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4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和作梦一样,你作梦,他能看到你在那里作梦,你在梦中干些什么他都知道,有这两种能力。证得三果,你就能够飞行、变化,换句话说,到哪里去不需要交通工具,你心里想,身就到了,就有这个能力,能够分身、能够变化,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七十二太少了,他的能力超过七十二,那是能力。证到四果阿罗汉,漏尽通,漏尽是见思烦恼断尽了,得清净心。由此可知,智慧德能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真的,佛讲的话没错,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学佛最重要的是放下,这些经教,学可以,不学也可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求学,好学,我们今天讲知识分子;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的,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二十四岁接受五祖传给他的衣钵,他就是第六代祖。看看他的经历,一天经没听过,没有学过,禅堂一天也没去过,念佛堂一天也没去过,五祖居然把衣钵给他。他在《坛经》上所讲的,这个事情,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说与学、不学没有关系,关系在你真的肯放下。他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就是我们常讲的,他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佛。起心动念,不执著,是阿罗汉,阿罗汉起心动念,有分别,不执著,没有执著;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没有,是菩萨;起心动念都没有,这就成佛,他是这么个境界。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那年是三十岁,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也示现大彻大悟,二十四岁。这叫顿悟、顿超,这属於圆融,他没有行布。惠能跟释迦牟尼佛示现的都是顿超,一个是知识分子,广学多闻,一个是不认识字,他们证得的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两样。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经,你只要念给惠能大师听,他就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这些示现、表演我们虽然没有亲见,但是在书本里面所记载的,绝对不是假的,又何况惠能大师的肉身现在还在,《坛经》不是伪造的,没有人能造得出来。这些实际上就是给我们做证明,三转法轮里头作证转,证明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要你肯放下,你就回归自性,回归自性是正道。我们舍不得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是走邪道,这什么道?这是六道轮回,妄想分别执著三样都具足是六道轮回,走的是这个道。我们真的把佛陀的教诲搞清楚搞明白了,下一步用什么功?就是放下。
  我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很幸运遇到章嘉大师,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境界?他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就契入。我当时听到这句话似懂非懂,接著我又问了一句,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虽然讲三种,总的来说是放下贪欲。佛教菩萨无量无边法门,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展开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归纳就是一个,所以那是根。菩萨所修行的六大纲领,那是第一条,《华严经》上讲十波罗蜜,也是第一条。谁能放下?学佛的人很多,知道这桩事情的人不少,知道怎么样?放不下,还是有强烈的贪心。甚至於有些学佛学得不错,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下了,最后怎么?贪佛法,对佛法放不下,那也不行。佛在般若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不能贪,佛是叫你断贪心,不是叫你换对象。为什么?佛说得是好!总的来说,佛法是缘生法,因缘生法,那就不是真的,佛法也是假的,你开悟之后,世法、佛法都没有。佛法跟世法是相对而生的,世法是迷,从迷才有觉,迷没有,觉也没有了;如果迷没有,还有个觉,那觉也是迷。这就是告诉我们,自性清净心里头真的叫一尘不染,无佛无众生。众生跟佛是相对而生的,因为有众生,才现出什么?迷了叫众生,不迷叫佛。你要是执著有个佛,你就迷了,被佛迷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算是真正觉悟。说得最清楚、最圆满的确实是《华严经》,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推崇得是有道理。所以,发心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底下一品就是「初发心功德品」。
  第二,二住是治地住,地是心地,所以这里面所讲的统统都是无始无明习气。这是讲的悲心,我们中国古人所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性德,看到别人有灾难,自自然然的伸出援手去帮助他,没有任何条件。小孩无知,看到他在玩耍,快掉到井里面去,你自然就去,不会说什么,自自然然你去把他拦住,把他拉回来,这是悲心。好事,不能著相。菩萨大慈大悲,还有极其微细的习气,就是起心动念的习气,实际上真的是自然感应,就像江本水实验一样。这些习气在哪里断?《华严经》上所说的历事炼心,菩萨应化在十法界这是历事,在这里头慢慢把这个习气淘汰干净。我们在这个地方真正深深体会到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他表演出这些现象是给我们看的,在那么高的地位上还要表演这些修行,怎么样去断烦恼、怎么样去断习气。他们真的已经没有了,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里警觉到自己有烦恼、有习气,应该向佛菩萨学习。这些善行,像慈悲这是善行,不能起心动念,见到一定要做,不可以起心动念,这才回归到自性。回归自性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是感应,无作是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用寂照两个字来讲也好讲,寂而常照,寂是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是寂;照是什么?外面你所遇的境界一个不漏,你都能够帮助众生。无论是什么样众生,无论他造作什么样的行业,所受的什么样的果报,佛菩萨所示现的无非是帮助他觉悟。能觉悟、能回头,好;不能觉悟、不能回头,阿赖耶识里头落了种子,叫善根,帮他种善根。
  五十三参在哪里?学佛的人读《华严经》对善财童子很羡慕,他运好,遇到那么多善知识,我们自叹不如。其实这是表法的。五十三参把我们社会上这些人分为五十三类,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就是这个吗?我们从早起来,大门一开,走出门外,不就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都在面前吗?那就是五十三参,只是我们不会。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这是真的大方广佛华严,活的。依照大方广佛华严来过日子,你就是过佛菩萨的日子,那是究竟幸福美满的日子。这门学问!用世间话来说,世间只有言说,没有这个事实,真善美慧,世间有这个名,没有实在;但是《华严》有,《华严》确实是真善美慧。
  但是契入这个境界是不容易,障碍在哪里?障碍不在外面,在自己,什么障碍?放不下就是障碍。可是放也要知道从哪里放起,我的老师当年教我从布施下手,我学了这么多年,在《华严经》里才看到佛说的三重障,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进步这么缓慢?不要说是十住的门,十信的门都没进得去,这才知道三重障,有这个障碍。老师教我们,实在讲是善巧诱导,如果老师当年要说三重障,我们初学佛的人可能不以为然,所以他不提这个词,他只讲三种布施。三种布施很能诱惑人,为什么?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很能诱惑人,听了之后很有受用,自己这三方面都缺乏。凡心没了,从这里下手好,断恶修善,然后再提升到破迷开悟,破三重障是破迷开悟。
  心地好了,就是诚意、正心了,然后再讲修行。行是行为,行为有许多错误,依照佛菩萨的标准,佛菩萨的标准,一定要记住,是性德,自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佛菩萨制定的标准,是性德。从这个地方认知,我们就欢喜持戒,就不会把戒律看得好像是吃人的礼教。过去人讲儒家的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对一个人有许许多多的约束,让人家没有自由。不是的,性德是真正的自由,是圆满的开放,得大自在。你迷了,你觉得它是约束你,悟了之后,完全自然,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想破迷开悟,持戒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迷,去学觉悟人的行为,去学他,学他对我们自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帮助我们悟入,所以因戒得定。我们现在听到这句话,在现前这个社会感触就太深,现前社会是什么社会?心浮气躁。我们知道这个不好,怎样叫我们心定下来,清净心现前?持戒就能得清净心。持戒,很多戒律叫你放弃这个、放弃那个,你的欲望愈少,心就清净了。欲望太多,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的气怎么能平和?欲望太多、妄想太多、念头太多,烦恼太多了,不是好事。
  真正修道人,心里有没有事?没事,般若经上说的般若无知,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什么都没有,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起念头?因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起念头错了,《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给你讲真话。《大般若经》我们读了一遍,总结六百卷《大般若》说什么?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说这个,说十二个字。你还起心动念,你不就错了吗?分别执著就更错了。他心是定的,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叫自性本定。可是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就是清净心,起作用是教化众生,教学的时候无所不知。但是无所不知跟无知是一不是二,妙就妙在这里。正在起作用的时候,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讲经说法教学四十九年,我们看这个老人家很辛苦,到处奔波,教化众生,我们看到这一面,没有看到另外一面,他如如不动。我们看到照的一面,没有看到寂的一面,他确实为我们示现寂照是同时的,动静一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人家是这个境界。大乘教里面说「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是不思议境界。
  这些全都是事实真相,佛经里面讲叫诸法实相,我们能够体会,体会得少分就生欢喜心,这个体会在佛法讲是解悟,明白了。明白之后,我们怎么样来学,我们也能够做到这样,那叫证悟,证悟自己有受用,有真实的受用;解悟能生欢喜心,还不能得真实受用。所以进一步向佛学习,从外面样子上学,学久了,从表层就能渗透到里面,里面是自性,渗透到里面,慢慢就见性。从小悟到大悟,从大悟到彻悟,所以从修行渐渐的就生贵,贵是什么?贵是贵人,贵人是诸佛菩萨,我们生到佛菩萨家里去,那叫生贵。今天第七就讲到不退,不退多分是让我们听到佛在大乘里面所说的,以及我们在现实里面所看到的这些境界,都不退心了。他为什么会不退?他完全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现在的社会反常,我记得好像是《左传》上有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应该是这么样一句。常是什么?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国讲五伦五常,仁义礼智信,这叫常道,弃常,这五个字都没有了。你看现代社会上,有没有仁、有没有义、有没有礼、有没有智、有没有信?古大德用五常配佛门的五戒,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这五样没有,妖魔鬼怪就出来了,妖魔鬼怪不是青面獠牙,人只要把这五德放弃,人就变成妖魔鬼怪。这是《左传》上说的。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不是地区性的,是整个世界是这样,我们可以说,人舍弃五常好像是现前时代的风气、时代的潮流,生活在这个时代里还看到仁义礼智信,这个不一样,这太稀有了。所以你只要能真正理解,在这里头能守住五常八德,在社会上处事待人接物不离伦常道德,这就不退心。你看到他们完全违背的,点点头,他们符合潮流。我们在这个潮流里面,要把传统的清流保持住,不要让它失掉,这个清流再细都没有关系。你看看中国禅宗,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五代单传,一个人,到第六代才开花结果。只要它不断,有一个人能传下去,所以说佛法的慧命没断。众生失去五常,他要受许多苦难,你慢慢等,苦尽甘来他就回头了。回头的时候,传统文化又会发扬光大,为什么?传统文化是从性德里生的,人性本善,他跟这个相应。没人教,只要有人教的话,很容易就接受,他自性里本来有的;反常的是自性里头没有的,他一时迷了,他才走这个路子,一旦觉悟,马上就回头。所以,你有信心你就不退。
  此地大师讲,「对治大慈大悲同行摄生不圆满自在障,令圆满故」,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眼就是「同行」。四摄法里,同行就是同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