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十卷大地之子:黄春明的小说世界 作者:肖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钡男Ч嗣窃疽晕静萑嘶峋≈抑笆氐厍鹇槿福适氯创蚱屏巳嗣窃镜男睦碓て冢久幌氲降静萑擞肼槿富帷袄潜肺椤钡匾黄鹌燮吓┟瘛4送猓适轮欣吓┓虼藕⒆用侵谱鞯静萑耍约霸谔旃馕戳恋睦杳髑暗降乩锶ゲ宓静萑说那榫埃约叭煤⒆用墙械静萑恕靶值堋保蛭槿腹砹榫母娼耄庑┒既萌肆肫稹肚喾墓适隆防锴喾退镒影⒚髟谝黄鹗钡奈萝盎妗4佑胱匀坏那捉校⒆用强趴糯拷嗟男睦锸⒙税侨劝匀唬匀灰不乩≌庵止匕恰H艘簿陀纱嘶氐搅俗畛醯哪柑澹芄辉俅吻闾嚼吩戳骼锏纳钫倩健;拼好髟谒斓幕孟肟占淅铮⒆用嵌纯苏馍扔胱匀磺捉拇竺牛ü⒆油傻难酃夂秃闷嫘睦砝纯创屠斫馐挛铩!�
由于黄春明从小就浸淫在乡间祖母说故事的环境之下,这种童年记忆和童年经验,使他在创作童话的时候,汲取了民间故事的养料。黄春明的祖母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曾经把屈原的故事改编成屈原劝爱吃糖的皇帝少吃糖,奸臣却给皇帝糖吃,结果皇帝因为吃糖太多而生病,用这个故事来劝告小孩子要少吃糖。参阅了刘春城《爱土地的人——黄春明前传》中的相关内容,(台北)圆神出版社1987年6月版。《爱吃糖的皇帝》这篇采用民间故事模式创作的童话,其素材就是取自黄春明当年听祖母所讲的那个故事。这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童年经验在作者心灵上镌刻下的印记。故事叙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楚国有位皇帝,手下有屈原和靳尚两位大臣帮助他治理国家。靳尚最喜欢拿糖给皇帝吃,而屈原则刚好相反,他经常请皇帝吃盐巴。开始时,皇帝觉得糖固然好吃,但盐巴的滋味也不错,吃了盐巴调味的食物后,觉得更有精神治理国家了,常在文武百官面前称赞屈原。靳尚为此觉得不快乐,他妒忌屈原受到皇帝的喜爱。于是,靳尚便叫人做出了各种美丽好吃的糖给皇帝吃,还向皇帝进谗言,说屈原不该让皇帝吃盐巴。皇帝愈来愈听靳尚的话,变得昏庸无道,他把屈原贬到一个小地方去做官。可是,屈原在外,还是担心着皇帝和百姓,有一天,他难过得受不了就投江了。皇帝因继续吃糖而病得无法动弹了,这时屈原留下的盐巴突然从房顶掉下来,恰巧落在皇帝头上,皇帝吃了盐巴后感到精神好转,于是就让人去把屈原找回来,可是屈原已经死了。皇帝怕江里的鱼吃屈原的尸体,让老百姓包粽子喂鱼;而且还悬赏让人找尸体,人们就在五月五日那天划船在江上找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时,人们要吃粽子,并进行划龙舟比赛的来历。在这篇童话中,屈原和靳尚这两个形象显得特别栩栩如生。作者通过两人的行为对比,将屈原心灵的美丽与靳尚心灵的丑恶揭示了出来,启示人们:不要中了靳尚的糖衣炮弹,不要只爱听赞扬的话;而应该有肚量尝尝屈原提供的“盐巴”的滋味,要学会接受批评,这样才有益身心健康,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这个故事还很容易让人想起“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格言。
至于《短鼻象》和《我是猫也》这两篇童话,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动物。“短鼻象”与“黑猫”都是历经了一番屈辱和磨难之后;才最终确定了自身的价值。《短鼻象》叙述一头短鼻子的大象,由于小孩子经常用歌谣取笑他的短鼻子,这使短鼻象变得很自卑。于是他下决心要让鼻子变长,先后尝试了找美容院的医生替他整容、用鼻子缠住树枝上吊、让压路机压鼻子、用金属水喉套在鼻子上、买减肥药瘦身让鼻子显得长一点,甚至还用上了说谎,希望鼻子能象木偶匹诺曹那样变长,可是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没有效果,他的鼻子还是那么短,不仅孩子们继续取笑他,而且还落了个“神经病的短鼻象”的名声。短鼻象为此沮丧得都不愿意见人了。有一天,荒野里发生了火灾,可是没有人发现,短鼻象于是赶紧跑到溪边用鼻子汲水灭火,他来来往往地跑了好多次,总算把火扑灭了。这时他感到又累又渴,于是到溪边去喝水,竟然看到水中有头大象正举着长鼻子和他打招呼,原来就是自己啊,他惊喜地发现鼻子已经变长了。《我是猫也》则叙述一只黑猫一出生就被有钱人家饲养了,黑猫也感到很高兴。这户人家的大小姐非常喜欢黑猫,每次黑猫淘气毁坏东西,大小姐总是把他的责任推卸到家里的佣人身上。这样一来,很快引起了佣人们的妒忌,他们十分讨厌黑猫,集体排斥他。有一天,黑猫正在凉亭懒洋洋地休息时,突然被装进一个袋子里扔到一个小村落里,当他在饥寒交迫之际觅食时,又不幸落入了猫贩子的陷阱,很快就被拍卖了。黑猫被一个女人买了下来,因为村子里老鼠很多,女主人叫他抓老鼠,可是黑猫觉得老鼠很肮脏,以前又没抓过老鼠,所以不愿意。他由于饥饿难耐而偷吃了桌子上的鱼,结果被女主人发现后痛打了一顿,还说他“不是猫”,而老鼠们也不怕他。黑猫难过极了,他望着月亮想确定一下自己是不是猫,这时走来一只老猫劝他抓老鼠,在又饿又累的情形下,他别无选择,只好去抓老鼠充饥,他利索地抓住了老鼠王,人们都向他鼓掌喝彩,女主人也骄傲地向人们宣称是她家的猫。此时,黑猫终于恢复了尊严,为自己终于成了一只“猫”而骄傲。这两篇童话分别通过“短鼻象”救灭荒野火灾,“黑猫”最后抓住老鼠王的行为,改变了他们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从而恢复了尊严的过程,启示孩子们认识生活,改正缺点,只有做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事,才能真正成材。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与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指的就是儿童文学的四种功能——审美、教育、娱乐、认知。《短鼻象》和《我是猫也》里就充分发挥了这种“寓教于乐”的功能,使“喜剧”中“笑声”的功能发挥到了最大处,把“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人们在两个动物主人公身上,可以发现作者的嘲笑是镶嵌在孩童般的戏谑中的,是通过笑声来引发人们进行深思的。而且即便是批评与否定,也是以透出爱意的揶揄方式出现的,因此这种揶揄的喜剧效应往往在引发笑声的同时,委婉地向孩子们作着某种提示,它能在轻松和快乐的氛围中,使孩子们有所醒悟。
不过,当我们走进《小驼背》的世界时,迎面而来的则是一个在生活中备受折磨的受难者形象——小驼背。故事叙述一个驼背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由于他身体的残疾,经常遭到街上的孩子的凌辱。在小镇上,只要一见到小驼背,总有一群孩子唱着他们编的歌谣嘲笑和欺负他。他们见到小驼背经过就把他绊倒在地,有一次,一个瘦小的男孩子看不过小驼背遭受的欺凌,挺身而出制止那几个欺负人的男孩,结果反而被那群孩子打倒了。小驼背将这件事从头到尾都看在眼里,对此十分感动,从此小驼背和这个名叫高看看的小男孩成了好朋友。高看看从小驼背那里知道了很多关于小动物的有趣故事,觉得小驼背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就教他写字。有一天晚上,小驼背在水泥管里睡得很深,突然听见一个小女孩叫他“金豆”的声音,在小女孩的引导下,参观了一个充满了爱心和温暖的“驼背镇”。小驼背将他在“驼背镇”的幸福经历详细告诉了高看看,高看看很为他高兴。小驼背从此很少出门,一有时间,就静静地闭上眼睛到“驼背镇”去了。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在一个清晨,高看看去看小驼背时,发现小驼背已经到很远很远的“驼背镇”去了。这篇作品让人联想起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它不仅折射了黄春明的童年经验,而且让孩子们提前尝到了人生的忧愁滋味。就社会影响而言;《小驼背》和黄春明的其他童话相比;带有强烈的悯恤之心和悲剧色彩。小驼背这个形象更接近生活,更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能够喻指更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物群体。作为一个有着某种生理缺陷的孩子;小驼背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的:从被戏弄、被歧视到被冷落,直到死亡。群体可以遗弃他;却不必因为对他的伤害而反省,在他与世界所发生的矛盾冲突中,世界以强大的力量不断拖曳着他。因此人们可以看出,“驼背镇”这个美好的意象,其实隐喻了作者渴望获得更令人满意社会状态的一种潜意识。这是因为人们对现实世界有诸多的不满,所以只好到幻想的世界中去享受和平、正义、友谊和关爱。小驼背亲生父母死了,他遭受歧视和凌辱的经历,以及他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是许多人能在自己的经历中体验到的;小驼背自惭形秽、东躲西藏、不敢抬头挺胸的自卑心理在许多人心中也都能引起共鸣,所以小驼背成为高度凝练了生活的象征——成为一种人物、一种人生、一种经历、一种命运的标志。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黄春明深谙这一点,因此他的童话创作在体现鲜明的“游戏精神”和“娱乐特质”之外,尤其重视将人类关于真善美的最基本认识——爱心、同情心、友谊、勇敢、乐观等展示给孩子们,希望孩子们从中获益;从而实现精神与人格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黄春明在八九十年代也并未放弃小说创作,他以开放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再一次使其笔尖跳跃在时代的脉搏上。虽然自1977年发表《我爱玛莉》以后,至1986年发表《现此时先生》之前,黄春明小说数量锐减,但仍陆续有作品问世,1983年发表了小说《大饼》。此时的黄春明并没有失去关怀社会与现实的热情,反而更深入地探究社会变迁与传统文化逐渐丧失时不易察觉的遗憾。特别是80年代末期以后,台湾社会转型完成之后,随着政治的解严,经济渐趋成熟,惟独文化尚停留在懵懂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种种过去没有的现象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由于大量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入都市,他们为了寻找各自的前途,只身在大都市里打拼,将老人和小孩留在乡村,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的挤压,农村正面临着“老未能养”的社会现象,老人问题成了台湾社会问题中最具人文矛盾的问题。黄春明敏锐地察觉到当下台湾社会中家庭结构的改变——三代同堂的家庭不复存在,让老人们不敢将安养晚年的期待寄托在子女身上。面对如何赡养老人、人老了怎么办等一系列新出现的社会问题,黄春明于八九十年代创作了以老人为题材的系列小说来探索这些新出现的问题。他先后发表了《现此时先生》、《放生》、《瞎子阿木》、《打苍蝇》、《最后一只凤鸟》、《呷鬼的来了》、《九根手指头的故事》、《死去活来》、《银须上的春天》,以及《售票口》等小说新作。这些作品所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一些闲居于乡间村镇里的寂寞、孤独的老人。这里面,有被杜撰的假新闻害得送了命的“现此时先生”;有儿子因环境保护被捕,而焦虑地在乡间等待儿子出狱的尾仔和金足这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妻;有在寒夜凄惨地呼唤出走女儿秀英回来的瞎子阿木;有为使儿女返家团聚而打算于寒风刺骨的清晨外出排队买票的火生和玉叶夫妇;有失去了土地而被迫闲居于空荡荡的别墅中以打苍蝇和等待邮差来消磨时间的老人旺欉伯仔;有为了不给城里的儿女增添麻烦而想死却死不了的粉娘;还有《银须上的春天》中那个寂寞的荣伯,只为了享有片刻的天伦之趣,不得不装睡忍受顽童玩弄他的胡须。孔子曾说:“老者安之。”然而,在富裕了的台湾社会中,老人们却连古人所说的人生晚景都无法享受到。因此,黄春明替这些留守在乡间的老人们向社会发出了呼吁之声,并在批判社会的过程中,对这个逐渐被社会淡忘的群体倾注了深厚的关怀之情。简言之,在这一时期,黄春明仍以他独特的社会关怀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台湾社会的脉动。
黄春明的文学生涯从1956年底开始至今,从其学生时代的习作《清道夫的儿子》算起,到1999年6月发表《售票口》,总共创作了四十多篇小说。除了以小说来表现他对社会的关怀之外,他还改编电影剧本、制作漫画、收集民谣,以及创作散文、童话等。综观黄春明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人们可以看出,他始终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前进着,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春明曾动情地将自己比做文学史这株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不过这片叶子却是特别丰厚的那一片,而且“飘落地的时辰,我即是肥料”,黄春明:《一个作者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