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终之际,城堡才批准了他的要求。小说中的城堡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是整
个国家的统治机器的缩影。它封建专制、等级森严、机构庞杂而腐化荒淫,
对黎民百姓构成极大的威胁。卡夫卡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梦魔
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力地表现和烘托了主题。
卡夫卡的小说,思想内容怪诞离奇,艺术形式新颖独创,其主要情节是
反映社会现实的,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并加以批判。他
的作品不点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包容了相当宽广的历史范畴。
这种创作手法在不同程度上为后来的现代派作家所效仿,甚至加以发展。所
以,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当之无愧的。
7。雷马克
雷马克(1898—1970),德国小说家。原名埃里希·保罗·雷马克。1898
年6月22日出生在德国的奥斯纳布吕克市,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小书籍装订工
场。雷马克在本地中学学习,没毕业就被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
经历了许多战役,先后受伤5次。退役后,雷马克从事过教师、会计、石匠、
司机、记者等多种职业。1931年,他移居瑞士。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雷马
克的著作被列为禁书而遭到禁毁。1938年,他被法西斯当局剥夺了德国公民
权。1939年流亡美国,1947年加入美国籍,1948年转居瑞士直至逝世。
雷马克在192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被誉为“古今欧洲书
籍的最大成就”,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作品出版发行后引起国内外的
广泛关注,被译成29种文字,销售数达800万册之多。小说之所以大获成功,
原因在于描写战争的那种超乎寻常的真实,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受自然主义影
响较大,对战争的残酷性描绘得细致入微:堑壕中的血与泥、肿胀的死人肚
子、溅满战壕墙壁的脑浆,蛇一样弯弯曲曲的人的内脏……彻底撕下了战争
… Page 30…
那冠冕堂皇的浪漫主义外衣,对战争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控诉。《西
线无战事》着重描写参加战争的普通士兵的心理感受。他们直接从校门来到
前线,他们不了解生活,也不了解这场战争,他们是一群天真烂漫而又容易
受骗的青年。残酷的战争使他们的精神和肉体经受了极大的痛苦。他们一方
面想要遵循人道主义的原则,而另一方面,职责又要求他们作为杀人的工具
来捍卫“祖国的尊严”。这种矛盾心理始终都在煎熬着他们,直至他们全部
丧身于战场之上。在这部作品中,雷马克没有揭示出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
根源,只是从道德的角度来描写这场战争,认为它残酷而不人道。希望人们
对战争产生恐惧心理,进而达到厌恶战争的目的。这样写就削弱了小说的批
判作用。但是,它的发表对战后的反战宣传与和平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1916)、德国雷恩的《战争》(1928)等被列为
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反战小说。
继《西线无战事》之后,雷马克又发表了长篇小说《归来》(1931)。
讲述了那些躲过战争榴弹的人却被世界所压垮的故事。他们从前线回到和平
的环境之中,阶级和财产的隔阂立即起了作用,使他们又变成了小市民。他
们借酒浇愁,挥霍金钱,讨厌“愚蠢的社会习俗”,甚至希望重新回到前线
去过那种非人的士兵生活。
1938年,雷马克发表了长篇小说《三个战友》。这部作品的具体时间、
地点和社会背景模糊不清,描写了曾经参加过一战的那批青年人在战后十年
中的生活和奋斗历程。他们变得玩世不恭且沉默寡言,只有心中的人道主义
精神时刻都没有消失。尽管它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终究是偏离了
德国流亡文学的主流,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马克创作了两部描写德国流亡者遭遇的长篇小
说——《爱邻人》(起初在美国以《流亡曲》的书名出版,1941)和《凯旋
门》(1946)。
《爱邻人》集中描写了两个人物:从集中营逃出来的反法西斯主义者施
泰纳和因人诬告而被迫离开德国的少年路德维希·克恩。他们相依为命,过
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作品描写了他们所遭到的苦难和痛苦的精神状态。他们
是被纳粹专制统治毁掉的一代青年的代表。
《凯旋门》的发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它写
外科医生雷维克从纳粹德国越狱逃到巴黎,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沉着勇敢
的精神,集中营和流亡生活都没有使他屈服。一方面,雷维克耐心地潜伏着,
准备伺机扑向敌人。他遇见曾经对他施以酷刑并逼死他妻子的纳粹军官,最
后杀死了这个军官。另一方面,雷维克对他的病人关怀备至,每一次手术的
成功都使他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他随时准备贡献自己的一切来帮助别
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部小说通过两条线索表现了主人公爱与恨的强
烈感情。
雷马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的小说,摆脱了那种夸大第一次世界
大战对人的影响的观念,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内容。类
似的作品还有他在60年代发表的《里斯本之夜》(1962年),书中的主人
公最后参加了志愿军并与法西斯斗争到底。1971年,雷马克逝世后出版的小
说《天堂里的阴影》也表现了这一类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好几年之后,雷马克才把其作品直接转向反法西斯
题材。1952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生命的火花》。这是一部描写纳粹集中
… Page 31…
营的作品,表现了纳粹分子的残暴和营中战士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954年,雷马克创作了长篇小说《生死存亡的年代》。这是他的创作生
涯的顶点之一。这部作品再次接触到战争问题,并对战争作出了接近历史唯
物主义的解释。小说的主人公是位德国年轻的士兵格列贝尔,他于德军在苏
联节节败退之际回国休假,看见自己的家乡已成一片瓦砾,人民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他的和平梦彻底破灭了。这时,雷马克与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又
唤起了他对生活新的希望。他决定设法使战争永远不再发生。休假期满,有
所醒悟的格列贝尔回到前线,打死了一个法西斯分子,救出了几个游击队员,
自己却被一个苏联游击队员击毙。这部作品反映了纳粹主义和人民利益的对
立,描绘了法西斯给德国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一代对生活
出路的苦苦探索和追求。
1956年,雷马克发表了另外一部长篇小说《黑色的方尖碑》。在这部作
品里,作者对20年代初通货膨胀时期的德国社会现实进行了真实描写,我们
从中又看到了在 《西线无战事》和《归来》中出现了被毁灭的一代的形象。
主人公博德默尔中学未毕业就被征召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5岁时,当了
克罗尔墓碑公司广告部主任。他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痛恨教士和将军。他靠
各种本领,在通货恶性膨胀的时代挣扎着活了下来。黑色的方尖碑在作品中
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克罗尔公司已故老板在60年前公司成立时购进的一块
墓碑,几十年来它一直立在公司大门口。由于社会动荡和通货膨胀的不断恶
化,昔日身价高贵的它,现在却成为一个醉鬼司务长的便溺之所。最后,它
给一个妓女做了墓碑。这个墓碑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亲眼目睹了在
通货膨胀中巧取豪夺、大发不义之财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丑恶嘴脸。同时,
它也提醒人们,一刻也不能忘记同新的战争隐患进行斗争,具有深远的象征
意义。
除了小说以外,雷马克还在戏剧创作上进行了尝试。1856年,他写了剧
本 《最后一站》。它结构严谨,戏剧性很强,充满反法西斯精神,获得了成
功。
雷马克的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借来的生活》(1959)和《里斯本之
夜》 (1962)等。
雷马克在现代德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提出了一系列十分独特的
问题,创造了一批“雷马克式”的人物。他的创作是紧紧地同自己祖国的命
运维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是德国历史的反映。他的艺术风格接近于美国的
海明威,描写事物的手法具有客观、沉静和简洁的特色。
… Page 32…
三、美洲现代后期文学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
期,文学史家称之为“20世纪文艺复兴”。在其近30年的文学发展中,各
种流派相继出现,新的作家具有创新的精神,其作品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高
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种种矛盾,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美国文学亦成为独立的民族文学。1930年以后,美国作家陆续获得了诺
贝尔文学奖。
美国现代文学的潮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兴起,其主流体现
于以德莱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德莱塞是描写“美国悲剧”的伟
大作家,他开辟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道路。与德莱塞生活在同一时期的
现实主义作家辛克莱·路易斯 (1885—1951),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美国作家。他的代表作《大街》(1920)、《巴比特》(1922)揭露了美
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改变了美国文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20年代美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迷惘的一代”的出现。第一次世
界大战结束以后,在美国文坛上产生了一批厌战、反战的小说,多斯·帕索
斯 (1896—1970)的小说《一个人的开始——一九一七年》(1920)和《三
个士兵》 (1921)最早表现出迷惘和悲观的情绪。“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
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炮火下的幸存者有一种“被人出卖”的感觉。
战争中的种种苦难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肉体,而且也摧毁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他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用近乎麻木的语气来描述战争,以此表示自
己的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
20年代美国作家的迷惘、失望情绪,否定了资产阶级传统的价值观念,可以
说是一次思想的解放。怀疑、苦闷和徬徨构成了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基本色
调。
与此同时,源于西欧的现代主义思潮涌入美国文坛,现代派文学达到高
峰。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以庞德(1885
—1979)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大胆发展自由体诗,他们并不探求事物之间
的本质联系,而是力图表现主观世界的感受和意识的活动。这种独特的表现
手法,对美国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912年到1945年间,在美国
文坛曾先后出现了以弗洛斯特(1874—1963)为代表的20世纪田园诗派、接
近劳动人民生活的芝加哥诗派、新乡土主义者的重农派以及大批著名的诗
人。他们的作品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揭露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
矛盾。作品多多少少地带有悲观和徬徨的情绪。他们的创作富于开拓性,代
表着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被视为美国诗歌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 (1888—1953),他运用新的
戏剧手法来表现美国现代生活中的悲剧。他的创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
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带有心理化、哲理化的特点和神秘、恐怖的色彩。
在小说方面,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开创美国现代小说之先河,
用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来表现病态的社会。被视为美国“意识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