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15-杂病广要-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又一曰,大饱伤脾,脾伤 
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暗。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 
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善怒。六曰风雨寒暑 
伤形,形伤发肤枯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病源论》) 
x证候概略x 五劳者,五脏之劳也。皆因不量才力,勉强运为,忧思过度,嗜欲无节,或病失调将,积 
久成劳。其病头旋眼晕,身疼脚弱,心怯气短,自汗盗汗,或发寒热,或五心常热,或往来潮热,或骨蒸作热, 
夜多恶梦,昼少精神,耳内蝉鸣,口苦无味,饮食减少,此皆劳伤之证也。(《要诀》) 
其证百节烦疼,腰酸脚软,或胸闷短气,心烦不安,或耳鸣目眩,咳嗽寒热,或盗汗遗精,白浊飧泄,或 
食少无 
味,不作肌肤,或睡中惊悸,午后发热,或怠倦无力,四肢不收,或虚火上攻,面赤喘急,此皆虚损之症, 
有一症见,即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但视其症之不大,茶饭可餐,起居可动,作为可施,自以为生,孰知其后 
卧床不起,去死不远,若欲收救,不可得也。(《医林绳墨》) 
咳嗽痰喘不绝声者,急则治其标也。阴虚火动而微嗽者,缓则治其本也。阴虚发热,嗽血大便结者,此虚 
火盛也。咳嗽吐血,喘急不能食者,脾肺虚损也。痰嗽喘热而泄泻者,此脾惫也。痰嗽喘热而痢疾者,脾肾俱 
惫也。痰嗽喘热,脾虚饱闷发肿者,难治也。(《回春》) 
日晡头痛眩晕,阴血虚也。头晕头痛,或痰喘气促,肾虚不纳气也。自汗内热口干,胃气虚也。盗汗内热 
口干,阴血虚也。茎痛而便不利,精内竭也。愈痛则愈欲便,愈便则愈痛,精复竭也。食少体倦,口干饮热, 
小便黄短,脾肺虚热也。发热饮热,大便秘,内热也。发热饮冷,便秘,内热涩滞,肝热也。饮食少思,胃气 
虚也。饮食不化,脾气虚也。劳役而小便黄,元气下陷也。体倦头痛眩晕,中气虚也。四肢逆冷,肾气虚寒也。 
面目赤色,烦热作渴,脉大而虚,血脱发燥也。善思体痛,无寐盗汗,肝脾血虚也。寝寐而出汗,肾气也。平 
人饮食出汗,是食反助其胃火也。平人饮食,额上蒸大汗如雨,此名蒸笼头。睡觉饱而出汗,宿食也。胸满多 
痰,脾气虚也。晡热多痰,肾亏津液泛上也。忿怒胸痞,脾气滞也。倦怠胸痞,中气虚也。倦怠寒热往来,肝 
脾气虚也。口苦寒热往来,肝火血虚也。内热晡热,或寒热往来,阴血虚也。畏寒,或寒热往来,肝气滞也。 
妇人劳怒,夜发热,或谵语,或经适行,热在血分。怔忡惊悸,心血虚也。思虑怔忡,惊悸便勤,内有痰也。 
(《医彀》) 
虚损两颧红赤或唇红者,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阳者,下虚故也。虚而多渴者,肾水不 
足,引水自救也。喑唾声不出者,由肾气之竭,盖声出于喉而根于肾,经曰,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 
虚而喘急者,阴虚肺格,气无所归也。喉干咽痛者,真水下亏,虚火上浮也。不眠恍惚者,血不养心,神不能 
藏也。时多烦躁者,阳中无阴,柔不济刚也。易生嗔怒,或筋急酸痛者,水亏木燥,肝失所资也。饮食不甘, 
肌肉渐消者,脾元失守,化机日败也。心下跳动,怔忡不宁者,气不归精也。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 
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盗汗不止者,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也。虚而多痰,或如清水, 
或多白沫者,此水泛为痰,脾虚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肾主骨,真阴败竭也。腰胁痛者,肝肾虚也。膝 
以下冷者、命门衰绝,火不归源也。小水黄涩淋沥者,真阴亏竭,气不化水也。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 
涸竭也。(《景岳》) 
x桃花蛀 郁劳x 有面色如故,肌体自充,外看如无病,内实虚损,俗呼为桃花蛀,宜看其何证,于前 
药审而用之。(《要诀》)(按∶前药即建中、大补之类。)。面色不衰,肌肤日瘦,外如无病,内实虚伤, 
俗名桃花疰。其证必蒸热咳嗽,或多汗,或无汗,或多痰,或无痰,或经闭,或泄精,或吐血,或衄血,或善 
食,或泄泻,须察其所现何证、何脏受伤而治之。然此皆为阴火煎熬之证,治多不效。室女过时不嫁,男子过 
时不娶,及少寡者,多犯此证。以阴火虽乘阳位,非但不能消烁阳分之津液,阴分之津液,反竭力上供阳火 
之消烁,故肢体日削,而面色愈加鲜泽也。轻者嫁娶后渐愈,重者虽暂愈一两月,向后必 
死,以其躯体柔脆,精气先枯,不能胜其发泄也。惟少寡再醮者,每多自愈,以其躯体堪任也。郁火既散,津 
液既通,可不药而愈矣。(《医通》) 
婺妇师尼,所欲未遂,阴阳离绝,郁火亢极,不得发泄而成失合证者,较之房劳更甚。始则肝木郁热,继 
则龙火上煽,致心肺受病,而喘嗽烦热,甚则迫血骤亡者有之,经闭不行而吐衄者有之。此证宜开郁降火,增 
损柴胡汤、加味逍遥散选用。阴火亢极者,可用滋肾丸、玉烛散先泻郁火,后服滋养之药如乌骨鸡丸之类。若 
郁火不泄,血气不荣而发痈疽者,去生远矣。(同上) 
x各证杂说x 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又泄精精不射出,但聚于阴头,亦 
无子。无此之候,皆有子。(《病源论》) 
劳伤则血气虚,使阴阳不和,互有胜弱故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乘,故发寒热。(同上) 
有无故身体瘦软,绝无力气,别无他证,此平日作劳太过,血气虚而筋失养,宜劫劳散,或和气汤倍芎归 
(按∶《类方》和气饮,于五积散去桂、麻、朴、芎,加干葛、大黄、升麻者,此岂其方乎)。又有言语读诵, 
过耗神气,致成虚损,是为叫呼走气,宜于十全大补汤等药选用。虚人老人病中,忽一旦语言不出,扣之不应, 
此不是哑风,久久药力到,补调功成,自复应矣。有于坐卧之中,似欲得人按捻,意方始安者,此亦虚证也。 
外有因动作劳力,或发寒热,或身疼气短,或劳倦嗜卧,乃一时发劳,却非五劳者比,宜和气饮。有咳嗽痰多 
者,名曰劳嗽,与感风寒壅热之嗽不同,此乃有本有标,本在肾而标在肺。(《要诀》) 
有重阴覆其阳,火不得伸,或洒洒恶寒,或志意不乐, 
或脉弦数,四肢五心烦热者,火郁汤、柴胡升麻汤,病去即已,不可过剂。(《六要》)(按∶火郁汤、柴胡 
升麻汤,俱系东垣方,今不录。) 
《慎柔》云∶尝治虚损,脉和缓而五六至,但咳嗽发热,无恶寒、咽痛喉哽等证,以为可治,服保元、四 
君之类十余剂,咳嗽略可,热亦微退,至二十剂外,咳嗽反盛,热复如前,而身反不能转侧,足渐无力,至不 
能行而蜷,此何也?缘下焦肾气衰惫,无津液滋养百骸,阳气不能四运,脾肺之气不能下输,故足无力而蜷, 
药虽有效,病虽暂减,终不可治。若初服四君、保元十余剂,而脉细如丝,其数不改,决不可治。如细而不数 
者,此犹有胃气,无腹痛作泻,而饮食如常,可用保元、参、术调理。须二三年方愈。若服药后,数脉渐减, 
和缓有神,虽曰可治,亦得三月见功,年半方可全愈。又须看年力之衰壮、精神脾胃之强弱断之。若服药后, 
脉虽和缓,而腿渐无力,如前所述,且痰嗽不止,脉虽缓治之无益。又或如前证,足虽无力而热退嗽减,饮食 
如平人,此脾胃尚强,犹可迁延岁月。(《医通》) 
x似损非损x 凡似损非损之证,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盖以外邪初感,不为解散,而误作内伤,或用清 
凉,或用消导,以致寒邪郁伏,久留不散,而为寒热往来,或为潮热咳嗽,其证则全似劳损,若用治损之法以 
治此证,则滋阴等剂,愈以留邪,热蒸既久,非损成损矣。余尝治愈数人,皆其证也。欲辨此者,但当详察表 
里而审其致病之由。盖虚损之证,必有所因,而外感之邪,其来则骤。若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则热退,无汗则 
复热,或见大声咳嗽,脉虽弦紧而不甚数,或兼和缓等证,则虽病至一两月,而邪有不解,病终 
不退者,本非劳损,毋误治也。(《景岳》) 
x死证x (互见《骨蒸》中,宜参。)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 
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不数有根蒂者,及颊不赤者生。(《中藏》) 
劳疾,久而嗽血,咽疼无声,此病自下而传上;若不嗽不疼,久而溺浊脱精,此为自上传下,皆死证也。 
(《要诀》) 
大抵虚劳起于 丧者,肝肾过劳,多致亡血失精、强中阴竭而死。起于郁结者,内火烁津,多致血结干咳、 
嗜食发痈而死。起于药误者,脾肺受病居多,多致饮食减少、喘嗽泄泻而死。(《医通》) 
虚劳不受补者,不治。(《丹溪》) 
病患久虚,内有宿积旧痰,用参术补之,久乃吐出臭痰或绿色痰,当不治。盖积之久,而脾胃虚极不运, 
故郁臭耳。(《慎柔五书》) 
x阳虚阴虚治法有等x 古人论治,以阴虚阳虚为两大纲。辨其阳虚,则温补之。辨其阴虚,则滋养之。 
岂非开示后学之法门耶。然余阅历多年,会心先觉。审知阳虚有二,而阴虚有三,试为拈出,以示吾徒。所谓 
阳虚有二者。有胃中之阳,后天所生者也。有肾中之阳,先天所基者也。胃中之阳喜升浮,虚则反陷于下,再 
行敛降,则生气遏抑不伸。肾中之阳贵凝降,劳则反游于上。若行升发,则真气消亡立至,此阳虚之治有不同 
也。所谓阴虚有三者,如肺胃之阴,则津液也。心脾之阴,则血脉也。肾肝之阴,则真精也。液生于气,惟清 
润之品,可以生之。精生于味,非粘腻之物,不能填之。血生于水谷,非调补中州,不能化之。此阴虚之治有 
不同也。(《病机汇论》) 
x气血调养例x 治法大要,潮热者,不可过用寒凉;秘结 
者,不可骤兴疏泄;嗽喘者,不可妄施发散;咯血者,不可错认以为热。但以滋养荣血为上,调平藏气次之, 
某病某药,又于养血调气之中而增益也。其或骨间有热,以至四肢缓弱不举,此则骨痿,欲斯疾之有瘳也,艰 
哉。虽然,当归、地黄、黄 、芍药,固养血之上药也,亦当以益胃消痰辈佐之。盖人以谷气为本,所谓精气 
血气,由谷气而生,古人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者,不无先后于其间也。当归、地黄恋膈引痰,黄 、芍药多 
则伤胃,是可胶柱调瑟而测量轻重之不审乎。(《直指》)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当补肾,方欲一求之归 等药,其人素减食,又恐不利于脾;方欲理脾气,则不免用 
疏刷之药,又恐愈耗肾水;全一举而两得之功,莫若鹿茸橘皮煎丸为第一(按∶鹿茸橘皮煎丸,系于阳阴双补。 
方冗杂难用,今所不取),故曰精不足补之以味,又曰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若肾元 
大段虚损,病势困笃,则肾不容少缓,又不拘于此说。要知于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类,于壮脾之中, 
参以北五味、黄 之属,此又临时审病用药之后法。(《要诀》) 
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天一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 
脏安和,诸经各治,百疾不生。盖脾具土德,脾安则土为金母,金实水源,且土不侮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则 
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湿土,火能益土,蒸腐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救肾者 
必本于阴血,血主濡之,阴本下降,虚则上逆,当敛而抑,六味丸是也。救脾者,必本于阳气,气主煦之,阳 
本上升,虚则下陷,当升而举,补中益气汤是也。近世治痨,专以四物、二冬、黄柏、知母,不 
知皆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且血药常滞,必妨痰而减食;血药常润,必滑肠而泄泻。况黄柏苦寒, 
尤能减食,知母甘寒,尤能滑肠,二味俱泻肾经虚火。丹溪有言曰∶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痨症之火,虚乎实 
乎,泻之可乎。即知其宜补,而用药颇多疑难,如补脾保肺,法当兼行,然脾喜温燥,肺喜清润,保肺则妨脾 
,保脾则妨肺。须知燥热而甚,能食而不泻者,润肺当急,而补脾亦不可缺也。若虚羸而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