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此即申明上文之义也。冬至四十五日,立春节也,阳气微出 
于地上,阴气微下于地中,万物生机发动,而脉由石变弦,以应春阳之气;夏至四十五日,立秋节也,阴气微 
出于地上,阳气微下于地中,万物长足而成实,脉即由钩而变毛,以应秋收之气也。阳气由微而盛,则弦脉变 
钩,钩者,浮洪也;阴气由微而盛,则毛脉变石,石者,沉实也。此阴阳升降流行,生化万物,故有四时之不 
同,与脉相应如期会者。若期而相失,知脉气与天地气化分离,故不相应。视其分离有期,或相生相克,即可 
知其死生之时日,如春见秋脉,金克木为死,见冬脉,水生木可生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 
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此言疾病死生微妙之理,全在察脉,察之必有纪律,非可凭臆揣度,要从阴阳生化之理为始,知始而后, 
则有经常变化不同,皆从五行出生,如冬至阳生,夏至阴生,木旺于春,火旺于夏,金旺于秋,水旺于冬,土 
旺四季,此阴阳四时之常度也。如阴阳有偏胜,则五行有生克,遂变化致病,故必调之,合四时之宜,应补应 
泻而勿错失,与天地生化之理如一,得其精一之理,可以知逆顺死生之道也。若声从气发,色由气彰,气根于 
五脏,五脏具五行之性,脉为气血之先形,是故声音色脉,必皆合乎五行阴阳生化之理,不合则病,败象见则 
死矣。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此言脉象反四时气化之理也。言有余为精,不足为消者,谓人身阴阳之气,合四时气化而消长者,若春夏 
阳长阴消,秋冬阳 
消阴长,脉象随四时而不同也。如其应当太过,而反不足,为精伤,而气不生长也;应当不足,而反有余, 
为本元消败,虚阳发露之假象也。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格者,死不可治也。此节经文,向在前 
万物之外一节以先,余细详上下义理,必是错简,故特移此,义理方合。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此言切脉之要道,当虚心静气,医者虚心则明察,病者气静则脉准,可保无错失也。盖脉理之妙,难以言 
宣,喻如鱼游虫蛰种种,形容其气血流行出入之象,亦即弦钩毛石之意也。必深思默究,悟其神理,指下方能 
明察。故知身内之气化者,按脉象阴阳五行而纪之,其理自见;知身外之气化者,观时序流行,终始之道,与 
人身无不相应,而内伤外感,昭然可辨。以四时之气化,合人身之内外,此六者,为持脉之大纲要法也。此结 
上文诸节之旨,下乃详叙诊脉部位也。 

卷四下经解
脉候部位
属性: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 
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 
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此专指两手之脉也。李仕材曰∶季胁,小肋也,在胁下两旁。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 
阴。背为阳,肾附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所谓腹者,凡大小 
肠、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以上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者,言尺之上, 
即关脉也。左外者,左关之前半部也;内者,后半部也。肝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膈者,中焦 
之膈膜,胆腑俱在其中矣。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关后所以候脾,脾胃皆在中州,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 
胃,内以候脾也。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他腑,独言胃者,以五脏皆禀气于胃,而为脏腑之海,则脏腑之气亦 
可见乎此也。上附上者,关上寸脉也。五脏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胸中,膈膜以上皆是 
也。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者,重 
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上竟上者,言脉则尽 
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竟下者,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此章首言尺,以次及于 
寸,自内而至外者,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按内外二字,诸注皆云内侧外侧,若以侧言,必脉形匾阔,或 
有两条乃可耳,不然于义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 
爻,自下而上,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内外之义昭然矣。余观李仕材举卦象以明上下内外之 
义,甚为确当,然其错处颇多。盖经之论阴阳也,随地变化,各有义理,不可混淆。若举周身而言,则背为阳, 
腹为阴;若以表里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若以营卫而言,则营为阴,卫为阳;若以腑脏而言,则腑为阳, 
脏为阴也。脉者,根于脏腑之气血,流行出入,升降于表里者也,故当以脏腑之阴阳为主,不当以腹背阴阳淆 
混也。夫阳之升,自然行上行表,自内出外;阴主降,自然行下行里,自外入内。故经文止言五脏一胃之部位, 
而他腑之气,即可就阴阳之理而推之,以诊其脉也。经言左关之前以候肝,后以候膈,膈者,膈膜空洞之地, 
候其气血,有无窒滞 
而已。如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一律也。若胆,实连缀于肝,且与肝合为表里,而腑为阳,理当浮部 
候胆,沉部候肝也。《难经》言左为肾,右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则尺脉浮部当候膀胱,沉部 
候肾,而命门独候于右尺者,因后天卦干在西北,正人身之右尺脉,以有先天之元阳所在,是人之命根,要如 
门户之固密,故称命门也。今仕材言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腹者,凡大小肠、 
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又言膈者,胆在其中也。此皆凭臆之说,不独脏腑部位错乱,而阴阳至理全失矣。仕 
材医学精诣,独其论脉,每有似是而非者。余三集《活人新书》首卷,有诊脉纲要一篇,凡自古疑惑而聚讼 
不休者,余皆本《易》理、《灵》、《素》、《难经》,详辨明晰,可为定论矣。其聚讼者,皆未究圣经至理 
故也。 

卷四下经解
脉象辨病
属性: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 
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诸浮不 
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 
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此举通体脉象阴阳虚实之纲,以辨外感内伤轻重之病也。夫脉之流行,一如溪水,而有源流澎湃之势, 
其阴阳升降出入之理,存乎其中,故有上、下、来、去、至、止六字,教人揣摩领悟。自尺而上于寸为阳, 
自寸而下于尺为阴;自沉而浮,为出为阳,自浮而沉,为入为阴;其上而出为来,其下而入为去; 
应手为至,离手为止。是故粗大,为阴不足,阳有余,阳偏胜,为热中之病也。来疾去徐者,其气升出速,降 
入迟,则上出气旺,故上实下虚,下虚则足厥冷,上实则巅顶或疼或胀之疾作也;来徐去疾者,升出气迟, 
降入气速,则下入气旺,故下实上虚,上虚为阳虚,故恶风也。因其外感邪风,风为阳,故阳气受病,同类相 
感也。其有脉俱沉细数者,邪热入阴部,故病在少阴肾经,厥者,气逆;若沉、细、数、散,兼营气不通,故 
发寒热。如仲景云∶少阴病,反发热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然彼为寒邪,故脉微细,此为热邪,故脉沉细数 
散,皆少阴兼营卫之病也。若浮而散,元气外脱,为 仆,忽而目眩跌仆也。诸浮而不躁者,其病皆在阳分, 
而为热病,其躁者,在手经,以手经为心肺三焦之部,乃阳中之阳,故兼躁,即上文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之 
义也;诸沉而细者,其病皆在阴分,深入于骨,而为骨痛,既沉细而有静者,其病在足经,以足经为阴中之阴, 
正与躁为在手相对待也。此静躁或兼病状而言,皆当审察也。脉既数动,则为火,其病在阳,又兼一代,歇止 
也,名促脉,此火邪下迫而泄泻,热邪入营,则便脓血,邪郁而气血伤,故脉一代也。以上诸病,或由外感, 
或由内伤,更当审问其因也。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 
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诸过者,谓脉较本象太过也。言有余者,病气,非元气有余也。以病在卫阳,为阳气有余,故身热无汗, 
腠理闭滞,故脉涩也;病在营阴,为阴有余,故多汗而身寒,以腠理开泄,津液流 
通,故脉滑也;营卫俱病,为阴阳俱有余,营卫皆闭,故无汗而身寒。以上统论外感内伤之脉象,当审问其因 
以分辨之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者,轻按浮部不应,重按沉部方见脉象,是内有结积在心腹,气闭不能达于 
肌表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重按脉微,而旺于浮部,是感外邪,故身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升 
多降少,寸旺尺弱而下虚,故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升少降多,寸弱尺旺,而阳不伸,故头项 
强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肾元亏,阳气不足,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腰为肾之府,脊为督脉,阳经之纲,风 
寒湿合而成痹,由阳气不能充周于身也。 

卷四下经解
诊脉察色观形
属性:帝曰∶诊法何如?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 
未乱,故可诊有过之脉。 
脉者,气血之先形,气血有乖,则现象于脉。惟平旦阴阳气未动散,无饮食助气,而经络之气调匀,故诊 
其脉,可知其病在何处,而寿夭可辨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切脉动静者,浮沉迟数之类也。视精明、察五色者,人之精神聚于目,气色荣华现于面,观其外即可知内 
之脏腑强弱,见其形可知身之盛衰,或形盛脉弱为本虚,形弱脉盛为邪实,推阴阳逆顺、五行生克之理,参伍 
以决断生死之分也,更详下文。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此即脉辨病,而决生死之法也。卫行脉外而主气,营行脉中而主血,故脉为血之府,然即可因之以验气, 
何也?盖血主濡之,气主煦之,血随气行,气由血聚,良以阴阳血气,互相为根,不能析离者也。故脉形长者, 
知其气之调达而治也;脉短者,知其气郁而病也;脉数者,或因邪郁化火,或因水亏火亢,皆烦心也;若外感 
而脉渐大,是邪盛也,若内伤而脉反大,是本元之气不固也,皆知其病增进矣;若脉势上溢,而寸偏旺,则气 
上盛,而息必高;若脉势下垂,而尺反大,则气下坠,而腹必胀也;代者,歇止也,其气衰可知,然亦有脏腑 
气血结滞者;脉细,则气少矣,然亦有外受湿气者,总因阳气衰少,而尚可治,若非结滞而现代脉,则本元败 
为难治矣;脉涩者,气结血瘀,心主血脉,故心痛也;浑浑革至如涌泉者,轻按至数不清,如皮革之状,重按 
如涌泉之腾沸,此根元涣散,阴阳升降出入无序,故病进而色弊矣,然犹有鼓动之势,若无力鼓动,而绵绵如 
去水之下溜、如琴弦之忽绝无形者,正如残灯忽灭,故死也。 

卷四下经解
经脉应四时十二月
属性:《素问·阴阳别论》帝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