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15-杂病广要-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及饮酒则瘀阻痰方。矾石一两,水二升,煮取一升,内蜜半合,顿服。须臾未 
吐,饮少热汤。(《肘后》)治痰晕,明矾火 过,为末,姜汤调下,吐之即愈。(《众妙方》)(按∶《程 
星海医案》一商中痰,不省人事而脉不绝,用此方。曰∶矾性咸,咸能软坚,所以能化顽痰也。) 
吐痰丹,善吐顽痰,起死回生,牙关开后,即宜进此。 
生雄黄(一钱) 生胆矾(一钱) 生滑石(一钱) 
共为细末,大人五分,小儿三分,白汤调下,一时即吐顽痰。(《危症简便》) 
治暴患痰厥,不省人事者,用生麻油一盏,灌入喉中, 
须臾逐出风痰,立省。(《澹寮》) 
虞恒德治一妇,因多食青梅得痰病,日间胸膈痛如刀锥,至晚胸中痛止而膝KT 大痛,此痰饮随气升降故 
也。服丁、沉、姜、桂、乌、附诸药皆不效,乃以莱菔子研汁与半碗,吐痰半升,至夜痛尤甚而厥,此引动其 
猖狂之势耳。次日用参芦一两,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苦参煎汤服,亦不吐。又与附子尖、桔梗芦,皆不 
吐。后一日清晨用藜芦末一钱,麝香少许,酸浆水调服,始得大吐稠痰升许,其痛如失,调理脾胃而安。 
(《医通》)(按∶此系《正传》节文。) 
昔刘子正妻,病气厥,笑哭不常,人以为鬼祟所凭,后遇儒医倪惟德,诊其左右手曰∶脉俱沉,胃脘必有 
所积,有所积必作疼。遂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病果愈。(《续医说》) 
今定吐禁一十二条∶ 
眩冒昏晕,不可吐。 气高气浅,不可吐。 
积劳未息,不可吐。 病后新虚,不可吐。 
脉道微弱,不可吐。 病势险急,不可吐。 
阳虚多汗,不可吐。 素惯失血,不可吐。 
风雨晦冥,不可吐。 冬气闭藏,不可吐。 
多疑少决,不可吐。 吐后犯戒,不可吐。(《法律》) 
x泻下诸方x (寒热似疟、病热暮甚、粒米不进治验) 治膈上有痰,川芎丸。 
川芎(二两细锉慢火熬熟) 川大黄(二两蒸令极熟) 
上件焙干为末,用不蛀皂角五七梃,温水揉尽,绢滤去滓,瓦器中熬成膏,和前二味为丸,如绿豆大,每 
服十五丸,生姜汤下。小儿三丸。(《本事续集》)(《杨氏》芎 
黄丸,无皂角,出《大便不通》中。) 
治痰茯苓丸,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按∶原文此详载臂痛证候,今录入彼门中,宜参),用以治痰, 
无不效者。 
茯苓(一两) 枳壳(麸炒去穣半两) 半夏(二两) 风化朴硝(一分) 
上四味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是斋》) 
控涎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俗医不 
晓,谓之走注,便用风药及针灸,皆无益,又疑是风毒结聚,欲为痈疽,乱以药贴,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 
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 
睡涎,手脚重 冷痹,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是药,不过数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疾猛气实,加丸数不妨 
,其效如神。(《三因》)(按∶此方本出《圣济·风走注疼痛》门中,名趁痛丸,当参。) 
三花神 丸,痰饮变生诸病,风热郁燥,支体麻痹,走注疼痛,痰嗽,气血壅滞,不得宣通,人壮气实者 
,此方主之。(《医方考》)(方见《水气》中) 
滚痰丸方诗括曰∶甑里翻身甲挂金(药性无毒,利痰顺气,荡涤腹中寒热,走而不守。有孕者不可单服) 
,于今头戴草堂深(药性微寒,利痰清肺,除热安胎神妙,阳明引经之 
药也),相逢二八求斤正,硝 青礞倍若沉,十七两中令半两,水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证如神效,水泻双身 
却不任。大抵服药,必须临睡就床,用熟水一口许,只送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在咽膈间,徐徐而下。 
(《养生主论》) 
滚痰丸 
大黄(酒蒸) 黄芩(净各八两) 青礞石(硝 一两,《医林集要》青礞石一两半,焰硝两半,砂锅内 
如金色,净一两研细。又《入门》礞石、焰硝各一两,同入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 红 
,候冷取出,同前药为末。) 沉香(五钱) 
每服五六十丸,量虚实加减服,茶清、温水任下,临卧食后服。(《袖珍》)《正传》治湿热食积成窠囊 
老痰曰∶夫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气体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也。《准绳》加百 
药煎(与礞石、沉香各五钱),曰∶此丸得百药煎,乃能收敛周身顽涎聚于一处,然后利下,甚有奇效。曰倍 
若沉者,言五倍子与沉香,非礞倍于沉之谓也。 
一老,年七十,因抑郁成病,气滞痰凝,胁有积块,尝作寒热,医者与病者俱不知也,以疟治之,又以虚 
治之,凡十月服药六七十剂,不效,又以疟求方于予,予以久疟方与之,亦不效,亲就予诊脉。予细察其脉, 
详问其症,谓之曰∶此乃郁火郁痰,凝滞胸膈,积成痞块,因作寒热,似疟而非疟也。以开郁清热化痰行气药 
与之,服数剂后,忽然胁腹大痛,其子急求救于予。予知其痰热积滞已久,服此开导之药,发动其病根,是以 
作痛。又询其大便久秘,知其必大利而后痛可除也。以牵牛大黄丸五钱与之,令用熟水,分二次服,已服而大 
便不行。又以牵牛大黄丸四钱与之服,仍不行。因以炼蜜滚痰丸一两与之,令分三次服,大利数次,腹 
痛立止,积滞俱除,痞块亦消,久病顿愈矣,此乃因药发病,胁腹大痛,遂不得已而峻行,用峻行而痼疾除于 
一旦,是亦一奇也。又牵牛、滚痰二丸,每服二钱以上,无不即利者,此老一旦服二两而后大利,又一奇也。 
然此老得此病,其犯必死者二∶当其痰热凝结胸胁,若不得对症之剂,逾年必郁闭而死,及其胁腹大痛,若不 
得峻下之剂,三日必痛苦而死。犯此二死,乃得回生,此老亦大幸矣哉。(《奇效医述》) 
小儿医陈日新,形体 羸,尝日病热,至暮尤甚。医以阴虚治,或以痨瘵治,荏苒半载,病势转危。日新 
谓其父曰∶欲得大黄通利大肠,为之一快,虽死无憾。其父从之,遂以导痰汤入硝黄煎服,自辰至申,下结粪 
一块,如核桃许。抉开视之,乃上元看灯时所食粉饵,因痰裹在外,不能化,由是致热,日渐销铄耳。向使日 
新不自知医,则终为泉下人矣,谁谓刘张之法无补于世哉。(《类按》) 
谏议姜公(讳性,巴陵人),素患痰证甚奇,每发时,即粒米匙羹不能进,重则四五旬,轻则二三旬,六 
脉多沉滑,往虽用消痰通膈之药,然不甚效。戊午春,予过岳阳,适遇公病发,胸膈胀闷,间作水声。用二陈 
汤去甘草,加南星、枳实、黄芩、萝卜子、香附,再加槟榔、浓朴、白芥子、苍术,亦未效,饮食亦不进。至 
十二日,肾囊与脚俱肿,渐上至腰,大便秘结,脉则间有歇至,非所忌也。欲得一透关通秘之药未获,因思此 
属膏痼之痰,非缓药能瘳,古云快剂攻疾,有病则病受之,真气何伤。用甘遂直达行水之药为君,佐以木香、 
麝香通窍以顺气。公病时,即末药,胃亦不能纳。将上三味共约五分,浸酒徐服,随觉胸膈有响声,次日增至 
八分,遂下弹子粪一碗许,并水数碗而膈通。人咸谓虚极有用人参 
五分,入调脾养血药者,服五六剂,反觉胀闷,大便复闭。予曰∶此痰初行时,不宜即补,又非调脾养血所宜, 
脾药多塞,血药多湿故也。当以开胃气为主,候胃气开,能进饮食,方可议补。先用猪胆汁入醋数匙,导通大 
便,再用陈皮、半夏、茯苓、香附、砂仁、白豆蔻、木香开胃,再加丁香、干姜,饮食渐进,再后用人参、附 
子、肉桂、茯苓、砂仁、牛膝、陈皮、泽泻、车前子,人参初用一钱,后用一钱五分,服二三十剂,足冷及 
肾囊下部浮肿俱消而愈。(《程星海医按》) 
神仙坠痰丸,治痰壅胸痞气凑,此药下痰。(《史府判验》) 
黑牵牛(一斤取头末四两) 皂角(无虫蛀者去皮弦酥炙黄色去子净,一两六钱) 生白矾(一两二钱) 
上为细末,清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渐加至百丸,空心温酒送下。看病轻重,五日、十日 
一服。病轻者半月、一月一服,久服永无瘫痪之疾。(《瑞竹堂方》)(按∶此方本于王氏《博济》利膈丸,彼 
无白矾,见本草。)丹溪坠痰丸,于本方加枳实、朴消、枳壳,用萝卜汁丸。 
痰饮宿水,桃花散,收桃花阴干为末,温酒服一合取利。觉虚,食少粥,不似转下药也。(《本草纲目》) 
(按∶此方本出崔氏,既见《香港脚》中。) 
乌巴丸,治胸膈间久年顽痰为害,积成痰气,面目青白色无时,浮肿,全不进食,遍身疼痛,夜间上壅, 
不得睡卧,寒热往来,手足疼痛,不能转侧。用南星、半夏、黑 、灵砂,不计服数,坠之则不下,取之则不 
出。此是痰母坚滞,宜服此药,须臾利下顽痰如鱼冻。如未利,再服,决然洞利,可除终身之疾。 
大乌梅(取肉三两) 巴豆(五枚去壳皮膜) 
上用水二碗,于瓦石器内,将乌梅慢火煮烂,候水稍干,入巴豆在内,将竹篦搅干,直使如干糊方住火, 
摊冷研烂,就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五丸、二十一丸,不拘时,用生姜汤送下。(《奇效》) 
x镇坠诸方x 养正丹,治肾虚,气不归元,痰涎上壅,亦治寒痰,每服二十丸,用降气汤送下。(《直指》) 
灵砂,治上盛下虚,痰涎壅塞。此药最能镇坠,升降阴阳,安和五脏,扶助元气。(主治据《大成》录) 
水银(一斤) 硫黄(四两) 
上二味,用新铁铫炒成砂子,或有烟焰,即以醋洒,候研细,入水火鼎,醋调赤石脂封口,铁线扎缚晒干, 
盐泥固济,用炭二十斤 。如鼎子裂,笔蘸赤石脂频抹其处,火尽为度。经宿取出,研为细末,糯米糊为丸, 
如麻子大,每服三粒,空心枣汤、米饮、井花水、人参汤任下。量病轻重,增至五、七粒。(《和剂》) 
x灸法x 痰涎等证,不一而足,惟劳瘵有痰为难治。最宜灸膏肓穴,壮数既多,当有所下,砻砻然如流水 
之状,盖痰下也,余当随证治之。(《资生经》) 
x食忌x 胡椒、干姜、辛辣、烧炙、煎 、性热等物,发痰助壅。合锅热面,大发风痰,必须过水离汤, 
还汁令热,食之无毒。芋头、山药、鱼腥、油腻、粘滑等物,惹痰,不利肠胃。熟鸡鸭蛋、熟栗子,但是酥腻之 
物,滞膈闭气生痰。素有痰者,宜食清凉果木,饱上多食无妨。暴感风寒痰病者,皆宜禁之。(《养生主论》) 

内因类
水气
属性:水气之治,古方概用泻药而不及补法,自宋南渡后,创立扶脾之剂,迄至明清诸家,无一不主于调补者。顾 
古今时异,人之禀受有强弱之不同,非古人之略于补,而后人之嫌于泻也。虽然,今世虚肿固多,而实肿亦间 
有之,医者随证施治,不必株守一格,庶几乎其可矣。 
x病起于脾肾x 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 
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泄经络,浸渍腑脏。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 
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病源论》) 
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泄皮肤,流遍四肢,所以 
通身肿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按之随手而起是也。(同上) 
水肿为病,皆由真阳缺少,劳伤脾胃,脾胃既寒,积寒化水。盖脾者土也,肾者水也,肾能摄水,脾能舍 
水。肾水不流,脾舍堙塞,是以上为喘呼咳嗽,下为足膝 肿,面浮腹胀,小便不利,外肾或肿,甚则肌肉崩溃, 
足胫流水,多致不救。(《济生》) 
肾者胃之关,不惟因肾气不化而后闭,其胃之病者而关亦自闭矣。其水不待肾水而生,所饮之水亦自聚矣。 
盖胃主中焦,为水谷之海,胃气和,则升降出纳之气行,水谷各从其道而输泄也。胃气不和,则出纳之关皆不利, 
故水谷之津液,皆积聚而变水也。(《准绳》) 
虚人气胀者,脾虚不能运气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