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15-杂病广要-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寒,不止为热,此则瘥可必耳。(《医津一筏》) 
若平素慎于饮食,而视其肢体瘦弱,又不饱闷,但偎偎作痛,如细筋牵引者,血虚也,若肚腹常觉空虚, 
似饿非饿,翕翕作痛,呼吸如无气力者,气虚也。(《玉案》) 
x部位x 辨验腹痛法∶在中痛,食积,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在左痛,死血,痛有常处而不走移。在 
右痛,是痰,或得辛辣热物暂止。在下痛,蓄血,小便清利,手不可近痛处。在下痛,蓄尿,小便不利, 
手不可近痛处。心至小腹硬满痛,实邪。胁至小腹引痛,痰、死血。(《捷法》) 
凡至胃脘下痛者,多属食积。绕脐痛者,属火。脐左右少腹痛者,多属死血。少腹痛者,属寒。当以部 
位辨之。(《司命》) 
有中脘作痛,手不可近者。夫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 
外则寒气凝于皮毛,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以施 
治。有中脘之下,当阳明胃土之间,时痛时止者,乃中土虚而胃气不和。若行气消泄之剂服之过多,便宜温 
补。但以手重按之则痛稍平,此中土内虚,虚而且寒之明验也。其乳下两旁胸骨尽处痛者,乃上下阴阳不和, 
少阳枢转不利也,伤寒病中每多此痛,当助其枢转,和其气血,上下通调则愈矣。其大腹痛者,乃太阴脾土之 
部。痛在内而缓,坤土虚寒也。痛兼内外而急,脾络不通也。盖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经隧而外出于络脉。今脾 
络滞而不行,则内外皆痛。其有脐旁左右痛者,乃冲脉病也。冲脉当脐左右,若为寒气所凝,其冲脉之血不能上 
行外达,则当脐左右而痛。当用血分之药,使胞中之血通肌达表,若用气药无裨也。(《真传》) 
x病有邪在经x(肚皮痛) 凡胸腹之痛,有无关于内,而在筋骨皮肉之间者,此邪之在经,不可混作里 
证,必须详问的确。但当分其或火、或寒、或气,或劳伤、或血滞、或血 
虚,或有淫疮邪毒,留蓄在经、辨其所因,庶不致谬,而治之亦易也。(《景岳》) 
肾虚不能行水,加之酒面无度,醉后辄睡,酒与水交聚于腹中,而面毒复缠滞其气,是以水渗于肚皮而 
作痛矣。治法钱氏宣风散(用槟榔、陈皮、甘草、牵牛)用蜜水煎,咽下神宝丸(见《胁痛》)。俟其大便 
通利,然后以青木香丸(用木香、毕澄茄、补骨脂、槟榔、牵牛)一分,安肾丸(用川乌等十二味)倍之,用 
二陈汤入少盐,并生姜同煎,空心咽下,脾肾气复,自然向安。(《直指》) 
x感寒停食x 凡大人小儿胸腹骤然大痛,其痛连延不止。甚则有如刀剜者,皆因停食,其停食皆因感 
寒。或脾胃先感风寒而后饮食,即能停滞作痛,或先饮食而随感风寒,亦能 
停滞作痛。因感寒停食者,不必皆多食过度而后停滞,即日 
用常餐亦停滞也。是以病者莫测其致病之因,而医者亦莫知其受病之源。或以内热治而用凉药,错误甚矣;或 
以消食治而用消导药,亦非对症之剂也。盖感寒停食与伤食不同。伤食者,饮食伤脾胃,内伤也。停食者,脾 
胃受风寒,而饮食凝滞不运化,外感也。治伤食当以消导为主,而兼补脾胃,治停食当以发散寒邪为主,而兼 
消导,此立效之术也。停食因于寒而不散其寒,虽极力消导,其食不消,其痛不止。(按∶原载用炒盐汤吐治 
验,不录。)或问曰∶内热蕴积,亦能令人腹痛,与感寒停食而腹痛者,何所分别?予曰∶积热腹痛者,其痛 
有时而作,亦有时而止;有时而急,亦有时而缓。停食痛者,其痛最急,连绵不止,有延至数日者,惟痛久或 
有时而略缓耳。但其初失治,延至数日而后用药者,寒郁为热,难以复用发散药,当用木香槟榔丸(用木、 
槟、归、芍、青皮、枳壳、牵牛、莪术、大黄、香附,黄连)与牵牛大黄丸微利之,则痛止而安。(《医述》) 
x瘀血x 如 扑损伤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气汤加当归、苏木、红花,入酒、童便煎服下之。 
如因事损伤,或酒后涉水,血凝腹痛者,大承气加桂。(《丹溪》)(按∶又有一案, 
出行血方法中,宜互参。) 
一人中脘作疼,食已口吐血紫霜色,二关脉涩,乃血病 
也,跌仆而致。治以生新去陈之剂,吐出片血碗许而安。(同上) 
如跌扑后,腹中隐隐痛有处,是腹肠膜有损,宜活血行气兼补养之,不可妄认为痰为火,用峻利破泄药。 
曾见一人醉后踢门用力,遂小腹痛不止,汤药乱投,临死小腹肿青, 
方悟夕(当昔)日受病之因也。(《六要》) 
x当脐痛x (宜参灸法)当脐硬痛有形,多燥屎,已经攻伐 
不应,用四物加桃仁泥、红花、升麻、麻子仁、熟大黄、槟榔,空心煎服,润以导之,痛随利减。(《六要》) 
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灰。(《医通》)(按∶《金匮翼》治当脐痛,便溺不利, 
怯寒脉虚者方,用熟地、肉桂、白芍、桂枝、当归、茯苓,水煎服。) 
x小腹痛x(互见前部位条) 小腹痛有实,有虚,有寒,有死血,有溺道不利。实者按之愈痛,宜青 
皮、香附以行其气。虚者常欲手按,宜温补之。寒者,宜肉桂、吴茱、川楝肉之类。死血者,小便反利,兼 
以胀急,用桃仁、红花、归尾、赤芍、生地黄、青皮、香附。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木通。(《统旨》) 
小腹痛满有三,皆为内有留着,非虚气也。一属燥结大肠,其证大便不通。一属热结膀胱,其证溺闭不 
通,按之虽满而不甚坚。一属血结膀胱而腹满。然亦有右旁偏满者,此必 
饱食奔驰,脾阴下溜,食积痰腻留结也,当于积滞门求之。(《医通》)(节录) 
凡腹痛因食者,或因滞物,或因冷物,皆能体积中脘,须用治食法加减治之,此正法也,然又有食停小腹 
者。余尝治一上舍,年及三旬,因午刻食水煮面角,将至初更,食及小腹下,至右角间,遂停积不行,而坚突 
如拳,大如鹅卵,其痛之剧,莫可名状。余为治之,察其明系面积,显而无疑,然计其已 
入大肠,此正通则不痛之证也。乃与木香槟榔丸,连下二三次,其痛如故。因疑药力之缓,犹未及病,乃更 
投神佑丸以泻之,又不效。余谓此必药性皆寒,故滞有不行也。因再投备急丸,虽连得大泻,而坚痛毫不 
为减。斯时也余计穷矣,因潜测其由,不过因面,岂无所以制之。今既逐之不及,使非 
借气以行之不可也。且计面毒非大蒜不杀,气滞非木香不 
行,又其滞深道远,非精锐之向导不能达。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酒送之。一服后觉痛 
稍减,三四服后,痛渐止而食渐进,方得痊愈。然虽痛止食进,而小腹之块仍在,后至半年许始得消尽。由是 
知欲消食滞,即大黄、巴豆犹有所不能及,而惟宜行气为先也。且知饮食下行之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间而 
后出于广肠也。此自古无人言及者,故并笔之,用以广人之闻见。(《景岳》) 
x寒痛变下利x 寒中久痛不瘥,冷入于大肠,则变下痢。所以然者,肠鸣气虚故也。肠虚则泄,故 
变下痢也。(《病源论》) 
x死证x 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丹溪》) 
腹痛发喘,兼脉滑死。(《捷法》) 
x别病x 肠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肠痈。(《资生》) 
腹痛所因,以上论之详矣。但有因别病而致痛者,不可不明。且如疝致腹痛,必是睾丸肿疼,牵引而痛, 
或边有一条,冲腹而痛。霍乱腹痛,必呕吐而作,甚有不呕吐四肢厥冷痛极者,又名搅肠沙,急用盐汤探吐, 
或委中穴并十指出血。酒积腹痛,必因伤酒痛,则泄去其积,疼自止也。内生肠痈,身甲错,腹皮急,按之 
濡,如肿状,腹常痛,或绕脐生疮,急宜下之。凡此数证所致腹痛,要审辨随其所因而治, 
不可苟且而误人也。(《统旨》) 
x治法诸说x 宿患心腹痛者,有积块气块, 癖日久,发歇不常者,不可取转,宜渐次消磨,可与感应 
丸、温白丸、挨积丸、蓬煎丸、小理中丸,少吃数丸,常服渐渐消磨。更与和脾散、嘉禾散、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思食丸、建脾汤、建中散、平胃散之类,助其脾胃,久而能去其根。(《和剂· 
指南》)(按∶所举诸方,俱出《局方》中,宜就而考。) 
寒证体虚者,五积散,生姜三片煨,葱白二根,木瓜二片,盐炒茱萸七粒同煎。热证,四顺清凉饮,治腹痛, 
大便秘,小便赤,喜饮冷,以手按之转甚,不可近,病者或两手热,痛处亦热,或用大柴胡汤。(《得效》) 
凡心腹痛者,必用温散,此是郁结不行,阳气不运,故痛。在上者多属食,食能作痛,宜温散之,如干 
姜、炒苍术、川芎、白芷、香附、姜汁之类,不可用峻利药攻下之。盖食得寒则凝,热则化,更兼行气快气药助 
之,无不可者(按∶景岳有说,见小腹痛下,宜参)。如腹中常觉有热,而暴痛暴止者,此为积热,宜调胃 
承气汤之类下之。(《丹溪》) 
凡心腹诸痛,宜辨其内之胀与不胀,便之闭与不闭,脉之有力与无力,口中热、口中和,痛之久暂,以 
辨寒热邪正虚实。如痛而胀且闭者,浓朴三物汤攻里;兼发热者,浓朴七物汤兼表里治之。腹痛连胁痛, 
脉弦紧,恶寒甚,大便秘者,大黄附子汤主之。若但胀而便不秘者,是实中之虚,宜浓朴半夏人参生姜甘 
草汤。腹痛甚而不可触近,呕吐者,大建中汤主之。雷鸣切痛,呕吐者,附子粳米汤主之。腹痛下 
利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腹痛吐泻者,理中汤主之。若绕脐疼痛名寒疝,腹中 痛者,当归生姜羊肉汤 
主之。皆起死回生之法。(《妙用》) 
大人小儿,或素因口腹不节,致伤脾胃,以后或寒或食,凡有所触,即为腹痛,屡发不已,或为胀满食 
减等证者,惟芍药枳术丸为最妙(系枳术丸加芍药、陈皮),宜加减用之。(《景岳》) 
腹痛,因于寒,忌苦寒、下利,宜温中、辛散。因于热火,在小腹则绞痛,忌辛热、香燥、补敛,宜甘 
苦寒。诸痛属实,忌补气,大热,宜破散、疏利、苦寒。诸痛属虚,忌 
破气、破血、下利、发散,宜补气血、甘温。酸敛。(《本草经疏》) 
x治不可轻和养x 俗谓脾家疼痛,出于胃虚,大率用养脾之剂,而不知受病各有自来。苟不能推究 
其原,则和养等剂,掩护邪气,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况夫风冷入脾,尤念虑之所不到,至有荏苒岁月而不 
可揣度者。有一田夫,醉饱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脾疼攻刺,百药罔功,淹淹数载。后遇至人 
授以《和剂》抽刀散。温酒调下,数服顿愈。则知风露之根入胃,良姜、菖蒲,为能散其邪,巴、猫借气, 
为能伐其根,观此可以通一毕万矣。然而痛不复作,养脾之剂独不可继是调理之乎。疗病如濯衣,必去其 
垢污,而后可以加装饰,医言意也,请借是以为喻。(《直指》) 
诸痛不可用参、 、白术,盖补其气,气旺而痛愈甚。(《丹溪》) 
x痛须通利x 舒王解痛字云∶宜通而塞则为痛。此极有理。凡痛须通利脏腑,乃能随其冷热而须用巴 
豆、大黄、牵牛,此最要法。(《医说》引《医余》) 
凡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说甚是。夫痛随利止之说,不特通大便曰利,而食滞于胃,消之则效,痰涎壅 
结者,导之越之则苏,挟外感阴阳不交通者疏解之,血瘀结者导滑之,二便闭涩者通之润之,是皆痛随利止之 
义也。气得中和曰正气而不疼,若偏即曰邪气,闭而作痛矣。凡治积聚气痛者,慎勿辄泥以诸痛忌用参、术 
之说为戒,是虚而脾疼者受害多矣。(《会元》) 
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 
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真传》) 
《灵枢》云∶病痛者,阴也。又云∶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 
矣。阳者气也,是痛病当先治气。顾气有虚有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邪实者以手按之而痛,痛则宜 
通;正虚者以手按之则止,止则宜补。丹溪猥云诸痛不宜补气,夫实者固不宜补,岂有虚者而亦不宜补乎。故 
凡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痛而喜寒者多实热,喜热者多虚寒。饱而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 
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小者多虚。新病壮年者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