对于赵率教的死,许多史料上说,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于失去指挥,导致崩溃,全军覆没。

 

    但我认为赵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问题,是个时间问题,就那么点人,要对抗十万大军,就算手下全变成赵率教,估计也挡不住。

 

    赵率教阵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搞了次屠城,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一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最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慈禧等一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一通,着实是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宋美龄拿了),还是收归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1607'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

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这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1608'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

'1609'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