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自性的作用,佛在这堂课里就是把这桩事情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佛是亲见的,这不是他的创作,不是他的发明,不是他的发现,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唯证方知,怎么个证法?放下就证得。
  「有目之流,无不亲见也」,这是事实真相。这个目不是我们的,我们没有这个目。《金刚经》上说佛有五眼,有目,我们没有,我们只有肉眼。佛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我们凡夫只有一个,只有肉眼。天人有两个,天人有肉眼、有天眼;阿罗汉又多了一个,慧眼;菩萨又多了一个,法眼,最后到如来果地,佛眼,叫五眼圆明,无不亲见。这个地方的目,我们要晓得是五眼具足。阿罗汉的慧眼能看到少分,菩萨的法眼能看到多分,只有佛眼才能看到究竟,看到圆满。这五种眼我们统统都有,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现在你就晓得,执著障什么眼?障慧眼,执著没有了就证阿罗汉,慧眼就现前。所以有执著,慧眼没有了;有分别,法眼没有了;有起心动念,佛眼没有了。你这一想就通了,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你就五眼圆明。所以佛法是科学,是登峰造极的科学,不要用什么仪器,也不要用高深的数学去推论,不需要。只要你肯放下,就证明,你的慧眼、法眼、佛眼就现前。
  下面第五「多身入一境像观」。末后这两种观都是从「智身影现众缘观」里面生出来的,是以第三做基础。这个作用愈来愈广,一多不二,多身入一。像镜子一样,镜子是一,镜子照外面照很多人,现在照相机很普遍,可是在五十年前照相机是非常名贵。大家都常用,你看你照相的时候,相机是一,外面许多的人物全都照进去。小注里说「谓以大止妙观法力加持故,得一身作多身,多身入一身,如镜现像,无有障碍也」。这个境界就像《普门品》里面介绍的观世音菩萨那个样子,观世音菩萨确实能现无量无边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而且可以同时现无量无边身。三十二应这是举例子来说的,举出三十二类身。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度之,你喜欢释迦牟尼佛,他就现释迦牟尼佛身,你喜欢阿弥陀佛,他就现阿弥陀身,你喜欢药师佛,他就现药师佛身,他能现无量无边佛身,随众生所好。你喜欢哪尊菩萨,他就现那个菩萨身,你喜欢哪个天神,他就现天神身。你喜欢人他就现人身,人各行各类,我们讲各行各业,现身自在,以一身作多身。
  一身是什么身?一身是法身。所以,你有大止、妙观、法力,这得法身。大止是什么?一切放下,心要让它空,为什么?它本来没有。佛教在三千年前它就用图腾来表法,用什么样的图案?他用圆,像镜子,圆,他用圆来表法。圆这个周,圆周有,圆心,有没有圆心?当然有圆心,圆心不可得,圆心是空的,你决定找不到。你说中心点上点一点,那一点你在放大镜里面看是一大块,它不是一点。所以几何里头的点是个抽象的概念,你决定找不到事相,事相上找不到,抽象概念。点移动则成线,线还能看见,譬如一个黑,一个白,黑白交界的地方有一条线。点找不到。线移动则成面,我们就感觉到实在有,我们承认它存在。线还是抽象,但是可以见,点见不到。佛用这个图案来表法,好!它能表空有不二,能表空是真空、有是妙有,又表示这个有,圆周是依圆心而有的,就是现在所谓物质是无中生有的,它表这个意思。不但物质是无中生有,精神也是无中生有,都是从真心生出来的。真心在不动的时候,那就是惠能大师讲的「本自具足」,这个话很抽象。它什么都没有,本自具足,什么都没有,它一样也不缺,为什么?遇到缘,缘是什么?缘是动,起心动念那是缘。遇到这个缘,能生万法,圆周就成,而圆周大小是无量无边,千变万化。
  一身能化无量身,无量无边身能入一身,如镜现像无有障碍。好像一面镜子里,你去照镜子,镜子里面现像,多身入一身。古时候,好像是贤首大师,这人都是国师,为皇上在宫廷里面讲《华严经》,皇上听不懂,没办法了解这个意思。贤首国师很聪明,请皇帝做个八角亭。亭子建成了,他请皇帝,八角亭八面,每一面放个大镜子,镜子互相照著。建好之后,他请皇帝你在亭子当中站著,你看看四面的镜子。他一看,多身入一身,一身入多身,一多不二,他点头,明白了。一多不二,《华严》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比喻只是让你知道这么一桩事情,而实际上,实际上必须见性的人他才真的起这个作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没有道理的。没有道理,祖师大德也得说出一个道理出来,你可不能执著,你执著就错了,你就上当了。
  所以,看经、学教不能不遵守《起信论》里面的一句开示,那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他说三个,我说四个,四个就是三个。言说跟文字是一不是二,文字是言语的符号。我们看经跟听经,听经不要著言说相,看经不要著文字相,这是一桩事情。不要执著名词术语,不著这个相。不著心缘相,心缘是我想它这是什么意思,不用,你不能想。因为你想你就用意识心去听,意识心听自性的流露是做不到的,完全产生误会,你就没有办法知道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一定这四个都要离掉,不执著。就是不要分别执著言语,不要分别执著文字,不要分别执名相,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去想它,一接触就开悟,缘成熟一接触就开悟,开悟的门就在此地。你要是不会,不会你开悟的门永远是关著的,你开不了悟,你的悟门堵死了。为什么惠能大师在一句话之下他就大彻大悟?他的悟门没障碍,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一段故事,惠明。这个人没出家之前他是四品将军,人比较粗鲁,也就是比较爽直,是个武官。五祖把衣钵传给能大师,他不服气,跟著许多人一起去追赶,他追到了。惠能一晓得是他来,没法子,将军是武将,就把衣钵放在个石头上,自己就逃在旁边躲起来,他是来夺衣钵的。结果惠明去拿那个衣钵拿不动,护法神守护,他是个四品将军,拿不动,提不动,他明白了。惠能不是普通人,他拿到这衣钵很轻,我四品将军拿不动,惭愧心就生起来了。就大声喊著,称惠能为行者,这也是尊称,「行者,我是为求道来的,求法来的,我不是为衣钵来的,请你出来」。惠能走出来,他向惠能求法,惠能坐在石头上,他跪在下面。他只教他「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善恶统统都不要想,都放下,「正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状况之下,什么是明上座(他尊敬他)本来面目?」他在这一句话里面醒悟过来。这什么原因?在这个感动的时候,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没有别的。真正放下了,人家一句话把你提醒,回光返照,他境界就现前,这也就是一句话开悟了。
  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度了四十三个人,惠明长者是其中的一个,就在追赶的时候遇到,他真的成佛了。调过头下山的时候,告诉大家这条路没有,我走过了,没有看到,别的地方去。这不叫妄语,这叫开缘,不要造罪业。所以惠明以后他改了名字,他认惠能大师做老师,在他会下开悟的。所以,人能不能开悟就是看你能不能真的放下,让自己恢复到清净心现前,清净心是真心,有人点一下,真的你就悟了。悟了的境界跟能大师是一样的、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样的,也就是什么都通了。在中国佛教史里头,能大师所教的学生当然多,在我们想像当中决定不止一万人,跟他学的真正开悟的四十三个人,不得了!空前绝后。六祖大师之前没有这么殊胜,六祖以后也没有看到第二个人。在禅宗史上,会下一生开悟的,一个、两个有,很多,四个、五个不多了,只有几个人,像能大师有四十三个人再也没见过。
  所以我们懂得,如果真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的门打开了,悟门是开的,如果不是完全放下,你的悟门是关闭的。如果从次第上悟入,我们就用个比喻,你这个门是三道门,第一道门开了,证阿罗汉果,里面还有两个门,你进了大门,还有二门、还有三门;分别放下,第二道门开了;妄想放下,第三道门也开了,你才能见性。这是世尊、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做种种示现。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没有别的,是放下,实在是习气太重太深放不下,总要淡薄,一年比一年淡薄这是好境界。如果年年习气烦恼还一样,你就一点进展都没有,白学了。假如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增长,那麻烦就大了,那是你年年在倒退,退到哪里去?退到三途去了,这太可怕了。怎样能保证我们自己不退转?我自己的经验,当然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是中下根性,中中、中上我们都谈不到,我中下根性。最有效果的方法是经教,天天用经教来薰习自己,我们就能够避免烦恼的薰习,对烦恼知道远离。烦恼薰习在现在可以说最厉害的是电视,现在有网路、有报纸杂志、广告,还有这些影剧歌舞,这些东西不能接触,应当要远离,我们的心才能保持清净。天天跟佛法接触我们这一生才有救,否则的话,不管你搞什么,你搞得再热闹,搞得世间人讲的再有成就,最后成就的果报免不了三途,这就太可怕了。
  为什么我们说免不了三途?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他连这个能力都没有,把邪法当作正法,把恶法当作善法,太多了。自己并不知道,天天还非常热心,全心全力在做这些事情,统统叫造业。每天接触经教,不离开佛陀教诲,天天听佛菩萨的教诲。所以要长时间,短时间,如果还没有悟入,寿命到了,那就得要来世再来了。来世还要得人身,还要有缘闻佛法,才能继续接著干,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真正看清楚,真正明白了,死心塌地,我就走这条路,别的路子再好我也不干。经教帮助我断疑生信,帮助我增长善根,加强远离,这个靠经教很有效果。心愈清净,你展开经教你理解就更多,这里头的义理无有穷尽。真的经本广大没有边际,其深没有底,完全看我们自己清净心的程度,你有一分清净心你懂一分,十分清净心你就能懂十分;心浮气躁,佛菩萨当面跟你讲你也听不懂,也是耳边风。由此可知,我们常常讲的这三个根重要。
  昨天蔡老师来看我,还谈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你要是没有这三个根,你研究佛法,有理论,你没有事相,你在事相上没有,那个理论是什么?那个理论就落空了。还不如一个持戒念佛的人,持戒念佛有事,事通理,他有受用。理论通达了,不持戒,《弟子规》是根本戒,譬如第一句,大家认为这都是糟粕,这个东西学它干什么?「父母呼,应勿缓」,学这个干什么?圣人的东西里头有大学问。父母叫你都爱理不理,别人叫你,你会理他吗?从小养成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会养成这个习气。这个习气养成之后,什么都不能接受,谚语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他不懂得谦虚,他自以为是,你不要看小小一点动作。见人的时候行礼,九十度鞠躬礼,现在人摇头,这太过分了,没有这个必要。这是个大学问,世出世间一切法是从恭敬当中求来的,没有恭敬心你就不是法器,圣贤人来教你都没法子,你不能接受。所以小小戒里头有大学问,小小戒里面有大功德,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他疏忽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果报,你要晓得因果报应,你的警觉心就高了,时时刻刻会提高警觉。
  末后一观,「主伴互现帝网观,谓毗卢遮那自身为主,十方诸佛菩萨为伴;或以一身为主,多身为伴;主伴互现,重重无尽,如帝网珠,光光交映,无有穷尽也」。这一条是教给我们处众,主伴圆融,主伴互现。主不是独一之主,人人都可以做主,人人也是伴。好像开会一样,推选一个主席,他在讲台上面他是主,我们在台下都是伴。他讲完了,第二个人上台去,他下了台他也是伴,那个人上去也是主,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但是主伴里面呈现什么?呈现个秩序,秩序、规矩是和谐的根本,没有秩序、没有规矩,和谐就没有了。所以他在台上,我们尊敬他,我们拥护他,他下台了,另外一个人在台上,他也一样的尊敬他、拥护他,主伴互现。
  在中国过去丛林,就是佛教的僧团里面,一个道场有一个住持,方丈。住持方丈从哪里来的?选举来的,所以佛教最早提倡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