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4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地、等觉。断惑次第,「如空无时」,它没有时间的,「如圆镜顿照」。这些话我们都很不容易体会,断惑次第,次第有先后,有先后就是有时间,怎么无时?因为它的体是一心一智一时。我们对於一时这个观念,你看佛经,无论哪一本佛经一展开,你可以看到「如是我闻,一时」,就这里讲的一时,一时是真的。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总怀疑,因为经上讲的阿难尊者记忆力第一,就像现在的电脑一样,听佛讲过一句话他就不会忘记,他有这种能力。可是看到一时我们就怀疑,到底是哪年哪月哪日?像会议纪录一样,他怎么含糊笼统用个一时?让我们对阿难的能力起了怀疑。有人说时差不一样,古今的时间不相同,譬如印度的历法跟中国历法不一样,在中国本身夏商周的历法就不一样,所谓有时差不好记就用个一时。这个说法说得太勉强,不能让我们心服口服。现在到华严会上我们才明白,真的是一时,没有先后。《金刚经》上虽然说,说了我们没听懂,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听了似懂非懂,没真搞懂。一直到听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这才算是有一点明白,不怀疑了,才晓得一时是真的,没有过去现在未来。释迦牟尼佛讲经既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能不能参与法会?当然能。智者大师是学《法华经》的,天台宗的大师,他读《法华经》的时候入定了,在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座,就是听了一堂课,出定之后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法会没散,我去听了一堂。这是什么?这是一时。他在定中,把过去现在未来放下了,一心一智一时的境界现前了,真的在。那我们想,既然真的在,那念念都在,一在一切在,一空一切空。从相上讲,有;从性上讲,空,空有不二,空有是一。长者在此地举的比喻,如圆镜顿照,像一面镜子照到外面山河大地,一照它一起都现了,没有说是近的先现、远的后现,它没有次第,同时就现了。现代人科学技术发达,手机都可以照相。照相机在从前是很珍贵的,现在太普遍,半个世纪之前照相机是个名贵的奢侈品,现在变成普通玩具,到处都是。就像照相一样,一时顿现。
「如摩尼宝,能同众色」。摩尼宝,我们就没见过了,在经典上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宝珠;我们虽然没见过摩尼宝,可是金刚钻常见,宝石。宝石也是它什么都没有,但是它的面很多,每一面的光色千变万化,用这个来做比喻,都是比喻总不出三种周遍。下面一个比喻说,「如一滴之水」,这个比喻好。这一滴水,「入大海中,等同无二」。这一滴水如果在小溪里面,我们叫它做溪水;这个小溪流进小河里,我们叫它做河水;河再流到江里面,我们称它作江水,它的名字一直都在变;流到大海里面,名字全失掉,它也不叫河水,也不叫江水,也不叫溪水,它是大海之水。这比喻什么?究竟的比喻是讲前面五位次第,这个人修行,在十信位里面我们称他信位菩萨,到十住我们称他十住菩萨,到十行称他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最后流到大海,都叫佛了。前面就是一滴水它所流的经过,这一滴水比喻什么?比喻我们自己,修行人,比喻行人,我们现在在哪个地位。这一滴水必须经历从地上泉水冒出来,一定是小溪,流过小溪,流过小河,流过大江,再能到达大海,这是归到大海里头必须经历的途径。
我们学佛也不例外,如果我们今天遇到这样殊胜的一个法门,能真正掌握住念佛求生净土,那是无比的殊胜。生到净土之后,还有没有五位?有,不但有五位,六位都包括在其中。西方净土很特殊,它有凡圣同居土,虽有凡圣同居土,它没有六道,它只有两道,人天两道;它没有阿修罗,没有饿鬼、地狱、畜生,这很殊胜。它有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那我们就晓得,肯定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但是一定要生到实报庄严土才算是真正成就。在同居土、在方便土显示出定功、智慧、德能,都是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如果不加持,他就不可能。譬如每天去供佛请法,请法就是请教,供佛是修福,请法是修慧,福慧双修,这个缘就太殊胜了。我们在这个世间别说找佛,我们求个阿罗汉都求不到,没这个福分。可是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天你都能够随意去供养十万亿佛,《弥陀经》上讲的。每天去供养十万亿佛,怎么供法?分身去的。换句话说,他能够有十万亿个分身,每尊佛那里都现他的身相。他供佛修福、闻法开智慧,每一天。一天就不得了,一天供养十万亿尊佛,就是一尊佛给你说一句佛法,你一天已经闻了十万亿句佛法,这还得了!又何况这个十万亿不是数目字,是表法的。表什么?表究竟圆满。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诸佛,你同时都供养尽了,念念如是。我们不给你讲天天如是,怕你误会那个地方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如是。有没有位次?有位次,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有十信,因为你从凡圣同居土,有十信。初信菩萨不堕三恶道,人间天上七次往来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是第七信位的菩萨,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人天,没有三恶道。
佛对得起我们,把宇宙之间这么好的地方介绍给我们,这样殊胜的地方介绍给我们,我们还在半信半疑,还在虚情假意,那怎么对得起佛菩萨!只要你诚信,能把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缘统统放下,你决定能去,去了之后就是阿惟越致菩萨。给你讲,念念能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听经闻法,这是什么?这是阿惟越致菩萨的境界。阿惟越致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七地以上,所以极乐世界同居土、方便土这里面的修行人,都是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他成就太快了。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只需要十二劫就能提升到实报庄严土,这就是说他自己真正的修行功力超越十法界了。在我们这个世间超越十法界谈何容易,佛在经上常讲无量劫!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十二劫。无量劫跟十二劫没法子比,所以说极乐世界修行成就是太快了,称为难信之法。谁难信?菩萨们难信,就是不是修行这个法门的那些菩萨们,他不相信。因为他们修行太苦,费的时间太长,哪有你这么快、这么容易成就。这个快速成就是得力於弥陀威神加持,我们常讲四十八愿加持你,我们要愿意接受、欢喜接受、感恩接受,依教奉行。这个世界搞什么,不需要!真正念佛求往生,不要道场,道场累赘、麻烦,天天好多事情,妨碍你往生。有,都要把它丢掉;没有,你再去搞这个东西,那就错了。一心一意老实念佛。我们在此地,前两年在深圳,黄忠昌居士做出最好的榜样。闭关三年,只求往生,还不到三年,差两个月满三年,就是两年十个月,他就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三十几岁的人,做这么好的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增长我们的信心。确实我们在这个法门里面,我们学习经教,理论搞清楚,方法明白了,古圣先贤做了榜样,作证转。释迦牟尼佛教学就用三个方式:一个示转,示现给你看;劝转,讲经说法是劝我们;最后是作证。黄忠昌来给我们作证,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好比这一滴水入大海,跟一切诸佛如来等同无二,这个我们要记住。要发一个狠心,狠心是什么?狠心才能舍掉,才不再有留恋。
「以大智慧之圆镜普印诸作,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我们有没有这个大智慧的圆镜?这个大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智慧没开。《华严经》上所说的,就是自性大智慧的起用。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把自己的错误知见放下,经上给我们所说的,我们完全认同,不怀疑,肯定接受过来依教奉行,我们不知不觉就提升到相似位的菩萨。相似位是在哪里?方便土,就提升了。就好像这一滴水一样,凡夫初放下一切执著分别妄想,就像这一滴水入了大海,这个大海是性海,法性。我们一切所作所为,我们今天的作为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六道凡夫的作为,如果真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产生变化,变成作而无作的大用。无作而作,作而无作,那就得大自在、就圆融。这个境界,就是《还源观》上所讲的一体、二用、三遍,我们真正回归到本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初住菩萨就回归了,虽有习气,不碍事,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所以他是一行一切行,念佛也是一念一切念,这个境界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称之为无作大用。
末后一句,「无三世之一时故」,这就是长者前面讲的圆镜顿现,现前了。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一时的真实义、一时的真相,那个一心一念一智慧你就能体会得到。所以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圆融的,这个意思总得要晓得。为什么?晓得之后,你会把分别执著放下,这对於我们修学功夫得力是真实的帮助。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就是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没有亲自见到;天天看佛经、念佛经、研究讨论,听说而已,不是自己亲见的,於是总有些疑惑,这就障碍自己不肯放下。如果一点疑惑都没有,他怎么会不放下!放下,妨不妨碍我现前的生活?一点都不妨碍,使你的生活更为美满,没有丝毫妨碍,真正达到究竟幸福美满。入了华严境界,过佛华严的生活,还有哪种生活比这个更殊胜、比这个更美满、比这个更高的?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大乘不能不学,而且修学不能中断。中断,我们究竟圆满的生活就失掉。
李长者在「十住品」里面重要的开示,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把整个这一品的大意都说到了。下面第四段解释经文,这是「十住品」的经文,从「尔时法慧菩萨」起,这是正式入经文。我们看释文:「四品分二」,这四品是「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这四品,就是十住会这一会有四品经文。「前三当位行德」,前面三个就是十住、梵行、初发心功德品,当位是十住菩萨,我们现在学习的十位菩萨,是讲他们修行的大德、大智、大慧、大能。我们听了前面李长者的开示,知道十住菩萨每位所修的,都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都是显示出一体二用三遍,每一位里面都显示到,每一行里面都显示到。要讲修行的纲领,那就不出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这在前面都略略的提到。十愿里头每一愿都包括其他的九愿,这就变成一百愿,十乘十就是一百;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十波罗蜜,百再乘十就是一千,所以每个位次都是圆满的,圆满的德行。为什么还要位次?位次怎么来的?清凉在《疏钞》上告诉我们,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相同,这么来的。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对他们的行德不起作用,这个要知道,不碍事,不起作用。这些菩萨们应化在十法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们都能应,以无量无边无尽的应化身,帮助十法界六道三途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他们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为什么有这些差别?众生迷失自性有浅深差别不同所形成的。理上讲完全没有,事上是这个现象清清楚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示现,无不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虽然现身说法教学,实际上没有起心动念,你要认为他真起心动念,那就错了,你完全看错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八相成道,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示现开悟,示现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这是什么?这就是四德里面的随缘妙用。随缘就是示现,随缘,给你讲经说法也是随缘。妙在哪里?妙在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说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我们不懂,说四十九年,怎么没说一句话?真不好懂。佛有善巧,当年在世就有人问,佛举个比喻,道场有钟鼓,那时候钟鼓有,很古老的时候就有钟鼓。佛就问他,鼓有没有鸣?叩它,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当你正在叩的时候,鼓有没有鸣?没有。鼓要有鸣的话,不叩它也鸣,那才叫鸣,它真的没有鸣。佛用这个比喻告诉大家,「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为什么会有说?就好像你有感,他有应,我们到现在对这个情形才略知一二。像江本博士水实验,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们以善意对它,它的反应给你一个很美的结晶;以恶念对它,一个很丑陋的结晶。这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