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4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生诸佛大智慧中,就是跟诸佛如来的大智慧相应,自己智慧跟诸佛智慧连在一起。就好像什么?江里面的水,长江、黄河的水,没有流入大海这叫江水、河水,流入大海就融成一个。那个大海就是佛的大智慧海,流到海里之后再也没有江,也没有河,它融成一体。我们没有见性之前,我们就像江水、河水一样,见性的时候就跟诸佛融合成一体,是这样的境界,确实是无比殊胜。「入此位永不退还,故名之为住」,这个不退还就是永远不会退到十法界,这叫不退。不退我们在前面讲了三种不退,三种都是讲的位不退,不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三不退,那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单单讲位不退有三种,这个也要知道。真正入佛门,你证得初信位的菩萨,小乘就是初果,你永远不会退到三恶道,这是第一个位不退。他不会退到三恶道,他就在人天,虽然出不了六道轮回,他果报就是人间天上,他不会到三途。第二种位不退是阿罗汉,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执著断掉了,於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执著,他超越六道轮回,他得不退,永远不会退到六道轮回。这个地方讲的是初住菩萨,永远不会退到十法界,所以这个叫位不退,故名为住,这个住就是明心见性,他再不会退转。
第三「明品宗趣者」,他这个宗趣比清凉大师讲的清楚,清凉大师只说「十住行法为宗,摄位得果为趣」,他这里讲得清楚。「明此品说十种住,二十种进修因果为正宗」,这就是清凉讲十住行法,他这里说得详细,十种住里面有二十种进修因果。下面又说,「又住佛所住以为正宗」,这就是住在诸佛大智慧当中,「明此十住位中,各有两种因果,各各当位之中,初举十法,是忻趣增上之缘,后举十法,是当位之内,修学之果,如文具明」,到经文我们都会看到。前面讲的十法是让我们产生向往,忻就是向往,希望我也能够得到、希望我也能够契入,这是缘,你有了希望你才肯真干。后举十法,那就是从初住到十住他修的是什么法门,所以修学之果。这个比清凉讲得清楚多了。
再看下面这段,这段是清凉大师没有说的。「会当十住位中断惑次第者」,会就是会合,总的来说,就是这个意思,总的来说十住位中断惑的次第。这个断惑就是断无始无明习气,这个一定要讲清楚,不要以为十住菩萨还在断惑。这个惑,我们一般看到这个字就会想到无明,像《华严经》上讲到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大乘经里一般讲的是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是这样说的,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讲的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尘沙烦恼就是《华严》讲的分别,见思烦恼就是《华严》讲的执著,名相不相同,意思是一样的。
他底下就说得多,「如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这是前面三住,初住是初发心住,二住是治地住,三住是修行住,把这三个合起来,「此三种住中,明总修出世间心,破诸世间烦恼缠缚,一时顿成根本智慧」。此地所说的,这三住合起来讲,总修出世间心,出世间是什么心?真心。世间是什么心?妄心,或者我们用佛学的名词来说,世间的心是八识心,阿赖耶、末那、意识、前五识叫八识,八识又叫八心,八心王。用八心王,就是用八识,是在十法界,十法界统统用八识,没有用到真心。法相宗里面讲的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是用真心,四智是出世间心,相宗修行的宗旨,就是主要的方法,是转八识成四智。开始从哪里转?从六、七,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五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个因上没法子转的。第六意识就是分别,第七识就是执著,然后你就晓得,第八识跟前五识叫妄想,果上转,你这一想就想通了、就明了了。所以先要把执著放下,然后再把分别放下,最后妄想就很容易放下,不难了。这三种放下就是转八识成四智,那叫出世间心,这真心。真心现前,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叫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你真的看到遍法界一切万法的真相,佛教的名词叫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你见到了。
「破诸世间烦恼缠缚」,这个世间,佛经上讲的三大类的烦恼,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全部摆脱掉,这烦恼都没有了。所以「一时顿成根本智慧」,根本智就是自性里面般若智慧,现前了。般若智慧是什么样子?不起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清净心,清净心就叫做根本智慧;它起作用,起作用是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它无知,所以般若无知,这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后得智是它起作用,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起作用跟不起作用,这话怎么讲法?譬如你见到应化身的佛菩萨,你见到他,你见到释迦牟尼佛,你见到惠能大师,甚至只要你见到真正破无明证法身的那些修行人,那些修行人都是初住以上的,你不问他,他在你面前所现的就是根本智。他心从来没动过,好像没有智慧,般若无知,你也不能说他没有智慧,你也不能说他有智慧。如果你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立刻就答覆你,你决定问不倒他,他无所不知。他有没有学过?不需要学,是自性里头本有般若智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力?因为一切万法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变现出的一切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自性怎么会不知道?没有一样不通达。
根本智,前面这四个字要留意,「一时顿成」,一时是什么?没有先后,一时就是时间跟空间维次突破了,一时里头没有先后,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所以,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他全知道,此界他方的事情也全知道,这神通广大。但是你要知道,佛告诉我们,这种能力是所有一切众生个个具足。诸佛如来有,我们刚才讲的法身大士有,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他都有,实在讲你也有、他也有、我也有。为什么你我他的能力失掉?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根本智不能现前。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我们现在求学、去学智慧,学得再多都不是根本智、都不是后得智,那叫什么?佛家有个名词叫世智辩聪,世间人的聪明智慧,都不是真的。世间人的聪明智慧,我们在前面学过,那是六粗里的智相,我讲智相讲得很白,大家好懂,知识。你所求的是知识,知识不是智慧,与智慧不相干。知识好像能解决现前一些问题,小问题,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又何况解决问题后头带后遗症。所以,它不是根本解决的方法,根本解决的方法一定要真实智慧。
东西方学术的理念在此地产生很大的差别,西方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们所追求的是知识,东方,像中国、像印度那些大圣大贤他们所求的是智慧,不一样。智慧跟知识差别在哪里?知识里面有烦恼,智慧里头没有烦恼,这个分别就很明显。也就是说智慧里面绝对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绝对没有,那是智慧;知识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不一样。我们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知识就变成智慧,所以你学也行,不学也行。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是学,他认真学了十二年,学了十二年是知识,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那十二年就变成智慧,变成后得智,无所不知。这个示现的是我们现在所讲知识分子,好学。惠能在中国表演的恰恰相反,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不是好学的人。他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他也通了,他的通达跟释迦牟尼佛的通达没有两样,一通一切都通达。所以他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说此事与学不学没关系,此事就是什么?大彻大悟,这个事情与学不学没关系。这是别人好奇问他,你没有学过,你怎么都知道?你不认识字,人家把经念给你听,你全懂得。他就说这个跟学、无学没干涉,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放下,所以放下太重要了。要知道世间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得欢欢喜喜的放下,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自然现前。现前也不可以贪图,一贪图就起烦恼,就错了。现前怎么样?现前你要帮助众生。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相好现前,那个福报是天人的福报都不能比,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依旧托钵,依旧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为什么干这个?没有一点贪心,还是自自然然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修行证果,真正开悟的人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所以一时顿成根本智。
下面举例,举三个人,这三个人就是初住、二住、三住。「即如善财,於妙峰山上见德云比丘,得诸佛智慧光明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离开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会下,一时顿成根本智慧。这就是在文殊菩萨那里修行毕业了,就是把无始无明放下了,我们用起心动念,把起心动念放下,於一切境界上都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一时顿成根本智慧。老师就叫他出去参学,毕业了,我们中国人讲出师,他可以出去参学。老师介绍他德云比丘,你先去看他,你看看他怎么修行方法。他在哪里?在妙峰山上,峰是高山,妙,佛法里面这个妙,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非有非无才是妙;就是事实真相是妙,你说它有,错了,你说它没有也错了,为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见相不著相,那就妙了。为什么?性相是一不是二,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所以称为妙。
德云比丘就是《四十华严》里面讲的吉祥云比丘,这是两个翻译的人不一样,翻译的名词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是一个人。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你看他头一个老师,这个意义很深,我们东方人讲先入为主,这头一个老师先入为主。后面第二个海云比丘是德云比丘介绍他的,你去看海云比丘,海云比丘代表第二住。从这以下到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最后一个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对於净土信了,不再怀疑,就是看到这个经文,我死心塌地修净土。你看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是他的传法弟子,当然跟老师是走一条路子。老师指点他去参学,德云比丘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再看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没话说了。才知道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学什么?统统修的是念佛法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见到的,「德遵普贤」,德遵普贤是华严会上法身大士,他们的大智、大德、大能,遵从普贤菩萨,听菩萨的教诲,都到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你看这是什么境界?你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你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会退转。
德云比丘跟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是代表圆满,它不是数字,密宗以二十一为圆满,以十六为圆满,这是表法的。所以《华严经》里禅教显密统统有,这是圆满的教学,我们现在人的时髦名词叫多元文化,《华严》是多元文化,这里面显示出无量的法门。这二十一门一展开,那就是不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教念佛法门,这个念佛法门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佛是什么?佛是觉悟,佛是智慧,念念心住诸佛如来大智慧门中,这叫念佛。哪一门不是念佛?佛在《金刚经》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每个法门你修行到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所以它是平等的,就没有高下,门门都是念佛法门。明心见性就是念佛,念佛就是明心见性,名词不一样,意思、境界都相同。所以他见德云比丘,得诸佛智慧光明门,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是念佛法门。「即除已上世间诸烦恼障,以成佛智慧光明故」,他所得的智慧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此地所讲的是无始无明习气,断一品习气升一级,那就升第二住。
第二是「海门国见海云比丘」,这是德云介绍的。每个菩萨、每位善知识非常谦虚,你看五十三参那个味道,首先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谦虚。人人都谦虚,告诉善财,你在我这里参学,我知道的很有限,我全都告诉你了,你去参访海云比丘,他比我高明多了,我不如他。都这样谦虚,个个都是这样的。所以善财在德云比丘那里,那是真正得到他自己需要修学的法门。他就是死心塌地,五十三参每一参明白之后,「恋德礼辞」,就是感恩,感恩善知识的教诲,礼谢,辞是什么?辞是不修那个法门,还是念佛到底,这句佛号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