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4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糁腔郏磺兄谏宰杂兄U飧鲋腔畚裁床荒芟智埃俊钢晃翘逦扌晕抟溃荒茏粤恕梗扌灾跃徒蟹ㄐ裕扌灾跃褪亲孕裕痘乖垂邸防锝驳摹缸孕郧寰辉裁魈濉梗褪钦飧觯说亟驳闹罘鸩欢牵寰褪钦飧觥K粤酥螅皇辈荒芑赝罚赝芬性担富嵩捣搅恕梗司褪俏颍耸敲髁耍粤耍粤嗽菔彼荒芄晃颍蛞怠K裕鸱ㄒ蔡乇鹎康饕蛟瞪āR蛟瞪ǎ械氖焙虬岩蚴〉簦瞪唤惨蛏蚴潜居械摹C晕蚴且唬晕虿欢允敲缘淖孕裕蛞彩俏虻淖孕裕孕悦挥忻晕颍晕蛟谥谏曰嵩担龅皆邓拍芫跷颉!冈坪挝嵩怠梗旅婢退盗耍富嵩涤腥帧梗裁唇谢嵩担炕崾蔷刍幔龅搅耍龅皆怠U馊郑谝恢郑富峥嘣担隹喾侥芊⑿摹埂H肥担颐强吹叫硇矶喽啻幽婢忱镂蛉氲模婢呈裁矗恐捞嗔耍龅椒鸱ǎ鸱ń睬蟮氖抢肟嗟美郑绾伟颜飧隹喟谕训簟7鸶嫠呶颐牵啻幽睦吹模靠啻用岳吹模焕执幽睦锢吹模坷执泳跷蚶吹摹K裕嗬质枪ǎ晕虿攀且颍饫锿酚幸蛴泄惚匦胍谝蛏舷鹿Ψ颍阋缶酰泼钥颉N裁疵裕空饩透憬玻敕直鹬粗馐敲浴�
  佛很慈悲,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讲,佛是教菩萨,我们沾光,教菩萨首先要断三重障。三重障第一个是傲慢,第二个是嫉妒,第三个是贪欲。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不但不能证果,实在讲,佛菩萨帮助你,给你讲经说法,你听不懂。那就是什么?你听,听了很长的时间,不开悟,什么原因?你有这三个障。这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你自己本身有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放下。怎么放下?破傲慢就学谦虚,这有方法。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个教你什么?礼敬诸佛。世间法,我们读《礼记》,这儒家的,《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从这里入门。所以童蒙教学,你看看《弟子规》里,都是教敬,从这里开始。学著敬父母,然后你就懂得敬老师,再懂得敬一切人,不但是对长辈要恭敬,平辈、晚辈都要恭敬;不但对人要恭敬,对一切万物统统都要恭敬。这是什么?除傲慢的障碍。不能说我没有傲慢,说「我没有傲慢」就是傲慢。傲慢从哪里来的?佛跟我们说叫俱生烦恼,有了我,傲慢就带来了。我们学佛学到这个地方可以算是相当清楚了,我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还源观》里讲就出现两种作用,从一体起二用。这一念不觉我们讲起心动念,一起心,第一个作用出来,宇宙现前,动念,动念我就出来了,所以我跟宇宙是同时出现。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佛家讲心现识变,识就是起心动念,最细的,粗的是分别执著,这都是识。起心动念是阿赖耶,分别是意识,执著是末那,第七识。佛给我们讲,第七识里面精神现象出现,有我见,我见就是有我执,执著有我。那时候虽然没有身体,一有执著,执著是我,就是我们的自性变成一个灵体,现在人讲的灵魂,就这么来的。执著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灵魂没有,变成什么?灵魂没有,变成自性。一有这个执著,灵魂就变成我,你就执著这个东西,它没有的,你执著它,我就会现行,一切法从心想生。有了这个东西,就有我爱,我爱是什么东西?根本烦恼里面的贪,贪爱;有我慢,慢就是瞋恚;我痴。我们讲贪瞋痴三毒烦恼,什么时候有的?最初那一念跟著就起来了。你看,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叫四大烦恼常相随,怎么能没有我慢!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敬。世出世间的大学问,根本就是自卑而尊人。儒家的礼,什么叫礼?简单的讲,礼就是自卑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有礼,这是礼的精神。
  第二个,嫉妒是造业。嫉妒从哪里来的?嫉妒是从贪瞋痴来的。看到别人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里面超过自己的,心里就难过,这就是嫉妒。严重的,障碍别人、破坏别人,那就造业。用什么方法来对治?佛教给我们,随喜功德,对治这个,见到别人比我好,应当要生欢喜心。这是消极的,积极的,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这个好!从这个地方把嫉妒化掉,修随喜功德。殊不知嫉妒是障碍,障碍自己,不障碍别人。我们常常说,障碍别人只能障三分,另外七分障碍自己,因为是自己的严重烦恼。障碍自己开悟,障碍自己证果,甚至於我们修念佛法门,障碍自己一心不乱,障碍自己功夫成片,障碍自己这一生往生,这个麻烦可大了。所以,一定要学菩萨随喜功德,欢喜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这是大功德,不可以阻碍。
  世尊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一开头就讲个故事,两位法师讲经说法,徒众很多,法缘殊胜,另外有几个出家人就生嫉妒心,就来破坏这个道场。给信徒们说这个法师说得是不错,这个人德行不好,说了许多不好听的话,听众听了之后,对这个法师信心退了,这个法缘就被他破坏。跟法师有没有结罪?没有,法师有德行。跟谁结罪?那些信徒们闻法的机缘被他断掉,他罪在这里结。造作这个罪业,以后堕地狱,地狱罪满之后变畜生,到人道,故事很长,我在此地不必再叙说,他要受到这个果报。得到人身的时候,贫穷下贱,这五个人,五个人造谣生事的,叫五扇提罗,是一个皇后的轿夫,抬轿子的轿夫,这个因缘。那个皇后是从前护持法师的护法,供养法师、护持法师的护法,他们这些人破坏了。你看做好事的人有好报,他以后做了皇后,这五个出家人以后就做抬轿子的轿夫,佛说出这段故事。我们相信佛没有妄语,佛所说的句句话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一念之间,化嫉妒为随喜,随喜的功德可不得了,譬如法师讲经,他有多大功德,我随喜的人功德跟他一样大,不增不减。这个比喻古人讲譬如灯明,法师讲经是一盏灯,他点燃了,我们自己也是一盏灯,没点燃,没有缘;随喜,我借他的光把我自己的灯点燃,我灯光跟他灯光是一样的,没有两样。这个道理我们细心去思惟能体会得到,所以不能干傻事。古人教给我们成人之美,别人的好事我们成就他,不要障碍他;不成人之恶,别人做坏事,我们决定不会帮助他,不会成就他。他做好事我们应当要成就他,成就他,他的好事我们有一分在里头,我们这一分跟他是平等的。
  第三个,贪欲。贪欲,佛用什么方法?用布施,教我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用布施把贪欲化解,用随喜化解我们的嫉妒,用礼敬、自卑而尊人化解我们的傲慢。佛有方便、有方法,我们要真学。所以无论是世法、佛法,你一进门头一个就是学礼数,进佛门头一个学拜佛。拜佛的真实义要懂,为什么要拜佛?对老师尊敬,学会对老师的尊敬,回到家来要对父母尊敬,对父母的孝敬跟对佛没有两样,然后再知道对一切人的尊敬。这是你真的把拜佛学到了,你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烦恼消除,你的障碍没有了,才能够破迷,破迷苦就离开,开悟乐就现前。从逆增上缘里面成就,这个地方先讲苦缘,后讲乐缘,说明一切众生从逆境里开悟的多。真的,绝大多数是从逆境,从顺境里面开悟的少,不是没有,有,太少了。这是遇苦才能发心。
  第二「会乐缘,久处人天,内心明慧,达世乐果,生死无常,方始求真」。这个处顺境,处顺境少,不是没有,那真的是有大根性的人,释迦牟尼佛那就是处顺境。顺境为什么发心?这里讲得很好,生死无常。他确实很好,但是想到生死无常,烦恼就现前,这顺境能长久吗?我们以释迦牟尼佛做个例子,王子的身分,从小生长在皇宫里面,多少人服侍,偶然出了皇宫到外面去看看,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他在外面看到生老病死。问问他的随从,这些随从人员告诉他,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须经过的历程。那想想我有没有?有,生的苦不必说,已经过去了,老不能避免,生病不能避免,死不能避免。想到这些问题,那个聪明人就觉悟了,现在享受的世乐无常,不久。看看病与死,不是每个人都是老之后才死,有很多年轻人就走了,中国古德给我们提出了警告,「黄泉路上无老少」。我在年轻的时候有这个警觉心,早年没学佛,有这个警觉心。我也在公家机关里上班,做文书工作,有时候工作不多,每天看看报纸,我很少看新闻,也不关心什么大事,我喜欢看讣闻。所以有很多人奇怪,你怎么天天看这个?讣闻是每天报导哪些人过世了,我看看有年岁大的,有中年的,也有很年轻的,这一、二天走了。天天都有很多人走,天天也有人投胎过来,我看这个,人家不晓得,我还是有这么一点觉悟心,为什么?我免不了。
  在那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人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我想到这个问题,人从生到死,从生下来,真的一天一天接近坟墓,叫真精进,有学佛的讲真精进,他一天都不肯留,都是往坟墓里走。有人的时间长,有人的时间短,最后必定是这么一个结果。没学佛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个念头,以后接触到佛法,佛经上讲的无常,就是这回事情。想到一切都不是长久的,我们心情就不一样了,会想到什么?这个世间有没有永恒的?追求永恒。接触宗教,宗教里面讲天堂,到天堂就永生,这个不错。以后接触到佛法,才知道天堂不是永生,福报大一些,寿命长一些,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到时候还是要死,这解决不了问题。以后看了很多书,晓得生死怎么回事,身有生死,灵魂不死,这就是讲到六道,原来因果通三世。佛经上也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你要想到你前世造的是什么因,佛说「今生受者是」,我们这一生所受的就是,前生造的因;「欲知来世果」,想想我来世会有什么样的果报,「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个因就是来生要得的果报。生死是身体,身体住世长久也是业报,世俗里常讲这命中注定的。谁注定的?不是别人注定,是自己过去世跟这一生所造的业因,业力在支持的。明白这个道理,命运可以改的,不是不能改的。《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就把改造命运这桩事情的理论跟方法还有效果,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改,改的秘诀就是断恶修善,拓开心量。心量小,对自己的命运关系就很大,你想改变就不太可能,心量一放大,命运马上就转变。尤其是发心舍己为人,不再想到自己,一心一意为社会、为众生去做好事,做好事不求果报,这种心行,命运改得很快,效果就非常的明显。像现在我们社会上发生的金融危机,念头一改,金融危机就消除,你就不受这个灾难。这个道理、原理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可是有自私自利的心,贪财、贪名利的心,他就有苦处,他受的灾难就严重。同一个境界里头,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就是你的思想不一样、你的行为不一样、你现前造作的业不相同,果报就不一样。所以顺境比较是难。
  我们在佛门里有表法的,《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他就是修苦行的,逆境当中提升自己,《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他是顺境里面成就的,这就各人不相同。善财亲近文殊菩萨,依文殊菩萨为老师,在文殊会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我们换句话说大家好懂,得真正的清净心。什么样才得清净心?就是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心清净了。分别执著放下还不行,那是相似的清净,不是真清净,真清净要不起心不动念,真清净。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他在文殊菩萨所证得的是初住的地位,就是十法界脱离了,这就毕业了。所以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你现在可以去参访一切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你去跟他们接触,你去听听他们所说的,看他们所做的,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那就是五十三参。你看第一位,我们前面也读到,德云比丘,德云是初住菩萨,他能够去参访初住菩萨,他本身就到这个地位,他要不是初住他见不到初住。离开了德云比丘,他去参访海云比丘,这是二住菩萨,他就升级了。怎么升级的?就是后得智把他提升的。到五十三参见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他讲十大愿王,引导他到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的归宿是西方净土。你看德云比丘他修的什么法门?念佛法门,般舟三昧,这是念佛法门里头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