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采用
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它描写新生活,塑造新人物,反映新思想,
充分发挥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
巨大作用。它在20世纪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20年代 (1917—1929)文学
这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确立和发展时期。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
决定,大力支持和推动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对革命
持观望和怀疑态度,也有一些人反对革命或逃亡国外,宣扬一系列谬论,进
行种种危害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动。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坚
决地站在人民的一边,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的优秀作
① 《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65、66 页。
… Page 47…
品。积极地为革命斗争服务。此外,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斗争十分尖锐,集
中反映在列宁的文艺革命路线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斗争上。这个协会
成立于1917年的二月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后进一步壮大,其领导权被波格丹
诺夫所控制。他们打着所谓“创造纯无产阶级文化”的幌子,全盘否定一切
文化遗产;他们以“独立自由”为借口,否定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同党分
庭抗礼。为了扭转这一混乱局面,联共(布)中央于1920年10月和12月两
次通过决议,揭露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错误观点和严重危害,并宣布
将其解散,指明了革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苏联文学的主要体裁是诗歌。马雅可夫斯
基、别德内依、勃洛克和叶赛宁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充分地
发挥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战斗作用。别德内依 (1883—1945)是俄罗斯无产阶
级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在国
内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的作用。长诗《大街》(1922)是他的
代表作,歌颂了工人阶级光辉的战斗历程。勃洛克(1880—1921),1903年
开始在象征派杂志《新路》上发表诗作,属于象征派诗人。1905年革命促使
他面向社会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
十月革命以后,他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18年,他创作了长诗《十二个》,
这是第一部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来表现的长诗,反映了十月革命的
伟大风暴和新旧两个世界的尖锐对立。表现出诗人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
格。叶赛宁(1895—1925)是苏联诗坛早期出现的一位颇具影响的“农民诗
人”。他的世界观是矛盾的:对于十月革命,他表示欢迎,却没有投身于革
命的决心。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擅长描写农村的景色,但常表现出
一种忧郁的情调。他的作品主要有:《伊诺尼亚》(1918)、《不堪视听的
莫斯科》 (1921—1923)和《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20年代苏联文学中人才辈出,创作出一批描绘十月革命题材的长篇散文
小说。
绥拉菲莫维奇 (1863—1949)是俄罗斯作家,早年从事反对沙皇专制统
治的革命活动,并遭逮捕和流放。十月革命爆发后,他坚定地站到无产阶级
一边,于1918年加入共产党。他曾担任无产阶级文学社团和多种大型文学杂
志的领导人,写了大量的通讯、特写和小说。1943年获得斯大林奖金。他的
著名长篇小说《铁流》(1924)描写1919年一支散乱的旧哥萨克部队,冲破
反革命叛乱的包围袭击,历尽艰险,终于找到红军主力部队,表现了布尔什
维克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铁的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集体的形成过程。小说成
功地塑造了农民出身的红军总指挥郭如鹤的形象,被公认为是早期苏联社会
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除此之外,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草
原上的城市》 (1912)和《集体农庄的土地》(1933—1938)等。
富尔曼诺夫(1891—1926)是俄罗斯作家。1918年加入共产党。国内战
争时期曾任红军师政委。191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特写、政
论和文艺评论等。1923年,他根据自己参加国内战争的亲身经历,创作了长
篇军事纪实小说 《恰巴耶夫》。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传奇式的人民英雄将领恰
巴耶夫和政委克雷契柯夫的形象,表现了革命对人的改造这一思想主题,艺
术地揭示了“党指挥枪”这一原则。
法捷耶夫 (1901—1956)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父母都是社会民主党党
员,参加过革命斗争,这对他后来思想和政治上的成长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
… Page 48…
法捷耶夫在海参威商业学校学习时就开始从事地下工作和游击战争。1918年
加入共产党。在国内战争时期,他由一名普通战士升任旅政委。后来在参加
镇压喀琅施塔得反革命暴乱的战斗中负伤。复员后,他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
习。还没毕业就被分配做党的工作。
法捷耶夫的创作活动始于1921年,1923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逆
流》(后改为《阿姆贡团的诞生》)。1927年,他发表了以一支远东游击队
的战斗为题材的小说《毁灭》,表现了在革命斗争中对人才的精选和新人的
成长这一主题。成功地塑造了游击队队长莱奋生这一典型形象。这部小说给
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确立了他在苏联文学史中的地位。其后,他又创作
了另外一部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1929—
1940),表现了少数民族乌兑格人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觉醒。作者原计划写
6部,但只完成了4部。
在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中,描写十月革命复杂斗争的还有肖洛霍夫的《静
静的顿河》和阿·托尔斯泰(1882—1945)的《苦难的历程》(1919—1925)
的头两部。后一部作品概括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
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难历程,是作家思
想和艺术的总结。
苏联文学中第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是革拉特柯夫 (1883—
1958)的长篇小说《水泥》(1925)。小说描写了内战时期的红军战士楚马
罗夫复员回家后,带领群众使一个荒废停产的水泥厂恢复生产的故事。
20年代,苏联的戏剧也有了新的发展,本国作家的剧本越来越多地被搬
上舞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比利·别洛采尔科夫斯基的《风暴》(1926)、
特列尼约夫 (1876—1945)的《柳波芙·雅罗瓦娅》(1926)和拉夫列尼约
夫 (1891—1959)的《决裂》(1927)等。这些剧本都是描写国内战争的。
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坛出现了许多文艺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宣扬为艺
术而艺术的“谢拉皮翁兄弟”;否定无产阶级文艺可能性的“山獈”派(全
称是“全苏工农作家联合会‘山獈’”);提倡“事实文学”和虚无主义的
“列夫”派(“左翼艺术战线”的缩写);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却把马克思主
义庸俗化、带有一定宗派情绪的“拉普”派(“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的简称)等。政治斗争与文艺思想斗争异常尖锐和复杂。
为了总结十月革命胜利以来,苏联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联共
(布)中央于1925年发表了《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决议强调
了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和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支持一切靠拢苏维埃政权的
作家和组织,主张在文艺形式方面开展自由竞赛,这一决议的发表给苏联文
坛带来了勃勃生机,以国内战争和经济恢复为基本主题的好作品不断涌现。
(2)30年代 (1930—1940)文学
这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巩固和胜利发展的时期。
1932年4月23日,联共(布)中央发表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
的决议,解散了各种文学团体。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成
立了全国统一的苏联作家协会,正式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苏联文学创
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这一时期苏联文学一方面壮大了作家队伍,另一方面题材和体裁更加丰
富。虽然仍继续有反映国内战争题材的作品问世,但是,许多作家把创作的
… Page 49…
注意力集中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歌颂在工农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
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著名小说有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
(1932),潘菲洛夫(1896—1960)的《磨刀石农庄》(1937)和侍瓦尔多
夫斯基 (1910—1971)的长篇叙事诗《春草国》(1936)等。反映工业化的
作品有女作家莎吉娘 (1888—1982)的长篇小说《中央水电站》(1931)、
克雷莫夫(1908—1941)的长篇小说《油船“德宾特”号》和卡达耶夫(1897
—?)的长篇小说 《时间呀,前进!》(1932)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具
有新精神的苏维埃人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沸腾的建设生活,推动了苏联文学
的发展。
歌颂新人的成长,是30年代苏联作家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其中
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马卡连柯(1888—
1939)的教育小说《教育诗》(1935)最为成功。
奥斯特洛夫斯基 (1904—1936)是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一生
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典范,他为无产阶级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出生
在乌克兰的一个工人家庭里,全家人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父亲是一位酿
酒工人,因积劳成疾而过早去世。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他积极地参加了苏维埃的宣传工作,曾为解救一个共产
党员而被捕入狱。1919年,他加入了共青团,同年参加了红军,在战场上与
白匪和外国干涉军进行殊死的搏斗。1920年秋,他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
转业到地方工作,他带领一支青年志愿队在严寒情况下抢修基辅附近的一条
铁路。由于劳动紧张繁重且条件艰苦,他感染了伤寒和风湿症,但仍然带病
坚持劳动。他于1924年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由于劳累过度,引起旧病复发,
终于在1927年全身瘫痪。这并没有使奥斯特洛夫斯基丧失生活的信心和继续
战斗的勇气,他决心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他又遭到新的不幸,双目失明,
全身只有几个手指能动了。1930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描述了化名保尔·柯察金的
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年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生涯。歌颂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
一代新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勇敢献身的精神。小说于 1934年完成并出
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除上述作品以外,阿·托尔斯泰创作了历史小说《彼得大帝》的第一、
二卷 (1929—1934),高尔基创作了史诗性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1925—1936)。
30年代的苏联戏剧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主题深入,形式多样。其中较
著名的有维什涅夫斯基 (1900—1951)的《第一骑兵军》(1929)和《乐观
的悲剧》(1933)等。
(3)40年代 (1941—1945)文学
这是苏联文学不断丰富的时期。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1000多名苏联作家喊着“到前线去!”“消灭
法西斯!”的口号投入到保卫苏维埃的战斗之中,其中有400人为国捐躯。
在文学创作方面,写出了大量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