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医学心理学-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正如1961年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出版的《国际心理卫生展望》(Mental Health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中提出的任务是:“在生物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最广泛的方面,使居民的心理健康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这一纲领远远超出精神病学的范围,是对原有纲领的重大修改。战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与以下几点进展关系密切。第一,生物医学的长足进步,为精神病、神经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生物学的和理化的手段。第二,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长足进步,提供了从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研究途径。这种进步也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特别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运而生,表明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
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来看,都曾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当前和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仍然起着重大作用。但是,生物医学有其局限性,它对于某些功能性和心因性疾病患的理解,不能做出完整的答案。因为,人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他同时还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有情感、有丰富内心世界、从事创造性劳动并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不能只从个体的躯体方面探讨的个体的健康与疾病,还要看到一个人在生育、成熟、生活过程中家庭、社会、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关系如图3…2所示,见本书第三章。
另外,在研究近五十年来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时,心理、社会因素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发现由于理化、生物因素所致疾病的死亡率已降居次要地位。而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癌症和神经症、精神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心血管、脑血管、癌症的死亡率在十大死因中居前三位,而且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人口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专栏32…2 1866、1916及1974年美国的主要死亡原因
1。腹泻病
1。心脏病
1。心脏病
2。腹泻病(五岁以下)
2。肺炎
2。肿瘤
3。所有神经系统的疾病
3。肺结核
3。脑血管
4。肺结核
4。慢性肾病及肾炎
4。事故
5。肺炎
5。暴力
5。流感及肺炎
6。事故、杀人、自杀
6。肿瘤
6。婴儿早期的某些病
7。猩红热
7。腹泻病
7。糖尿病
8。心脏病
8。其它结核病
8。全身性动脉硬化
9。气管炎
9。白喉及喉炎
9。肝硬化
10。伤害
10。气管炎
10。气管炎、肺气肿及哮喘
专栏32…3 中国部分市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
顺位
1957年
1975年
1984年
死亡原因
死亡专率
占死亡总人数的%
死亡原因
死亡率1/10万
占死亡总人数的%
死亡原因
死亡率1/10万
占死亡总人数的%
1。
呼吸系病
120。3
16。86
脑血管病
187。91
21。61
心脏病
124。64
22。65
2。
急性传染病
56。6
7。93
心脏病
115。34
19。49
脑血管病
116。27
21。13
3。
肺结核
54。6
7。51
恶性肿瘤
111。49
18。84
恶性肿瘤
116。18
8。79
4。
消化系病
53。1
7。31
呼吸系病
63。64
10。75
呼吸系病
48。36
4。32
5。
心脏病
47。2
6。61
消化系病
38。78
4。86
消化系病
23。76
3。52
6。
脑血管病
39。0
5。46
肺结核
21。15
3。57
外伤
19。36
1。85
7。
恶性肿瘤
36。9
5。17
外伤
16。84
2。85
肺结核
10。17
1。85
8。
神经系病
传染病(肺结核除外)
中毒
9。48
1。72
9。
外伤及中毒
19。0
2。66
泌尿系统病
11。63
1。97
泌尿系统病
10。
其他结核
14。1
1。98
中毒
6。27
传染病(肺结核除外)
8。14
1。48
十种死因合计
65。57
十种死因合计
87。23
十种死因合计
88。42
校对时间:00…09…19 16:25:2620 Mar 2001 21:17:24 +0800 陈卫
第五节 当前健康心理学的任务
第五节 当前健康心理学的任务
健康心理学和心理卫生,是运用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保证亿万人民心身健康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心理卫生是建设精神文明实体性内容,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石。要使社会成员个体自幼培养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心身全面健康、达到完整康宁状态的社会一员。
心理卫生提倡优生优育,并从婚姻、受孕、胚胎等方面着手,研究、提倡“胎教”;关注个体发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包括:婴幼儿心理卫生、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青春期和青年心理卫生、中年人心理卫生 、更年期心理卫生、老年心理卫生;还要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家庭、学校、连队、居民区、厂矿等)和特殊职业群体(海员、飞行员、井下工作者等)等的心理卫生。
(王效道)
校对时间:00…09…19 陈卫 (作者:王效道)
第三十三章 儿童心理卫生
第三十三章 儿童心理卫生
儿童心理卫生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是研究如何依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心理的个别特征给予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训练,使儿童一代聪明智慧、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具有良好的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第一节 儿童心理卫生的一般问题
一、优生是儿童心理卫生的基础
儿童心理是否健康,首先要重视其先天素质的优劣。一个儿童生来大脑发育不全,他无论如也成不了心理健康的人;染色体畸变的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的孩子,他无论如可也成不了人格健康全的人,所以说,优生乃是儿童心理卫生的基础。
1。恋爱与婚姻对子代心理健康的影响 婚姻应当是恋爱的美满结果,没有深厚的爱情基础,不应仓促结婚。为了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近亲和有某些遗传性疾病的人不能结婚,他们生育后代身心发育畸形的可能性大。让他们继续繁衍后代,社会上必在增加心理不健康的成员。
结婚后,夫妻之间应当进一步发展并深化恋爱的爱情,互相敬慕、相亲相爱、建立和睦家庭 。美满和睦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让孩子整天在父母的相互谩骂、诋毁、攻击之中生活,势必引起孩子焦虑、恐惧、心情矛盾、痛苦不安。一旦父母离异,他们孩子大都在心理上受到挫折。
2。受孕年龄对子代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些年来的研究认为,妇女妊娠的最佳年龄为25~29岁。如果不满20岁就妊娠生子,往往因生殖器官尚未充分发育成熟,易于影响子代身心健康;如果超过35岁方妊娠生子,则往往由于卵细胞开始老化,生殖器官也衰退,先天愚型及其它畸形儿的发生率也相应提高。
3。胎教对子代心理健康的影响 所谓胎教,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实施最佳措施。母体是胎儿的小环境,孕妇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都会波及到胎儿。
孕妇的情绪在胎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孕妇的情绪变化中通过血液和内分泌成分的改变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如果经常心境不佳,忧愁、苦闷、焦躁烦恼、悲伤愠怒、恐惧紧张等,会使胎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的供血量,从而影响脑的发育,过度的紧张恐怖甚至可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畸形。Eichmann Ecsenius ;1952年调查德国柏林和其它几个区共55家医院,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的七年间,新生儿神经系统畸形发生率是1。25%;在希特勒法西斯统治下的七年内,畸形发生率上升到2。38%;在1940年至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畸形率又上升到2。58%;战败后的1946年至1950年的五间期间,畸形率竟高达到6。5%。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孕妇情绪与胎儿大脑发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心理学家D。R。Othinger 和 J。E。Simmons 的研究发现,孕妇如紧张焦虑,其子女长大后也情绪不稳。大量研究还证明,情绪困扰的孕妇还易于在妊娠期间和分娩时引起合并症。例如,严重焦虑的孕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并易于导致早产、流产、产程延长或难产。难产对孩子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因为新生儿在产道中时间过长,引起窒息、缺氧,必然对神经系统有损害,对心理活动有影响。有人认为儿童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多动症)就与难产损伤有关。所以孕妇要正确对待分娩这一自然生物现象,消除焦虑、解除紧张、正常分娩,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通过当代科学技术对胎儿的研越来越多,有人用子宫同窥镜直视胎儿,发现胎儿的眼睛能随送入的光亮而活动,触及其手足可产生收缩反应;外界音响可传入胎儿听觉器官,并以引起主率改变。据此,有人提出两种直接训练胎儿的方法。
一是对胎儿进行抚摸训练,激起胎儿的活动积极性。做法是孕妇平卧,腹壁放松,双手指压腹部,胎儿受压后出现蠕动。经过此训练的婴儿站立行走较早。但有早期宫缩者禁用。二是对胎儿进行音乐训练,发现胎儿愿接受低沉委婉的音乐,而不愿接受尖、细、高阔的音响,当用丝竹乐器演奏欢畅轻柔的乐曲时,胎儿在腹内出现安详舒展的蠕动,出生后再听到同类乐曲时就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二、适宜的信息刺激有益于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除了生理需要和母爱依恋等需要外,还有从外部世界吸取信息的需要。哈佛大学的B。L。White和 R。Held在一所州立医院附设的托儿所里做了这样一种实验:他们把婴儿分成两组,一组孤单单地躺在铺着洁白床单的小床里,作为对照组,一组则在小床里铺上印花床单,床边还挂上了有颜色并发出悦耳声响的小玩具。过一段时间对两组孩子做同样的感觉动作性能力测验,结果实验组的孩子比对照组的孩子灵巧得多。由此看来,适宜的信息刺激,会促进儿童感官器官的发展和智慧的增进,有益于心理健康。有人提出,在一定的限度内,儿童通过感官摄入头脑中的信息量的多少与其智力发展成正比,而且接触事物的种类比接触事物的次数更为重要。
当然,信息刺激又必须适量。超过限度不但无益,反而有碍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人曾对婴儿进行丰富多彩的超量刺激,孩子竟烦躁不安,哇哇大哭。同理,有人对婴幼儿实施早期教育,过多地增加刺激量,都是对儿童心理健康有害无益的。
三、母爱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营养
有人把物质营养、信息刺激和母爱称为三大营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儿童从初生到3岁是生命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母亲的爱抚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Bowlby的研究指出,如果从出生到3岁被剥夺了母爱,其生理、智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