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医学心理学-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社会交往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能否直接满足人的需要来看,只有两种基本功能,即: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虽然人们还有生物需要,但交往只能为满足生物需要提供机会和可能性,并不是直接满足生物需要的手段。
交往的社会功能表现在管理的控制两个方面,比如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在医院对病人的管理,上级对下级的管理等等,都必须通过交往,能否科学地进行交往是能否正确管理的重要条件。
交往的心理功能很复杂,但最主要的有两方面,第一,通过接触来满足情绪和情感的需要。这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无法缺少的,人们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必须有情感交流,需要他人的同情、安慰和理解。在一个集体中没有恰当和充分的交往,人们的情绪会变得死气沉沉,儿童缺乏与父母的交往就上爬会变成神经质。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能否正常发展完全依赖于情感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这种满足只能在交往中实现。为此,一个人只有处在一个能互相理解,情感上互要支持与满足环境中身心才能正常发展。对于一个病人来说,这样的环境就是一种治疗手段 (作者:李鸣杲 葛慧坤)
第六篇 健 康 心 理
第六篇 健 康 心 理
第三十二章 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 健康概念的演变
人人希望健康,并且把健康和幸福联结在一起,把健康和社会进步联结在一起。但什么是健康,却有不同的理解;怎样维护健康,也有不同的途径。
人们追求健康是与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生物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生物医学把人简单地当作生物有机体来研究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方面,忽略了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在健康的概念上也有明显的反映。《辞海》中健康的概念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提法比“健康就是没有病”要完善些,但仍然是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来对待,因为它虽然提出了“劳动效能”这一概念,但仍未把人当作社会人来对待。对健康的这种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被公认是正确的。
关于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年中文版的定义是:“健康,使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疾病,是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是“人体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器官组织的形态,功能偏离正常标准的状态。”“健康可用可测量的数值(如身高、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视力等)来衡量,但其标准很难掌握。”这一概念虽然在定义中提到心理因素,但在测量和疾病分类方面没有具体内容。可以说这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过程中的产物。一方面,这种转化尚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资料提供理论的概括;另一方面撰写者虽然接受了新的医学模式的思想,但难以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因此它还没有超越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所提到的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接着它对健康又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除了众所周知的病理改变的内容之外,对心理状态的要求提出以下多条,诸如:要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且不会感到疲劳和紧张。应该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并且要能上能下,心胸开阔,不致于因为很小的事就耿耿于怀,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并且是善于休息的人。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排除干扰的能力。要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反应速度快,并且有高度适应能力。看上去眼睛炯炯发光而有神,眼球动转灵活,善于观察,等等。总之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病态。
从对健康这一概念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为了实现完满康宁的健康状态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还要讲究心理卫生,即研究健康心理学。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and hygiene)条目中说:“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上述状态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民主德国的心理卫生学家K。Hecht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心理卫生的概念应理解为:“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预防性保护,其方法是:创造性地发挥大脑机能和充分发展个人心理特征的最佳条件,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确立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对周围环境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心理卫生包括:加强脑力和创造能力的系统锻炼,注意社会条件的最佳化,消除劳动和闲时的单调乏味,防止提出过高或偏低的要求,避免神经系统的超负荷。它的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的各种矛盾,掌握科学信息和其他信息而无损于健康,克服病态的敏感和娇气。”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出:“我们应注意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撰文指出:“讲究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良好之道,即心理卫生。”“讲究心理卫生以达到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良好,非仅能预防诸种心理疾病,而且能预防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例如,心理健康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不致违法乱纪、触纪法律;而有许多犯罪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康者或不很健康者,故为了预防青少年失足和成人犯罪,自幼就讲究心理卫生,是个积极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心理卫生可定义为: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心理卫生的任务是按照个体的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家庭、社会的良好影响(即社会化)来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使人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活动中保持心身健康,处于完满康宁状态。
校对时间:00…09…19 16:20:3020 Mar 2001 21:17:24 +0800 陈卫
第二节 心理健康及其水平
第二节 心理健康及其水平
怎样衡量心理健康及其水平是健康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的也是复杂的课题。企求绝对客观的划分标准是困难的。健康正常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并没有截然绝对的分界线。兹就判断心理健康的三项原则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分述如下。
一、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三项原则
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其形式和内容都应与客观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人的心理或行为只要与外界失去同一性,就难以为人所理解。以宗教信仰为例,在宗教仪式过程中,有人由于自我催眠或过度想象而出现似乎与神对话的幻觉;有人在寂静山寺修行面壁,由于感知觉剥夺(持续一定的时间并达到一定程度)而产生似乎进入仙境的幻觉。这种出现幻觉的状态,就是不正常了。
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一个人的认知、体验、情感、意志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学基础。例如,遇到一件令人庆幸的事,在感知它的同时,应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表情,并用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如果一个人用低沉不快的语气诉述一件愉快的事件,或者对痛苦的事件做出欢快的反应,那就属于不健康的异常状态了。
3。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个性)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一切活动中显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的变故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那就要考虑他是否出现异常,说明他的心理(或行为)已经偏离了他的正常轨道。
上述三条原则是从外显行为是否表现异常来评估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但仅此三条还是很不够的。因为虽属行为正常,但其健康水平尚有高低差别。因此研究区分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标准,对于人们的心理保健和行为指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
1。适应能力 对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固然,人并不只是被动的适应,而且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毕竟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含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内环境等)。人在一生中,这些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些变化很大。由于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变化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被动的适应和主动的适应,都是必要的。
能否对变动着的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如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人人都会有些紧张。有人能随遇而安很快适应,有人则拖延很久,甚至焦虑不安、血压上升、心悸、睡眠障碍、出现各类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再如怕见生人,不能出差等都是适应能力较差的表现。
适应能力除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弱与灵活性有关外。还受生活经历和学习锻炼的影响。
2。耐受力 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统称为耐受力。不同个体的耐受力各不相同,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如亲人不幸死亡,有人悲痛欲绝,号哭不止;有人则虽受强烈的情感打击但仍可理智处之;有人则可能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除从精神刺激、社会变故的强度来区分耐受力外,耐受力的不同,还表现为对刺激的时间持续性方面。生活中有一类精神刺激虽然不是十分强烈,但是频繁出现或持续存在,有人可以耐受短暂的强烈刺激,但在慢性精神折磨持续存在的情境下出现心理异常,以至人格改变、精神萎缩,甚至发生心身疾病。有人虽然终生伴随有种种精神刺激,却并不导致心理上严重问题;还有的人能把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带来的种种不快变为生活奋斗的动力;也有在几科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奋发图强做出好成绩者。对于种种强的或慢性的精神刺激,有人会因之留下终生影响,一有反复就会出现心理的或躯体的症状和不良反应;有人则无论怎样,都能坦然处之,工作、生活正常。
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对个体耐受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作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认知和评价水平。耐受力水平的提高更依赖于自觉确立的进步人生观和生活信念及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没有崇高的人生目标,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为真、善、美奋斗的理想和决心,对生活中出现的变故和精神打击是难以应对的。特别是频繁的、持久的精神压力和刺激更是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检验。
3。控制力 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的控制和调节,也就是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
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心理活动都是受大脑皮层制约的。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